图书介绍
中医速记宝典 中医基础理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速记宝典 中医基础理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12/30976353.jpg)
- 田朝晖总主编;张学毅主编;田勇,高博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9787509177846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55页
- 文件大小:95MB
- 文件页数:369页
- 主题词:中医医学基础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速记宝典 中医基础理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1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1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6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14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6
第一节 精气学说16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16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17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9
第二节 阴阳学说20
一、阴阳的概念20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23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8
第三节 五行学说34
一、五行的概念34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37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42
第四节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49
一、注重宏观观察49
二、注重整体研究50
三、擅长哲学思维50
四、强调功能联系51
第二章 藏象52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52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52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53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54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55
五、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作用57
第二节 五脏58
一、心58
二、肺64
三、脾70
四、肝76
五、肾83
第三节 六腑92
一、胆92
二、胃93
三、小肠95
四、大肠96
五、膀胱97
六、三焦98
第四节 奇恒之腑101
一、脑101
二、女子胞103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104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04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115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117
四、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121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127
第一节 精127
一、精的基本概念127
二、精的代谢128
三、精的功能130
四、精的分类132
第二节 气133
一、气的基本概念133
二、气的生成134
三、气的运动与气化136
四、气的功能139
五、气的分类142
第三节 血149
一、血的基本概念149
二、血的生成150
三、血的运行151
四、血的功能153
第四节 津液154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154
二、津液的代谢155
三、津液的功能159
第五节 神160
一、神的基本概念160
二、神的生成161
三、神的作用162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163
一、气与血的关系163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165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167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168
第四章 经络170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170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170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171
第二节 十二经脉173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173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175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177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178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180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181
第三节 奇经八脉187
一、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187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188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193
一、经别193
二、别络196
三、经筋200
四、皮部203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204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204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207
第五章 体质211
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211
一、体质的概念211
二、体质的标志和特点215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217
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217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219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223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223
二、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224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226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226
二、阐释发病原理227
三、解释病理变化227
四、指导辨证229
五、指导治疗229
六、指导养生231
第六章 病因232
第一节 六淫232
一、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232
二、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征234
第二节 疠气244
一、疠气的基本概念244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244
三、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245
第三节 七情内伤247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247
二、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247
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249
第四节 饮食失宜252
一、饮食不节253
二、饮食不洁253
三、饮食偏嗜254
第五节 劳逸失度255
一、过劳255
二、过逸256
第六节 病理产物257
一、痰饮257
二、瘀血259
三、结石263
第七节 其他病因265
一、外伤265
二、诸虫267
三、药邪268
四、医过270
五、先天因素271
第七章 发病272
第一节 发病原理272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272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278
第二节 发病类型281
一、感邪即发281
二、徐发282
三、伏而后发282
四、继发283
五、合病与并病283
六、复发284
第八章 病机287
第一节 基本病机288
一、邪正盛衰288
二、阴阳失调292
三、精气血的失常299
四、津液代谢失常311
五、内生“五邪”315
第二节 疾病传变322
一、疾病传变的形式322
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332
第九章 防治原则336
第一节 预防336
一、未病先防336
二、既病防变339
第二节 治则340
一、正治与反治340
二、治标与治本343
三、扶正与祛邪345
四、调整阴阳347
五、调理精气血津液349
六、三因制宜352
参考文献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