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论中国大发展:从半农经济到市民社会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论中国大发展:从半农经济到市民社会](https://www.shukui.net/cover/20/30100462.jpg)
- 刘恒中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ISBN:9787509505502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15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450页
- 主题词: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论中国大发展:从半农经济到市民社会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自序1
导言:探索中国大发展的难题、战略与举措1
第1章 半农经济21
第1.1节 发展中经济21
1.1.1二元结构22
1.1.2三大滞后25
1.1.3四亿剩余29
第1.2节 发展经济学难题31
1.2.1剩余劳动力的失业与科技供给能力的充足31
1.2.2短缺与过剩并存34
1.2.3如何借鉴国际先进科技36
第1.3节 半农经济发展困局37
1.3.1“三农”需求决定的国民经济循环37
1.3.2出口需求决定的国民经济循环40
1.3.3农本主义观念及其政策43
第2章 市民社会48
第2.1节 市民组成的社会49
2.1.1都市群体49
2.1.2市场经济51
2.1.3高度发达52
2.1.4取代农业社会的经济社会形态53
第2.2节 福利财富55
2.2.1财富观念的演变56
2.2.2几个例子58
2.2.3第三产业62
第2.3节 社会保障64
2.3.1社会保障的发展64
2.3.2各类社会保障系统65
2.3.3社会性、公共性和建设性66
第3章 从半农经济走向市民社会68
第3.1节八亿农民变市民69
3.1.1“三农”困境的根本出路69
3.1.2全面小康的核心所在73
3.1.3走出半农经济困局的唯一路径75
第3.2节 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76
3.2.1新中国走向市民社会的三个阶段77
3.2.2从量的变化到质的飞跃78
3.2.3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80
第3.3节 千秋功业的历史机遇82
3.3.1农本经济惯圈82
3.3.2千秋功业84
3.3.3历史机遇86
第4章 世纪发展难题89
第4.1节 发展经济的困惑89
4.1.1城市化悖论90
4.1.2趋同论争辩92
4.1.3贫穷性陷阱94
第4.2节 经济理论的启示95
4.2.1转型趋势96
4.2.2资本积累97
4.2.3惯性均衡99
4.2.4制度创新101
第4.3节 世纪发展的难题103
4.3.1四亿劳动力的就业103
4.3.2 150万亿元的资本104
4.3.3 40万亿元的产品市场106
第5章 出口导向战略110
第5.1节 开启了市民化进程110
5.1.1开辟经济特区110
5.1.2盘活经济全局112
5.1.3外需主导经济运行114
第5.2节 出口拉动工业化115
5.2.1成功的工业化故事115
5.2.2国际需求大于出口产能117
5.2.3比较成本优势118
第5.3节 不能、不够、也不可120
5.3.1比较成本优势的局限120
5.3.2国际需求小于出口产能122
5.3.3持续稳定发展之虞123
第6章 内需开发战略124
第6.1节 蓬莱仙岛124
6.1.1从足食而已到丰衣足食124
6.1.2从低水平僵局到高层次均衡126
6.1.3蓬莱仙岛的制度创新127
第6.2节 二元结构的转型势态128
6.2.1转型中的二元结构129
6.2.2从半农经济向市民社会的自发进化131
6.2.3转型加速动力和均衡保持力量134
第6.3节 需求决定论135
6.3.1智力、技术和资本136
6.3.2需求决定劳资结合138
6.3.3需求是农转非的原动力142
第6.4节 开发农转非内在需求144
6.4.1内需开发战略144
6.4.2关键在于制度创新145
6.4.3关键还在于制度创新147
第7章 人口与产出的需求决定150
第7.1节 转型经济模型150
第7.2节 农民人口与农民产出154
7.2.1零边际产值农民数154
7.2.2社会必要农民数156
7.2.3富余农民数158
7.2.4农民收入消费等式159
第7.3节 市民人口与市民产出160
7.3.1市民产出的供求均衡161
7.3.2市民化水平及其产出162
7.3.3市民收入消费等式164
第7.4节 农民与市民的产品交换165
7.4.1农民的市民产品消费需求165
7.4.2市民的农民产品消费166
7.4.3市民产品与农民产品的交换166
第8章 农转非自生需求势能168
第8.1节 农转非需求势能168
8.1.1城乡需求落差168
8.1.2蓬莱仙岛的市民化171
8.1.3农转非新增需求178
第8.2节 农转非需求效应179
8.2.1消费转换效应179
8.2.2收入增长效应181
8.2.3农转非需求效应的生成183
第8.3节 农转非的合理数量187
8.3.1市民自供率187
8.3.2农业剩余率189
8.3.3剩余农业人口190
第8.4节 市民化水平可达80%以上193
8.4.1城乡需求落差与社会有效需求193
8.4.2农转非的供求均衡定律195
8.4.3瞄准80%以上的市民化水平196
第9章 农转非外生动力198
第9.1节 外力推动的市民—产出模型198
9.1.1三大外生加速动力198
9.1.2外力推动的市民—产出模型200
9.1.3外在需求左右市民人口及其产出202
第9.2节 外力推动农转非过程205
9.2.1外生动力的相互补充205
9.2.2外生动力的农转非乘数效应207
9.2.3外力推动农转非的过程210
第9.3节 推动农转非的政策工具214
9.3.1出口需求增量215
9.3.2政府支出增量216
9.3.3农民财富变现增量217
第10章 国土永用222
第10.1节 告别土地家庭承包制223
10.1.1历史的不得已的正确选择224
10.1.2开启了中国的经济改革226
10.1.3已经成为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231
第10.2节 推行国土永用制234
10.2.1国土永用制的基本内容234
10.2.2国土永用制的基本特点236
10.2.3推行国土永用制的过程237
第10.3节 不应土地私有239
10.3.1不必土地私有240
10.3.2不应土地私有241
10.3.3为何国土永用243
第11章 以地换保245
第11.1节 摒弃以地为保245
11.1.1“以地为保”的农耕文化246
11.1.2仍然“以地为保”未必良策248
11.1.3离不开土地就进不了现代化253
第11.2节 盘活农村18亿亩土地254
11.2.1引资向农254
11.2.2以地换保257
11.2.3变18亿亩耕地为50万亿元资本信用258
第11.3节 以地换保的三大功效260
11.3.1把农民从土地上彻底解放出来260
11.3.2通过市场以土地换市民261
11.3.3为农业的集约和规模经营创造条件263
第11.4节 国土永用权市场264
11.4.1国土永用权价格265
11.4.2保持国土永用权的合理价位266
11.4.3国土永用权流转对农转非的推动268
第12章 助农转非271
第12.1节 农转非之路271
12.1.1蓄水池策略272
12.1.2离土不离乡质疑275
12.1.3应该让农转非277
第12.2节 农转非过程278
12.2.1开放户籍制度278
12.2.2市民权益费280
12.2.3有条件的自由选择282
第12.3节 农转非的就业285
12.3.1农转非自动创造就业机会285
12.3.2哈瑞斯—托达偌模型286
12.3.3城里就业不足与农民进城287
12.3.4农民的教育水平与就业288
第12.4节 政府的助农转非289
12.4.1政府主导的制度安排289
12.4.2助农转非三步曲290
12.4.3政府支出的平衡292
第13章 择县建市294
第13.1节 城市化之路294
13.1.1农村城镇化不必、不可、也不能295
13.1.2都市化趋势298
13.1.3新农村建设299
第13.2节 用发展化解资源危机301
13.2.1从游牧采集到定居农业302
13.2.2从农民村落到市民都市306
13.2.3土地的滥用308
13.2.4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310
第13.3节 扩建300个新兴城市310
13.3.1以优先扩建合适地县城镇为主导311
13.3.2长安居、永乐业313
13.3.3外生需求推动农转非的“经济特区”316
第14章 走向市民社会318
第14.1节 走向市民社会的过程319
14.1.1内需开发战略推动农转非的过程319
14.1.2农转非主导的经济循环323
14.1.3出口拉动和内需开发并举326
第14.2节 可持续发展329
14.2.1从外生需求到内生需求330
14.2.2农民工应得收入缺口333
14.2.3拉美化现象336
14.2.4转型时期的可持续发展条件337
第14.3节 追赶性发展与超越性增长340
14.3.1增长与发展340
14.3.2经济增长方式343
第15章 开拓中国大发展的新局面346
第15.1节 继续解放思想,举起解决世纪发展难题之纲346
15.1.1从“以地为保”的传统农耕观念中解放出来347
15.1.2举起解决世纪发展难题之纲349
第15.2节 选择转移农民进城的发展道路351
15.2.1关于工业、城市和市民351
15.2.2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352
15.2.3关于改革、稳定与发展354
第15.3节 决定于政府主导356
15.3.1华盛顿共识357
15.3.2必须政府主导359
15.3.3建设市民社会360
跋:关于目前的通胀、汇率、农业与发展战略363
附录:我生来就是“三农”的一分子401
参考文献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