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郑铁生,鄢盛恺主编;谢圣高等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ISBN:9787506775946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85页
- 文件大小:75MB
- 文件页数:404页
- 主题词:生物化学-医学检验-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性质与任务1
一、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性质与内容1
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任务与作用1
第二节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发展史2
一、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学科的形成2
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学科的发展2
第三节 本书主要内容与使用方法4
一、本书的主要内容4
二、本书的使用方法4
第二章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基本知识5
第一节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项目与工作流程5
一、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项目5
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工作流程7
第二节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质量要素8
一、影响检验质量的常见因素8
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质量控制的主要方法13
三、检测系统的比对15
四、检验质量信息反馈系统16
第三节 量值溯源与测量不确定度16
一、量值溯源16
二、测量不确定度19
第三章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项目的应用与评价21
第一节 参考区间与医学决定水平21
一、参考区间21
二、医学决定水平23
第二节 生物学变异与分析前变异24
一、生物学变异24
二、分析前变异25
三、生物学变异与分析前变异的关系26
第三节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诊断性能评价26
一、诊断试验研究的基本方法27
二、准确性评价指标28
三、可靠性评价指标29
四、有效性评价指标30
五、诊断试验设计的评价标准31
六、提高临床诊断效率的方法32
第四节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32
一、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概念32
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主要作用33
三、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构建与曲线下面积的计算33
四、临界值的选择34
五、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优缺点35
第五节 诊断试验的临床应用35
第四章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方法与试剂盒38
第一节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方法分级和参考物质38
一、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方法分级38
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参考物质38
第二节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方法的性能评价39
一、方法学性能评价的内容39
二、方法学评价试验40
三、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方法的性能判断49
第三节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试剂盒的性能评价51
一、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试剂盒的分类与特点51
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试剂盒的性能指标及评价53
三、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试剂盒的质量标准55
第五章 临床生物化学常用分析技术57
第一节 光谱分析技术57
一、吸收光谱分析法57
二、发射光谱分析法60
第二节 层析技术61
一、层析技术概述61
二、离子交换层析法62
三、高效液相层析法63
四、亲和层析法64
五、气相层析法65
第三节 免疫化学分析技术65
一、免疫浊度分析技术66
二、酶免疫分析技术66
三、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68
四、荧光免疫分析技术69
第四节 质谱分析技术70
一、质谱分析技术概述70
二、质谱分析技术分类71
第六章 临床酶学检验技术73
第一节 诊断酶学基础73
一、血清酶的来源与去路74
二、血清酶变化的病理机制74
三、目前常用的诊断酶和同工酶75
第二节 酶含量的表示方法76
一、酶活性浓度表示法76
二、酶蛋白质量浓度表示法76
第三节 酶催化活性测定的基本原理77
一、定时法测定酶活性77
二、连续监测法测定酶活性78
第四节 酶活性测定的影响因素与最适条件的确定80
一、酶促反应动力学80
二、酶活性测定方法的选择82
三、最适条件的确定原则83
第五节 同工酶检测技术85
一、电泳法85
二、抑制法85
三、其他方法86
第六节 临床常用血清酶及同工酶的测定86
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86
二、肌酸激酶测定87
三、碱性磷酸酶测定88
四、L-γ-谷氨酰基转移酶测定89
五、淀粉酶测定90
六、乳酸脱氢酶测定90
七、胆碱酯酶测定91
第七章 代谢物酶法分析技术93
第一节 代谢物酶法分析技术的原理93
一、平衡法93
二、速率法95
第二节 单酶反应直接法96
一、单底物反应测定法96
二、双底物反应测定法96
第三节 酶偶联法97
一、脱氢酶指示系统测定法97
二、过氧化物酶指示系统测定法97
第四节 酶循环测定法98
一、酶循环测定法的原理98
二、酶循环测定法的评价100
第五节 酶激活与酶抑制测定法100
一、酶激活测定法100
二、酶抑制测定法101
第六节 试剂酶的质量要求101
一、试剂酶的概念101
二、试剂酶的来源和理化特征101
三、试剂酶的纯度要求102
第八章 自动生化分析仪分析技术104
第一节 临床自动生化分析仪概述104
一、分立式生化分析仪104
二、干片式生化分析仪106
三、实验室自动化系统108
第二节 临床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分析技术108
一、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分光光度技术特点108
二、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常用分析方法110
三、自动生化分析仪常用分析参数的设置112
第三节 临床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操作程序116
一、基本操作步骤116
二、主要的维护保养117
第四节 临床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性能验证118
一、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性能118
二、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性能验证118
三、自动生化分析仪的硬件性能检定119
第九章 临床生物化学专用仪器分析技术121
第一节 浊度自动化分析技术121
一、浊度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21
二、浊度分析仪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123
三、浊度分析的临床应用与性能评价123
第二节 电解质自动化分析技术125
一、电解质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25
二、电解质分析仪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126
三、电解质分析的临床应用与性能评价127
第三节 血气自动化分析技术128
一、血气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29
二、血气分析仪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130
三、血气分析的临床应用与性能评价131
第四节 电泳自动化分析技术132
一、电泳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32
二、电泳仪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133
三、电泳分析的临床应用与性能评价134
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即时检验技术138
第一节 即时检验技术的定义与特点138
一、即时检验技术的定义138
二、即时检验技术的特点138
第二节 即时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139
一、干化学技术139
二、多层涂膜技术140
三、免疫层析技术140
四、选择性电极技术142
五、红外和远红外分光光度技术142
六、生物传感技术143
七、生物芯片技术143
第三节 即时检验技术的应用与管理144
一、即时检验技术的应用范围144
二、即时检验技术应用注意事项145
第十一章 蛋白质和含氮化合物的生物化学检验149
第一节 血浆蛋白质的生物化学检验149
一、血浆蛋白质概述149
二、血浆蛋白质测定与评价151
三、血浆蛋白质测定临床应用153
第二节 氨基酸的生物化学检验156
一、氨基酸代谢紊乱概述156
二、氨基酸的测定与评价157
三、氨基酸测定的临床应用158
第三节 高尿酸血症的生物化学检验159
一、嘌呤核苷酸代谢紊乱概述159
二、尿酸的测定与评价161
三、尿酸测定的临床应用161
第十二章 糖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163
第一节 糖代谢紊乱与糖尿病163
一、血糖浓度的调节机制163
二、糖尿病与分型165
三、糖尿病的主要代谢异常166
四、糖尿病常见并发症的生物化学变化167
五、其他糖代谢异常168
第二节 糖代谢紊乱指标的测定与评价169
一、体液葡萄糖的测定与评价169
二、糖化蛋白测定与评价171
三、血糖调节物的测定与评价171
四、糖尿病并发症相关指标的测定与评价172
五、胰岛自身抗体的测定与评价172
第三节 糖代谢紊乱指标测定的临床应用173
一、糖尿病诊断标准173
二、常用糖代谢紊乱指标的临床应用174
第十三章 脂蛋白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179
第一节 血浆脂蛋白代谢紊乱与异常脂蛋白血症179
一、脂蛋白与载脂蛋白的分类和组成特征179
二、脂蛋白受体与脂酶和脂质转运蛋白181
三、血浆脂蛋白代谢183
四、脂代谢紊乱与动脉粥样硬化184
第二节 血脂和脂蛋白的测定与评价185
一、脂质的测定与评价185
二、脂蛋白的测定与评价187
三、载脂蛋白的测定与评价189
四、其他脂类物质的测定与评价189
五、血脂测定的标准化190
第三节 血脂和脂蛋白测定的临床应用191
一、异常脂蛋白血症与血脂和脂蛋白测定的关系191
二、血脂检查的重点对象192
三、血脂水平的划分193
四、血脂测定项目的合理选择与应用193
第十四章 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196
第一节 微量元素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196
一、微量元素的分类与代谢及生物学意义196
二、微量元素的测定与评价199
三、微量元素测定的临床应用202
第二节 维生素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203
一、维生素的分类与功能203
二、维生素的测定与评价205
三、维生素测定的临床应用206
第十五章 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208
第一节 电解质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208
一、电解质代谢209
二、电解质的测定与评价209
三、电解质测定的临床应用211
第二节 酸碱平衡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212
一、酸碱平衡212
二、酸碱平衡指标的测定与评价213
三、酸碱平衡指标的临床应用214
第十六章 骨代谢异常的生物化学检验218
第一节 骨代谢及代谢异常218
一、骨组织的组成与代谢218
二、骨矿物质及其代谢220
三、骨矿物质代谢调节的激素222
四、微量元素与骨代谢223
第二节 骨代谢生物化学标志物的测定与评价224
一、骨矿物质指标的测定与评价224
二、骨代谢相关激素测定与评价226
三、骨形成标志物测定与评价228
四、骨吸收标志物测定与评价230
第三节 骨代谢生物化学标志物的临床应用231
一、骨矿物质指标的临床应用231
二、骨代谢相关调节激素测定的临床应用232
三、微量元素测定的临床应用232
四、骨形成标志物的临床应用233
五、骨吸收标志物的临床应用233
第十七章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235
第一节 肝胆疾病的代谢异常235
一、肝脏的物质代谢及其异常235
二、胆红素代谢异常与黄疸236
三、胆汁酸代谢及其异常238
第二节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指标测定与评价240
一、酶学指标测定方法概述240
二、胆红素的测定与评价240
三、胆汁酸的测定与评价241
四、甘胆酸的测定与评价242
第三节 肝胆疾病生物化学指标测定的临床应用243
一、肝胆疾病血清酶的临床应用243
二、血清胆红素和胆汁酸测定的临床应用245
三、其他指标测定的临床应用247
四、肝功能检查指标的选择248
第十八章 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250
第一节 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变化250
一、体液蛋白质变化250
二、血浆非蛋白含氮化合物潴留251
三、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252
第二节 肾脏疾病生物化学指标的测定与评价253
一、肾脏疾病常用生物化学指标的测定与评价253
二、肾小球滤过功能试验与评价257
三、肾小管功能试验与评价258
第三节 肾脏疾病生物化学指标的临床应用259
一、血清尿素的临床应用260
二、血清肌酐的临床应用260
三、血清尿酸的临床应用260
四、尿蛋白的临床应用260
五、胱抑素C的临床应用261
六、β2-微球蛋白的临床应用261
七、α1-微球蛋白的临床应用261
八、视黄醇结合蛋白的临床应用262
九、内生肌酐清除率的临床应用262
十、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的临床应用262
十一、尿NAG的临床应用262
第十九章 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264
第一节 主要心血管疾病及其生化标志物264
一、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其生化标志物264
二、心力衰竭及其生化标志物267
三、高血压及其生化标志物268
第二节 心血管疾病生化标志物的测定与评价269
一、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测定与评价269
二、心力衰竭生化标志物的测定与评价272
第三节 心血管疾病生化标志物的临床应用273
一、生化标志物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273
二、生化标志物在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276
第二十章 内分泌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278
第一节 内分泌功能紊乱278
一、激素的分泌调控278
二、下丘脑-垂体内分泌功能紊乱278
三、甲状腺功能紊乱279
四、肾上腺功能紊乱280
五、性腺功能紊乱281
第二节 内分泌功能生物化学指标的测定与评价282
一、下丘脑-垂体内分泌功能生物化学指标测定282
二、甲状腺功能生物化学指标测定283
三、肾上腺功能生物化学指标测定284
四、性腺功能生物化学指标测定285
第三节 内分泌功能生物化学指标的临床应用286
一、下丘脑-垂体内分泌功能紊乱286
二、甲状腺疾病286
三、肾上腺功能紊乱287
四、性腺功能紊乱287
第二十一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289
第一节 消化系统疾病的生物化学289
一、胃部疾病的生物化学289
二、胰腺疾病的生物化学290
三、肠道疾病的生物化学291
四、胃肠激素292
第二节 消化系统疾病生物化学指标的测定与评价293
一、常用指标测定与评价293
二、常用功能试验与评价295
第三节 消化系统疾病生物化学指标的临床应用296
一、消化性溃疡296
二、胰腺炎298
三、肠道疾病299
第二十二章 神经精神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300
第一节 神经精神疾病的生物化学变化及其测定标志物300
一、血脑屏障及脑脊液300
二、神经组织的生物化学代谢301
三、神经精神疾病的生物化学机制301
四、主要神经精神疾病的生物化学变化302
第二节 神经和精神疾病主要生化标志物的测定与评价304
一、脑脊液总蛋白测定与评价304
二、脑脊液蛋白电泳与评价305
三、脑脊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测定与评价305
四、脑脊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测定与评价305
五、脑脊液中S100蛋白测定与评价306
六、脑脊液中5-HT测定与评价306
第三节 神经精神疾病主要生化标志物的临床应用306
一、多巴胺与高香草酸的临床应用306
二、5-羟色胺与5-羟吲哚乙酸的临床应用306
三、基质金属蛋白酶的临床应用307
四、S-100蛋白的临床应用307
五、其他生化指标测定的临床应用307
第二十三章 妊娠与新生儿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308
第一节 妊娠与新生儿疾病的生物化学特征308
一、妊娠对母体的影响308
二、异常妊娠与胎儿疾病的测定指标309
三、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指标310
第二节 妊娠与新生儿疾病生化指标的测定与评价312
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测定与评价312
二、雌三醇测定与评价312
三、甲胎蛋白测定与评价313
四、抑制素A测定与评价313
五、苯丙氨酸测定与评价313
六、促甲状腺激素测定与评价314
七、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测定与评价314
八、17-羟孕酮测定与评价314
第三节 妊娠与新生儿疾病生化指标的临床应用314
一、妊娠早期的生物化学诊断314
二、异常妊娠的生物化学诊断315
三、常见胎儿先天性缺陷的生物化学诊断315
四、新生儿疾病筛查指标的临床应用316
第二十四章 氧化应激的生物化学检验318
第一节 氧化应激的生物化学基础318
一、活性氧和氧自由基及其产生原因318
二、氧化应激对机体的生理作用和损害效应319
三、体内抗氧化防御系统320
第二节 氧化应激生物化学指标的测定与评价321
一、主要活性氧的测定与评价321
二、一氧化氮与一氧化氮合酶的测定与评价322
三、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与评价323
四、常用抗氧化剂的测定与评价324
五、氧化应激损伤的标志物的测定与评价325
第三节 氧化应激生物化学指标的临床应用326
一、氧化应激与心血管疾病326
二、氧化应激与肿瘤327
三、氧化应激与衰老327
第二十五章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329
第一节 治疗性药物浓度监测的概述329
一、开展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的原因329
二、药物在体内的基本过程及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330
三、个体化给药方案的设计331
四、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的常用参数332
第二节 治疗药物浓度测定的方法与评价333
一、标本的采集333
二、标本预处理334
三、治疗药物浓度测定方法与评价334
第三节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的临床应用335
一、强心苷336
二、抗癫痫药336
三、免疫抑制剂336
四、抗情感性精神障碍药337
五、抗心律失常药337
六、平喘药337
七、氨基糖苷类抗生素337
第二十六章 临床毒物检验339
第一节 临床毒物检验的基本概念339
一、毒物与毒品339
二、中毒340
三、影响毒物作用的因素341
四、发生突发性中毒事件时的分析步骤341
第二节 临床常见毒物检验方法与评价342
一、标本的采集与处理342
二、常见毒物测定方法与评价343
第三节 毒物检验的临床应用347
主要参考文献349
附录1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常用参考区间351
附录2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常规项目的检验参数355
附录3 生物变异值理想的分析试验质量标准363
英文索引368
中文索引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