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多租户关键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多租户关键技术](https://www.shukui.net/cover/27/30917307.jpg)
- 朱养鹏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 ISBN:9787511430571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132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143页
- 主题词:云计算-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多租户关键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云计算技术1
1.1 云计算的定义1
1.2 云计算特点2
1.3 云计算的架构3
1.3.1 云计算服务模式3
1.3.2 云计算的部署模式8
1.4 云计算关键技术10
1.4.1 数据存储技术10
1.4.2 数据管理技术11
1.4.3 编程模式12
1.5 云计算与其他概念13
1.5.1 云计算与网格计算13
1.5.2 云计算与SOA14
1.5.3 云计算与超级计算机15
1.6 云计算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技术发展趋势16
2多租户技术概述18
2.1 研究背景18
2.2 多租户技术研究现状19
2.2.1 多租户模型及体系结构20
2.2.2 租户隔离26
2.2.3 租户资源分配和安置策略27
2.2.4 租户资源动态管理31
2.2.5 虚拟化技术35
2.2.6 多租户关键技术研究方向、趋势、存在问题36
2.3 研究内容、创新点与研究意义38
2.3.1 研究内容38
2.3.2 创新点40
2.3.3 研究意义42
2.4 基于虚拟化技术的多租户应用管理平台43
2.4.1 多租户应用管理平台体系结构45
2.4.2 多租户应用管理平台工作流程46
2.4.3 多租户应用管理平台工作原理48
2.4.4 关键技术50
3多租户资源消耗模型和租户安置方法51
3.1 引言51
3.2 租户安置框架52
3.3 租户资源消耗模型53
3.4 租户安置模型54
3.5 租户安置算法55
3.5.1 编码55
3.5.2 初始染色体种群的生成56
3.5.3 选择、交叉和变异57
3.5.4 算法流程图58
3.5.5 算法伪代码59
3.6 性能测试59
3.7 小结63
4多租户资源动态管理框架64
4.1 引言64
4.2 多租户资源管理框架67
4.3 满足租户SLA的资源模型69
4.4 超级租户资源总量的计算71
4.4.1 负载预测72
4.4.2 预测误差建模73
4.4.3 计算多租户资源74
4.5 租户选择74
4.6 多租户资源动态管理框架测试76
4.6.1 租户整合76
4.6.2 为租户提供资源保障78
4.7 小结79
5多租户访问控制研究80
5.1 引言80
5.2 多租户访问控制模型83
5.2.1 用户分析83
5.2.2 多租户访问控制形式化描述84
5.2.3 多住户访问1控制模型操作流程86
5.2.4 访问控制模型数据库设计88
5.3 多租户应用跨安全域访问90
5.3.1 跨安全域多租户安全架构92
5.3.2 跨安全域工作流程93
5.3.3 跨安全域的实现93
5.4 小结98
6应用到多租户的迁移技术99
6.1 引言99
6.2 传统软件和SaaS系统的比较100
6.3 支持多租户的SaaS转换平台101
6.3.1 数据库转换模块101
6.3.2 身份认证模块104
6.3.3 管理配置模块105
6.4 转换例子106
6.4.1 Web物料管理系统介绍106
6.4.2 转换过程106
6.5 平台测试107
6.5.1 测试环境的建立107
6.5.2 系统功能和数据隔离测试108
6.5.3 转换平台性能测试108
6.6 讨论112
6.6.1 转换平台的优势112
6.6.2 适合转换为多租户的系统112
6.7 本章小结113
7原型系统实现114
7.1 多租户应用平台设计与实现114
7.1.1 面向Xen的开发技术114
7.1.2 多租户平台模块结构115
7.1.3 多租户平台运行评价117
7.2 应用实例118
7.2.1 供应商注册应用118
7.2.2 租户注册应用119
7.3 小结122
8结论与展望123
8.1 结论123
8.2 展望125
参考文献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