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公共教育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公共教育学
  • 丁钢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7530065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403页
  • 文件大小:55MB
  • 文件页数:419页
  • 主题词:教育学-高等师范院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公共教育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教育基础编1

第一章 教育思想方式的历史演变3

第一节 西方教育思想的古典方式与现代转换4

一、古典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4

二、现代西方教育思想的形成及其多元思想方式12

三、当代西方教育思想的繁荣局面15

第二节 中国教育思想的古典形态与现代建构18

一、儒家教育的基本思路及其演变18

二、晚清教育家的改革思想与古典儒家教育的退场23

三、现代中国教育家的教育思想24

反思与探究27

基本阅读27

第二章 教育基本问题与视点29

第一节 教育的内涵与构成29

一、教育的基本概念29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32

第二节 教育存在的价值与意义34

一、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34

二、教育与个体发展需要38

第三节 当代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44

一、转型时期中国教育的变革与发展44

二、当代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中国经验48

反思与探究52

基本阅读52

第三章 教育体制和办学机制53

第一节 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54

一、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54

二、公共教育系统的产生56

三、国民教育体系的延伸58

第二节 国家教育系统的制度化构成59

一、教育行政体制59

二、教育财政体制61

三、教育督导体制63

第三节 学校办学机制65

一、学校的法律地位65

二、学校的办学体制67

三、学校的管理体制68

反思与探究69

基本阅读70

学校教育编71

第四章 学校文化建设73

第一节 什么是学校文化73

一、理性的学校文化研究74

二、学校文化即“我们在这儿做事的方式”78

第二节 学校文化建设的理念79

一、由静到动80

二、由果及因81

三、由表及里83

第三节 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策略84

一、文化靠挖掘:反思学校历史84

二、文化靠引领:打造学校英雄88

三、文化靠宣传:经营学校仪式90

第四节 学校文化的创新91

一、借鉴企业形象识别,进行学校形象设计92

二、创新学校组织架构,进行管理制度建设92

三、建设学校温馨场所,关注教师满意状态92

反思与探究93

基本阅读93

第五章 学校管理改革与学校领导94

第一节 学校管理与学校领导概述94

一、学校管理与学校领导的涵义及特征94

二、学校管理与学校领导的历史演进95

三、学校管理的变革趋势97

第二节 学校管理的实务与变革98

一、管理的要素与组织架构98

二、学校管理的过程与方法100

三、当代中小学组织与制度的变革103

第三节 学校领导在变革中发展106

一、领导问题的理论研究106

二、管理变革中校长及中层干部的成长110

三、教师在学校运作中的领导角色112

反思与探究115

基本阅读115

第六章 学校教学研究与组织116

第一节 我国教学研究组的演变117

一、出现学科教学研究的萌芽117

二、形成学科教学研究组118

三、建立中小学教研组120

第二节 教研组的工作内容与活动方式122

一、教研组的工作内容122

二、教研组的活动方式127

第三节 教研组的变革需求130

一、行政管理体制与学科教研体制130

二、教学研究与课题研究131

三、研“教”与研“学”132

反思与探究133

基本阅读133

教学实务编135

第七章 课程改革理论与实务137

第一节 课程改革背景137

一、世界课程改革背景137

二、中国课程改革背景138

第二节 课程目标定位139

一、课程目标取向139

二、课程目标体系140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特点142

第三节 课程结构调整144

一、课程结构的主要层次144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课程结构特点146

第四节 课程标准制定148

一、确定课程标准的性质148

二、形成课程标准体系149

三、统一课程标准框架150

四、修订和完善课程标准152

第五节 课程实施推进154

一、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154

二、课程管理创新155

三、课程评价导向156

反思与探究157

基本阅读158

第八章 学科教学与基本任务159

第一节 学科教学的内涵与目标160

一、学术学科与学校学科160

二、分科教学与合科教学162

三、学科教学的目标164

第二节 学科教学的内容特征164

一、学科教学与学科素养164

二、中国的“双基”教学166

第三节 学科教学的策略168

一、学科教学中的教师168

二、中国变式教学的策略169

三、中国情景教学的策略172

第四节 学科教学与学习文化174

一、理解性学习174

二、促进理解性学习的学科教学175

反思与探究178

基本阅读179

第九章 教学方法技巧与设计180

第一节 教学的理解181

一、教学的基本概念181

二、教学专业化及其信念182

三、教学活动和程序183

四、教学方法学习的推进思路185

第二节 基本方法的运用185

一、教学的基本方法185

二、讲述教学的功能和方法186

三、提问方式的类型和技巧188

第三节 班级授课的改进191

一、从因材施教到多元智能191

二、个别教学的原则和策略192

三、合作学习的类型和方法193

四、多元智能教学的方法和要领196

第四节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198

一、学生参与教学的意义198

二、探究教学的类型和步骤199

三、角色扮演的程序和技巧201

四、专题学习的步骤和设计203

反思与探究205

基本阅读205

第十章 班级建设原理与路径206

第一节 班级建设的基本原理207

一、特殊性的审视207

二、育人目标的探讨208

三、基本原则的明晰211

四、专业性的自觉212

第二节 班级建设的整体策划214

一、整体规划与具体计划214

二、活动系列与重点216

第三节 班级建设的具体内容217

一、学生干部培养与班级岗位建设217

二、班级文化建设220

三、主题活动与主题班队会开展220

四、班级建设与学科教学融通222

五、介入学校学生工作实践223

六、社会性与自然性资源开发224

反思与探究225

基本阅读225

第十一章 信息化与数字化学习226

第一节 教育信息化概述227

一、教育信息化的内容227

二、教育信息化的作用229

三、我国教育信息化现状231

第二节 校园信息化学习环境232

一、校园信息化学习环境的构成232

二、多媒体教室235

三、虚拟学习环境239

四、智慧学习环境244

第三节 数字化学习247

一、数字化学习的特点247

二、数字化学习方式250

反思与探究259

基本阅读260

教师专业编261

第十二章 教师职业生涯与规划263

第一节 走近教师:教师职业解析264

一、教师职业的形成与特征264

二、教师的社会地位266

三、教师的职业角色267

第二节 主动发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269

一、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内涵269

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阶段271

三、教师职业生涯规划274

第三节 规划与调试:成为一名新教师278

一、教师职业准备278

二、新教师入职与适应280

反思与探究283

基本阅读283

第十三章 校本科研的设计与研究284

第一节 选题和课题285

一、教育研究与校本科研285

二、三类基本的研究问题286

第二节 四种基本质性研究方法287

一、叙事研究287

二、案例研究290

三、扎根理论研究292

四、人种志研究296

第三节 定量研究与设计298

一、概念的操作化298

二、推论因果关系299

三、实验研究与准实验研究301

四、调查与问卷305

第四节 抽样307

一、抽样的意义与方法307

二、样本容量308

三、概率性抽样308

四、非概率性抽样310

第五节 行动研究与学校科研312

一、背景和界定312

二、进行行动研究的步骤312

三、行动研究的案例314

四、行动研究的特征314

五、小结315

反思与探究316

基本阅读316

第十四章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317

第一节 教育活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318

一、教育目的318

二、教育内容319

三、教育过程320

第二节 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途径322

一、以讲座形式分享经验和知识322

二、学校组织或教师个人发起的阅读324

三、教学反思326

第三节 中国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329

一、教研员专业辅助和校内导师制329

二、同事间教学观摩332

三、集体备课与听课评课335

反思与探究339

基本阅读339

教育发展编341

第十五章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343

第一节 对终身教育的理解344

一、终身教育与传统教育344

二、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346

三、终身教育与学习社会348

第二节 对终身教育的实践探索350

一、国际社会推动终身教育的实践历程350

二、我国推进终身教育的实践探索352

三、我国推进终身教育的途径与方法353

第三节 终身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趋势354

一、国外终身教育的立法实践与现状354

二、我国终身教育的立法实践与现状359

三、我国终身教育的未来展望360

反思与探究362

基本阅读362

第十六章 城乡教育与一体化建设363

第一节 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缘起与背景364

一、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概念与内涵364

二、城乡教育一体化365

第二节 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368

一、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基础368

二、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内涵解读369

三、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践探索371

第三节 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问题与对策374

一、城乡教育一体化面临的问题374

二、建议与对策375

反思与探究377

基本阅读377

第十七章 新技术与未来教育378

第一节 新技术促进教育变革380

一、推进终身教育发展380

二、促进教育均衡382

三、推进教育全球化383

第二节 信息环境下的学习空间384

一、课堂的变化384

二、无所不在的学习387

第三节 影响未来教育的技术390

一、电子书391

二、虚拟现实技术392

三、物联网技术396

四、动作识别技术398

五、大数据399

反思与探究402

基本阅读40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