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战国秦汉交通格局与区域行政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战国秦汉交通格局与区域行政](https://www.shukui.net/cover/51/30096041.jpg)
- 王子今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25809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98页
- 文件大小:49MB
- 文件页数:313页
- 主题词:交通运输史-研究-战国时代~秦汉时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战国秦汉交通格局与区域行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原交通优势与文化重心地位1
一 河洛地区:战国晚期的会盟中心1
(一)列国会盟的记录2
(二)河洛会盟与秦人东进态势5
(三)周王室的地位6
(四)“天下”与“天下之中”7
二 论吕不韦封君河南9
(一)吕不韦出身及其以财富影响政治进程的成功10
(二)桃色污点与“六国之亡人”的舆论渲染11
(三)《吕览》:东方学士的集体创作12
(四)阳翟·濮阳·河南洛阳:吕不韦的人生轨迹14
(五)吕不韦“食河南雒阳十万户”16
(六)“吕母冢”遗恨17
(七)关于“吕不韦舍人”18
三 秦汉时期中原的“群都”19
(一)中原“群都”的“前绪”“旧闻”20
(二)列国盟会热点与秦王巡行方向22
(三)司马迁“适故大梁之墟”“讲业齐、鲁之都”24
(四)秦汉中州“群都”25
(五)蔡邕《述行赋》“历观群都”27
四 秦汉时期的“天下之中”29
(一)秦人的“三川”经营30
(二)汉帝心中的“天下冲阸”、“天下咽喉”30
(三)“洛阳东贾齐、鲁,南贾梁、楚”31
(四)“王者必居天下之中”32
(五)东汉洛阳文化重心的地位32
五 南阳的交通地理形势与诸葛亮躬耕故事33
(一)武关道与南阳的交通地位33
(二)宛,一都之会37
(三)东汉南阳政治地位的提升和交通作用的增强38
(四)“真人南巡”40
(五)“南阳好商贾”41
(六)中原文化向南传布的中继站42
(七)作为信息中心的南阳和诸葛亮的选择44
秦扩张路径的政治地理和交通地理考察48
一 从鸡峰到凤台:周秦时期关中经济重心的移动48
(一)关中西部地区的早期开发与秦立国48
(二)秦定都咸阳与关中中部地区的经营50
(三)鸡峰·凤台:神话的衍生与历史的进步53
二 秦人的蜀道经营55
(一)“怒特祠”与相关传说56
(二)“石牛”“五丁”故事58
(三)蜀道与秦兼并蜀地的战争59
(四)蜀道对于秦实现统一的意义62
(五)秦代的蜀道建设63
三 秦汉区域地理学的“大关中”概念64
(一)“关中”:不同的地域界定65
(二)《货殖列传》的“大关中”观67
(三)张家山汉简的新证69
(四)“关中”区域概念的由来和演变73
彭城与“梁砀之间”:交通形势与政治文化75
一 战国秦汉时期楚文化重心的移动75
(一)“亡秦必楚”的文化地理学分析76
(二)关于“西楚霸王王九郡”78
(三)两汉的楚国80
(四)垓下“楚歌”的地域定位81
(五)《巫山高》“楚歌”说83
二 论西楚霸王项羽“都彭城”84
(一)“衣绣夜行”说与“沐猴而冠”批判84
(二)彭城:军事地理与政治地理形胜86
(三)“都彭城”决策与项羽的理想88
(四)“都彭城”决策与项羽的性格91
(五)“都彭城”战略设计的积极意义92
三 芒砀山泽与汉王朝的建国史94
(一)刘邦在芒砀的早期反秦活动95
(二)秦汉之际芒砀地区自然历史地图96
(三)汉初执政集团中的芒砀功臣98
(四)砀兵·砀郡兵:刘邦军的主力100
(五)汉初梁国的文化风景102
四 两汉“梁宋”的商路105
(一)“梁宋”地理界定105
(二)殷商文明的旧墟108
(三)陶、睢阳亦一都会也110
(四)“梁宋”工商业成功的交通条件112
五 论申屠蟠“绝迹于梁砀之间”115
(一)申屠蟠事迹的历史闪光点116
(二)“梁砀之间”:特殊的生态环境·特殊的文化空间118
(三)崛然独立:“处士”的精神122
(四)汉末政治灾变与“处士”的表现124
(五)申屠蟠脸谱与历史舞台的变光灯126
六 “沛谯”英雄的两次崛起与汉王朝的兴亡130
(一)刘邦沛中功臣——“沛谯”英雄群体第一次历史表演131
(二)曹操谯系功臣——“沛谯”英雄群体第二次历史表演132
(三)曹氏父子“行自谯过梁”“祀桥玄”事135
(四)“沛谯”地方的经济文化优势137
(五)关于“黄龙见谯”138
(六)豪族兴起与曹操谯系功臣集团的结构140
北边:交通经营与行政建设142
一 北边交通与汉帝国的文化扩张142
(一)北边军事与北边交通143
(二)河西四郡的设置与丝绸之路的开通143
(三)辽东与朝鲜半岛的文化交往144
(四)北方草原通路的“闭”与“开”145
(五)北边交通对汉帝国交通建设的带动作用145
(六)北边交通与汉帝国的世界形象146
(七)“客”、“亡人”和“匈奴降者”:北边交通的活跃因子148
二 秦汉时期河套地区的历史文化地位149
(一)军事争夺的焦点150
(二)经济开发的新区153
(三)汉军远征的基地156
(四)民族交往的走廊157
三 秦汉关中水利经营模式在北河的复制159
(一)秦人“水利”成就159
(二)云中郡的“咸阳”163
(三)“新秦中”建设166
(四)朔方的“白渠水”167
四 汉代燕地的文化坐标170
(一)两条战略道路的交叉点170
(二)三个文化区域的过渡带172
(三)汉皇帝卧榻东北角的“镇”173
(四)关于《安世房中歌》“纷乱东北”与“盖定燕国”175
(五)燕地贵族军阀“与胡连和”事178
(六)燕地的交通条件179
(七)“西王母降”:又一条中外交通道路180
五 秦汉“北边”交通格局与九原的地位183
(一)“北边”的文化定义183
(二)“天下苦其劳”:“北边”经营导致的军事交通压力186
(三)从九原郡到五原郡188
(四)九原:“北边”的中心和重心190
(五)九原:直道与北边道的枢纽193
(六)九原:民族交往通道196
区域文化史视野中的人口流动问题199
一 汉代民族交融中北边“亡人”的文化作用199
(一)汉代北边“亡人”的历史存在199
(二)汉代北边“亡人”的民族立场205
(三)汉代北边“亡人”的文化表现210
二 秦汉农人流动与都市“浮食者众”问题216
(一)农人流动的几种情形216
(二)流民涌入都市220
(三)“游手为巧,充盈都邑”:城市人口膨胀与管理危机223
(四)社会动荡与都市文明的破坏226
(五)由乡村到乡村的流动通路227
战国秦汉交通格局与区域行政的个案研究231
一 公元前3世纪至前2世纪晋阳城市史料考议231
(一)“赵山北”之地的政治文化中心232
(二)秦王政即位初“晋阳反”233
(三)“太原郡为毐国”236
(四)“高皇帝居晋阳”237
(五)代王“都晋阳”239
(六)汉文帝“幸太原”“复晋阳、中都民三岁”240
二 《封龙山颂》及《白石神君碑》“北岳”考论242
(一)封龙山“北岳之英援”说242
(二)白石神君“气通北岳”说245
(三)欧阳修《北岳碑》误会246
(四)秦汉恒山之祀247
(五)“北岳”的转移249
三 西汉“齐三服官”辨正251
(一)两汉“齐三服官”252
(二)“三服官”与“三季衣服”误解253
(三)“三服官”“言其有官舍三所”说254
(四)《历代职官表》的理解257
(五)“三服官”“作输”成品258
四 秦汉时期环渤海地区的文化风格259
(一)“燕齐”“缘海之边”260
(二)“燕人”“卢生”故事261
(三)“燕、齐海上之方士”的文化影响262
(四)秦皇汉武“并海”之行263
(五)渤海“神山”追求266
(六)环渤海地区的行政控制268
(七)环渤海地区人才分布269
(八)环渤海地区经济与交通272
五 泰山:秦汉时期的文化制高点273
(一)齐鲁先进文化的象征274
(二)“泰山”“大海”组合275
(三)东方神学体系的重心276
(四)东方万物始,故主人生命277
(五)帝王封禅的文化圣地279
六 《全汉赋》辑注班彪《冀州赋》疑议282
(一)历九土而观风282
(二)《冀州赋》?《游居赋》?283
(三)赋文校记讨论284
七 西河郡建置与汉代山陕交通285
(一)两汉西河郡跨河为治的特殊形势286
(二)汉代西河地区的交通条件287
(三)黄河中游地理形势的变化与西河郡沿革292
本书内容初刊信息295
后记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