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冲突·平衡·发展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冲突·平衡·发展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55/30095985.jpg)
- 李茂林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7165205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157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169页
- 主题词:西部经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环境保护-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冲突·平衡·发展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经济与环境概述1
一、经济增长的内涵分析1
二、环境和环境问题4
第二节 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12
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一般关系类型12
二、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定性分析13
三、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辩证关系14
四、环境库兹涅茨曲线16
第三节 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21
一、基础理论研究21
二、实证研究24
第二章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26
第一节 相关概念及范畴界定26
一、协调26
二、协调发展26
三、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27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探讨28
一、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28
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30
第三节 生态经济学理论31
一、生态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31
二、生态经济系统矛盾理论32
第四节 产业生态学理论33
一、产业生态学的演进33
二、产业生态学的基本方法论34
三、产业生态学的应用35
第五节 循环经济理论35
一、循环经济理论的起源35
二、循环经济的特性36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37
四、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的关系37
第三章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质与核心39
第一节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基本形态39
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含义39
二、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特点39
三、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40
第二节 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系统分析41
一、经济系统42
二、环境系统42
三、生态系统43
四、社会系统44
五、系统间的相互关系分析45
第三节 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素分析45
一、资源要素46
二、资本要素46
三、劳动力要素47
四、技术要素47
五、服务要素47
六、污染物要素48
第四章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49
第一节 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49
一、关于指标体系的一般理论49
二、经济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与意义53
三、经济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55
四、经济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流程57
五、经济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58
第二节 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协调评价方法64
一、评价指标标准值的确定64
二、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64
三、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65
第三节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模型66
一、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和经济发展综合指数66
二、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66
三、协调发展水平68
四、协调发展等级划分标准68
五、协调发展动态变化70
六、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协调发展度预测70
第五章 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路径73
第一节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制度根源73
一、人口生产的视角73
二、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的视角74
三、技术进步的视角75
四、市场机制与政府介入的关系视角75
第二节 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约束条件76
一、共同的约束条件76
二、特殊的约束条件77
第三节 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外生路径78
第四节 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内生路径80
第六章 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存在的问题83
第一节 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区域特征83
一、自然特征83
二、经济特征86
第二节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存在的问题94
一、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94
二、西部生态环境问题的具体表征96
三、西部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对环境的影响99
第三节 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非协调运行的原因101
一、自然因素102
二、人口因素102
三、经济因素103
四、社会因素105
第七章 西部地区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的发展模式107
第一节 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与劣势107
一、后发优势理论的思想来源与演进历程107
二、我国学者对后发优势理论的研究111
三、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再认识112
第二节 西部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113
一、建立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行动理念113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无污染、少污染产业114
三、推动体制机制转变,健全市场与政府的双重机制115
四、改变观念,重新塑造节约文化,建立可持续消费的文明生活方式117
第三节 西部地区经济与环境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119
一、生态资源全值化119
二、生产过程生态化120
三、生态功能有偿化121
四、整体利益最大化122
第四节 西部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123
一、区际共容优先,区内发展与区际共容并重123
二、维护生态优先,发展经济与维护生态并重124
三、政策调控优先,市场融合与政策调控并重124
四、代际公平优先,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并重124
第八章 西部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途径126
第一节 西部地区农业与环境协调的发展模式126
一、生态循环农业的根本任务是克服农业的反生态属性127
二、资源高效利用的共生生态农业129
第二节 西部地区工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径137
一、传统线性工业经济模式与生态环境协调型工业经济模式的比较137
二、西部地区实现工业与环境协调的现实必然与政策取向139
第三节 西部地区服务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径141
一、西部地区的原生态旅游业142
二、西部地区的绿色生活服务业146
参考文献150
后记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