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分析化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分析化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21/30904324.jpg)
- 廖力夫,刘晓庚,邱凤仙主编;肖锡林,王冬梅,陈立新等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8009218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49页
- 文件大小:66MB
- 文件页数:363页
- 主题词:分析化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分析化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1
1.2 分析方法的分类1
1.3 分析化学的进展4
阅读材料:分析化学与诺贝尔化学奖6
第2章 定量分析的误差与数据处理8
2.1 定量分析中的误差8
2.1.1 误差的分类及表示方法8
2.1.2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12
2.1.3 误差的传递13
2.1.4 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15
2.2 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16
2.2.1 可疑数据的取舍16
2.2.2 有限次测定随机误差的t分布17
2.2.3 平均值的精密度和置信区间18
2.2.4 显著性检验19
2.3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22
2.3.1 有效数字22
2.3.2 修约规则23
2.3.3 运算规则23
2.4 回归分析法24
2.4.1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25
2.4.2 回归方程的检验27
本章小结28
阅读材料:化学信息学29
习题30
第3章 滴定分析32
3.1 滴定分析法概述32
3.1.1 滴定分析法的基本概念和术语32
3.1.2 滴定分析的操作程序32
3.1.3 滴定分析法的分类和滴定反应条件33
3.1.4 滴定方式34
3.2 物质组成的标度方法35
3.2.1 不同试样组成的表示方法35
3.2.2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36
3.3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38
3.3.1 基准物质38
3.3.2 标准溶液的配制39
3.3.3 标准溶液浓度的计算示例42
3.4 滴定分析的计算42
3.4.1 滴定分析计算的依据42
3.4.2 滴定分析计算示例43
本章小结44
阅读材料:滴定分析法的发展史44
习题45
第4章 酸碱滴定法47
4.1 酸碱质子理论47
4.1.1 酸碱质子理论的基本概念47
4.1.2 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48
4.2 酸碱溶液有关浓度的计算49
4.2.1 溶液中酸碱组分的分布50
4.2.2 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53
4.3 缓冲溶液61
4.3.1 缓冲溶液的组成和作用机制61
4.3.2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61
4.3.3 缓冲容量62
4.3.4 缓冲溶液的配制64
4.4 酸碱指示剂65
4.4.1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65
4.4.2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66
4.4.3 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67
4.4.4 混合酸碱指示剂67
4.5 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68
4.5.1 强碱滴定强酸68
4.5.2 强碱滴定一元弱酸72
4.5.3 多元酸、碱和混合酸的滴定75
4.6 滴定终点误差77
4.6.1 强酸的滴定终点误差77
4.6.2 弱酸的滴定终点误差78
4.7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79
4.7.1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79
4.7.2 直接滴定法的应用与示例80
4.7.3 间接滴定法的应用与示例83
4.8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83
4.8.1 非水酸碱滴定中的溶剂84
4.8.2 非水酸碱滴定条件的选择87
4.8.3 非水酸碱滴定的应用88
本章小结88
阅读材料:卡尔·费休与卡尔·费休滴定法89
习题89
第5章 配位滴定法93
5.1 配合物与配位反应概述93
5.1.1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配合物93
5.1.2 配合物的配位平衡94
5.2 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位平衡及影响因素97
5.2.1 EDTA的性质97
5.2.2 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合物98
5.2.3 副反应系数99
5.2.4 条件稳定常数102
5.3 金属指示剂103
5.3.1 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103
5.3.2 金属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104
5.3.3 使用金属指示剂应注意的问题105
5.3.4 常用金属指示剂105
5.4 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107
5.4.1 配位滴定曲线107
5.4.2 配位滴定终点误差109
5.4.3 配位滴定中酸度的控制111
5.5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112
5.5.1 在不同酸度下的分步滴定112
5.5.2 掩蔽法114
5.5.3 用其他配位剂滴定116
5.5.4 化学分离法117
5.6 配位滴定的方式和应用118
5.6.1 直接滴定法118
5.6.2 返滴定法118
5.6.3 置换滴定法118
5.6.4 间接滴定法119
本章小结120
阅读材料:手性药物分析120
习题121
第6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123
6.1 氧化还原反应123
6.1.1 电极电位和条件电位123
6.1.2 影响电极电位的因素125
6.1.3 氧化还原平衡128
6.1.4 在化学计量点时反应进行的程度129
6.1.5 氧化还原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130
6.2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基本原理132
6.2.1 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132
6.2.2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134
6.3 氧化还原滴定的预处理137
6.3.1 预氧化137
6.3.2 预还原138
6.4 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法及应用139
6.4.1 高锰酸钾法139
6.4.2 重铬酸钾法143
6.4.3 碘量法145
6.4.4 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150
本章小结152
阅读材料:抗氧化及其测定技术153
习题153
第7章 重量分析法与沉淀滴定法156
7.1 溶解-沉淀平衡及影响因素156
7.1.1 沉淀的溶解度和溶度积156
7.1.2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157
7.2 沉淀的形成和沉淀条件的选择161
7.2.1 沉淀的类型和形成过程161
7.2.2 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162
7.2.3 沉淀条件的选择164
7.3 重量分析法及应用166
7.3.1 重量分析法的类型和特点166
7.3.2 重量分析法对沉淀的要求167
7.3.3 重量分析法的计算167
7.3.4 重量分析法的应用168
7.4 沉淀滴定法及应用169
7.4.1 沉淀滴定法概述169
7.4.2 银量法的原理及应用169
本章小结174
阅读材料:纳米材料的制备与沉淀法174
习题175
第8章 电位分析法178
8.1 参比电极与指示电极178
8.1.1 参比电极178
8.1.2 指示电极181
8.1.3 电极电位的测量192
8.2 直接电位法及应用193
8.2.1 pH值的电位测定193
8.2.2 其他离子活(浓)度的测定195
8.3 电位滴定法及应用198
8.3.1 电位滴定的装置和方法198
8.3.2 电位滴定终点的确定方法198
8.3.3 电位滴定法的应用200
本章小结202
阅读材料:电化学工作站203
习题204
第9章 分光光度法206
9.1 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206
9.1.1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206
9.1.2 朗伯比尔定律207
9.1.3 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208
9.2 分光光度计209
9.2.1 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209
9.2.2 分光光度计的光学性能与类型211
9.2.3 使用分光光度计的一些注意事项211
9.3 分光光度法实验条件的选择211
9.3.1 显色反应的选择211
9.3.2 显色条件的选择212
9.3.3 测定波长的选择213
9.3.4 参比溶液的选择214
9.3.5 吸光度范围的选择214
9.4 分光光度法的应用215
9.4.1 标准曲线法对单组分含量的测定215
9.4.2 酸碱离解常数的测定215
9.4.3 配合物组成和稳定常数的测定216
9.4.4 示差分光光度法216
9.4.5 多组分的同时测定218
9.4.6 光度滴定法218
本章小结219
阅读材料:光污染220
习题220
第10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222
10.1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概述222
10.2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223
10.2.1 共振线与吸收线223
10.2.2 基态原子数与激发态原子数的分布223
10.2.3 谱线轮廓及变宽224
10.2.4 原子吸收与原子浓度的关系225
10.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227
10.3.1 光源227
10.3.2 原子化系统228
10.3.3 光学系统232
10.3.4 检测系统233
10.3.5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233
10.3.6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构造原理的比较234
10.4 干扰的类型及其抑制方法235
10.4.1 物理干扰235
10.4.2 化学干扰235
10.4.3 电离干扰236
10.4.4 光谱干扰236
10.5 测定条件的选择237
10.5.1 分析线选择237
10.5.2 狭缝宽度选择237
10.5.3 灯电流选择237
10.5.4 火焰原子化条件选择237
10.5.5 石墨炉原子化条件选择238
10.6 定量分析方法238
10.6.1 标准曲线法238
10.6.2 标准加入法238
10.7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灵敏度及检出限239
10.7.1 灵敏度239
10.7.2 检出限240
10.8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应用240
10.8.1 直接原子吸收法241
10.8.2 间接原子吸收法241
本章小结242
习题242
第11章 气相色谱分析法244
11.1 气相色谱分析法概述244
11.1.1 色谱法概述244
11.1.2 色谱法分类244
11.1.3 气相色谱法的特点245
11.2 气相色谱分析理论基础245
11.2.1 气相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245
11.2.2 色谱分离的基本理论247
11.2.3 分离度R251
11.2.4 色谱分离基本方程式252
11.3 气相色谱仪253
11.3.1 气相色谱流程253
11.3.2 气相色谱仪的结构254
11.3.3 气相色谱固定相255
11.3.4 气相色谱检测器257
11.4 色谱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262
11.5 气相色谱分析方法263
11.5.1 气相色谱定性鉴定方法263
11.5.2 气相色谱定量分析方法264
本章小结266
阅读材料:高效液相色谱法简介268
习题268
第12章 分析化学中的分离与富集方法270
12.1 概述270
12.2 沉淀分离法271
12.2.1 常量组分的沉淀分离271
12.2.2 微量组分的共沉淀分离273
12.3 萃取分离法273
12.3.1 萃取分离的基本原理273
12.3.2 萃取体系的分类和萃取条件的选择275
12.4 层析法280
12.4.1 纸层析法280
12.4.2 薄层色谱法281
12.5 离子交换分离法283
12.5.1 离子交换树脂283
12.5.2 离子交换分离操作286
12.5.3 离子交换分离法应用示例287
12.6 挥发和蒸馏分离法288
12.6.1 挥发分离289
12.6.2 蒸馏分离289
12.7 分离新技术289
12.7.1 固相微萃取法289
12.7.2 液膜分离法291
12.7.3 超临界流体萃取分离法292
12.7.4 其他分离新技术294
本章小结294
阅读材料:生物分离技术295
习题296
第13章 定量分析步骤和复杂体系的定量分析297
13.1 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297
13.1.1 试样的采取与制备297
13.1.2 试样的分解301
13.1.3 测定方法的选择306
13.1.4 分析结果的质量评价306
13.2 硅酸盐分析307
13.2.1 概述307
13.2.2 硅酸盐经典分析系统309
13.2.3 硅酸盐矿物和岩石中主要成分的测定方法310
13.2.4 硅酸盐矿物和岩石全成分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和计算311
13.3 合金分析312
13.3.1 钢铁中合金元素分析312
13.3.2 铝及铝合金分析319
13.4 水样分析320
13.4.1 概述320
13.4.2 水质指标和标准320
13.4.3 水样的采集和预处理320
13.4.4 水样的物理性质检验321
13.4.5 水样中常见金属元素的测定322
13.4.6 水样中常见非金属元素的测定324
13.4.7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325
13.5 食品安全分析325
13.5.1 概述325
13.5.2 食品中重金属的测定326
13.5.3 药物残留和农药残留的测定327
13.5.4 毒素的测定329
13.5.5 防伪/掺假分析331
13.5.6 食品安全的标志332
本章小结332
阅读材料:生物分析技术333
习题334
附录335
附录A 弱酸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335
附录B 弱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337
附录C 金属配合物的稳定常数(25℃)337
附录D 金属离子的lgaM(OH)值339
附录E EDTA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340
附录F 标准电极电位(25℃)340
附录G 条件电位342
附录H 一些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25℃)343
附录I 相对原子质量344
附录J 相对分子质量345
参考文献347
索引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