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秦汉经学学术编年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秦汉经学学术编年 下
  • 李梅,郑杰文等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凤凰出版社
  • ISBN:9787550621169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953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109页
  • 主题词:经学-学术研究-中国-秦汉时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秦汉经学学术编年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东汉经学学术编年427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 复汉三年 成家公孙述龙兴元年 刘盆子建世元年乙酉(25)427

公孙述征谯玄427

丁恭为谏议大夫、博士427

欧阳歙封为被阳侯428

光武帝受《赤伏符》428

冯异等劝光武帝即位429

邓禹拜大司徒429

伏湛以明《诗》、《书》,名儒旧臣应征430

崔篆著《周易林》430

班彪作《王命论》431

班彪《王命论》433

包咸归乡里教授433

尹敏受《欧阳尚书》、《古文尚书》434

牟长习《欧阳尚书》434

伏湛为博士弟子435

光武帝建武二年 丙戌(26)435

正月,博士丁恭议缩列侯封地435

薛汉受诏校图谶436

宋弘迁为大司空436

诏博士、议郎等议省刑法436

刘茂为郡门下掾437

牟长被征为博士437

范升为议郎437

宋弘荐桓谭438

桓谭上疏陈时政所宜438

韩歆奏立《费氏易》、《左氏春秋》博士440

尹敏上疏陈《洪范》消灾之术440

河南尹欧阳歙免441

牟长授《欧阳尚书》441

光武帝建武三年 丁亥(27)442

寇恂修乡校,聘师授经442

冯异为征西大将军442

伏湛为大司徒442

伏湛上疏谏光武帝442

刘茂拜议郎,迁宗正丞443

苏竟说刘龚443

张玄举明经445

光武帝建武四年 戊子(28)446

正月,议立《费氏易》、《左氏春秋》博士446

范升上太史公、《左传》悖逆经书三十一事448

《左传》立为学官,李封拜为《左传》博士448

承宫携妻避乱华阴山谷448

伏恭为剧令449

许淑注《左氏传》449

光武帝建武五年 己丑(29)450

周党复征,严光、王霸亦被征450

博士范升奏毁周党不敬450

周党著书于黾池451

刘昆传经于江陵451

苏竟拜为代郡太守452

十月,使大司空祠孔子452

十月,起太学,立经学十四博士452

侯霸代伏湛为大司徒453

光武帝建武六年 庚寅(30)453

诏举贤良、方正,百僚上封事453

杜林以明经为侍御史453

郑兴、卫宏、徐巡从杜林受古文454

李忠于丹阳兴学456

索卢放为洛阳令456

欧阳歙迁为杨州牧、汝南太守456

伏湛徙封不其侯456

朱浮因日食上疏457

贾逵生457

冯衍上书陈八事458

光武帝建武七年 辛卯(31)458

三月,诏百僚上封事458

郑兴因日食上疏459

四月,诏举贤良、方正459

五月,杜林等议郊祀制460

太仆朱浮请广博士之选460

郑兴不为谶461

光武帝建武八年 壬辰(32)461

班固生461

光武帝建武九年 癸巳(33)462

欧阳歙更封为夜侯462

马援拜为太中大夫462

光武帝建武十年 甲午(34)463

征西大将军冯异卒463

王充入馆学463

光武帝建武十一年 乙未(35)463

洼丹迁为大鸿胪463

高诩拜为大司农464

少府丁恭儒徒数千464

光禄勋杜林广举贤才464

马援拜为陇西太守464

谯玄训诸子勤习经书465

光武帝建武十二年 丙申(36)465

班彪为司隶茂材465

郑兴为莲勺令467

王隆作《汉官篇》467

光武帝建武十三年 丁酉(37)468

韩歆迁司徒468

孔志封为褒成侯468

高诩卒468

光武帝建武十四年 戊戌(38)469

牟长被征为中散大夫469

杜林议省刑罚469

光武帝建武十五年 己亥(39)470

杜林荐举郑兴,兴征为太中大夫470

司徒韩歆卒470

欧阳歙为大司徒470

十一月,欧阳歙下狱死470

贾逵诵《六经》471

光武帝建武十六年 庚子(40)472

郑兴因日食上疏472

伏恭试经第一,拜博士472

光武帝建武十七年 辛丑(41)473

洼丹卒473

戴凭说经473

光武帝建武十九年 癸卯(43)474

九月,周防十六岁为汝南郡守丞474

杜林为东海王傅474

桓荣说《尚书》,拜为《尚书》博士475

包咸入授皇太子《论语》475

张纯等议宗庙之礼476

光武帝建武二十年 甲辰(44)477

丁恭拜侍中祭酒、骑都尉477

杜笃为诔美辞,免刑477

王充师事班彪477

钟兴以《春秋》授皇太子478

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 丙午(46)478

十月,杜林代朱浮为大司空478

刘昆代杜林为光禄勋479

光武帝建武二十三年 丁未(47)479

班彪奏请为太子、诸王置师保479

杜林卒480

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 庚戌(50)480

张纯言禘祫之制480

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 辛亥(51)481

修建太学481

刘昆拜为骑都尉481

光武帝建武二十八年 壬子(52)481

桓荣拜为少傅、张佚为太傅481

崔骃与班固、傅毅在太学482

光武帝建武二十九年 癸丑(53)482

崔骃作《达旨》482

光武帝建武三十年 甲寅(54)483

桓荣拜为太常483

张纯奏请封禅483

班彪卒484

周泽传授《公羊严氏春秋》485

光武帝建武三十一年 乙卯(55)485

杨震生485

光武帝中元元年 丙辰(56)486

二月,封泰山,禅梁父486

封禅之礼487

周泽迁黾池令488

初起明堂、辟雍等,宣布图谶于天下488

诏议减省《五经》章句488

桓谭卒489

桓谭《新论》490

杜抚定《韩诗章句》491

光武帝中元二年 丁巳(57)491

明帝讲经三雍491

诏拜邓禹为太傅491

刘昆卒492

杜抚为骠骑将军西曹掾492

赵晔作《吴越春秋》493

明帝永平元年 戊午(58)494

宋均迁东海相494

樊鲦等杂定郊祠礼仪,以谶记正《五经》异说495

樊鲦荐举周泽、承宫等海内大儒495

太傅邓禹卒496

博士董钧善为礼496

郑众、贾逵从杜子春受《周礼》496

许慎生497

明帝永平二年 己未(59)497

明帝临辟雍,初行大射礼497

桓荣拜为五更大夫497

东平王苍定礼仪制度498

伏恭代梁松为太仆498

明帝复临辟雍,初行养老礼499

任延拜河内太守499

明帝永平三年 庚申(60)499

刘平拜宗正,荐承宫、郇恁等499

章帝受《尚书》于张酺500

八月,改太乐为《太予乐》500

明帝永平四年 辛酉(61)501

十月,初奏《文始》、《五行》、《武德》之舞501

伏恭拜为司空501

伏恭删《齐诗》章句501

明帝永平五年 壬戌(62)502

诏班固除兰台令史502

班固《汉书》503

诏杨岑署弦望月食官503

包咸迁为大鸿胪504

周泽迁中郎将504

牟融代鲍昱为司隶校尉504

长陵令尹敏免505

明帝永平七年 甲子(64)505

宋均迁尚书令、司隶校尉、河内太守505

明帝永平八年 乙丑(65)505

正月,郑众使匈奴505

明帝临辟雍,行养老礼506

诏群僚上封事506

包咸卒507

牟融为大鸿胪507

明帝永平九年 丙寅(66)507

明帝为四姓小侯立学校,置《五经》师507

明帝永平十年 丁卯(67)508

樊鲦卒508

张兴拜为太子太傅508

周泽拜为太常509

丁鸿以明《欧阳尚书》应征,说《文侯之命》篇509

任延卒509

明帝永平十一年 戊辰(68)510

尹敏除郎中、谏议大夫510

孙堪拜光禄勋510

牟融代鲑阳鸿为大司农510

明帝永平十二年 己巳(69)510

牟融代伏恭为司空510

命张盛、景防署弦望月食511

明帝永平十三年 庚午(70)511

明帝行藉田礼511

曹褒献《尚书璇玑钤》511

魏应迁为大鸿胪512

魏应通《鲁诗》512

丁鸿兼射声校尉512

明帝永平十四年 辛未(71)513

张兴卒513

桓郁校明帝《五家要说章句》513

薛汉卒514

明帝永平十五年 壬申(72)514

二月,明帝行藉田礼514

三月,明帝祀孔子及其弟子,命太子等说经514

春,贾逵为东平王苍《中兴颂》训诂515

乡里“父老?”515

桓郁入授皇太子经516

马严、杜抚、班固等杂定《建武注记》516

明帝永平十六年 癸酉(73)517

楼望迁为大司农517

班固上《汉书》517

明帝永平十七年 甲戌(74)518

承宫拜侍中祭酒518

明帝永平十八年 乙亥(75)518

魏应拜光禄大夫518

孙堪为侍中骑都尉518

楼望代周泽为太常519

贾逵上《左氏传国语解诂》519

明帝永平十八年 乙亥(75)520

杨仁为什邡令520

马严上封事520

召训习《韩诗》521

章帝建初元年 丙子(76)522

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522

张酺、魏应、召训讲经于禁中522

肃宗诏贾逵入讲白虎观、南宫云台523

贾逵论《春秋》三传优劣523

诏选《公羊》高才诸生受《左传》524

宋均卒524

承宫卒524

鲁丕为议郎,迁新野令524

李育举贤良方正,为议郎525

鲁恭为郡吏,辟太傅赵憙府525

大旱,杨终上疏525

第五伦、牟融、班固等议省刑狱、罢边屯526

章帝建初二年 丁丑(77)527

鲁丕拜为青州刺史527

崔瑗生527

马严拜陈留太守527

伏恭为三老528

许慎举孝廉528

桓郁迁屯骑校尉528

章帝建初三年 戊寅(78)529

程曾著书解经,迁海西令529

傅毅与班固等同校书529

杜笃为从事中郎,卒530

张衡生530

章帝建初四年 己卯(79)531

魏应授王伉《鲁诗》531

太尉牟融卒531

杨终倡导论《五经》异同531

十一月,白虎观会议532

魏应于白虎观会议中掌难问532

杨终以深晓《春秋》而免于刑狱533

今文经学家李育于白虎观会议问难贾逵533

鲁恭议经于白虎观533

丁鸿于白虎观会议中论难最明533

刘羡参与白虎观会议534

班固作《白虎通德论》534

马融生535

赵晔从杜抚受《韩诗》536

章帝建初五年 庚辰(80)536

诏举直言极谏之士536

赵憙举鲁恭直言,鲁恭拜中牟令537

马严拜太中大夫、将作大匠537

楼望为太中大夫、中郎将537

杨终受诏删《史记》538

章帝建初六年 辛巳(81)538

贾逵整理《书》、《诗》、《周礼》538

郑众为大司农539

章帝建初七年 壬午(82)539

鲁丕坐事下狱539

郑众作《春秋删》539

将作大匠马严免540

章帝建初八年 癸未(83)540

正月,东平王苍卒540

荀淑生540

十二月,诏令群儒选高才生学古文经541

十二月,诏四科取士541

尚书令李育免542

郑众卒542

章帝元和元年 甲申(84)543

王充作《论衡》543

班固奏言“籍田礼”544

伏恭卒544

黄香受诏诣东观545

孔僖、崔骃同游太学545

孔僖上书自讼谤毁先帝罪545

孔僖为兰台令史546

鲁丕拜为赵相547

鲁丕奏止赵王移住学官547

章帝元和二年 乙酉(85)548

二月,行《四分历》548

章帝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命儒者讲《论语》549

孔僖拜为郎中,校书东观550

曹褒拜博士550

博士曹褒上疏请定文制551

孔僖拜为临晋令551

召驯为河南尹551

杨终作《春秋外传》552

章帝元和三年 丙戌(86)552

王充为从事552

曹褒复上疏言改定礼制之意,拜为侍中553

班固请召京师诸儒共议改定礼制之宜553

丁鸿封马亭乡侯554

何敞辟太尉宋由府554

章帝元和四年 章和元年 丁亥(87)554

曹褒杂定汉礼仪制度554

孔僖卒555

章帝章和二年 戊子(88)555

召驯代任隗为光禄勋555

有司奏尊肃宗庙号555

何敞拜侍御史556

窦宪奏举桓郁、刘方入授《尚书》、《诗经》556

桓郁为长乐少府、侍中奉车都尉557

马严训教子孙557

曹褒作《新礼》章句557

和帝永元元年 己丑(89)558

班固为中护军558

班固作《燕然山铭》558

和帝永元二年 庚寅(90)559

鲁丕迁东郡太守559

鲁丕荐举王龚559

班固以中护军行中郎将560

中郎将班固报命南单于560

和帝永元三年 辛卯(91)560

鲁丕拜陈留太守560

胡广生561

贾逵迁左中郎将561

和帝永元四年 壬辰(92)561

闰三月,丁鸿因日食上封事561

贾逵论历562

崔骃卒563

班固卒564

桓郁为太常565

丁鸿为司徒,兼卫尉565

曹褒迁射声校尉565

黄香拜左丞566

李郃举孝廉,迁尚书令、太常566

班昭始续《汉书》566

杨秉生567

杨伦从丁鸿受《古文尚书》567

陈弇从丁鸿受《古文尚书》568

和帝永元五年 癸巳(93)568

宗祀五帝于明堂568

桓郁卒568

和帝永元六年 甲午(94)569

丁鸿卒569

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等569

黄香迁尚书令570

李固生570

崔瑗入太学570

和帝永元七年 乙未(95)571

张衡入太学571

曹褒拜河内太守571

令博士、议郎等各言封事572

和帝永元八年 丙申(96)572

贾逵为侍中,领骑都尉572

贾逵奉诏校定古文572

班昭入宫讲学573

王充卒573

和帝永元九年 丁酉(97)574

鲁恭拜为议郎574

八月,鲁恭拜侍中574

张奋上疏请定礼乐574

和帝永元十年 戊戌(98)575

徐防迁少府、大司农575

马严卒575

和帝永元十一年 己亥(99)576

鲁丕迁中散大夫576

侍中贾逵荐举鲁丕576

鲁丕辩经576

和帝永元十二年 庚子(100)577

许慎作《说文解字》577

赐博士员弟子在太学者布匹578

戴封拜太常578

杨终卒578

楼望卒579

和帝永元十三年 辛丑(101)579

和帝幸东观阅书籍,博选术艺之士以充官579

鲁丕迁为侍中,旋免579

鲁恭为司徒580

张奋复上疏请定礼乐580

贾逵卒580

和帝永元十四年 壬寅(102)582

和帝临辟雍,行飨射礼582

徐防上疏请策试时从其家法582

曹褒卒583

冯豹卒583

和帝永元十五年 癸卯(103)584

张霸删《严氏春秋》584

樊准为郡功曹、郎中、尚书郎585

和帝永元十六年 甲辰(104)585

徐防拜为司徒585

杨震以明经始仕州郡585

殇帝延平元年 丙午(106)586

张禹为太傅586

太后诏策长安侯能通《诗》、《论》,立为皇帝586

徐防迁太尉587

黄香迁魏郡太守587

鲁恭为长乐卫尉588

樊准上疏请举明经及旧儒子孙588

樊英传樊氏学589

安帝永初元年 丁未(107)590

诏举贤良方正、有道术及直言极谏之士590

樊英征为博士590

杨震、朱宠、陈禅同辟邓骘府590

桓焉授安帝《尚书》591

鲁恭代梁鲔为司徒591

马融从挚恂游学591

安帝永初二年 戊申(108)592

桓焉为光禄大夫、太常592

诏举贤良方正、道术明习灾异阴阳之度琁机之数者592

樊准引《穀梁春秋》等言对灾异之策592

樊准为守光禄大夫、巨鹿太守593

马融应大将军邓骘召,为舍人593

鲁丕为侍中、左中郎将、三老594

安帝永初三年 己酉(109)594

太尉张禹荐寒朗为博士594

安帝永初四年 庚戌(110)594

诏校东观《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594

刘珍校书东观595

马融拜为校书郎中,校书东观596

马融从班昭受读《汉书》596

杨震迁太常596

安帝永初五年 辛亥(111)597

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等597

樊准转河内太守597

鲁丕卒597

赵岐生598

安帝永初六年 壬子(112)598

鲁恭卒598

安帝永初七年 癸丑(113)599

张衡作《南阳文学儒林书赞》599

安帝元初元年 甲寅(114)599

刘毅上《汉德论》并《宪论》十二篇,拜议郎599

张衡论《太玄》600

安帝元初二年 乙卯(115)600

马融上《广成颂》谏寝蒐狩之礼等600

邓弘卒601

安帝元初三年 丙辰(116)602

王逸为校书郎602

樊准为光禄勋602

安帝元初四年 丁巳(117)603

胡广为尚书郎603

蔡伦监典刘珍等校书603

李固寻师游学604

杨震荐举杨伦明经604

李郃代袁敞为司空604

安帝元初五年 戊午(118)605

崔瑗狱中问《礼》605

樊准卒605

安帝元初六年 己未(119)605

马融自劾归605

太后教诸王子弟学经书606

安帝元初七年 永宁元年 庚申(120)606

刘珍、李尤、刘騊駼等受诏撰《汉记》606

班昭卒607

司空李郃免608

张皓征拜廷尉608

郎宗学《京氏易》608

桓焉迁太子少傅、太傅,授顺帝《尚书》609

太常杨震为司徒609

安帝永宁二年 建光元年 辛酉(121)610

樊英、孔乔、李昺、郎宗、杨伦、王辅被征610

马融受诏还郎署,为河间王厩长史610

杨震上疏言政事610

朱宠上疏讼邓骘无罪611

九月,许冲上《说文解字》611

马续续《汉书》612

周燮通《诗》、《论》,传《礼》、《易》612

冯绲为郎中613

安帝延光二年 癸亥(123)613

诏选通《古文尚书》、《毛诗》、《穀梁春秋》之士613

八月,诏令察举通达经术之士614

安帝征周燮、冯良614

杨震代刘恺为太尉614

张衡等论历614

安帝延光三年 甲子(124)615

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615

安帝幸太学616

太尉杨震免616

张衡作浑天仪,著《灵宪》、《筭罔论》616

马融上《东巡颂》,拜为郎中617

张衡作《巡狩诰》618

翟酺为酒泉太守618

太尉杨震卒618

任安生619

安帝延光四年 乙丑(125)619

杨伦特征为博士619

李郃复为司徒620

周举辟司徒李郃府620

马融为郡功曹620

四月,马融上书陈消灾之术621

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621

刘珍拜宗正621

顺帝永建元年 丙寅(126)622

司徒李郃免622

二月,太常桓焉为太傅,大鸿胪朱宠为太尉,长乐少府朱伥为司徒622

刘珍卒623

张皓为司空623

张皓引《春秋》谏顺帝623

桓焉复讲经禁中624

虞诩为司隶校尉624

虞诩上书自讼624

张衡上封事625

杨伦被征为侍中625

杨伦上书奏请治任嘉赃罪626

顺帝永建二年 丁卯(127)626

窦章为东观校书郎626

郑玄生627

顺帝征樊英627

七月,太尉朱宠、司徒朱伥罢628

顺帝永建三年 戊辰(128)628

黄琼奏宜复天子籍田之礼628

荀爽生629

顺帝永建四年 己巳(129)629

何休生629

左雄奏崇经术,修太学630

樊英迁五官中郎将、光禄大夫630

张皓以阴阳不和策免630

顺帝永建五年 庚午(130)631

马续善《九章筭术》631

张衡因地震上疏631

唐檀举孝廉、除郎中632

唐檀上便宜三事632

顺帝永建六年 辛未(131)632

九月,修缮太学632

顺帝阳嘉元年 壬申(132)633

三月,顺帝临辟雍,行飨射礼633

张皓复为廷尉,卒634

七月,以太学新成举明经634

十一月,初行限年察举法634

胡广等奏书驳限年察举法635

蔡邕生635

郎?隐居传《京氏易》636

顺帝阳嘉二年 癸酉(133)636

正月,郎?上书言灾异636

郎?上书荐黄琼、李固,陈消灾之术639

马融因地震之异尚俭640

张衡因地震之异言官员任免之制640

除京师耆儒年六十以上四十八人补郎、舍人及诸王国郎641

宋登以明识礼乐拜侍中641

杨伦被征拜为太中大夫641

杨伦出补常山王傅642

马融举敦朴,拜议郎642

桓焉迁为大鸿胪、迁为太常642

胡广等坐谬举免642

左雄奏征海内名儒为博士,公卿弟子为诸生643

左雄因乳母爵邑等上封事643

左雄奏九卿捶扑非古制644

李固策书陈开石室、陈图书、招会群儒等政事之宜645

顺帝阳嘉三年 甲戌(134)646

李固被拜为议郎646

左雄荐周举为尚书646

周举奏顺帝应循文帝之俭,尊孝明之教646

周举迁司隶校尉647

张衡上疏请收禁图谶648

顺帝阳嘉四年 乙亥(135)649

马融为武都太守,上疏请缨击西羌649

张衡欲补《汉记》650

张衡作《周官训诂》650

顺帝永和元年 丙子(136)651

诏使伏无忌、黄景校定中书651

张衡出为河间相651

周举奏止为北乡侯加尊谥651

马续迁度辽将军652

顺帝永和三年 戊寅(138)652

左雄卒652

郑玄为乡啬夫652

吴祐识戴宏653

顺帝永和四年 己卯(139)653

张衡卒653

顺帝永和五年 庚辰(140)655

桓焉迁为太尉655

顺帝永和六年 辛巳(141)655

周举拜谏议大夫655

延笃举孝廉,注《左传》655

度辽将军马续免656

顺帝汉安元年 壬午(142)657

诏举贤良方正、能探赜索隐之士657

诏征张楷,告疾不到657

胡广荐崔瑗657

崔瑗为济北相658

崔瑗卒658

桓焉以日食免太尉职659

周举拜侍中659

杜乔、周举等诸儒巡行天下,班宣风化,举实臧否659

杜乔为守光禄大夫660

杜乔表奏李固政天下第一,崔瑗等臧罪660

张纲上书劾梁冀660

张纲为广陵太守661

胡广为司徒661

顺帝汉安二年 癸未(143)661

张纲卒661

顺帝汉安三年 建康元年 甲申(144)662

李固被拜为太尉662

诏举贤良方正、幽逸修道之士662

荀淑出补朗陵侯相663

马融注《周官》663

皇甫规举贤良方正664

皇甫规拜郎中664

桓焉卒665

周举议宜顺殇帝、顺帝昭穆665

冲帝永嘉元年 乙酉(145)665

皇甫规始居家教授665

质帝本初元年 丙戌(146)666

四月,令郡国举明经666

朱穆推灾异说梁冀666

李固、胡广、赵戒书谏梁冀667

太尉李固免,胡广迁为太尉,赵戒徙为司徒667

桓帝建和元年 丁亥(147)668

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博士等上封事668

马融为梁冀写奏章诬李固668

诏课试诸学生669

赵典被拜为议郎,侍讲禁中,迁侍中669

杨秉以明《尚书》征670

赵典谏止建鸿池苑670

杜乔代胡广为太尉670

胡广为司空670

郑玄游学求师671

桓帝建和二年 戊子(148)671

荀悦生671

张楷作《尚书注》672

桓帝建和三年 己丑(149)672

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672

周举卒673

荀淑卒673

许慎卒673

桓帝元嘉元年 辛卯(151)675

十月,司空胡广罢675

十一月,黄琼为司空675

桓帝和平元年 庚寅(150)675

黄琼侍讲禁中675

桓帝元嘉元年 辛卯(151)675

十一月,崔寔作《政论》675

崔寔著作东观677

边韶、崔寔、伏无忌、朱穆、延笃撰《汉记》677

伏无忌作《伏侯注》678

桓帝元嘉二年 壬辰(152)679

马融徙朔方679

郑玄、卢植从马融受业679

十一月,司空黄琼免680

十二月,赵戒为司空680

桓帝永兴元年 癸巳(153)680

六月,为孔子庙置百石卒史一人680

十月,胡广代袁汤为太尉,房植代赵戒为司空,黄琼代吴雄为司徒681

刘陶等千余太学生请愿682

孔融生682

刘淑以《五经》教授682

桓帝永兴二年 甲午(154)683

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683

刘淑举贤良方正、拜议郎683

九月,黄琼代胡广为太尉683

赵岐辟司空掾684

桓帝永寿元年 乙未(155)684

张奂迁安定属国都尉684

崔寔撰《四民月令》684

曹操生685

公沙穆习《韩诗》、《公羊春秋》686

桓帝永寿二年 丙申(156)686

李膺复征为度辽将军686

诏复课试诸生687

桓帝永寿三年 丁酉(157)687

魏朗为九真都尉、拜议郎687

崔寔拜议郎,定《五经》688

郑玄东归688

桓帝延熹元年 戊戌(158)689

赵咨征为博士689

七月,胡广代黄琼复为太尉689

京兆尹延笃以病免归689

赵岐避祸江、淮、海、岱等地690

桓帝延熹二年 己亥(159)690

李膺迁河南尹690

八月,太尉胡广坐梁冀忤逆免,黄琼为太尉690

八月,初置秘书监691

杨秉拜太仆,迁太常691

荀悦能说《春秋》692

崔寔免692

蔡邕被征,称疾归692

延笃论仁孝693

桓帝延熹三年 庚子(160)694

赵岐始作《孟子章句》694

皇甫规拜泰山太守695

杨秉征为河南尹696

十二月,宗资击讨泰山农民起义军696

桓帝延熹四年 辛丑(161)696

刘宠迁为司空,旋免,拜将作大匠,为宗正696

皇甫规上疏请讨零吾、先零别种叛乱697

皇甫规拜为中郎将,平羌族叛乱697

杨秉以明儒学复征,拜太常698

桓帝延熹五年 壬寅(162)698

诏公卿上封事698

太学生张凤等三百余人诣阙请愿699

王符见皇甫规699

王符《潜夫论》700

王符论五帝之德701

王符言相术701

冯绲为车骑将军702

桓帝延熹六年 癸卯(163)702

司空刘宠免702

张奂拜武威太守702

皇甫规为度辽将军、使匈奴中郎将703

皇甫规举张奂为度辽将军703

车骑将军冯绲免703

朱穆卒704

李膺惩杀宦官张让之弟704

桓帝延熹八年 丙午(165)705

诏举贤良方正705

刘瑜举贤良方正705

刘瑜上书言灾异705

刘瑜拜为议郎706

窦武拜郎中、越骑校尉,封槐里侯706

杨秉卒707

桓帝延熹九年 丙午(166)707

赵典举荀爽为郎中707

正月,荀爽对策707

赵岐拜并州刺史708

十二月,党祸起709

魏朗始著《魏子》710

马融卒710

赵岐作《御寇论》712

刘陶作《中文尚书》712

张奂拜大司农、使匈奴中郎将713

胡广为司徒713

窦武拜城门校尉713

桓帝永康元年 丁未(167)713

诏举贤良方正713

窦武上疏讼党事714

六月,初赦党人715

党人表谱715

延笃卒716

武荣卒716

彭汪撰《左传奇说》及旧注717

皇甫规征为尚书,策对贤良方正717

张奂平东羌、先零叛乱,徙弘农718

灵帝建宁元年 戊申(168)718

窦武为大将军,封闻喜侯718

卢植引经书戒窦武719

陈蕃为太傅,与司徒胡广等参录尚书事719

窦武、陈蕃谋诛宦官,复征李膺、刘猛、杜密、朱宇等720

刘宠代王畅复为司空720

何休辟太傅陈蕃府721

九月,曹节矫诏杀陈蕃、尹勋等721

司空刘宠徙为司徒722

姜肱始隐身遁命722

魏朗卒722

何休作《春秋公羊解诂》723

崔寔卒724

胡广为太傅725

张奂迁少府,又拜大司农,不受725

杨赐以通《尚书》桓君章句而侍讲华光殿725

灵帝建宁二年 己酉(169)726

诏公卿上封事726

司徒刘宠迁为太尉726

十月,钩党狱起,制诏州郡钩儒学行义之士等为党人726

部党名号727

十一月,太尉刘宠免727

孔融入狱728

党魁李膺下狱死728

灵帝建宁三年 庚戌(170)729

蔡邕辟司徒桥玄府729

徐干生729

张奂上疏言灾异729

灵帝建宁四年 辛亥(171)730

诏公卿上封事730

灵帝熹平元年 壬子(172)730

三月,胡广卒730

胡广《汉制度》731

五月,鲁峻卒731

七月,段颎收系太学生732

灵帝熹平二年 癸丑(173)732

光禄勋杨赐为司空732

蔡邕校书东观732

蔡邕作《独断》733

姜肱卒733

司空杨赐免733

灵帝熹平三年 甲寅(174)734

李巡请刻《五经》于石734

皇甫规卒734

灵帝熹平四年 乙卯(175)735

蔡邕、韩说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735

三月,诏刻石经735

卢植作《尚书章句》、《三礼解诂》737

卢植请立古文博士737

灵帝熹平五年 丙辰(176)738

诏禁锢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738

杨赐代袁隗为司徒738

卢植拜为庐江太守738

十二月,试太学生六十岁以上者百余人除官739

灵帝熹平六年 丁巳(177)739

七月,蔡邕上封事言七事739

卢植补续《汉记》741

灵帝光和元年 戊午(178)741

韩说上书言日食741

卢植上封事言日食之变741

蔡邕、刘洪补续《律历志》742

刘洪作《乾象法》742

杨赐上书言政事743

蔡邕徙朔方744

杨赐为三老745

蔡邕上书奏其所著十意745

灵帝光和二年 己未(179)746

四月,大赦天下党人746

蔡邕遇赦至吴会747

灵帝光和三年 庚申(180)747

韩说、博士蔡较等校注律历747

六月,诏举通《古文尚书》、《毛诗》、《左氏》、《穀梁春秋》者拜议郎748

仲长统生748

刘廙生748

灵帝光和四年 辛酉(181)749

张奂卒749

司徒杨赐免,拜太常749

灵帝光和五年 壬戌(182)750

何休卒750

何休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废疾》,注训《孝经》、《论语》、风角七分750

灵帝幸太学751

杨赐复拜太尉751

颍容从杨赐习经751

桓典为侍御史752

灵帝光和六年 癸亥(183)752

《熹平石经》刻成,立于太学前752

杨赐上平张角事计752

刘陶受诏次第《春秋》条例753

徐干读《五经》754

灵帝光和七年 中平元年 甲子(184)754

宋枭奏多写《孝经》在凉州行教化754

张驯拜尚书、大司农754

荀爽、孔融为从事755

大赦党人,党锢始弛755

赵岐拜议郎755

太尉杨赐免755

杨赐封临晋侯,刘陶为中陵乡侯756

六月,高彪卒756

卢植拜中郎将756

灵帝中平二年 乙丑(185)757

韩说上封事757

十月,刘陶下狱死757

杨赐复为司空758

范冉卒758

灵帝中平三年 丙寅(186)759

郑玄不应何进辟759

灵帝中平五年 戊辰(188)759

陆绩生759

董扶为蜀郡属国都尉760

申屠蟠、荀爽、韩融等十四人并博士征760

服虔作《春秋左氏传解》760

服虔以《左传》驳何休之所驳汉事六十条761

灵帝中平六年 少帝光熹元年 昭宁元年献帝永汉元年 己巳(189)762

董卓辟蔡邕762

孔融为北海相762

八月,蔡邕为祭酒、侍中763

邴原至辽东763

荀爽批纬书764

九月,卢植反对董卓废帝之议,卢植隐于上谷764

应劭拜太山太守765

九月,刘虞为大司马,杨彪为司空,黄琬为司徒765

十二月,黄琬为太尉,杨彪为司徒,荀爽为司空765

董扶去官还家766

献帝初平元年 庚午(190)766

杨彪、荀爽等论董卓迁都之议766

太尉黄琬、司徒杨彪免767

杨彪、黄琬复为光禄大夫767

五月,荀爽卒767

荀爽著《礼》、《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汉语》、《新书》等768

刘表为荆州刺史769

蔡邕封高阳乡侯769

公卿举郑玄为赵相770

蔡邕议宜省去孝和以下庙号称宗者770

阮瑀学于蔡邕770

献帝初平二年 辛未(191)771

蔡邕对董卓问地震771

蔡邕议宗庙迭毁771

蔡邕追正郭皇后谥771

献帝初平三年 壬申(192)772

赵岐持节慰抚天下772

杨彪复为司空772

刘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773

颍容授经于荆州773

颍容撰《春秋左氏条例》774

夏,蔡邕死狱中774

卢植卒776

荀彧归奔曹操,为奋武将军777

献帝初平四年 癸酉(193)778

九月,试儒生四十余人而赐官778

十月,献帝临太学观礼778

司空杨彪免778

献帝兴平元年 甲戌(194)779

孔融谋迎天子779

太常杨彪为太尉779

赵岐使荆州779

献帝兴平二年 乙亥(195)780

献帝东归,书籍泯尽780

孔融为青州刺史780

王肃生781

献帝建安元年 丙子(196)782

应劭上《汉仪》782

郑玄作书戒子783

孔融为将作大匠784

郑玄受刘洪《乾象法》784

谢该作《谢氏释》解《春秋左传》784

何晏生785

荀悦作《申鉴》786

《东观汉记》787

九月,太尉杨彪免788

十一月,曹操为司空788

献帝建安二年 丁丑(197)788

应劭为袁绍军谋校尉788

应劭《汉官仪》789

应劭《风俗通》791

郑玄见袁绍791

献帝建安三年 戊寅(198)792

刘表兴学于荆州792

刘表《易章句》793

宋忠作《易注》794

献帝建安五年 庚辰(200)794

六月,郑玄卒794

孔融对献帝问祭礼799

荀悦撰《汉纪》799

荀悦论史800

仲长统游学800

刘熙于交州讲学800

献帝建安六年 辛巳(201)801

赵岐卒801

赵岐《三辅决录》802

献帝建安七年 壬午(202)803

任安卒803

曹植习《齐诗》803

献帝建安八年 癸未(203)804

七月,曹操作《修学令》804

虞翻示孔融以所著《易注》804

献帝建安九年 甲申(204)805

九月,孔融请行古王畿之制805

献帝建安十年 乙酉(205)806

高诱为濮阳令806

仲长统至并州806

献帝建安十一年 丙戌(206)807

杜畿于河东开学宫807

仲长统为尚书郎808

献帝建安十三年 戊子(208)808

六月,曹操为汉丞相808

曹操杀孔融809

仲长统著《昌言》810

刘表卒811

献帝建安十四年 己丑(209)811

荀悦卒811

献帝建安十六年 辛卯(211)812

徐干为五官将文学812

献帝建安十七年 壬辰(212)813

王肃从宋忠读《太玄》813

献帝建安十八年 癸巳(213)813

以《禹贡》建置九州813

曹操自为魏公814

高堂隆为丞相军议掾814

袁涣请曹操大收篇籍814

献帝建安十九年 甲午(214)815

刘备使诸儒典掌旧文815

献帝建安二十年 乙未(215)816

刘劭为太子舍人816

刘劭作《爵制》816

献帝建安二十一年 丙申(216)818

曹操自进号魏王818

献帝建安二十二年 丁酉(217)818

华歆为御史大夫818

献帝建安二十二年 丁酉(217)818

王粲、徐干、陈琳、应场、刘桢卒818

董遇至邺821

献帝建安二十四年 己亥(219)821

王烈卒821

献帝建安二十五年 延康元年 黄初元年 庚子(220)822

曹操卒822

仲长统卒822

附录一 纬书所见秦汉经学学术824

《尚书纬》824

《尚书中候》825

《乐纬》826

《乐协图》827

《乐纬稽耀嘉》828

《乐动声仪》829

《论语摘辅象》829

《论语摘衰圣》830

《论语撰考谶》830

《论语阴嬉谶》831

《论语崇爵谶》831

《论语素王受命谶》832

《论语纪滑谶》832

《论语比考谶》833

《论语谶》833

《诗纬》834

《诗纬含神雾》835

《诗纬推度灾》836

《诗纬泛历枢》836

《春秋》837

《春秋演孔图》838

《春秋文耀钩》838

《春秋元命苞》839

《春秋运斗枢》840

《春秋感精符》840

《春秋合诚图》841

《春秋考异邮》841

《春秋保乾图》842

《春秋佐助期》843

《春秋握诚图》843

《春秋潜潭巴》844

《春秋说题辞》844

《春秋命历序》845

《春秋内事》846

《春秋汉含孳》846

《春秋图》847

《春秋录图》等十九种847

《易纬》850

《易纬乾凿度》851

《易纬乾坤凿度》852

《易纬稽览图》853

《易纬辨终备》854

《易通卦验》854

《易乾元序制记》855

《易是类谋》856

《易坤灵图》857

《易纬中孚传》857

《易纬天人应》858

《易纬通统图》858

《易纬运期》859

《易内传》859

《易萌气枢》860

《易纬内篇》860

《易纬太初篇》861

《易九厄谶》861

《易纬礼观书》862

《易纬纪》862

《易纬纪表》863

《易纬决象》863

《易通卦验玄图》863

《易纬河图数》864

《河图秘征》864

《河图帝通纪》865

《河图著命》866

《河图说征》866

《河图考灵曜》867

《河图真钩》867

《河图提刘》868

《河图会昌符》868

《河图天灵》869

《河图要元篇》869

《河图叶光纪》870

《河图绛象》870

《河图皇参持》871

《河图闿苞受》872

《河图合古篇》872

《河图赤伏符》873

《河图括地象》873

《河图帝览嬉》874

《河图稽命征》875

《河图稽耀钩》876

《龙鱼河图》877

《河图始开图》877

《河图握矩起》878

《河图玉版》878

《河图龙文》879

《河图龙帝记》880

《河图龙表》880

《河图考钩》881

《河图说征祥》881

《河图说征示》881

《河图揆命篇》882

《图纬绛象》882

《河图帝视萌》883

《河图灵武帝篇》883

《河图玉英》884

《河图纪命符》884

《河图圣洽符》885

《河图表记》885

《河图》885

《泛引河图》886

《河图占》887

《河图八丈》887

《河图帝系谱》888

《河图谶》888

《河图内元经》888

《图书秘记》889

《河洛内记》889

《洛书甄曜度》889

《洛书灵准听》890

《洛书摘六辟》890

《洛书》891

《洛书洛罪级》892

《洛书宝号命》893

《洛书斗中图》893

《洛书说禾》893

《洛书录运法》894

《洛书录运期》894

《孔子河洛谶》895

《洛书纪》895

《洛图三光占》895

《洛书说征示》896

《洛书兵钤势》896

《老子河洛谶》897

《甄曜度谶》898

《谶语附录》898

《泛引洛书》899

《孝经援神契》899

《孝经中契》900

《孝经左契》901

《孝经右契》901

《孝经钩命决》902

《孝经内记图》903

《孝经雌雄图》903

《孝经章句》904

《孝经纬》904

《孝经契》905

《孝经右秘》905

《孝经威嬉拒》906

《孝经河图》906

《孝经中黄谶》906

《孝经雌雄图三光占》907

《礼纬》907

《礼纬含文嘉》908

《礼纬稽命征》909

《礼纬斗威仪》909

《诗纬》910

《诗纬含神雾》911

《诗纬推度灾》911

《诗纬泛历枢》912

附录二 出土文献所见秦汉经学学术913

《仓颉篇》913

阜阳汉简《苍颉篇》913

字书《仓颉篇》914

《仪礼》915

《晏子春秋》916

简本《论语》917

《儒家者言》919

《文子》919

《哀公问五义》920

《保傅传》920

《奏议》921

帛书《周易·六十四卦》921

阜阳汉简《周易》923

帛书《系辞》924

帛书《二三子问》925

帛书《易之义》925

帛书《要》926

帛书《缪和》、《昭力》927

帛书《春秋事语》928

帛书《五星占》929

帛书《相马经》929

阜阳汉简《诗经》930

阜阳汉简《吕氏春秋》931

附录三 两汉经学传授系统932

《易》932

施氏《易》、孟氏《易》、梁丘《易》、高氏《易》932

京氏《易》932

费氏《易》933

韩氏《易》933

《书》934

今文《尚书》934

杜林漆书古文《尚书》934

《诗》935

《鲁诗》935

《齐诗》936

《韩诗》936

《毛诗》937

《礼》937

《礼经》937

《周礼》938

《乐》938

《春秋》939

《公羊春秋》939

《穀梁春秋》940

《左氏春秋》940

主要参考书目94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