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解决“三农”问题之路 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解决“三农”问题之路 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
  • 武力,郑有贵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7501761698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728页
  • 文件大小:40MB
  • 文件页数:745页
  • 主题词:农村经济政策-研究-中国;农民-问题-方针政策-研究-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解决“三农”问题之路 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一、“三农”问题的重要性2

二、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历程4

三、历史启示7

四、“三农”问题任重道远10

五、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14

第1章 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的演变与发展16

第一节 关于小农经济要被社会化大生产取代的理论16

第二节 民主革命中的农民理论21

第三节 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对民粹派的早期批判26

第四节 关于民主革命的新解释31

第五节 关于土地国有化的重新认识35

第六节 十月革命后联共(布)关于农业集体化的理论39

第七节 合作制思想的演变41

第一节 党建立初期对“三农”问题的认识47

一、党对农民问题由不重视到重视的转变47

第2章 建党和大革命时期(1921.7~1927.7)47

二、关于农村经济的认识51

三、对农村社会阶级、阶层的认识54

四、对农民革命的认识56

五、共产党人对“以农立国”论的批判62

第二节 大革命前期党对农民问题的认识63

一、国共合作后第一年党对农民认识的全面拓展64

二、农民同盟军思想的提出69

三、党的土地纲领的初步确定72

四、“五卅”运动后共产党人对农民问题的探索74

第三节 大革命后期对农民问题的认识77

一、对北伐战争与农民运动关系的认识78

二、围绕如何看待农民运动问题的激烈争论79

三、关于农民土地问题的尖锐斗争83

第3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8~1937.6)89

第一节 对于农村、农民在革命新道路中作用的认识89

一、对大革命后期农村、农民工作的反思89

二、毛泽东对农村、农民在民主革命道路中地位的认识92

三、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对农村、农民在民主革命道路中地位的认识95

第二节 关于土地改革的认识和政策105

一、对土地改革在中国革命中重要地位认识的深化105

二、土地改革方针的确定107

三、土地改革政策和方法111

四、土地改革方针的转变124

第三节 关于农民负担和发展农业生产的认识126

一、对农民负担的认识126

二、对发展农业生产的认识131

第四节 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及对乡村建设运动的批判135

一、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的背景135

二、对中国农村性质的认识136

三、关于研究农村经济的对象和方法137

四、对“乡村改良运动”的批判141

第4章 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145

第一节 关于农民在民主革命中地位和作用认识的深化147

一、对农民革命作用认识的深化147

二、农民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地位150

三、毛泽东对梁漱溟理论的批评152

四、代表农民利益和要求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原则153

第二节 关于农村民主政权建设的认识与实践154

一、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和推行“三三制”155

二、乡村政权的改造162

第三节 关于农民负担问题的认识与实践164

一、在“大仁政”前提下的军民兼顾、合理负担政策165

二、建立有效合理的农业税收制度167

四、与民主建政相结合的整理乡村财政170

三、农民负担摊派过程中的“公平”问题170

五、战勤负担172

第四节 关于减租减息的认识与实践173

一、减租减息政策的提出和初步实施173

二、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运动的兴起176

三、减租减息政策和措施的完善182

第五节 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和实践194

一、促进农业恢复发展的基本政策194

二、“自己动手”,开展农业大生产运动196

三、鼓励个体农民开展劳动互助199

四、开展“吴满有运动”,提倡生产致富201

五、鼓励农民和移民开垦荒地205

六、发挥政府作用,兴修水利和抗灾救灾206

七、发放农贷和推广科技207

第六节 提倡开展农村调查研究及其实践209

一、提倡开展调查研究209

二、延安农村调查团的调查情况和结论211

三、中共西北局组织的农村调查及其结论215

第5章 解放战争时期(1945.8~1949.9)219

第一节 对土地改革方针政策和步骤的认识219

一、对土地改革认识的深化219

二、土地改革政策的演变221

第二节 对土改以后“三农”问题的认识232

一、对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农民地位的认识232

二、对农业社会主义的批评235

三、关于农村的所有制结构237

四、关于恢复和发展农村经济的基本方针和政策240

五、关于教育农民问题243

第三节 整顿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建立乡村民主政权245

一、关于整顿党的农村基层组织245

二、关于建立乡村民主政权249

三、关于整顿村财政255

第四节 对新形势下城乡关系的认识259

一、党的工作重心应由农村转向城市260

二、“城乡互助”思想的提出261

第五节 关于农民负担的认识和政策265

一、关于农民负担与“战争第一”关系的认识266

二、农业税制改革269

三、规范战勤负担272

第6章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0~1952)278

第一节 关于土地改革认识及政策的变化278

一、党对土地改革步骤、法规和办法的完善279

二、党对富农政策的变化282

二、关于城市郊区土地改革的思想和政策284

第二节 关于乡村基层政权建设285

一、乡村基层政权的组建285

二、改进乡村政府的工作288

三、乡村党组织建设289

第三节 关于农民负担问题的认识292

一、关于农业税的认识292

二、关于乡村财政的认识297

第四节 关于农业合作化的认识305

一、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种不同思路305

二、两种认识的统一308

三、鼓励农民走合作道路的方针政策311

四、对农村自发资本主义倾向的认识312

第五节 恢复发展农村经济的政策315

一、对农村个体经济发展的认识315

二、对富农的认识及政策的变化318

三、关于农业科技作用的认识321

一、对城乡关系的认识322

第六节 关于城乡关系的认识322

二、关于剪刀差问题的认识324

三、关于城乡之间人口流动的认识327

第7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331

第一节 过渡时期总路线对“三农”问题的论述331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产生的背景331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有关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334

三、毛泽东与梁漱溟的争论339

一、对农村“自发资本主义势力”的批判和限制341

第二节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逐步展开341

二、关于农业合作化速度的认识345

三、关于农民两种倾向的认识和合作化的阶级路线354

四、关于农业合作化的两种认识:“好得很”与“糟得很”362

第三节 关于合作社的经营管理366

一、关于合作社民主管理问题366

二、关于合作社的计划编制问题367

三、关于高级社经营规模的认识369

四、“退社”风潮和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373

一、对农副产品统购统销等问题的认识375

第四节 统购统销和农村商业375

二、关于农村自由市场的认识385

第五节 对农业问题的认识和探索394

一、关于农业计划的编制394

二、《农业发展纲要》的提出398

三、对农业生产和技术进步的认识401

第六节 关于工农业关系的认识407

一、关于国家从农民提取剩余的认识407

二、“八大”前后对工农业关系的认识409

三、关于城乡之间人口逆向流动的认识411

第8章 “大跃进”时期(1958~1960)415

第一节 关于农业经济发展的认识416

一、认为农业可以实现“大跃进”416

二、提出农业增长高指标418

三、关于农业增产措施的认识420

四、对农业科技的认识423

第二节 “人民公社”——关于农村经济体制的新认识424

一、人民公社构想的提出425

二、人民公社决议的形成430

三、人民公社的两个“过渡”434

四、徐水人民公社进行的共产主义试点437

五、农村公共食堂的兴办与解散442

六、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理论根源448

第三节 对发展农村工业和城乡关系的认识450

一、大力发展农村工业451

二、人民公社运动中关于社办工业的认识453

三、关于社办工业的经营管理问题456

四、“大炼钢铁”波及农村459

五、对城乡人口流动的认识464

第9章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1~1965)467

第一节 农村经济体制的调整468

一、对人民公社体制的再认识468

二、关于“包产到户”认识的分歧471

三、关于自留地问题的认识473

四、关于农村自由市场的认识478

五、关于“自负盈亏”的认识483

一、关于工农业关系的认识486

第二节 关于农业地位的认识486

二、对农村工业的认识493

三、对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的认识498

四、关于农产品价格问题的认识504

第三节 对城乡之间人口流动的认识508

一、对压缩城市人口的认识508

二、鼓励城市青年到农村去511

第四节 农业学大寨和对阶级斗争的估计516

一、“农业学大寨”的提出516

二、关于农村干部队伍建设520

三、“阶级斗争为纲”的提出523

四、社会主义教育运动526

五、毛泽东对人民公社领导权的估计529

六、关于成立“贫下中农协会”531

第一节 “文革”前夕农业在战略思想中的地位536

一、“三五”计划指导思想由抓农业转变为三线建设536

第10章 “文革”和徘徊时期(1966~1978)536

二、“备战备荒为人民”思想和“农业机械化”设想545

三、“五七指示”蓝图548

第二节 “左”倾错误对农村、农民的政治冲击550

一、“文革”前夕农村混乱的“阶级”概念550

二、“文革”中农村的政治动乱和少数农民的特殊政治地位552

第三节 关于发展农业的三种思路556

一、“农业学大寨”的主体思路557

二、强调落实政策的务实思路562

三、群众自发产生的“逆流”思路565

第四节 强制和自发的两种缩小城乡经济差别办法567

一、城里人务农——“五七干校”和上山下乡567

二、农民做工——70年代的社队工业572

第五节 大力提高农村文教卫生水平577

一、“合作医疗制度”和“赤脚医生”577

二、农村教育的畸形发展579

三、依附于政治斗争的文化生活582

一、“普及大寨县”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的惟一道路584

第六节 对农业发展模式的认识——“普及大寨县”584

二、“普及大寨县”所反映的极“左”认识589

第11章 农村改革启动时期(1978~1984)601

第一节 加快农业发展601

一、要先把农民这一头稳下来601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加快农业发展的重大决策602

三、调整工农业发展关系603

四、对农业现代化建设进行全面部署607

第二节 对家庭承包经营的肯定608

一、家庭承包经营:从不许到延长15年不变608

二、家庭承包经营是一场深刻的变革611

第三节 农村家庭经营运行中的政策讨论615

一、允许雇工615

二、允许购置拖拉机618

三、发展农村专业户、联合体619

第四节 撤社建乡621

一、改革“政社合一”体制621

二、乡镇政府的职能和管理体制622

三、生产大队、生产队向村民自治组织的转化624

第五节 放开部分农产品的价格和流通管制626

一、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626

二、对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的初步改革628

三、恢复发展城乡集市贸易629

第六节 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多轮驱动635

一、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635

二、乡镇企业多轮驱动636

第12章 市场化改革的探索时期(1985~1991)638

第一节 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638

一、关于取消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的重大决策638

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分类推进639

第二节 走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642

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642

二、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模式647

三、农村城镇化的启动656

一、发展农业要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659

第三节 大力促进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659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观念的确立662

三、树立大农业观念并大力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663

第四节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探索与实践665

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索665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666

三、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667

第一节 农村基本经济制度与农业基本经营制度669

第13章 全面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1992~2003)669

一、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670

二、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本经营制度671

三、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674

四、关于股份合作制678

第二节 对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680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680

二、关于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与市场体系建设682

三、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687

第三节 关于农民增收与减负689

一、农民增收690

二、减轻农民负担692

三、八七扶贫攻坚计划696

第四节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698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698

二、发展乡镇企业是一个长期的根本方针704

三、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706

一、关于沿海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设想709

第五节 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709

二、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711

三、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713

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715

第六节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716

一、村民自治716

二、乡镇政务公开718

第七节 党的十六大确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719

主要参考文献724

后记72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