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政治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政治论
  • 赵清水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 ISBN:9787517108436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09页
  • 文件大小:56MB
  • 文件页数:429页
  • 主题词:政治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政治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社会现象提出的大课题1

第二章 对政治学研究状况的思索8

第三章 什么是政治?什么是政治学?18

一、什么是政治?18

二、政治的实质23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大基本规律是研究政治发展规律的科学武器26

四、什么是政治学?27

五、政治学体系32

第四章 人权、自由、民主、压迫、权利集权、义务雏议37

一、什么是人权?37

二、自由权38

三、民主解析38

四、民主的真实性39

五、被选举权的普遍性、平等性——民主的充分性40

六、民主与民主集中制的民主方面42

七、民主与大民主43

八、民主与民主作风44

九、民主、集中与集权44

十、职务终身制与集权政治45

十一、集权与失控46

十二、“主、仆关系”解析47

十三、压迫政治方式的命运48

十四、权利、责任和义务分解48

第五章 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总趋势50

一、原始社会的政治特征51

二、阶级社会的政治特征54

三、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演变的政治特征57

四、共产主义社会的政治特征59

五、人类社会政治发展过程的趋向60

六、政治质变的实质及描述61

七、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总趋势64

八、充实政治定义64

第六章 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源泉和动力65

一、政治发展的内在源泉和动力65

二、政治发展的最终源泉和动力71

三、政治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最终动力的关系74

四、政治发展的动力源自人们的精神、物质需求76

第七章 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78

一、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78

二、阶级社会主要矛盾的地位和作用78

三、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及解决方式81

四、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关系”?91

五、高级无阶级社会政治的发展变化预测94

六、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关系94

七、社会主义首先在落后的国家发生是不是“替代效应”99

第八章 政治、政党、政权的联系演变103

一、政权、政治方式的问世103

二、政党的产生和演变105

三、政党的组织和活动特性与政治方式的关系109

四、政党职能的“自觉”和“自在”状态111

五、政党的政治任务与社会主要矛盾113

六、政权的组成及职能关系114

七、什么是政党制度?116

八、政权,政党演变的总规律119

九、政党、政权演变的决定因素122

第九章 政治方式、所有制形式、社会形态的联系演变123

一、社会形态的定性123

二、所有制形式、政治方式解析124

三、社会形态体系126

四、原始社会两个阶段的社会形态127

五、奴隶社会的两种社会形态130

六、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形态演变131

七、集权制封建社会形态的巩固、完善与发展135

八、政治方式、所有制形式、社会形态的联系演变140

九、社会全球化趋向何方?143

第十章 所有权——政治主权原理145

一、所有权综论145

二、“所有权人”的“责、权、利一体化”准则149

三、什么是当家做主权?150

四、所有权——政治主权原理151

五、所有权人——责、权、利一体化准则解析153

六、所有权——政治主权人行使主权的方式155

第十一章 四权归一法则158

一、立法权、监督主权是所有权——政治主权人的辅权158

二、所有权——政治主权人是监督主体159

三、四权归一法则160

四、“监督”的科学内涵160

五、监督机理161

六、政治方式、政治体制与监督机制的关系163

七、监督机制的动因163

八、监督主体素质与监督效果164

九、监督、监视、监护的动因区别与文明性167

十、监督力量的权限和效力170

十一、所有权——政治主权原理的运用172

第十二章 所有权——政治主权人与执行权人的职能地位关系175

一、政治矛盾运动的类型和社会形式175

二、生产关系与经济、政治体制176

三、政治体制的广义化178

四、经济、政治体制的关系178

五、经济、政治体制分类180

六、政治主权人与执行权人的职位联系不能倒置180

第十三章 所有权——政治主权体系及政治侵权现象183

一、所有权——政治主权体系183

二、政治方式与主权基础186

三、主权与主动权——侵权现象之一188

四、代表与代替——侵权现象之二189

五、联名推荐与自荐——侵权现象之三190

六、委员与钦差——侵权现象之四191

七、侵犯所有权——政治主权——政治侵权192

第十四章 上层建筑所有权——政治主权机关与政治基础194

一、所有权——政治主权人的社会政治基础与政权生命力194

二、公仆、官僚的物质、精神需求之区别195

三、生产关系——经济、政治体制的统一体197

四、上层建筑与经济、政治基础的矛盾关系之一198

五、上层建筑与经济、政治基础不相适应的矛盾关系之二199

六、上层建筑与经济、政治基础的矛盾关系及运动形式200

第十五章 所有权——政治主权人(机关)与生产力203

一、生产关系是人们政治地位关系和利益关系的载体。203

二、所有权——政治主权人是生产力的主导要素204

三、劳动者的主导要素——企业活力的根蒂206

四、生产关系的先进性——所有权——政治主权人的进步标志207

五、公有制、私有制的本质区别209

六、生产力的决定因素与科学技术210

七、所有权——政治主权人与生产力211

第十六章 所有权——政治主权与行政执行权213

一、行政管理的广义性213

二、行政管理的性质214

三、执行人的两种负责、服务方式215

四、行政执行权的权限218

五、确定行政执行权限是科学执政的一个重要环节222

六、权限与协调关系224

七、个人负责制与主动权225

第十七章 所有权——政治主权人与治安管理227

一、治安管理的设置与职能的双重性227

二、政治环境与治安状况229

三、民主政治环境的治安状况231

四、治安管理双重任务的地位关系233

第十八章 政治与法治236

一、什么是法治社会?236

二、用权与管权,管“管事权”与管“管官权”的关系237

三、法治的体系及性质237

四、民主法治的历史使命239

五、“党派争权”的本质是结党营私不是立党为公242

六、政治方面的民主法治体系解析243

七、政治管理的法治地位247

第十九章 政治与德治250

一、人伦关系及伦理学——儒术250

二、儒教与政治思想教育251

三、道德的分类——非政治道德252

四、政治道德254

五、政治、非政治两个方面德治的地位关系256

六、德治的任务259

七、政治与德治的关系259

第二十章 政治与吏治——干部管理262

一、官吏——干部的分类262

二、执政水平与社会质量263

三、集权体制下吏治的主要措施——用人权集中266

四、民主政治环境下干部管理的决定性措施270

五、吏治——干部管理的辅助措施271

六、干部队伍管理两项措施的关系273

第二十一章 存在根据——意识精华与双文明建设274

一、什么是意识精华?274

二、意识精华的存在根据275

三、意识精华与精神文明276

四、精神文明的根蒂277

五、物质文明的根蒂278

六、物质文明的程度与发展速度279

七、物质文明发展速度的决定因素280

八、精神文明的不同标准与物质文明发展的不同速度相对应281

九、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282

第二十二章 政治——政治文化与文化体系286

一、什么是知识、虚知识?286

二、什么是文化、虚文化、文化自觉?286

三、文化是知识储存的一种物质形态物质是知识的物化形态287

四、跟随“三个代表思想”寻找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288

五、政治、政治文化与文化系统290

六、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文化大发展的根本动力294

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文化大发展的客观形势295

第二十三章 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唯物定向296

一、食物生产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296

二、人类社会上层建筑的形成296

三、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形成297

四、人类物质生活水平巨变与社会基本矛盾系统的联系运动298

五、部落首领蜕变,废除原始民主制引起的变革298

六、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引起的变革299

七、集权政治势力与分封政治势力的最后决战300

八、从原始民主制到人民民主制301

九、政治发展唯物定向305

第二十四章 什么是社会主义308

一、社会主义萌芽——巴黎公社的前夜308

二、朦胧的社会主义309

三、什么是社会主义?311

四、苏联“模式”是“新国家资本主义”317

五、新、旧国家资本主义的区别319

六、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国有制生产关系模式的分水岭319

七、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的实质321

八、社会主义全民公有权、集体公有权的本质322

第二十五章 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模式323

一、社会主义的经济模式323

二、社会主义政权的政体模式327

三、什么是人民的“根本利益”?329

四、执政党怎样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怎样“管干”?331

五、人民的根本利益与党派轮政制度不相容333

六、“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协商”制度是对“党派轮政”制度的跨越和否定334

七、党和人民“民主本体”的“监督主体”职能是对“党派监督”作用的跨越和否定336

八、人类社会发展最新历史阶段的旗帜339

九、理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关系的任务——党政分开、政企分开341

十、构建公有制生产关系理顺经济政治体制的首创342

十一、群众路线的法规——民主政治方式343

十二、论权威346

十三、社会主义阶段执政党的主要政治任务346

十四、主权错位与腐败347

第二十六章 未来社会推论349

一、人类的“天性”——公平、正义349

二、政治发展的总趋向352

三、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反复”现象353

四、主权国家的形成、扩张及扩张方式355

五、反映人类天性的未来社会357

六、公平正义的克星——集权政治358

七、善恶辩358

第二十七章 大爱无疆——高度和谐社会的号角359

一、什么是“大爱”?359

二、“大爱”的扩展360

三、“大爱”扩展的动因361

四、“共产主义”并不神秘361

第二十八章 社会主义向自由王国的认识飞跃363

一、社会主义只能边干边认识363

二、对“社会主义全民公有制”形式的认识渐进365

三、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生产方式”开花结果372

四、社会主义的核心体系与先进文化精髓376

五、社会主义双文明建设发展的因果动力链377

六、社会主义向自由王国的认识飞跃378

第二十九章 两条“精神变物质”通道380

一、有“为公”“为私”两条精神变物质通道380

二、“共产主义小社区”是萌芽380

三、精神变物质381

四、“为公”负责“为私”负责两条“精神变物质”通道383

五、当差雇工与主人385

六、人民民主政治弘扬“公平正义”焕发“为公”负责精神386

七、毛泽东思想可作“指导”不是“指示”388

八、集体的工厂集体经营管理——创造公有制生产关系389

九、试解读“抓革命促生产”原理390

十、毛泽东“一心为公”的思想体系393

十一、在南街村靠毛泽东思想发家不是套话394

十二、队伍建设的“新陈代谢、吐故纳新”渠道396

十三、圆梦399

第三十章 人类社会的全球化趋向及途径402

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全球化趋向402

二、社会主义的生命力403

三、社会主义的生命力本源405

四、社会主义先进性的实践验证405

五、民主资本主义的生命力408

六、中国共产党画龙点睛40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