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信息社会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信息社会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32/30862818.jpg)
- 靖继鹏,吴正荆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35113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39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453页
- 主题词:信息社会-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信息社会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第1章绪论1
1.1信息社会的起源、含义及特征2
1.1.1信息社会的起源、含义2
1.1.2信息社会的一般特征3
1.1.3信息社会的变化和要求9
1.2信息社会的理论研究12
1.2.1信息社会的理论12
1.2.2信息社会学的含义与特点15
1.2.3信息社会学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学科17
1.3我国信息社会学研究17
1.3.1现阶段我国信息社会学研究的内容17
1.3.2我国信息社会学研究的历史22
1.3.3我国信息社会学研究的指导原则24
1.3.4我国信息社会学研究的趋势25
思考题29
参考文献29
第2章社会与文化30
2.1文化与信息文化 .30
2.1.1文化的概念30
2.1.2信息文化的概念31
2.1.3信息文化形成的条件32
2.1.4信息文化的价值34
2.2信息社会与信息文化34
2.2.1信息文化的基本特征35
2.2.2信息文化对社会的积极影响37
2.2.3信息文化对社会的负面影响40
2.3信息文化的构成42
2.3.1信息文化的物质形态子系统42
2.3.2信息文化的精神观念子系统44
2.3.3信息文化的制度规范子系统47
2.3.4信息文化的行为方式子系统……………………………………………(49 )2.4信息社会的文化传播52
2.4.1信息社会文化传播的特点52
2.4.2文化传播对社会的影响53
2.4.3传播对文化的影响54
2.5网络文化56
2.5.1网络文化的形成及其内涵57
2.5.2网络文化的意义与挑战59
2.5.3网络文化的前瞻性分析62
参考文献64
思考题64
3.1.1社会互动与网络沟通65
3.1社会互动65
第3章社会互动与信息交流65
3.1.2信息分类与交流67
3.1.3信息社会互动的形式70
3.2网络载体与社会信息交流72
3.2.1网络载体发展与社会信息交流过程重构72
3.2.2网络载体将占据社会信息交流的主流地位73
3.2.3网络环境下信息交流的基本特征75
3.3.1学术信息交流过程的转变76
3.3网络信息交流模式76
3.3.2学术信息交流模式的变化77
3.3.3不同学科网络信息交流的差异79
3.4跨文化交流81
3.4.1跨文化交流理论81
3.4.2思维方式与跨文化交流84
3.4.3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性86
3.5非语言交流88
3.5.1身体语言89
3.5.2非语言交流中的非身体语言92
参考文献95
思考题96
第4章信息社会结构97
4.1信息社会基础结构97
4.1.1社会基础结构97
4.1.2信息社会基础结构98
4.1.3全球互联网方案102
4.2.1信息化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105
4.2信息社会经济结构105
4.2.2知识成为构架经济的核心要素107
4.2.3美国硅谷经济结构的演变110
4.3信息社会产业结构113
4.3.1产业分类理论113
4.3.2信息产业114
4.4信息社会就业结构117
4.4.1信息社会就业结构117
4.4.2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动120
4.5社会阶层122
4.5.1中国社会阶层的变化122
4.5.2中国当代十大社会阶层123
4.5.3中国未来20年社会发展指标124
参考文献125
思考题126
5.1.1社会组织的概念与功能127
5.1社会组织概述127
第5章信息社会组织127
5.1.2社会组织的目标与结构128
5.1.3社会组织的运行与管理130
5.2信息社会组织132
5.2.1科层制组织的弱化与信息社会组织的柔性化132
5.2.2信息社会组织的主要类型134
5.2.3信息社会组织的知识管理136
5.2.4组织竞争140
5.3国际组织144
5.3.1非政府组织的发展144
5.3.2著名国际组织简介146
5.4学习型组织151
5.4.1彼得·圣吉提出的五项修炼模型151
5.4.2鲍尔·沃尔纳提出的五阶段模型153
5.4.3约翰·瑞定提出的第四种模型155
5.4.4大卫·加尔文提出的五类型模型156
思考题160
参考文献160
第6章社会信息化161
6.1企业信息化161
6.1.1企业信息化概述161
6.1.2企业信息化的基础162
6.1.3企业管理信息系统166
6.1.4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169
6.2政府信息化171
6.2.1政府信息化概述171
6.2.2我国政府信息化的发展历程173
6.2.3我国政府信息化重要工程介绍175
6.3学校信息化177
6.3.1校园网络化177
6.3.2教学信息化179
6.3.3数字图书馆184
6.3.4远程教育187
6.4.1家庭信息化概述190
6.4家庭信息化190
6.4.2智能化家庭网络192
6.4.3智能化住宅系统196
参考文献198
思考题199
第7章社会信息资源200
7.1社会信息资源概述200
7.1.1信息与资源200
7.1.2信息资源201
7.1.3社会信息资源202
7.2文献信息资源210
7.2.1文献信息资源与文献信息资源体系210
7.2.2文献信息资源的特征211
7.2.3文献信息资源的类型213
7.2.4文献信息资源的发展趋势216
7.3网络信息资源217
7.3.1网络信息资源的概念218
7.3.2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218
7.3.3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219
7.3.4我国网络信息资源的分布222
7.3.5几种重要的网络信息资源介绍226
参考文献230
思考题230
第8章信息社会生活与消费231
8.1信息社会生活方式概述231
8.1.1信息社会生活方式的新变化231
8.1.2信息社会消费与生活方式的统一233
8.1.3信息社会的特色消费——信息消费234
8.2信息社会消费需要与消费心理238
8.2.1消费需要238
8.2.2影响信息社会消费需要的因素239
8.2.3消费需要的发展趋势240
8.2.4消费心理242
8.2.5消费需要、消费心理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245
8.3信息社会的消费结构245
8.3.1消费结构的含义245
8.3.2消费结构的分类方法246
8.3.3信息社会中影响消费结构的主要因素247
8.3.4信息社会消费结构的发展变化趋势248
8.4信息社会的消费方式251
8.4.1消费方式的内涵251
8.4.2信息社会影响消费方式的因素251
8.4.3信息社会的科学消费方式253
8.5信息社会的消费热点256
8.5.1信息消费256
8.5.2文化教育消费257
8.5.3住房消费258
8.5.4汽车消费259
8.5.5旅游消费261
8.5.6保健消费262
参考文献263
思考题264
9.1城市信息化的内涵、意义和作用265
9.1.1城市信息化的内涵265
第9章城市信息化265
9.1.2城市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和作用268
9.2城市信息化发展研究269
9.2.1城市信息化发展战略269
9.2.2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273
9.3城市信息化的方向——数字城市277
9.3.1数字城市的内涵277
9.3.2我国数字城市的发展现状278
9.4.1我国数字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281
9.4我国数字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281
9.4.2我国数字城市发展的对策283
9.4.3数字城市的发展趋势287
9.4.4数字城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288
9.5数字城市中的数字社区289
9.5.1数字社区的概念290
9.5.2数字社区的建设目标和功能290
9.5.3我国数字社区现状与问题291
9.5.4发展我国数字社区的措施292
9.6城市信息化指标体系和评价294
9.6.1城市信息化指标体系设计原则294
9.6.2城市信息化指标解释295
9.6.3中国城市信息化测评方法和数学模型297
9.6.4城市信息化指标体系方案的数据来源与采集方法300
参考文献304
思考题305
10.1.1信息资源配置的含义、内容与层次306
10.1社会信息资源配置概述306
第10章社会信息资源配置306
10.1.2影响社会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主要因素309
10.1.3信息资源配置的目标与原则310
10.2社会信息资源配置的手段与方法311
10.2.1信息资源配置手段和方法的类型311
10.2.2信息资源配置管理的经济手段312
10.2.3信息资源配置的法律手段312
10.2.4信息资源配置的行政手段313
10.3.1信息效率、信息资源有效配置与失灵314
10.3社会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益314
10.3.2信息资源配置效益的内涵316
10.3.3信息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益318
10.3.4信息资源配置的社会效益322
10.4信息资源的宏观配置与测度323
10.4.1信息资源丰裕系数测度模型323
10.4.2中国信息资源发展的战略选择326
10.5社会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328
参考文献329
思考题330
第11章社会信息化测度与评价331
11.1信息经济测度理论与方法331
11.1.1马克卢普信息经济测度理论与方法331
11.1.2波拉特的测度理论与方法333
11.2社会信息化测度的理论与方法335
11.2.1 日本信息化指数模型——社会信息活动水平测定335
11.1.3厄斯的经济-信息活动相关分析方法335
11.2.2信息化综合指数模型方法(CIIC)336
11.2.3信息利用潜力指数模型方法(IUP)338
11.3信息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宏观测度方法的评价338
11.3.1马克卢普信息经济测度方法评价338
11.3.2波拉特测度方法评价339
11.3.3厄斯的经济-信息活动相关分析方法评价339
11.3.4日本信息化指数模型法评价339
11.3.6信息利用潜力指数模型方法(IUP)评价340
11.3.5信息化综合指数模型方法(CIIC)评价340
11.4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及改进341
11.4.1指标确定341
11.4.2函数关系式343
11.4.3综合信息产业力评估方法344
11.4.4评估结果344
11.4.5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的评价345
11.4.6对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的改进347
11.5.1国家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构成方案及测算方法350
11.5我国颁布的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及测算方法350
11.5.2国家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的测算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352
11.5.3城市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构成方案及测算方法358
11.5.4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构成方案及测算方法358
参考文献369
思考题370
12.1信息社会问题概述371
12.1.1社会问题的概念与特征371
第12章信息社会的问题371
12.1.2信息社会的物质基础与社会问题373
12.2信息伦理380
12.2.1伦理学的性质、目的与职能380
12.2.2伦理学的观点384
12.2.3信息伦理学的发展386
12.2.4信息伦理学的基本内容387
12.3网络犯罪与数字鸿沟394
12.3.1网络犯罪的出现395
12.3.2网络犯罪的表现类型397
12.3.3数字鸿沟401
参考文献407
思考题407
第13章信息社会的控制与管理408
13.1社会的控制与管理408
13.1.1基本概念408
13.1.2社会控制与管理的功能与目的411
13.1.3社会控制与管理的方法411
13.2.1知识经济与全球化415
13.2信息社会的控制与管理的环境分析415
13.2.2网络社会与人在网络中的行为418
13.2.3网络犯罪的挑战423
13.3信息社会的控制与管理429
13.3.1网络社会的社会控制429
13.3.2信息立法434
参考文献438
思考题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