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
  • 孔昌俊,杨凤林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40176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01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313页
  • 主题词:环境科学-高等学校-教材;环境工程-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环境、环境问题与环境科学1

1.1 环境的基本概念1

1.1.1 环境要素1

1.1.2 地球环境的构成及特征3

1.1.3 环境的功能6

1.2 环境问题7

1.2.1 环境问题及其分类7

1.2.2 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8

1.3 环境科学12

1.3.1 环境科学的产生与分类12

1.3.2 环境科学的内容和任务13

2.1.1 生态学的概念15

2.1 生态学与生态系统15

第2章 环境与生态学15

2.1.2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组成16

2.1.3 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征20

2.2 生态系统的功能21

2.2.1 能量流动21

2.2.2 物质循环22

2.2.3 信息传递25

2.3 生态平衡与生态平衡的破坏26

2.3.1 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6

2.3.2 生态学的基本规律28

2.4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30

2.4.1 合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30

2.4.3 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31

2.4.2 人工模拟生态系统31

2.4.4 为环境容量和环境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33

2.4.5 发展生态农业33

2.5 城市生态学35

2.5.1 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特征35

2.5.2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37

2.5.3 城市生态系统的调控37

2.5.4 生态型城市建设38

第3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42

3.1 概论42

3.1.1 自然资源的定义及其分类和属性42

3.1.2 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原则44

3.2 能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45

3.2.1 能源的概念及其分类46

3.2.2 中国能源消耗概况及能源发展战略47

3.3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50

3.3.1 中国土地资源状况50

3.3.2 土地资源的破坏状况51

3.4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54

3.4.1 中国水资源特点54

3.4.2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保护56

3.5 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58

3.5.1 森林资源的利用与保护59

3.5.2 草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61

3.5.3 生物物种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63

3.6 海洋资源的利用与保护67

3.6.1 我国海洋资源的种类和特点68

3.6.2 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70

3.6.3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71

第4章 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73

4.1 可持续发展概论73

4.1.1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73

4.1.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定义74

4.1.3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76

4.1.4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79

4.2 实践中的可持续发展82

4.2.1 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其原则82

4.2.2 实现循环经济的实例84

4.2.3 清洁生产88

4.2.4 ISO14000系列标准93

第5章 大气污染与控制96

5.1 概述96

5.1.1 大气污染的概念及污染物96

5.1.2 大气污染源及其污染类型98

5.2 大气污染化学99

5.2.1 光化学烟雾99

5.2.2 酸雨100

5.2.3 臭氧层空洞102

5.2.4 温室效应103

5.3 大气污染物的扩散104

5.3.1 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气象因素104

5.3.2 大气污染物扩散与下垫面的关系109

5.4.1 烟尘净化110

5.4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110

5.4.2 有害气体净化116

5.4.3 汽车排气净化126

第6章 水污染与控制130

6.1 概述130

6.1.1 废水中的污染物及其污染指标130

6.1.2 水体自净132

6.1.3 废水处理方法综述133

6.2 物理处理法134

6.2.1 筛滤134

6.2.2 沉淀与上浮135

6.2.3 过滤138

6.3.1 化学处理法139

6.3 化学和物理化学处理法139

6.3.2 物理化学处理法143

6.4 废水生物化学处理方法146

6.4.1 概述146

6.4.2 活性污泥法148

6.4.3 生物膜法154

6.4.4 厌氧生物法158

6.5 生化法脱氮除磷161

6.5.1 生物脱氮161

6.5.2 生化法除磷163

6.6 污泥处理与处置164

6.6.1 污泥处理系统164

6.6.2 污泥处理164

6.7.1 城市污水的三级处理系统168

6.7.2 城市污水处理系统168

6.7 城市污水处理系统168

第7章 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利用170

7.1 概述170

7.1.1 固体废物的分类170

7.1.2 固体废物的国内外现状170

7.1.3 固体废物的环境问题172

7.1.4 固体废物处理原则173

7.2 固体废物的处理技术174

7.2.1 预处理技术174

7.2.2 固体废物的热处理技术177

7.2.3 固体废物的生物处理178

7.3.1 固体废物的陆地处置181

7.3 固体废物的最终处置181

7.3.2 固体废物的海洋处置182

7.4 固体废物的回收及其利用184

7.4.1 煤系固体废物的回收和利用184

7.4.2 冶金废渣的同收利用185

7.4.3 其他固体废物的回收和利用187

7.5 城市垃圾的处理189

7.5.1 城市垃圾的处理189

7.5.2 城市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189

第8章 土壤污染及其修复192

8.1 概述192

8.1.1 土壤污染的定义192

8.1.2 土壤污染物与污染源193

8.2.2 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与转化195

8.2.1 土壤重金属污染概述195

8.2 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及其防治195

8.2.3 重金属污染196

8.2.4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措施198

8.3 土壤的农药污染及防治200

8.3.1 农药的分类及特性200

8.3.2 农药在土壤中的化学行为201

8.3.3 土壤农药污染的防治203

8.4 土壤的石油污染及其修复205

8.4.1 土壤石油污染源及危害205

8.4.2 石油污染的土壤修复206

8.5 废塑料制品对土壤的污染及其防治208

8.5.1 废塑料制品对土壤的污染及其危害208

8.5.2 塑料制品污染控制209

9.1.1 海洋动力学特征211

第9章 海洋污染与防治技术211

9.1 海洋环境的特征211

9.1.2 海洋环境化学特征212

9.1.3 海洋沉积物的化学特征213

9.2 海洋环境的污染214

9.2.1 海洋污染的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214

9.2.2 海洋污染的特点及危害217

9.2.3 我国海洋污染及其生态破坏现状218

9.3 海洋污染的控制220

9.3.1 海洋石油污染的控制220

9.3.2 赤潮及其防治226

10.1.2 噪声的特征与分类229

10.1.1 噪声229

10.1 概述229

第10章 噪声污染及其控制229

10.1.3 噪声污染的危害230

10.2 噪声度量的基本概念232

10.2.1 噪声的客观量度232

10.2.2 噪声的主观评价234

10.3 噪声控制方法236

10.3.1 控制噪声的基本原理236

10.3.2 吸声技术237

10.3.3 隔声技术240

10.3.4 消声器241

11.1 放射性污染及防治246

11.1.1 放射性污染源246

第11章 其他物理污染和防护246

11.1.2 放射性衰变及辐射247

11.1.3 放射性对人类的危害249

11.1.4 放射性污染的防治250

11.2 电磁辐射污染及防护253

11.2.1 电磁辐射污染源及其危害253

11.2.2 电磁辐射污染的防护256

11.3 热污染和光污染258

11.3.1 热污染及其防治258

11.3.2 光污染及其防治260

第12章 环境管理263

12.1 环境管理263

12.1.1 环境管理的概念263

12.1.2 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263

12.1.3 环境管理的性质和特点264

12.1.4 环境管理的手段265

12.1.5 环境管理的体制267

12.1.6 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268

12.2 环境法制271

12.2.1 环境法的发展历程271

12.2.2 环境法的目的和任务272

12.2.3 环境法的原则273

12.2.4 环境法的体系结构275

12.3 环境标准278

12.3.1 环境标准体系278

12.3.2 环境质量标准280

12.3.3 污染物排放标准282

12.3.4 方法标准、标准样品标准和基础标准284

第13章 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环境评价285

13.1 环境监测285

13.1.1 环境监测概述285

13.1.2 环境监测程序和方法286

13.1.3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288

13.1.4 环境监测新技术发展趋势290

13.2 环境规划291

13.2.1 环境规划的概念及其基本内容和分类291

13.2.2 环境规划编制的程序及编制方法292

13.3 环境评价295

13.3.1 环境质量和环境评价295

13.3.2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与影响评价297

参考文献3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