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南方民族发展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南方民族发展史
  • 胡绍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民族出版社
  • ISBN:7105046481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14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27页
  • 主题词:中华民族-民族历史-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南方民族发展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绪论1

上篇 中国西南民族3

概述3

第一章 西南民族的基本情况8

第一节 西南民族的人口与分布8

一、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民族的人口与分布8

二、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民族——傣族的人口与10

分布10

三、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民族的人口与分布10

第二节 西南民族地区的地形和物产11

一、西南民族地区的地形特点11

二、西南民族地区的物产资源12

第三节 西南民族的语言文字13

一、西南民族的语言系属及其特点13

二、西南民族的文字16

第二章 西南民族的起源和原始社会20

第一节 西南民族的起源和族称20

一、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民族的起源和族称20

二、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民族——傣族的起源和30

族称30

三、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民族的起源和族称32

第二节 西南民族的原始社会33

一、西南民族地区的远古文化遗址34

二、西南民族地区的原始族群34

三、西南民族的原始生活35

第三章 秦汉及三国两晋时期的西南各民族社会39

第一节 西南夷39

一、西南夷的分布39

二、西南夷的族属41

第二节 秦汉王朝对西南夷地区的开拓41

一、秦汉王朝时西南夷地区的开拓42

二、汉朝治理西南夷的“初郡政策”44

三、初郡政策的历史作用48

四、汉朝政治、经济、文化对西南夷各民族53

的影响53

第三节 西南夷各族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56

一、西南夷各族社会发展状况56

二、西南夷中部分民族奴隶制的形成60

第四节 南中夷帅大姓的形成和发展62

一、南中夷帅大姓的形成62

二、南中夷帅大姓的发展63

第四章 唐宋时期的西南各民族社会65

第一节 南诏国65

一、南诏的兴起和建国65

二、南诏国的对外扩张69

三、南诏国的政治军事制度70

四、南诏国的经济与文化74

五、南诏国与唐朝的关系82

第二节 大理国85

一、南诏国的灭亡85

二、大理国的建立86

三、大理国的经济与文化88

第三节 南诏国、大理国统治时期的西南各民族92

社会92

一、氐羌族系民族社会92

二、百越族系民族——金齿、茫蛮、白衣社会99

三、濮人系统民族——望蛮、朴子蛮社会101

第五章 元明清时期的西南各民族社会103

第一节 云南行省的建立103

一、元朝平定大理国政权103

二、云南行省的建立104

二、土司制度的形成(元朝的土司制度)106

一、明朝平定西南民族地区106

第二节 土司制度的形成和发展106

三、土司制度的发展(明朝的土司制度)109

四、土司制度的衰落(清朝的土司制度)116

五、土司制度的影响125

第三节 改土归流132

一、土司制度的腐朽衰落132

二、改土归流的条件134

三、改土归流的经过137

四、改土归流的目的和意义143

第四节 元明清时期西南各民族社会的发展146

一、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各民族社会的146

发展146

发展175

二、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民族——傣族社会的175

三、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民族社会的发展177

第六章 西南民族的近代社会184

第一节 西南民族近代社会发展的不平衡184

一、近代西南民族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原因184

二、近代西南民族社会发展不平衡的表现185

第二节 近代西南民族中保留的原始社会残余187

一、保留原始社会残余的一般情况187

二、原始氏族、家族、共产制大家庭残余187

三、土地公有制与原始共耕残余189

四、保留原始社会残余的典型民族——西盟阿佤山中心区的佤族190

第三节 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193

一、等级制度194

二、奴隶制下的剥削关系196

三、家支制度197

四、习惯法200

五、奴隶制下的生产力201

六、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长期存在的202

原因分析202

第四节 傣族的封建领主制社会203

一、土地形态——典型的封建领主大土地204

所有制204

二、封建等级制度205

三、劳役地租和特权剥削207

四、封建政权组织211

五、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制长期保留的原因216

第一节 西南民族的文学艺术219

一、文学与史学219

第七章 西南民族的文化与科学219

二、音乐舞蹈223

三、建筑、绘画、雕刻225

四、戏剧227

第二节 西南民族的科学技术228

一、天文历法228

二、医学230

三、梯田技术232

第三节 西南民族的宗教信仰233

一、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民族的宗教信仰233

宗教信仰242

二、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民族——傣族的242

三、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民族的宗教信仰244

下篇 中国中南东南民族251

概述251

第一章 中东南民族基本情况255

第一节 中东南地区各民族的人口与分布255

一、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民族的人口与分布255

二、汉藏语系苗瑶语族民族的人口与分布257

三、未定语族语支民族的人口与分布259

四、南岛语系民族的人口与分布260

第二节 中东南民族地区的地形和物产资源260

一、地形特点260

二、丰富的物产资源261

一、中东南地区各民族的语言262

第三节 中东南地区各民族的语言文字262

二、中东南各民族的文字266

第二章 中东南民族的起源和族称270

第一节 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民族的起源和族称270

一、壮傣语支民族的起源和族称270

二、侗水语支民族的起源和族称274

三、黎语支民族的起源和族称277

第二节 汉藏语系苗瑶语族民族的起源和族称279

一、苗语支民族的起源和族称279

二、瑶语支民族的起源和族称282

第三节 未定语系语族语支民族的起源和族称283

一、土家族的起源和族称283

二、仡佬族的起源和族称285

第四节 南岛语系民族的起源和族称286

三、京族的起源和族称286

第三章 百越族系民族289

第一节 百越民族的考古文化289

一、百越民族地区考古文化遗址289

二、百越民族考古文化的特征291

第二节 百越族系民族的分布及其特征292

一、百越族系民族的分布292

二、百越族系民族的共同特征293

第三节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百越族系民族297

一、秦汉至隋唐各代中央王朝对百越民族297

地区的开发297

二、越人与中原地区的关系299

三、俚、僚族名的出现及其分布302

四、俚、僚与中原王朝的关系304

五、百越、俚僚(壮侗语族)社会的发展306

第四节 宋元明清时期壮侗语族民族地区的312

土官土司制度312

一、土官土司制度的形成和发展312

二、改土归流的实行315

第五节 宋元明清时期壮侗语族各民族社会316

的发展316

一、壮族社会的发展317

二、布依族社会的发展322

三、侗族社会的发展325

四、水族社会的发展329

五、仫佬族社会的发展331

六、毛南族社会的发展332

七、仡佬族社会的发展333

八、黎族社会的发展335

第六节 百越族系民族的文化337

一、文学338

二、音乐舞蹈339

三、铜鼓和崖壁画341

四、科学技术343

五、宗教文化347

第四章 苗瑶族系民族350

第一节 苗瑶族系民族的考古文化350

一、新石器时期苗瑶族系民族的考古350

文化遗址350

文化的特征351

二、新石器时期苗瑶族系民族考古351

第二节 苗瑶族系民族的由来及分布352

一、苗瑶族系民族由来追述352

二、苗瑶族系民族的分布354

第三节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苗瑶族系民族354

一、秦汉至隋唐中央王朝对黔中、武陵354

地区的开发354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苗瑶族系民族社会的发展356

第四节 宋元明清时期的苗瑶族系民族361

一、苗族社会的发展361

二、瑶族社会的发展371

三、畲族社会的发展376

一、文学艺术380

第五节 苗瑶族系民族的文化380

二、音乐舞蹈381

三、科学技术382

四、宗教文化385

第五章 土家族京族高山族389

第一节 土家族389

一、历代中央王朝统治土家族的措施389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土家族社会391

三、土司统治下的土家族社会393

四、改土归流后的土家族社会397

五、土家族的文化400

第二节 京族402

第三节 高山族403

参考文献40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