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电离辐射防护基础与应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电离辐射防护基础与应用](https://www.shukui.net/cover/55/30008746.jpg)
- 朱国英,陈红红主编;王红复,凤志慧,刘海宽,花正东,陈春晖,高林峰,翟江龙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ISBN:7313141941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442页
- 文件大小:75MB
- 文件页数:45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电离辐射防护基础与应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电离辐射概述1
1.1 辐射的概念和种类2
1.1.1 电磁辐射和粒子辐射2
1.1.2 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4
1.2 放射性4
1.2.1 定义和单位4
1.2.2 放射性衰变6
1.3 电离辐射的来源21
1.3.1 天然辐射源21
1.3.2 人工辐射源23
1.4 电离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27
1.4.1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作用27
1.4.2 X射线、γ射线与物质的作用28
1.4.3 中子与物质的作用28
参考文献29
第2章 电离辐射防护领域中常用的量和单位31
2.1 基本量和单位31
2.1.1 半衰期31
2.1.2 活度32
2.1.3 注量与注量谱分布32
2.1.4 质量衰减系数33
2.1.5 质能吸收系数35
2.1.6 累积因子36
2.1.7 辐射长度37
2.1.8 阻止本领与带电粒子射程37
2.1.9 照射量42
2.1.10 比释动能43
2.1.11 吸收剂量44
2.2 防护量和单位50
2.2.1 器官吸收剂量50
2.2.2 器官当量剂量50
2.2.3 有效剂量51
2.3 监测实用量和单位52
2.3.1 空气比释动能52
2.3.2 周围剂量当量53
2.3.3 定向剂量当量57
2.3.4 个人剂量当量58
2.4 外照射剂量的计算60
2.4.1 X与γ外照射的剂量计算60
2.4.2 中子外照射的剂量计算71
2.4.3 电子外照射剂量的计算74
2.4.4 其他辐射粒子的剂量计算75
2.4.5 常用的外照射剂量计算软件简介76
2.5 内照射剂量的估算79
2.5.1 放射性核素摄入量的估算79
2.5.2 用于内照射剂量估算的生物动力学模型81
2.5.3 待积有效剂量的估算85
2.5.4 参考人体模型87
参考文献88
第3章 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91
3.1 确定性效应(有害的组织反应)92
3.1.1 组织和器官反应93
3.1.2 细胞存活曲线94
3.1.3 确定性效应的剂量阈值95
3.1.4 放射病97
3.1.5 主要组织和器官的反应98
3.2 随机性效应103
3.2.1 致癌效应104
3.2.2 遗传效应107
3.2.3 随机性效应的辐射危险度评估109
3.3 其他辐射效应115
3.3.1 非癌症疾病效应115
3.3.2 出生前(宫内)照射效应116
3.4 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影响因素116
3.4.1 电离辐射相关因素117
3.4.2 机体相关因素120
3.4.3 环境因素121
3.5 关于电离辐射健康效应的概述121
参考文献122
第4章 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分子基础125
4.1 概述125
4.2 靶学说和靶分子126
4.2.1 靶效应127
4.2.2 基因组DNA的辐射效应131
4.2.3 染色质的辐射效应139
4.2.4 生物膜的辐射效应142
4.3 信号转导和基因诱导145
4.3.1 细胞通信和信号转导概述145
4.3.2 辐射信号转导中的信使分子及早期基因表达调控147
4.4 小剂量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研究进展150
4.4.1 适应性反应150
4.4.2 免疫兴奋效应155
4.4.3 抑制肿瘤效应(tumor-suppression effect)159
参考文献162
第5章 放射损伤与医学处理165
5.1 急性放射病与医学处理165
5.1.1 病因与发病机制166
5.1.2 临床表现167
5.1.3 诊断170
5.1.4 治疗172
5.1.5 预防174
5.2 慢性放射病与医学处理175
5.2.1 慢性外照射放射病175
5.2.2 内照射放射病178
5.3 皮肤放射损伤与医学处理181
5.3.1 病因和病理181
5.3.2 主要病理改变182
5.3.3 急性皮肤放射损伤临床表现和治疗182
5.3.4 慢性皮肤放射损伤临床表现和治疗184
参考文献185
第6章 放射生物剂量估算187
6.1 生物剂量学基本概念188
6.1.1 理想的生物剂量计应具备的条件188
6.1.2 生物剂量学方法的优点189
6.2 生物剂量计指标的分类和评价190
6.2.1 细胞遗传学方法190
6.2.2 体细胞DNA损伤和基因突变分析210
6.2.3 蛋白剂量计——γ-H2AX214
6.3 常用生物剂量计方法学216
6.3.1 常规染色体畸变分析216
6.3.2 胞质分裂阻断微核法(CB微核法)222
6.3.3 药物诱导PCC-R的检测225
6.3.4 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230
参考文献234
第7章 放射性核素的健康危害与医学处置239
7.1 放射性核素毒理学239
7.1.1 放射性核素分类239
7.1.2 放射性核素内污染途径与代谢240
7.1.3 放射性核素内照射作用特点243
7.2 有应用意义的常见放射性核素245
7.2.1 放射性碘246
7.2.2 放射性铯247
7.2.3 放射性锶247
7.2.4 放射性锝248
7.2.5 放射性磷248
7.2.6 放射性碳249
7.3 放射性核素内污染的医学处理249
7.3.1 内污染的测量和判断250
7.3.2 内污染的医学处理原则251
7.3.3 内污染的处理方法251
7.3.4 污染扩散的控制措施254
7.4 常用核素的促排254
7.4.1 131Ⅰ的阻吸收和促排治疗255
7.4.2 放射性铯的阻吸收和促排治疗256
7.4.3 放射性锶的阻吸收和促排药物研究及促排治疗257
7.4.4 钚和超钚核素、铈等稀土核素促排药物研究和促排治疗258
7.4.5 铀的促排药物研究和促排治疗260
7.4.6 钍促排药物研究和促排治疗261
7.4.7 210Po的促排治疗261
7.4.8 放射性核素内污染临床治疗药物262
参考文献263
第8章 辐射测量方法265
8.1 概述265
8.2 环境辐射测量266
8.2.1 环境辐射现场测量266
8.2.2 生活饮用水中总α、总β放射性测量268
8.2.3 空气中氡浓度测量271
8.2.4 建材辐射水平测量275
8.3 场所辐射剂量测量277
8.3.1 X射线、γ射线剂量测量277
8.3.2 中子剂量测量279
8.4 个人剂量测量281
8.4.1 基本要求282
8.4.2 X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个人剂量测量284
8.4.3 中子个人剂量测量287
8.4.4 内照射个人剂量测量289
8.5 表面污染测量293
8.5.1 表面污染分类293
8.5.2 直接测量法293
8.5.3 间接测量法294
参考文献296
第9章 辐射防护基础297
9.1 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298
9.1.1 正当性298
9.1.2 防护的最优化299
9.1.3 个人剂量限值300
9.1.4 剂量约束和参考水平301
9.2 我国现行辐射防护的基本剂量限值305
9.2.1 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剂量限值305
9.2.2 对公众的剂量限值306
9.2.3 表面污染控制水平306
9.3 外照射和内照射防护措施307
9.3.1 外照射防护307
9.3.2 内照射防护308
9.4 放射诊疗的辐射防护309
9.4.1 X射线影像诊断中的辐射防护310
9.4.2 临床核医学中的辐射防护326
9.4.3 放射治疗中的辐射防护337
9.5 其他核技术应用的辐射防护349
9.5.1 非医用加速器349
9.5.2 γ辐照装置352
9.5.3 射线探伤装置355
9.5.4 辐射型集装箱/车辆检查系统356
9.5.5 含密封源仪表358
参考文献359
第10章 我国辐射防护体系361
10.1 概述361
10.2 放射卫生法律法规362
10.2.1 放射卫生立法362
10.2.2 放射卫生法律规定364
10.2.3 违反放射卫生法的法律责任370
10.3 放射卫生防护标准374
10.3.1 标准和标准化概述374
10.3.2 国际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介绍374
10.3.3 我国放射卫生标准体系376
10.3.4 现行放射卫生防护标准377
10.4 核或辐射事故卫生应急382
10.4.1 核或辐射事故概念、分级及其可能的后果382
10.4.2 核或辐射事故应急依据385
10.4.3 核或辐射事故医学应急准备386
10.4.4 核事故与辐射事故的医学应急响应393
参考文献397
第11章 放射性废物的管理399
11.1 概述399
11.1.1 放射性废物的来源399
11.1.2 放射性废物的主要特性400
11.1.3 我国放射性废物管理的历史回顾401
11.1.4 放射性废物管理与辐射防护404
11.2 放射性废物的分类406
11.2.1 放射性废物的分类方法406
11.2.2 IAEA推荐的放射性废物分类体系407
11.2.3 我国的放射性废物分类410
11.3 放射性废物的管理412
11.3.1 放射性废物管理的基本目标413
11.3.2 放射性废物管理的基本原则414
11.3.3 放射性废物管理的基本步骤416
11.3.4 放射性废物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419
11.4 放射性废物的处置方式420
11.4.1 放射性废气的净化420
11.4.2 放射性废液的净化、浓缩421
11.4.3 固体放射性废物的焚烧、压缩422
11.4.4 放射性废物的固化423
11.4.5 放射性废物的包装、暂存与运输427
11.5 医用放射性废物的管理429
11.5.1 医用放射性废液的管理431
11.5.2 医用放射性废气的管理432
11.5.3 医用固体放射性废物的管理432
11.5.4 放射性实验动物尸体的管理433
参考文献433
附录435
索引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