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防治医源性疾病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防治医源性疾病
  • 邢哲斌主编;邢哲斌,邢文华,邢文台,宁春红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 ISBN:7801741412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611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637页
  • 主题词:医原性疾病-中医治疗法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防治医源性疾病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2

上篇中医重视医源性疾病的防治2

第一章中医对医源性疾病的认识2

一、医源性疾病的早期出现2

二、医源性疾病的早期案例2

三、医源性疾病的早期认识3

四、养生性医源性疾病流行4

五、医源性疾病的广泛认识5

六、医源性疾病的深入认识6

七、医源性疾病防治的考验7

第二章中医防治医源性疾病的基础9

第一节中医学整体观的源流9

一、阴阳学说的整体观9

二、天地人整体观10

三、五行学说的整体观10

四、未病先防的整体观10

第二节整体观对中医理论的影响10

一、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11

二、中医脏腑理论的形成12

四、中药药性理论的起源13

三、中医经络理论的形成13

第三节整体观对中医临床的指导14

一、疾病发生的整体观14

二、整体观对疾病诊断的指导15

三、整体观对疾病防治的指导16

第四节中医防治医源性疾病的措施17

一、防治并重的指导思想17

二、四诊合参的诊断常规17

五、君臣佐使的配方内容18

四、虚实补泻的针灸疗法18

三、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18

第三章中医重视医者的素质19

一、严格选徒,热爱医术19

二、刻苦学习,访求名医20

三、医是仁术,一心赴救20

四、行医治病,不贪钱财21

五、尊重女性,医不贪色22

六、认真负责,救死扶伤22

八、坚持医道,摒弃巫术23

七、谦虚戒骄,尊重同道23

第一节伤寒热病学说的片面与发展25

一、《伤寒杂病论》对中医药学的发展25

第四章中医理论片面的补充纠正和发展25

二、《伤寒论》的片面与误用26

三、温病学说的兴起27

四、温病学说的形成29

第二节小儿惊风说的混乱及危害30

一、小儿惊风说之由来30

三、纠正小儿惊风说的混乱33

二、小儿惊风说的混乱与危害33

第三节服丹长生学说的危害与淘汰35

一、中国古代炼丹学说的出现35

二、服丹长生不死的错误学说35

三、服丹长生不死学说的严重危害36

四、服丹长生不死学说的淘汰36

五、内丹健身长寿学说的崛起与发展37

第一节中医误诊原因39

一、中医四诊失误39

第五章中医诊治失误的早期防治39

二、中医辨证失误41

第二节中医治疗失误47

一、中医治法失误47

二、中医疾病误治48

第三节中医诊治失误的早期防治54

一、《内经》有关防治诊疗失误的论述54

二、诊治失误防治的补充和完善56

一、针刺医病的起源和发展58

二、灸治医病的起源和发展58

第一节针灸医病的起源和发展58

第六章针灸失误的早期防治58

第二节经络俞穴的形成和补充59

一、人体经络俞穴的发现与形成59

二、经络俞穴的补充60

第三节针灸疗法和治病机理60

一、针灸治疗方法60

二、针灸治病机理61

一、针灸一般禁忌62

第四节针灸禁忌范围62

二、俞穴禁忌63

三、针灸禁忌证63

第五节针灸失误与危害64

一、针刺失误与危害64

二、艾灸失误与危害66

第六节针灸性危害的防治67

一、针灸术前预防措施67

三、针灸误治防治68

二、针刺失误危害防治68

第七章中药毒副反应的早期防治70

第一节中药药性及毒性的认识70

一、中药的药性70

二、中药的毒性71

第二节传统中药材的产地与采集72

一、传统中药材的产地72

二、传统中药材的采集73

第三节中药材的命名及名称分类75

一、中药材的命名依据75

二、传统中药常用名称分类76

第四节中药材的真伪与鉴别77

一、中药材的传统鉴别方法77

二、贵重药材真伪鉴别举例78

三、中药材易混品种鉴别举例80

第五节中药材的炮制与保养81

一、中药材炮制的意义和目的81

二、炮制对中药材的影响82

三、炮炙“十七法”与常用辅料83

四、中药材的加工净选85

五、中药材的饮片切制86

六、中药材的炮制减毒增效88

七、中药材的保养维护91

第六节中药配伍及配伍禁忌95

一、中药配伍的概念和意义95

二、“七情”是中药的药际关系95

三、传统中药的配伍原则95

四、传统中药的配伍禁忌95

二、中药方剂的变化97

一、中药方剂的组成97

第七节中药方剂的组成及剂型97

三、中药的传统剂型98

第八节中药临床应用禁忌99

一、中药应用病证禁忌99

二、中药应用饮食禁忌104

三、中药应用时龄禁忌108

四、中药应用妊娠禁忌110

一、中药调配常规111

第九节中药处方调付要点111

二、调配注意事项112

第十节中药毒副反应防治114

一、中药毒副反应预防114

二、中药毒副反应解救115

第八章丹石养生危害的防治118

第一节中国古代炼丹的兴起118

一、人类早期的愚昧和迷信118

二、封建帝王长生不死的幻想118

四、中国古代的炼丹派别119

三、道家方士的养生炼丹119

第二节服丹长生学说的发展120

一、魏伯阳服丹长生的学说120

二、葛洪服丹长生学说的发展120

第三节服石壮阳出现的背景121

一、古代早期的服石状况121

二、魏晋以来的服石壮阳121

第四节丹石养生的长期危害122

一、服丹长生的危害122

二、服石壮阳的危害124

第五节丹石养生危害的防治125

一、仙丹长生危害的防治125

二、服石壮阳危害的防治126

下篇中医防治医源性疾病的发展129

第九章中药毒性的深入认识和预防129

第一节中药化学成分概述129

一、中药基本化学成分129

二、中药毒性化学成分130

第二节中药毒副反应机理131

一、中药固有毒性成分的作用131

二、患者体质特异的影响132

第三节常用单味中药毒副反应133

一、解表药毒副反应133

二、清热药毒副反应134

三、泻下药毒副反应136

四、祛风湿药毒副反应138

五、利水渗湿药毒副反应140

六、温经散寒药毒副反应141

七、化痰止咳平喘药毒副反应141

八、理气药毒副反应142

九、理血药毒副反应143

十、平肝药毒副反应144

十一、安神药毒副反应145

十二、开窍药毒副反应145

十三、攻毒散结药毒副反应145

十四、补益药毒副反应146

十五、收涩药毒副反应148

十六、涌吐药毒副反应148

十七、驱虫药毒副反应149

十八、外用药毒副反应149

第四节中药传统方剂毒副反应151

一、复方内服毒副反应152

二、复方外用毒副反应154

第五节中药现代方剂毒副反应154

一、过敏反应155

二、中毒反应155

第六节中药毒副反应的预防156

一、中药鉴别水平的提高156

二、炮制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156

三、中药传统炮制是减毒增效的科学方法158

四、慎改中药剂型或给药途径159

第十章针灸性医源性疾病防治160

第一节针灸禁忌及失误160

一、针灸禁忌160

二、针灸失误及危害161

第二节针灸致病原因162

一、违反禁忌162

二、辨证失误162

三、操作不当162

五、患者原因163

四、缺乏医德163

一、反应性损伤164

二、机械性损伤164

第三节针灸损伤类型164

三、物理性损伤165

二、掌握禁忌证166

三、解除患者顾虑166

四、晕针、滞针、折针的防治166

一、熟练掌握针灸技术166

第四节针灸性医源性疾病防治166

四、感染性损伤166

五、过敏反应的防治167

六、气胸、血气胸的防治167

七、内脏破裂穿孔的防治168

八、脑、脊髓损伤的防治168

九、出血和血肿的防治169

十、感染性疾病的防治169

十一、耳针致病的防治169

二、防治针刺失误170

一、防治针灸后遗症170

第五节针灸性医源性疾病中医防治案例170

十二、电针损伤的防治170

第十一章气功性医源性疾病防治172

第一节气功适应证与禁忌证172

一、气功适应证172

二、气功禁忌证173

三、气功正常效应与偏差173

第二节气功致病原因173

一、气功致病机理175

第三节气功致病机理及类型175

二、气功致病类型176

第四节气功性医源性疾病防治176

一、气功性医源性疾病预防176

二、气功性医源性疾病的诊断178

三、气功性医源性疾病的治疗179

四、气功性医源性疾病护理183

第五节气功性医源性疾病中医防治案例183

一、药物的作用185

第一节药物的作用和毒副反应185

第十二章药物性医源性疾病防治185

二、药物毒副反应186

第二节西药毒副反应187

一、抗感染药物毒副反应187

二、中枢神经药物毒副反应192

三、肌肉兴奋松弛药毒副反应195

四、解热镇痛抗炎药物毒副反应196

五、心血管药物毒副反应197

六、呼吸系统药物毒副反应200

七、消化系统药物毒副反应201

八、血液系统药物毒副反应202

九、泌尿系统药物毒副反应203

十、内分泌系统药物毒副反应204

十一、抗代谢病药物毒副反应206

十二、抗过敏药物毒副反应207

十三、免疫功能药物毒副反应208

第三节西药复方毒副反应208

一、抗感染药复方毒副反应209

二、解热镇痛药复方毒副反应209

三、止咳祛痰平喘药复方毒副反应210

五、中枢神经药复方毒副反应211

四、胃肠病药复方毒副反应211

六、抗高血压药复方毒副反应212

七、抗过敏药复方毒副反应212

第四节中西药制剂毒副反应212

一、抗伤风感冒制剂毒副反应212

二、止咳祛痰平喘制剂毒副反应213

三、胃肠病药制剂毒副反应213

第五节药物临床应用禁忌214

一、用药疾病禁忌214

五、外用药制剂毒副反应214

四、中枢神经药制剂毒副反应214

二、用药配伍禁忌219

三、用药饮食禁忌234

四、用药时间禁忌237

五、用药药龄禁思239

六、用药妊娠禁忌240

第六节临床用药致病因素241

一、药物性医源性疾病预防250

第七节药物性医源性疾病防治250

二、药物中毒反应诊治255

第八节药物性医源性疾病中医防治案例262

一、防治中药毒副反应262

二、防治西药毒副反应265

第十三章体质性医源性疾病防治278

第一节人类体质异常类型278

一、先天性遗传异常278

三、后天获得性异常279

二、孕期发育障碍279

第二节体质性医源性疾病概述281

一、遗传性医源性疾病281

二、药物过敏反应283

三、免疫防病不良反应285

四、免疫接种致病因素288

五、免疫制剂过敏反应289

六、输血性过敏反应290

第三节体质性医源性疾病人为因素292

一、遗传性医源性疾病防治293

第四节体质性医源性疾病防治293

二、药物过敏反应防治295

三、免疫防病不良反应防治299

四、输血性医源性疾病防治301

第五节体质性医源性疾病中医防治案例303

一、防治药物过敏反应303

二、防治疫苗过敏反应306

三、防治血型不合不良反应306

一、诊疗器材的应用和医学发展309

二、诊疗器材的种类309

第一节临床医学诊疗器材309

第十四章器材性医源性疾病防治309

三、诊疗器材的功用310

第二节诊疗器材致病原因310

一、诊疗器材固有毒性310

二、诊疗器材质量低劣311

三、诊疗器械维修不善311

一、针具穿刺并发症312

第三节诊疗器材应用并发症312

五、术者业务技术不精312

六、术者操作粗心大意312

四、诊疗器材应用不当312

二、X线机造影并发症313

三、内窥镜检查并发症314

四、电击除颤并发症315

五、人造器官、假体并发症315

第四节器材性医源性疾病防治317

一、器材性医源性疾病预防317

二、器材性医源性疾病诊治318

第五节器材性医源性疾病中医防治案例319

一、防治仪器检测并发症319

二、防治人造器官并发症321

第十五章麻醉性医源性疾病防治323

第一节西医药麻醉术并发症323

一、局部麻醉并发症323

二、全身麻醉并发症325

四、专业水平低330

三、麻醉术并发症330

五、认真负责差330

一、麻醉西药毒副作用330

二、患者体质过敏330

第二节西医药麻醉术致病原因330

六、术前准备不足331

七、术中麻醉失误331

八、术后处理不善332

第三节麻醉性医源性疾病防治332

一、麻醉性医源性疾病预防332

二、麻醉性医源性疾病诊治333

第四节西医麻醉性医源性疾病中医防治案例335

一、针麻免除西药麻醉并发症335

二、药麻免除西药麻醉并发症338

三、防治西医麻醉术并发症339

第十六章手术性医源性疾病防治341

第一节手术常见并发症341

一、手术引起出血341

四、手术导致死亡342

五、手术合并感染342

二、手术伤害神经342

三、手术损伤脏器342

六、手术导致脏器粘连343

七、手术致管道脏器梗塞梗阻343

八、手术致瘿管形成343

九、手术致管道脏器狭窄343

一、手术固有并发症344

三、医者滥施手术344

二、医护业务水平低344

第二节手术致病原因344

十、手术遗留异物致病344

四、医者误诊误治345

五、器材质量低劣345

六、无菌消毒不严345

七、违反规章制度345

八、医护责任心差346

九、术前准备不足346

十、术中粗心大意346

一、眼部手术致病347

第三节常用手术所致疾病347

十一、术后管理失当347

二、口腔颌面手术致病348

三、头颅脊柱手术致病348

四、颈部手术致病348

五、胸部手术致病349

六、腹部手术致病349

七、泌尿道手术致病350

八、生殖器手术致病351

九、皮肤手术致病351

十、骨关节手术致病352

第四节手术性医源性疾病防治353

一、手术性医源性疾病预防353

二、手术性医源性疾病诊治356

第五节手术性医源性疾病中医防治案例356

一、防治神经内分泌系统手术并发症356

二、防治五官手术并发症360

三、防治心肺手术并发症363

四、防治腹部手术并发症364

五、防治术后肠粘连及肠梗阻373

六、防治肝胆脾手术并发症382

七、防治肛肠手术并发症387

八、防治泌尿生殖器手术并发症390

九、防治肌肉骨关节血管手术并发症396

十、防治肿瘤手术并发症397

十一、防治手术性感染发热、伤口愈合不良401

十二、防治手术性疼痛403

一、输液种类405

二、注射种类405

第一节临床输注诊疗种类405

第十七章输注性医源性疾病防治405

第二节输注致病原因406

一、药剂质差406

二、药物过敏407

三、用药失误407

四、器材质劣407

五、消毒不严407

六、新法致病407

二、感染性疾病408

一、发热反应408

第三节输注所致疾病408

七、责任心差408

八、滥施输注408

三、损伤神经409

四、组织受损409

五、注射后遗症410

六、寒性脓肿410

七、空气栓塞410

八、微粒致病410

十二、断针并发症411

一、输注性医源性疾病预防411

第四节输注性医源性疾病防治411

十、水中毒411

十一、类过敏反应411

九、添加药致病411

二、输注性医源性疾病诊治412

第五节输注性医源性疾病中医防治案例413

第十八章放化疗性医源性疾病防治416

第一节恶性肿瘤的认识416

一、中医对恶性肿瘤的认识416

二、西医对恶性肿瘤的认识419

第二节恶性肿瘤的防治420

一、恶性肿瘤中医防治420

二、恶性肿瘤西医防治429

三、恶性肿瘤中西医结合防治445

第三节放化疗应用范围及禁忌证446

一、放化疗应用范围446

二、放化疗禁忌证447

第四节放化疗性医源性疾病448

一、放疗性医源性疾病448

二、化疗性医源性疾病451

三、介入性医源性疾病453

第五节放化疗性医源性疾病防治455

一、防治注意事项455

二、中医防治原则456

三、放疗性伤害防治456

四、化疗毒副反应防治458

五、放化疗间歇期防治461

六、介入治疗并发症防治461

一、防治全身性毒副反应463

第六节放化疗性医源性疾病中医防治案例463

二、防治五官毒副反应465

三、防治消化道毒副反应467

四、防治肝脏损害472

五、防治心脏损害474

六、防治肺脏损害474

七、防治泌尿生殖器损害474

八、防治造血系统损害476

九、防治神经系统损害481

十、防治皮肤软组织损伤482

第十九章节育性医源性疾病防治484

第一节防止受孕措施484

一、未孕先防484

二、已孕终止486

三、绝育节育487

第二节节育致病原因487

一、精神紧张487

二、避孕药物487

六、自行节育488

五、重男轻女488

三、避孕器材488

四、节育手术488

七、旧法接生489

八、绝育不当489

第三节节育常致疾病489

一、体外射精综合征489

二、避孕药不良反应489

三、避孕器材并发症490

四、人工流产并发症491

七、绝育术并发症492

五、药物流产不良反应492

六、中期引产并发症492

第四节节育性医源性疾病防治493

一、节育性医源性疾病预防493

二、节育性医源性疾病诊治494

第五节节育性医源性疾病中医防治案例495

一、防治避孕剂致月经周期紊乱495

二、防治避孕器致月经失调496

三、防治人工流产并发症500

四、防治药物流产不良反应505

五、防治中期引产并发症508

六、防治输卵管结扎术并发症510

七、防治女性绝育术并发症511

八、防治输精管结扎术并发症512

第二十章透析性医源性疾病防治514

第一节透析疗法概况514

一、透析疗法的发展514

二、透析原理514

三、透析疗法主要器材515

四、透析疗法致病原因和防治原则516

第二节透析疗法适应证516

一、血液透析疗法适应证516

二、腹膜透析疗法适应证517

第三节透析疗法禁忌证518

一、血液透析疗法禁忌证518

二、腹膜透析疗法禁忌证518

三、透析性营养不良519

二、透析性精神障碍519

一、首次透析综合征519

三、自我腹膜透析疗法禁忌证519

第四节透析性医源性病症防治要点519

四、透析性酸碱平衡失调520

五、透析性电解质紊乱520

六、透析性免疫功能降低521

七、透析性皮肤病521

八、透析性眼病522

九、透析性心血管病522

十一、透析性消化系统疾病523

十、透析性胸肺疾病523

十二、透析性神经病524

十三、透析性内分泌功能紊乱525

十四、透析性代谢病525

十五、透析性骨病525

十六、透析性血液病526

十七、透析性泌尿生殖系统疾病526

十八、透析失衡综合征526

二、中医防治案例527

一、中医防治经验527

第五节透析性医源性疾病中医防治案例527

第二十一章移植性医源性疾病防治532

第一节器官移植术概况532

一、器官移植术的医学意义532

二、器官移植术的技术特点532

三、器官移植术的兴起与发展533

四、器官移植术的社会问题535

五、器官移植术的发展方向536

二、Rs-61443537

三、Brequinar(BQR)537

一、硫唑嘌呤537

第二节常用免疫抑制药毒副反应537

四、环孢素A538

五、FK506538

六、雷帕霉素538

七、脱氧精胍菌素538

八、肾上腺皮质激素538

一、角膜移植术禁忌证539

第三节器官移植术禁忌证539

十、环磷酰胺539

九、抗淋巴细胞球蛋白539

二、肾上腺移植术禁忌证540

三、肺移植术禁忌证540

四、肾移植术禁忌证540

五、肝移植术禁忌证540

六、胰腺移植术禁忌证541

七、心移植术禁忌证541

八、睾丸移植术禁忌证541

二、血管移植术并发症542

三、肺移植术并发症542

第四节器官移植术并发症542

一、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并发症542

四、肾移植术并发症543

五、肝移植术并发症544

六、胰腺移植术并发症544

七、心移植术并发症545

八、骨髓移植术并发症545

二、肺移植免疫排斥反应防治546

第五节移植性医源性疾病防治546

一、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防治546

三、肾移植免疫排斥反应防治547

四、肝移植免疫排斥反应防治548

五、心移植免疫排斥反应防治549

六、胰腺移植免疫排斥反应防治549

七、小肠移植免疫排斥反应防治550

八、骨髓移植抗宿主病与排斥反应防治550

一、中医防治概况552

第六节移植术免疫排斥反应中医防治552

二、中医防治案例560

第二十二章护理性医源性疾病防治565

第一节护理的意义及类型565

一、疾病护理的意义565

二、疾病护理的类型565

第二节护理失误原因566

一、家庭护理失误原因566

二、医院护理失误原因567

一、生活护理失误危害568

第三节护理失误危害568

二、医疗护理失误危害569

三、心理护理失误危害569

第四节护理性医源性疾病防治569

一、护理性医源性疾病预防569

二、护理性医源性疾病诊治572

第五节护理性医源性疾病中医防治案例572

一、防治医疗护理失误危害572

二、防治生活护理失误危害574

一、扶正培本类576

附录一恶性肿瘤常用中草药576

二、清热解毒类580

三、攻毒散结类585

四、活血化瘀类587

五、软坚散结类589

六、化痰散结类591

七、收淫止血类593

八、消肿祛风止痛类594

一、通用方剂596

附录二恶性肿瘤常用中草药方剂596

二、鼻咽癌方剂597

三、喉癌方剂597

四、肺癌方剂598

五、食管癌方剂598

六、胃癌方剂599

七、肝癌方剂600

八、胰腺癌方剂600

十、乳腺癌方剂601

九、肠癌方剂601

十一、子宫颈癌方剂602

十二、白血病方剂603

十三、脑瘤方剂603

十四、骨瘤方剂604

十五、膀胱癌方剂604

十六、甲状腺癌方剂605

十七、绒毛膜上皮癌方剂605

十八、卵巢癌方剂605

主要参考文献60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