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小麦吸浆虫成灾规律与控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袁锋主编;袁锋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22291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261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288页
- 主题词:小麦-吸浆虫-防治-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小麦吸浆虫成灾规律与控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Preface1
第一章 小麦吸浆虫的种类、形态及危害1
1 麦田瘿蚊科昆虫的种类与鉴别1
目录1
2 小麦吸浆虫的学名与形态特征9
2.1 麦红吸浆虫9
2.1.1 学名9
2.1.2.1 成虫10
2.1.2 形态特征10
2.1.2.2 卵12
2.1.2.3 幼虫12
2.1.2.4 蛹17
2.2 麦黄吸浆虫18
2.2.1 学名18
3 吸浆虫的危害与损失估计19
3.1 危害与损失19
2.2.2.4 蛹19
3.1.1.1 害状19
3.1.1 麦红吸浆虫19
2.2.2.2 卵19
2.2.2.1 成虫19
2.2.2 形态特征19
2.2.2.3 幼虫19
3.1.1.2 致害机理20
3.1.1.3 对小麦品质的影响21
3.1.2 麦黄吸浆虫21
3.2 损失估计方法22
主要参考文献24
第二章 小麦吸浆虫的地理分布与遗传分化26
1 地理分布与影响因素26
1.1 地理分布26
2 种群遗传学研究28
2.1 标本采集28
1.2 暴发成灾的局部团块分布28
1.3 影响小麦吸浆虫地理分布的因素28
2.2 可溶性蛋白质和等位酶电泳29
2.2.1 可溶性蛋白质和酶提取及电泳29
2.2.2 种群遗传学研究的蛋白标记筛选29
2.3 酯酶变异与中国中、西部冬、春麦区麦红吸浆虫种群遗传结构34
2.3.1 不同地理种群的酯酶酶谱34
2.3.2 酶谱的遗传学解释35
2.3.3 不同地理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36
2.3.4 不同地理种群间遗传一致度及聚类分析36
2.4.1.2 第二次RAPD测定的地理种群及方法38
2.4.1.1 第一次RAPD测定的地理种群及方法38
2.3.5 酯酶同工酶多态性与麦红吸浆虫的种群进化38
2.4.1 RAPD测定方法38
2.4 麦红吸浆虫不同地理种群的RAPD分析38
2.4.2 RAPD结果与分析39
2.4.2.1 引物筛选39
2.4.2.2 第一次RAPD测定结果与分析40
2.4.2.3 第二次RAPD测定结果与分析43
2.5 麦红吸浆虫的基因流与扩散模型46
2.5.1 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46
2.5.2 基因流的方向48
2.5.3 麦红吸浆虫的基因流模型49
2.5.4 麦红吸浆虫的遗传多样性及其防治策略51
主要参考文献52
第三章 小麦吸浆虫与寄主植物的关系54
1 寄主植物54
2 小麦吸浆虫生活史及与小麦生长发育的物候关系54
2.1 世代54
2.2 生活史56
2.3 小麦吸浆虫生活史与小麦物候期的关系57
3.1.1 成虫交尾58
3.1.2 产卵58
3.1 交尾与产卵58
3 成虫的生活习性58
3.1.3 生活习性59
3.2 活动节律61
4 幼虫的生活习性62
4.1 幼虫在麦穗上的行为62
4.2 幼虫离颖落地入土63
4.3 幼虫的背光性和向水性65
5 蛹的生活习性65
主要参考文献66
1.1 滞育时间长67
1 小麦吸浆虫的滞育特点67
第四章 小麦吸浆虫的滞育67
1.2 多年滞育现象70
1.2.1 延长滞育年限70
1.2.2 延长滞育类型70
1.2.3 结茧次数及结茧率71
1.2.4 终止结茧率及结茧死亡率71
1.2.5 破茧率、滞茧率及破茧死亡率72
1.2.6 延滞个体特征和生殖潜能72
1.2.6.1 个体大小72
1.2.6.2 滞育幼虫的羽化率和羽化速度73
1.3.3 两种小麦吸浆虫均有多年滞育的地区74
1.3.2 麦红吸浆虫多年滞育的地区74
2 滞育诱导74
1.4 多年滞育率74
1.3 滞育类型74
1.2.6.3 性比与卵胚数74
1.3.1 两种小麦吸浆虫均无明显多年滞育的地区74
3 滞育解除75
3.1 温度75
3.2 土壤含水量76
4 滞育幼虫的形态特征76
4.1 圆茧和裸露幼虫的比例变化76
4.2 唾腺变化78
5.1.1 虫体含水量变化80
5 滞育幼虫的生理特征80
5.1 滞育幼虫对土壤水分的反应80
5.1.2 结茧和破茧对水分的要求81
5.2 呼吸代谢变化82
5.2.1 不同滞育年限幼虫呼吸代谢的变化82
5.2.2 结茧幼虫耗氧量的变化82
5.2.3 裸露幼虫耗氧量的变化83
5.2.4 结茧幼虫和裸露幼虫呼吸熵的变化83
6.1.1.1 不同滞育年限幼虫总糖含量比较84
6.1.1 总糖84
6.1.1.2 不同时期滞育幼虫总糖含量比较84
6 滞育幼虫的化学物质变化84
6.1 糖类84
6.1.1.3 不同滞育状态幼虫总糖含量比较87
6.1.2 海藻糖87
6.1.3 糖原88
6.2 甘油88
6.2.1 不同滞育年限幼虫甘油含量比较89
6.2.2 不同时期幼虫甘油含量比较90
6.2.3 不同滞育状态幼虫甘油含量比较91
6.3.1 脂肪酸组分分析92
6.3.2 C14~C20脂肪酸组分比较92
6.3 脂肪酸92
6.4 游离氨基酸95
6.4.1 游离氨基酸组分分析95
6.4.2 游离氨基酸总量变化分析95
6.4.3 不同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分析96
6.4.4 聚类分析97
6.5 蛋白质97
6.5.1 不同滞育年限幼虫蛋白质含量比较97
6.5.2 不同时期幼虫蛋白质含量变化分析99
6.5.3 同一时期裸露幼虫与圆茧蛋白质含量比较99
6.6 核酸100
6.6.1 不同滞育年限幼虫核酸含量分析100
6.7.1 全蛋白电泳103
6.7 全蛋白及同工酶电泳103
6.7.2 同工酶电泳103
6.6.2 不同时期幼虫核酸含量变化分析103
6.6.3 不同状态幼虫核酸含量变化分析103
7 结论106
7.1 小麦吸浆虫的滞育特点及解除机制106
7.2 小麦吸浆虫滞育的形态特征107
7.3 小麦吸浆虫滞育幼虫的生理特征107
7.4 小麦吸浆虫滞育幼虫的化学物质变化107
主要参考文献108
第五章 麦红吸浆虫灾害与成灾规律110
1 研究成灾的地区——陕西关中110
3.1 关中自然地理111
3.2 关中小麦种植概况111
3 关中麦区概况111
2 研究方法111
3.3 关中行政区划112
4 关中麦红吸浆虫灾害与成灾规律112
4.1 关中麦红吸浆虫成灾历史与记述112
4.2 灾害出现的空间格局特征118
4.3 灾害分级标准及在关中麦区的灾害阶比119
4.3.1 灾害分级标准119
4.3.2 关中麦区不同年份灾害阶比119
4.4 成灾的概念和范畴119
4.5 成灾的周期性121
4.6 不同灾次发生的地区格局121
4.7 影响成灾的因子分析122
4.7.1 致害因子——麦红吸浆虫123
4.7.1.1 生活隐藏123
4.7.1.2 滞育与多态性123
4.7.1.3 种群数量增长迅速123
4.7.1.4 具r与k型害虫生态对策的优势123
4.7.2 承灾体——小麦123
4.7.2.1 避虫作用123
4.7.2.2 机械抗性123
4.7.2.3 生化抗性123
4.7.3 自然因子的作用123
4.7.3.1 降雨123
4.7.3.4 光124
4.7.3.3 风124
4.7.3.2 温度124
4.7.3.5 土壤125
4.7.3.6 天敌125
4.7.3.7 地形地势125
4.7.4 农业生产措施的作用125
4.7.4.1 小麦品种的更换125
4.7.4.2 水利条件的变化125
4.7.4.3 种植制度的变化126
4.7.4.4 施用农药的变化126
4.7.4.5 麦田管理与产量水平的变化126
4.8.1.6 衰减期127
4.8.1.7 平息期127
4.8.1.5 持续期127
4.8.2 控制灾害的策略127
4.8.3 系统防治与控制灾害的措施127
4.8.1.2 潜伏期127
4.8.1.3 预兆期127
4.8.1.1 孕育期127
4.8.1 灾害的发生过程127
4.8 灾害发生的过程与控制127
4.8.1.4 暴发期127
5 总结与讨论128
主要参考文献129
1.1 降水和湿度的影响131
1.1.1 卵的孵化与降水和湿度的关系131
1 气候因素对麦红吸浆虫的影响131
第六章 气候和土壤因素对麦红吸浆虫的影响131
1.1.2 穗中幼虫与降水和湿度的关系132
1.1.3 土中幼虫与降水和湿度的关系132
1.1.3.1 干旱对麦红吸浆虫的影响132
1.1.3.2 雨(雪)和水质对麦红吸浆虫的影响134
1.1.4 麦红吸浆虫的田间分布与降水和湿度的关系134
1.1.4.1 湿度与分布134
1.1.4.2 化蛹羽化与降水和湿度的关系135
1.1.5 降水与产量损失的关系135
1.2 温度的影响135
1.2.1 发育起点温度135
1.2.2 温度条件的影响136
1.3.1 温、湿度影响小麦吸浆虫活动和上升137
1.3 温、湿度综合作用的影响137
1.3.1.1 土壤温度对幼虫年度变动的影响140
1.3.1.2 活动幼虫年度变动规律141
1.3.1.3 幼虫在耕层中的垂直变动141
1.3.2 温、湿度对麦红吸浆虫化蛹及蛹发育的影响141
1.3.2.1 不同温、湿度处理组合对化蛹与羽化的影响141
1.3.2.2 不同温、湿度对蛹发育的影响143
1.3.3 温、湿度变化与小麦吸浆虫的预测预报145
2 土壤因素对麦红吸浆虫的影响147
2.1 土质的影响147
2.2.2 土壤含水量对麦红吸浆虫死亡率的影响148
2.2.1 土壤含水量对麦红吸浆虫干物质消耗的影响148
2.2 土壤含水量的影响148
2.3 地势和土质149
3 风的影响150
主要参考文献151
第七章 天敌对小麦红吸浆虫的影响153
1 天敌种类153
1.1 动物性天敌153
1.1.1 捕食性天敌153
1.1.2 寄生性天敌154
1.1.2.1 种类154
1.1.2.2 稀毛大眼金小蜂的形态与生物学155
1.1.2.4 宽腹姬小蜂生物学156
1.1.2.3 瘿蚊长索广腹细蜂生物学156
1.2 微生物天敌157
2 天敌对小麦吸浆虫种群数量的影响158
3 天敌的保护与利用160
3.1 选用选择性杀虫剂保护天敌160
3.2 保护天敌的其他措施160
3.3 人工饲养和释放寄生蜂160
主要参考文献161
1 防治小麦吸浆虫的农药种类及应用技术162
1.1 农药种类162
第八章 农药对小麦吸浆虫的作用162
1.2 药剂应用技术165
1.2.1 毒土的配制及施用165
1.2.2 施药时期及防治效果165
1.2.3 林丹的应用技术166
1.2.4 药剂防治指标166
1.2.4.1 成虫期防治指标166
1.2.4.2 幼虫期与蛹期防治指标167
2 农药对小麦吸浆虫种群数量的影响167
主要参考文献168
1.1 地势与小麦吸浆虫分布及主要发生区的关系170
1.2 不同高低塬地与麦红吸浆虫发生和危害的关系170
第九章 地形地势与种植制度对小麦吸浆虫的影响170
1 地势对小麦吸浆虫的影响170
1.3 坡地与小麦吸浆虫发生的关系172
1.4 不同高度坡地与小麦吸浆虫发生的关系172
2 水利工程和灌溉与小麦吸浆虫发生的关系173
2.1 水利工程与小麦吸浆虫发生的关系173
2.2 灌溉与小麦吸浆虫发生的关系174
3 种植制度对小麦吸浆虫发生的影响175
3.1 作物布局与小麦吸浆虫发生的关系175
3.2 种植模式与小麦吸浆虫的发生与危害175
3.2.1 单作一熟型175
3.2.4 多作多熟型176
3.3 种植体制对小麦吸浆虫发生与危害的影响176
3.2.2 单作多熟型176
3.2.3 多作一熟型176
3.3.1 作物轮作与小麦吸浆虫发生的关系177
3.3.2 土壤耕作与小麦吸浆虫发生的关系179
主要参考文献180
第十章 品种抗性鉴定、筛选和培育182
1 品种抗性的机制与类型182
1.1 小麦对吸浆虫的抗性类型及机制183
1.1.1 避产卵183
1.1.2 拒产卵183
1.1.6 抗幼虫存活184
1.1.5 抗幼虫取食184
1.1.3 抗孵化184
1.1.4 抗幼虫入侵184
1.1.7 耐害性185
1.2 关于抗性机制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差异185
1.2.1 国内研究185
1.2.2 国外研究187
1.2.3 国内外研究的差异188
2 小麦品种抗吸浆虫鉴定方法189
2.1 田间试验鉴定方法189
2.1.1 试验地选择189
2.1.1.1 地块的选择及虫口密度的确定189
2.1.3 抗性级别的计算及抗性类型的划分190
2.1.3.1 直接危害程度分级法190
2.1.1.2 虫源基地的建立190
2.1.2 试验地的种植方式及调查内容190
2.1.3.2 相对定级法191
2.2 室内鉴定方法192
2.3 其他鉴定方法193
3 抗虫品种的培育193
4 抗虫品种对小麦吸浆虫成灾的控制作用194
主要参考文献195
1.1.2.1 传统方法197
1.1.2 淘土方法197
1.1.1 取样器197
1.1 土中幼虫的调查方法197
第十一章 小麦吸浆虫的田间调查及预测预报197
1 小麦吸浆虫的田间分布型与调查技术197
1.1.2.2 新方法198
1.1.2.3 改进的方法198
1.1.2.4 剥穗法代替淘土法199
1.2 幼虫在土壤中的分布型研究199
1.2.1 频次分布的适合性检验200
1.2.2 聚集指标的测定200
1.3 土中幼虫的抽样调查201
1.3.1 样方大小与抽样方法201
1.3.3 抽样位置的确定204
1.3.2 抽样数的确定204
1.3.4 抽样方法的改进206
2 卵和幼虫在麦穗上的分布型研究与调查206
2.1 卵和幼虫在麦粒上的分布206
2.2 卵和幼虫在麦穗上的分布207
2.2.1 聚集度指标分析207
2.2.2 频次分布分析211
2.3 样本大小与抽样方法212
3 小麦吸浆虫的调查方法212
3.1 普查212
3.3.1 斗形羽化笼213
3.3 成虫定量化调查方法213
3.2 系统调查213
3.3.2 漏斗形羽化笼214
3.3.3 定量调查膜罩214
3.4 被害检查及损失计算214
3.4.1 检查方法214
3.4.2 损失计算215
4 麦红吸浆虫发生期预测215
4.1 物候观察与应用215
4.2 化蛹进度预测216
4.3.1 积温法217
4.3 成虫发生期预测217
4.3.2 期距法218
4.3.3 罩笼法218
4.3.4 网捕法218
4.4 预测模型218
5 小麦吸浆虫发生量预测220
5.1 土壤中幼虫数量的预测220
5.2 温湿系数组合预测220
6 麦红吸浆虫灾害预测220
6.1 经济阈值220
6.2 实际预测221
主要参考文献222
1 控制小麦吸浆虫危害的基本对策224
第十二章 控制策略与防治技术224
2 防治技术225
2.1 农业防治法225
2.1.1 种植抗虫品种225
2.1.1.1 筛选种植抗虫农家品种225
2.1.1.2 选育推广抗虫品种225
2.1.2 调整作物布局,合理轮作倒茬233
2.1.3 夏季休闲与合理翻耕土壤234
2.1.4 控制灌水与施肥234
2.2 生物防治法234
2.4.1 防治指标235
2.4.1.1 幼虫期防治指标235
2.4 化学防治法235
2.3 物理防治法235
2.4.1.2 蛹期防治指标236
2.4.1.3 成虫期防治指标236
2.4.2 防治适期236
2.4.3 适宜药剂及施药方法237
2.4.3.1 幼虫期防治237
2.4.3.2 蛹期防治237
2.4.3.3 成虫期防治241
主要参考文献242
小麦吸浆虫研究文献244
英文摘要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