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串起粒粒的宝珠:《摩诃止观》导读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振法编著 著
- 出版社: 大乘精舍印经会
- ISBN: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48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38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串起粒粒的宝珠:《摩诃止观》导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壹、序文1
二、广说三种止观3
一、略说三种止观3
一)引《华严经》证圆顿止观4
三、引经证三种止观4
二)引诸经证圆顿止观6
四、三种止观之著作7
一、十章之生起次第8
贰、正文——以十章为《摩诃止观》之整体架构8
三、十章之问答料简9
二、十章之彼此差别9
一、方言——菩提心的音义11
第一节 发大心——如何发真正菩提心11
第一部份 妙解11
第一章 《摩诃止观》之大意——以五略明之11
一)简十种发心——列举十种不当发心12
二、简非——简除不当之发心12
二)约生死涅槃、世间出世间简非13
三)发心之生起——就「感应道因缘」论发心14
四)小结15
2、无生四谛16
1、生灭四谛16
三、显是——由「四谛、四弘、六即」展转深细显真正菩提心16
一)依四种四谛浅深显真正发菩提心16
(一)简介四种四谛16
(二)四种四谛与诸土、因缘之关系17
4、无作四谛17
3、无量四谛17
1、推理发心18
(三)种种发菩提心18
3、见佛神变发心19
2、观佛相好发心19
(2)闻无生灭四谛起种种解发菩提心20
(1)闻生灭四谛起种种解发菩提心20
4、闻法发心20
1)以四种四谛明闻一法起种种解立种种愿20
2)以《中论》偈明闻一法起种种解立种种愿21
(4)闻无作四谛起种种解发菩提心21
(3)闻无量四谛起种种解发菩提心21
(三)以三止观小结22
5、其余六种发心22
二)依四弘誓显真正发菩提心23
2、无生四弘誓24
1、生灭四弘誓24
(一)简介四弘誓之种类24
3、无量四弘誓25
(二)依无作四弘誓发真正菩提心26
4、无作四弘誓26
(三)小结28
(一)简介六即29
三)依六即显真正发菩提心29
四、本节总结30
(二)六即与五菩提之关系30
2、口论说默31
1、身论开遮31
第二节 修大行——依四种三昧修大行31
一、四种三昧31
一)常坐三昧31
(一)修法31
(二)劝修32
3、意论止观32
1、身论开遮33
(一)修法33
二)常行三昧33
2)修三观34
1)念阿弥陀佛三十二相34
2、口论说默34
3、意论止观34
三)半行半坐三昧35
(二)劝修35
3)意论止观36
2)口论说默36
(一)方等三昧36
1、修法36
1)身论开遮36
2、劝修37
3)意论止观38
2)口论说默38
(二)法华三昧38
1、修法38
1)身论开遮38
四)非行非坐三昧39
2、劝修39
1、行法40
(一)依诸经明非行非坐三昧40
3、破障41
3)观十二因缘41
2、观法41
1)观六尘41
2)观五阴41
1、明四运心42
(二)依诸善明非行非坐三昧42
4、小结42
(B)假观43
(A)空观43
2、历众善——约六度43
1)檀度43
(1)约十二事论檀度43
A、舍六受——舍六尘行檀度43
A)约色尘作观43
(A)空观44
A)约行作作观44
(C)中观44
B)约余五尘作观44
B、运六作——运六作行檀度44
A、就「行」具六度而论45
(2)约一一事具六度而论45
(B)假观45
(C)中观45
B)约余五作作观45
B)假观46
A)空观46
B、就余十一事具六度而论46
2)尸度46
(1)约十二事论尸度46
A、舍六受——约六尘行施度46
B、运六作——约六识作观46
5)禅度47
4)精进度47
6)智慧度47
(2)约一一事具六度而论47
3)忍度47
2、别论诸恶——六蔽48
C)中观48
1、总论诸恶48
(三)约诸恶明非行非坐三昧48
(3)中观49
(2)假观49
1)於贪蔽修观49
(1)空观49
(四)约诸无记明非行非坐三昧50
3)於余蔽修观50
2)於嗔蔽修观50
二、料简四种三昧51
(五)小结:非行非坐三昧具三种止观51
第三节 感大果——修大行所感之大妙果报54
二、详释旨归55
一、略释旨归55
第四节 裂大网—融通诸经论55
第五节 归大处——三德55
(一)约三德非三非一而论旨归56
二)别相旨归56
一)总相旨归56
(二)约三德非新非故而论旨归57
一、止59
第一节 相待止观——就相待论止观59
第二章 止观名义之建立59
第二节 绝待止观——就绝待论止观60
三、小结60
二、观60
二、破绝待止观61
二)竖破相待三止三观61
一、破相待止观61
一)横破相待三止三观61
第三节 会异止观——会通止观种种异名62
二、「止」、「观」各通三德63
一、「止」、「观」共通三德63
第四节 三德止观——止观通三德63
四、三德共通「止观」、「止」、「观」64
三、「止观」共通三德64
五、约三德简别/料简65
二)二乘止观67
一)凡夫止观67
第三章 止观之理体67
第一节 由圆顿止观教相显止观之体67
一、简非圆顿止观教相67
附、次第三止之名义、体相的同异68
3、息二边分别止68
三)次第止观68
(一)巧度止——次第三止68
1、体真止68
2、方便随缘止68
1、空观——二谛观/从假入空69
(二)巧度观——次第三观69
附、次第三观之名义、体相的同异70
3、中观——中道第一义观70
2、假观——平等观/从空入假70
第一节 就圆顿止观之眼智显止观体72
二)圆顿止观之体——摄前三止观於一心72
二、正明圆顿止观教相72
一)圆顿止观之相72
一、简次第止观之眼智非止观体73
三、小结74
二、明圆顿止观之眼智显止观体74
(一)随情说三谛——随他意语75
二)随缘说三谛75
第二节 就圆顿止观所证之境界论止观体75
一、就三谛理明境界75
一)三谛理不可说75
三)引经明二谛以显三谛76
(三)随智说三谛——随自意语76
(二)随情智说三谛——随自他意语76
2、通教78
1、三藏教78
二、说明境智离合78
一)明境离合78
(一)竖论诸境离合78
(二)横论诸境离合——四种四谛79
4、圆教79
3、别教79
二)明智离合80
一、破於境智生四性执81
第三节 就境智得失显止观体81
三)境智开合81
二、随因缘说境智82
一、迷权理——空观摄界内一切惑84
第二节 止观摄一切惑84
第四章 止观遍摄一切法84
第一节 止观摄一切理84
三、小结85
二、迷实理——中观摄界外一切惑85
第四节 止观摄一切行86
第三节 止观摄一切智86
第五节 止观摄一切位87
第六节 止观摄一切教88
一)止观起化法四教89
二、出世间一切教之种类89
一、心起世出世间一切教89
一)起世间一切教89
二)起出世间一切教89
第七节 总结——一法摄一切法90
二)止观摄一切诸经90
二、大乘法——体法止观91
一、小乘法——析法止观91
第五章 料简止观所摄法之偏圆——用五双料简91
第一节 料简大小乘止观91
第三节 就偏圆教法料简92
第二节 就半满教法料简——以体析法判半满教法92
一、明渐顿止观——就四教止观简之93
第四节 就渐顿教法料简93
二、以四种止观辨圆渐94
一、为实施权——约四悉檀而明之95
第五节 就权实教法料简95
二)约五味教明之96
一)约四悉檀明之96
二、废权显实96
二)料简别接通97
一)简别四种止观——料简四种止观97
三)小结97
三、开权显实——就权实料简97
三)料简三权知实否98
第六章 二十五前方便——远方便99
一)列戒名100
一、持戒清净100
第一节 具五缘100
1、释名101
(一)持十种戒101
二)明持戒101
2、判位102
(二)观心持十种戒103
(三)小结104
(一)因痴爱犯戒105
三)明犯戒105
(二)因倒见犯戒106
附:持犯不定之说明107
四)明忏净108
(一)事忏109
(二)理忏110
(二)以观心为衣——理112
(一)衣之种类——事112
二、衣食具足112
一)衣112
(一)食之种类——事113
二)食113
二)以观心为间居静处——理114
一)间居静处之种类——事114
(二)以观心为食——理114
三、间居静处114
一)缘务之种类——事115
四、息诸缘务115
二)以观心为善知识——理116
一)善知识之种类——事116
二)观心息诸缘务——理116
五、得善知识116
一、呵事相五欲118
第二节 呵五欲118
二、观心呵五欲119
第三节 弃五盖120
一、依事法弃盖121
二)不次第弃盖123
一)次第弃盖123
二、观心弃五盖123
第四节 调五事124
二、观心调五事——理125
一、事相五事之调适——事125
一、五法之内容——事126
第五节 行五法126
二、观心行五法——理127
第六节 总结128
第七章 正修止观——所观十境129
第二部份 正行——正修止观129
第一节 十境生起之次第130
二)不次第131
一)次第131
第二节 十境之关系——十境彼此之差异131
第三节 十境互发之情形131
一、「次第、不次第」131
三、「具、不具」132
二、「杂、不杂」132
十、「三障、四魔」133
九、「更、不更」133
四、「作意、不作意」133
五、「成、不成」133
六、「益、不益」133
七、「难、不难」133
八、「久、不久」133
第四节 十境之问答——料简十境134
第八章 正修止观(一)——观阴入界境:以十乘观法修之137
一、简思议境显不思议境138
第一节 观阴入界境是不可思议境——举「心」观之138
(一)一界具三十种世间——十法界三种世间成三十种世间139
一)三千法之法相139
二、观心是不思议境——一念三千139
1、总释十如140
(二)一界具百法界——十法界各具十如成百法界140
2、类解——依三种世间解十如141
(三)一念三千142
二)三千法在一念心143
三、本节结语144
一、悲——拔苦兴二誓愿146
第二节 发真正菩提心——起慈悲心146
一、总明善巧安心147
第三节 善巧安心——巧安止观147
二、慈——与乐兴二誓愿147
一)教他止观安心148
二、别论善巧安心148
1、信行人以止安心149
(一)信行人八番止观安心149
1、法行人以止安心150
(二)法行人八番止观安心150
2、信行人以观安心150
2、法行人以观安心151
(二)乐信行人八种止观安心152
(一)乐法行人八种止观安心152
(三)根性不定人以止观安心152
二)自行以止观安心152
(一)信资法行153
四)信法行相资153
三)信法行相转153
三、本节结语154
(二)法资信行154
第四节 破法遍——以圆教无生门观阴入界境遍破一切惑155
一)四句说无生门156
二、引《涅槃》示无生门义156
一、引《佛藏》示无生门生灭相156
二)六句说无生门157
三)《佛藏》相、《涅槃》义之结合158
1、见假160
(一)从见假入空观破法遍160
三、无生门竖破法遍——以阴入界境之「识阴」为例160
一)从假入空观破法遍160
(1)单四见161
1)依外道法生见161
A、三假——因成假、相续假、相待假162
(2)当体受称162
(2)复四见162
(3)具足四见162
(4)无言见162
2)依佛法生见162
(1)随解得名162
C、小结163
B、三有——相待有、假名有、法有163
A)三藏经中随事释三假163
B)大乘随理释三假163
B、广释/钝根164
A、略说/利根——破单四见164
2、体见假入空观——破见假164
1)破见假——从假入空观164
(1)破单见164
a、破因成假165
(A)破三假165
A)破有见——为中根器者说165
c、破相待假166
b、破相续假166
B)破无见——为钝根器者说167
(B)破有见小结167
(B)别破168
(A)总破168
D)破非有非无见169
C)破亦有亦无见169
A、横破无言见170
(3)破无言见170
(2)破复见、具见170
B)竖破无生171
A)竖破生171
B、竖破无言见171
E)小结172
D)竖破非生非不生172
C)竖破亦生亦不生172
(4)简别从假入空观破法遍174
3)从见假入空观之位次175
2)明得失175
1、思假176
(二)从思假入空观破法遍176
4)小结176
A、破贪欲177
(1)观法177
2、体思假入空观——破思假177
1)破欲界思惑177
(1)破初禅思惑178
2)破色界思惑178
B、破嗔、痴、慢178
(2)料简与小结178
(4)破四禅思惑179
(3)破三禅思惑179
(2)破二禅思惑179
(2)料简与小结180
D、无有想非无想处180
3)破无色界思惑180
(1)观法180
A、空处180
B、识处180
C、无所有处180
(2)体假断思惑——通教三乘共位181
(1)析假断思惑——三藏破思位181
3、从思假入空观之位次181
1)判位181
(4)借「别教名」明「通家菩萨位」182
B、借「别教名」判通位182
(3)借「别教」明「通家共位」182
A、借「别教名」明通位182
(5)别教破思假位183
2)简别与小结184
(6)圆教破思假位184
3)三藏亦有亦空门187
2)三藏空门187
(三)四门料简187
1、藏教四门187
1)三藏有门187
5)简别与小结188
4)三藏非有非空门188
5)简别与小结189
4)通教非有非空门189
2、通教四门189
1)通教有门189
2)通教空门189
3)通教亦有亦空门189
3)别教亦有亦空门190
2)别教空门190
3、别教四门190
1)别教有门190
5)小结——一门即是三门、一切法191
4)圆教非有非空门191
4)别教非有非空门191
5)小结191
4、圆教四门191
1)圆教有门191
2)圆教空门191
3)圆教亦有亦空门191
(二)从空入假之因缘192
(一)从空入假之意192
5、结语——以圆教无生门遍破一切惑192
二)从空入假观破法遍192
1、知病193
(三)从空入假观破法遍193
(4)见病之种类194
(3)诸见病生起之远近194
1)知见病194
(1)诸见病根本——我见194
(2)诸见病根生起之因缘——业异故起见异194
2)知思病195
2)识出世间法药196
1)识世间法药196
2、识药196
3)识出世间上上法药197
2)授出世间法药198
1)授世间法药198
3、授药198
(5)小结199
(4)授上上根人法药199
(1)授下根人法药199
(2)授中根人法药199
(3)授上根人法药199
2)通教菩萨位200
1)藏教菩萨位200
(四)从空入假观之位次200
1、依化法四教判位次200
2、从空入假观之利益201
5)小结201
3)别教菩萨位201
4)圆教菩萨位201
5)小结202
4)圆教202
1)藏教202
2)通教202
附)对藏教、通教简别「真应」202
3)别教202
2)通教——不被接者不须修第三观203
1)藏教——不须修第三观203
3、破法遍小结203
三)中道止观破法遍——入中道第一义谛203
(一)修中观意203
1、就四教简须修第三观之因203
1、无缘慈悲204
(二)修中观之因缘204
3)别教——空假二观未历不暇修第三观204
4)圆教——初心即修第三观204
2、小结204
4、学大方便205
3、求佛智慧205
2、满弘誓愿205
(三)正修中观206
6、小结206
5、牢强精进206
2)中观具三止207
1)中观具三观207
1、观无明207
4、小结208
3、观真修、缘修208
2、观法性208
3、依四教简别位次209
2、权实209
(四)中观位次与修习之利益209
1、位次解说209
四、余门破法遍——横破210
五、横竖不二破法遍——横竖一心破法遍211
一)总明一心破法遍212
六、本节结语213
二)历余一心破法遍213
第五节 识通塞——以五百由旬明之214
二)正释215
一)旧解与智者之评215
一、释五百由旬215
(一)横织竖检校从假入空观通塞216
一)次第三观216
(一)会通《法华》、《大智度论》216
(二)正释五百由旬216
二、释通、塞216
(三)横织竖检校中道正观通塞217
(二)横织竖检校从空入假观通塞217
三、料简218
二)一心三观218
(四)小结218
二、判道品219
一、释道品219
第六节 道品调适219
一)无作四念处220
三、无作道品220
1、身念处221
(二)广说无作四念处221
(一)略释无作四念处221
1、身念处221
2、受念处221
3、心念处221
4、法念处221
4、法念处222
3、心念处222
2、受念处222
四)无作五根223
三)无作四如意足223
(三)小结223
二)无作四正勤223
七)无作八正道224
六)无作七觉支224
五)无作五力224
四、道品之功用225
八)小结225
第七节 助道对治——以六度为助道对治六蔽226
五、本节结语226
一、六度对治六蔽227
(一)檀度——布施228
一)六度摄三十七道品228
二、六度与诸善法相摄相成228
(三)羼提度——忍辱229
(二)尸度——持戒229
2、不净观230
1、数息观230
(四)毗梨耶度——精进230
(五)禅度——静虑230
三、本节总结231
1)观身不净231
3、慈心观231
4、因缘观231
5、念佛观231
(六)般若度——智慧231
1、理观231
2、事观231
2)观受是苦232
(1)种子不净232
(2)住处不净232
(3)自相不净232
(4)自性不净232
(5)究竟不净232
(6)小结232
4)观法无我233
3)观心无常233
3、小结234
(二)通教235
(七)料简六度与三十七道品之关系235
二)六度摄调伏诸根235
(一)藏教235
(四)圆教236
(三)别教236
(二)初发心能修能证十力237
三)六度摄十力237
(一)以道品摄十力明之237
(一)以道品摄四无畏明之238
(三)小结——道品、六度及佛十力宛转相摄238
四)六度摄四无畏238
七)六度摄六通239
(二)六度摄四无畏239
(三)小结239
五)六度摄十八不共法239
六)六度摄四无碍智239
十一)六度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240
八)六度摄三明240
九)六度摄四摄240
十)六度摄陀罗尼240
三、别教位次241
十二)六度摄一切法241
二、通教位次241
第八节 明位次241
一、三藏教位次241
一)行五悔242
四、圆教位次242
(三)随喜243
(二)劝请243
(一)忏悔243
(一)五品弟子位244
二)位次244
(四)回向244
(五)发愿244
第九节 能安忍245
(四)究竟位——妙觉位245
(二)相似位——十信位245
(三)分真位——初住位至等觉位245
第十节 无法爱246
第十一节 总结——「端坐」观阴入界境之十乘观法247
一)行缘248
一、历缘修248
第十二节 略辨「历缘对境」观阴入界境之十乘观法248
一)色尘249
二、对境修249
二)余五缘249
第十三节 以三譬喻总结观阴入界境250
二)余五尘250
一、释烦恼252
第一节 烦恼境相之说明252
第九章 正修止观(二)——观烦恼境252
二)对众多烦恼相应有之态度——行人应有之认知253
一)四分烦恼253
一)十钝使——未发定前之见思253
二)十利使——已发定後之见思253
二、烦恼之种类253
二、生起烦恼之因缘254
一、烦恼生起之相254
三)界内、界外烦恼之关系254
第二节 烦恼发相与生起烦恼因缘254
第四节 如何於烦恼境修习止观255
二、大乘治法255
第三节 烦恼之对治方法255
一、小乘治法255
1、贪欲即是道——不住调伏、不住不调伏256
2、破斥「贪欲即是道」之误解256
一、观烦恼是不思议境256
一)简思议境显不思议境256
二)不思议境256
(一)观贪欲即是道256
4、随顺四悉檀因缘显不思议境257
3、对「贪欲即是道」应有之认知257
五、识通塞258
四、破法遍258
(二)观烦恼境是不思议境258
1、观一念烦恼心是不思议境258
2、观烦恼境诸法是不思议境258
二、起慈悲心258
三、巧安止观258
(一)先立四句259
二)广说——有三十六句259
六、明修道品259
七、助道对治259
八、识位次259
九、能安忍259
十、无法爱259
一)略明——不断烦恼而入涅槃259
(二)以四句成三十六句260
(三)明三十六句通四教四门261
概说病患境265
第十章 正修止观(三)——观病患境265
第一节 病相266
二、饮食不节而成病267
一、四大不顺而成病267
第二节 病患生起之因缘267
(二)观不调而成病268
(一)止不调而成病268
三、坐禅不调而成病268
一)身仪不正而成病268
二)数息不调而成病268
三)止观不调而成病268
五、魔所为致病269
四、鬼神致病269
一、以止治病270
第三节 病患境之对治方法270
六、业起致病270
二、以气治病271
三、以息治病272
六、以方术治病273
五、以观心治病273
四、以假想治病273
第四节 应病用药——对治合宜274
一)简思议境显不思议境275
一、观病患境是不思议境275
第五节 如何於病患境修习止观275
二、起慈悲心276
二)观一念病心即不思议境276
四、破法遍277
三、善巧安心277
十、无法爱278
九、能安忍278
五、识通塞278
六、道品调适278
七、助道对治278
八、明位次278
第二节 业相境之发相279
第一节 业相境之生起因缘279
第十一章 正修止观(四)——观业相境279
一、约六度论善相境280
二、约六蔽论恶相境281
第三节 简别善恶业相境282
二、起慈悲心283
二)观一念业即不思议境283
第四节 如何於业相现前修习止观283
一、观业相是不可思议境283
一)简思议境显不思议境283
六、修道品284
五、识通塞284
三、善巧安心284
四、破法遍284
十、无法爱285
九、能安忍285
七、助道对治285
八、识位次285
第一节 魔事之同异286
第十二章 正修止观(五)——观魔事境286
三)魔罗发相287
二)时媚发相287
第二节 魔事之发相287
一、魔事境发相之种类287
一)?惕发相287
第三节 魔事境之妨乱288
二、魔之手段288
一、观魔事境是不思议境289
第五节 如何於魔事境修习止观289
第四节 魔事境之对治方法289
五、识通塞290
四、破法遍290
二、起慈悲心290
三、善巧安心290
十、无法爱291
九、能安忍291
六、修道品291
七、助道对治291
八、识次位291
一、就「简理开事」论诸禅门之开合292
第一节 明诸禅门开合292
第十三章 正修止观(六)——观禅定境292
一)《毗昙》、《成论》之分判293
二、分判十门禅属有漏、无漏293
三、天台诸论中之禅门来意不同294
二)天台之分判294
一、内因缘发——由众生内在因缘而发起295
第二节 十门禅发起之因缘295
四、十门禅深浅不同295
五、互发不同295
一、根本四禅296
第三节 明诸禅发相296
二、外因缘发——由诸佛外在因缘而发起296
1、触发所由297
(一)发八触297
一)初禅发相297
3、辨别邪正298
2、触发情形298
二)二禅发相299
(二)五支299
二、十六特胜发相300
五)四空定发相300
三)三禅发相300
四)四禅发相300
四)法念处301
三)心念处301
一)身念处301
二)受念处301
三、通明禅发相302
一)九想303
四、不净禅发相303
三)小结304
二)尸想304
一)初背舍——内有色、外观色305
五、八背舍305
三)三背舍——净背舍身作证306
二)二背舍——内无色、外观色306
八)八背舍——灭受想背舍307
七)七背舍——非非想处背舍307
四)四背舍——空背舍307
五)五背舍——识处背舍307
六)六背舍——无所有处背舍307
六、大不净禅发相308
五)第五~八胜处309
四)第四胜处309
一)第一胜处309
二)第二胜处309
三)第三胜处309
七)以菩萨六度细述310
六)遍处310
1)於初禅前发慈定311
1、於初禅前後发慈定311
七、慈心发相——四无量心发相311
一)慈定发相311
(一)依根本禅前後发慈定311
二)悲、喜、舍定发相312
(二)依特胜、通明前後发慈定312
2)於初禅後发慈定312
2、於二~四禅前後发慈定312
一)於诸禅前後发因缘定313
八、因缘定发相313
三)判四无量心有漏、无漏发相313
1、根本禅後发因缘314
(二)根本禅後发诸禅定314
(一)诸禅前发因缘定314
1、根本禅前发因缘314
2、特胜、通明、背舍等前发因缘314
(一)观十二因缘即不思议境315
二)於因缘定修习止观315
2、根本禅後发诸禅定315
(二)起慈悲心318
(五)识通塞319
(四)破法遍319
(三)善巧安心319
(六)修道品320
(七)助道对治321
(八)识位次322
(九)能安忍323
(十)无法爱324
二)诸禅後发念佛三昧325
一)诸禅前发念佛三昧325
九、念佛三昧发相325
第四节 如何於禅定境修止观326
十、神通发相326
一)简思议境显不思议境327
一、观禅定境是不思议境327
二)观诸禅境即不思议境328
七、助道对治329
六、修道品329
二、起慈悲心329
三、善巧安心329
四、破法遍329
五、识通塞329
十、无法爱330
九、能安忍330
八、识位次330
第十四章 正修止观(七)——观诸见境331
一、诸邪见之人332
第一节 诸见境之人与法332
一、发起诸见之因333
第二节 诸见之发相和生起因缘333
二、诸邪见之法333
(三)因禅而发佛法内外道见334
(二)因禅而发附佛法外道见334
一)因禅而发诸见334
(一)因禅而发佛法外外道见334
一)总论336
二、诸见发法不同336
二)因闻发诸见336
二)别论337
(一)真丹诸见之过失338
一)外邪之过失338
第三节 诸见之过失338
一、正明过失338
(二)天竺诸见之过失339
一)就所起法并决340
二、诸见境真伪之判别340
二)内邪之过失340
二)就所依法并决341
三)小结342
一)简思议境显不思议境343
一、观诸见境是不思议境343
第四节 如何於诸见境修止观343
三、善巧安心347
二、起慈悲心347
二)观诸见境即不思议境347
九、能安忍348
八、识次位348
四、破法遍348
五、识通塞348
六、修道品348
七、助道对治348
十、无法爱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