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美学纲要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美学纲要](https://www.shukui.net/cover/42/30808271.jpg)
- 杨安仑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ISBN:7217002974
- 出版时间:1988
- 标注页数:479页
- 文件大小:7MB
- 文件页数:497页
- 主题词:美学理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美学纲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序言1
第一编 美学方法论3
第一章 美学的哲学基础3
第一节 美学与哲学的关系3
一 哲学基本问题为美学提供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总的指导4
二 哲学为美学提供自然观、历史观、思维观的理论指导5
三 哲学为美学研究提供根本的方法论指导6
第二节 古代和近代各种美学的不同哲学基础概述7
一 古希腊罗马时代不同美学流派的哲学基础7
二 18世纪不同美学流派的哲学基础9
三 19世纪德国古典美学的哲学基础14
第三节 中国当代美学在哲学基础问题上的争论16
一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16
二 如何评价《巴黎手稿》19
一 我们对于《巴黎手稿》的总体评价21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论21
二 我们对“异化劳动”理论的看法23
三 我们对“人化的自然”理论的看法24
四 我们对美学的理论基础和根本指导思想的看法25
第二章 美学的研究对象31
第一节 在美学研究对象问题上的不同学术见解31
一 苏联在美学研究对象问题上的不同学术见解31
二 我国在美学研究对象问题上的不同学术见解33
第二节 确定美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原则37
第三节 美学研究的对象38
一 我们对美学研究对象的看法38
二 美学研究对象所包含的主要内容39
三 五种不同形态的美学46
第三章 美学研究的方法49
第一节 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概述49
第二节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53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方法论体系58
一 一般方法论60
二 具体方法论69
三 具体方法74
第四节 现代自然科学和西方哲学对美学研究的启发76
第二编 美论(上)85
第四章 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关系85
第一节 美的属性的产生86
一 自然美的属性产生于自然事物自身的运动中86
二 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属性的产生同样有着客观规律性88
一 美的属性只能在物与物的关系中表现出来90
第二节 美的属性的表现90
二 美的属性只能在人与物结成的审美关系中才能被发现92
第三节 客观美与审美对象的关系94
一 客观美与审美对象的区别94
二 客观美与审美对象的联系95
三 探讨客观美和审美对象相互关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97
第四节 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关系99
一 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之间是一种认识关系99
二 审美认识关系和审美实践关系的不同规定性100
第一节 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难题103
第五章 探讨美的本质的途径103
第二节 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问题的不同途径和过程105
一 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本质105
二 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109
第三节 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113
一 从哲学上探索美的本质113
二 从艺术上研究美的本质115
三 从现实出发研究美的本质116
第四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美的本质的探索118
一 马克思阐述了美存在于客观事物自身,为美的本质的探讨规定了正确的方向118
二 马克思确立了重要的美学范畴的辩证关系,为探索美的本质规定了具体的途径121
三 马克思为探索美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方法127
第六章 美与劳动(社会实践)的关系134
第一节 劳动创造美134
一 命题的提出134
二 劳动创造了各种形态的美136
第二节 劳动也产生丑141
一 劳动与美有同一的一面,也有相异的一面142
第三节 美与劳动(社会实践)的关系142
二 劳动创造了美,但并非一切美都是由劳动创造的143
第七章 美的规律145
第一节 美的规律与其他规律的关系145
一 美的规律与两个“尺度”的关系145
二 美的规律与一般规律的共同特征149
第二节 美的规律的基本特征151
一 美与真、善的辩证关系151
二 美的规律的基本特征153
第三节 按照美的规律建造155
一 只有人才能认识和把握美的规律155
二 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各种美156
第八章 自然美162
第一节 人与自然的关系162
一 认识关系163
二 实践关系164
一 自然美问题上的几种不同的学术见解166
第二节 自然美在哪里166
二 自然美在于自然界自身167
第三节 未经人化的自然美169
一 未经人化的自然美先于人类而存在169
二 未经人化的自然美的自然构成171
三 人与未经人化的自然美的关系176
第四节 人化自然美176
一 人化自然美的构成177
二 人与人化自然美的关系178
第五节 自然美的分类179
一 总体自然美与个体自然美180
二 一般美与奇美181
三 优美与壮美182
四 动态美与静态美183
第九章 人体美184
第一节 人体的一般审美特性184
一 人体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产物,是最和谐最完美的物质形态185
二 人体是具有思维意识和最富有思想感情表现力的生物体185
三 人体是审美意识的物质载体,又是审美意识最能感知的审美客体186
第二节 人体美的诸要素及其一般标准187
一 体形美188
二 体态美190
三 容貌美191
第三节 人体美的表现及其评价标准的形成和发展193
一 人体美个体表现上的差异性193
二 人体美评价标准的形成和发展194
第四节 形体美与心灵美的关系196
一 心灵美是人体美的内在本质196
二 形体美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但不是人体美美感效应的决定因素,并具有易逝的特点197
三 人体美应是心灵美和形体美的和谐统一199
第十章 社会美200
第一节 社会与社会美200
一 什么是社会200
二 社会美与社会的关系201
三 人类最早的审美对象:社会美206
一 社会事物的社会性不是社会美的本质207
第二节 社会美的基本属性207
二 社会事物的功利性不是社会美的本质208
三 人的本质不是社会美的本质209
四 社会美的本质特征212
第三节 社会美的分类213
一 动态社会美和静态社会美213
二 外在社会美和内在社会美214
三 幽美和壮美220
第一节 美学史上对崇高的探讨221
第十一章 崇高221
第二节 崇高的本质特征228
一 崇高是一种内含着强大力量的巨大形象228
二 崇高是一种不和谐的形象228
三 崇高是外延非常广泛的形象229
四 崇高是一种能引起人的恐惧而后又引起人的愉悦的形象230
第三节 崇高与优美的关系232
第四节 崇高与道德的关系235
第五节 崇高与壮美的关系241
一 艺术的物质实践性247
第一节 艺术的社会意识形态性和艺术美247
第三编 美论(下)——艺术美论247
第十二章 艺术美的本质247
二 艺术的精神本性——社会意识形态性和艺术美249
第二节 艺术与美和艺术美251
一 艺术与美251
二 艺术与艺术美,艺术美与现实美254
第三节 社会主义艺术的审美理想255
一 社会主义艺术和审美理想256
二 社会主义艺术审美理想的表现形式257
第十三章 艺术美的创造261
第一节 艺术家与艺术美的创造261
一 艺术家的三大特点:完整性、感性一理性、情感性261
二 艺术家的社会普遍性和个体特殊性263
第二节 艺术思维与艺术美的创造265
一 形象思维与艺术思维265
二 艺术思维的摹仿性和虚构性、预见性和非预见性、图式性和修正性267
一 本体层次结构271
第三节 艺术结构和艺术美的表现271
二 时空结构和主客观关系结构273
第十四章 艺术美的基本范畴276
第一节 中国艺术美范畴(意境——阳刚美、阴柔美)276
一 意境作为艺术美的元范畴276
二 阳刚美与阴柔美279
第二节 西方艺术美范畴(艺术美——美、崇高、悲剧性、喜剧性)281
一 悲剧性282
二 喜剧性284
第三节 中西美学对艺术美范畴之间的关系的探讨286
一 阴阳刚柔之美和阴阳观念286
二 德国古典美学确立艺术美范畴体系的尝试287
第十五章 艺术的种类292
第一节 艺术分类的方法292
一 艺术种类的多样性和诸种艺术分类法292
二 按照媒介对艺术进行分类295
第二节 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296
一 艺术生长相关律及其诸种表现形式301
第三节 艺术生长相关律和艺术生态301
二 艺术生态305
第十六章 艺术美的接受307
第一节 艺术接受的复杂性及其不同的方式307
一 艺术接受和它的复杂性307
二 艺术接受的两种形态:社会接受和个人接受;两种维度:横向接受和纵向接受309
第二节 艺术欣赏与艺术认识311
一 艺术欣赏与艺术认识的对象特殊性和主体能力311
二 艺术欣赏与艺术认识的创造性314
第三节 艺术批评的原则和方法316
一 艺术批评的地位316
二 艺术批评的两个基本原则:历史与美学;两个基本方面:阐释与价值317
第四编 美感论323
第十七章 美感的基础323
第一节 美感的生理基础323
一 美感的主要生理感官323
二 美感的生理发生330
三 美感的生理机制和生理效应335
一 什么是美感的心理基础337
第二节 美感的心理基础337
二 审美心理构成心灵的观照339
第三节 美感的社会基础340
一 马克思主义以前美学史上对美感的社会基础的看法340
二 马克思主义关于美感的社会基础的论述342
第一节 美感是美的事物的欣赏者对于美的认识346
一 美学史上对美感认识的看法346
第十八章 美感是美的事物的欣赏者对于美的认识以及由于美所引起的主观情感346
二 美感认识的主要特征348
第二节 美感是由美所引起的一种主观情感358
一 情感在审美过程中的表现及作用359
二 审美情感的基本品质和基本形态363
第三节 美感与快感、道德感的联系和区别365
一 美感与快感的联系和区别365
二 美感与道德感的联系和区别368
一 美感的来源问题是美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370
第一节 美是美感的来源370
第十九章 美与美感的关系370
二 马克思主义对美感来源的看法372
三 坚持美感是美的来源的认识论原因373
第二节 美感是美的能动反映374
一 美感是审美主体对美的再创造375
二 美感因情感的参与使美的形象变形375
三 美感因理性的参与而各美其美376
第三节 美感能力的产生和发展377
一 美感能力是人所独有的377
二 美感能力是在社会实践和审美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378
第二十章 审美认识过程381
第一节 审美关系的建立381
一 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381
二 审美关系的构成384
第二节 审美认识的感知方式385
二 审美体验是审美认识的高级阶段386
一 审美感受是审美认识的初级阶段386
三 审美创造是审美认识的更高阶段390
第三节 审美认识的多种思维形式394
第四节 审美认识的升华方式396
一 审美联想和想象以审美记忆为基础397
二 审美联想的升华作用398
三 审美想象的升华作用399
一 美感的历史性402
第一节 美感的历史性、功利性和民族性402
第二十一章 美感的复杂性和差异性402
二 美感的功利性404
三 美感的民族性407
第二节 不同阶级的共同美感409
一 共同美感产生的原因和基础409
二 共同美感在艺术审美过程中的复杂表现411
第三节 美感的冲动性、持续性和限制性414
一 美感的冲动性414
二 美感的持续性415
三 美感的限制性416
第四节 美感的反复性和差异性417
一 美感的反复性417
二 美感的差异性418
第五节 美感过程中的移情420
一 移情是审美经验中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420
二 产生审美移情的心理特征423
第六节 审美过程中的共鸣425
一 审美共鸣与社会心理共鸣425
二 审美共鸣的诸种心理形式及其美感特征429
三 共鸣在艺术创造上的运用434
第五编 美育论439
第二十二章 美育的性质439
第一节 美育是一门内容丰富的专门学科439
一 美育科学的对象439
二 马克思主义是美育科学的理论基础443
第二节 美育的特征和形态448
一 美育的诸特征448
二 美育的诸形态451
第一节 美育和精神文明454
一 审美关系的确立454
第二十三章 美育的功能454
二 审美人格的建构456
三 艺术实践的调控459
第二节 美育和创造型人才461
一 美育和创造智力461
二 美育和创造个性462
一 艺术美的美育价值466
第二十四章 美育的实施466
第一节 美育的内容466
二 自然美的美育价值468
三 社会美的美育价值471
第二节 美育的途径472
一 家庭美育472
二 学校美育475
三 社会美育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