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粮食波动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粮食波动论
  • 李岳云等著(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7109068749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301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31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粮食波动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1 绪论1

1.1 问题的提出1

1.1.1 粮食问题具有特殊意义1

目录1

1.1.2 波动是中国粮食问题的内涵特征之一2

1.1.3 波动是影响粮食政策目标的重要因素4

1.1.4 政策与制度是解决粮食经济问题的关键与核心7

1.2 本研究拟回答的几个问题8

1.3.1 研究方法9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线路9

1.3.2 技术线路与研究内容10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11

2 文献综述14

2.1 粮食生产波动研究14

2.1.1 宏观波动和农业波动的历史演变14

2.1.2 政策学派、气候学派与中国粮食生产波动16

2.1.3 方差分解方法与粮食生产波动问题研究19

2.2 粮食供给波动研究23

2.2.1 农产品供给反应23

2.2.2 增强稳定供给的政策选择25

2.2.4 对中国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及其原因的分析26

2.2.3 制度、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26

3 粮食生产与粮食供给:理论分析30

3.1 粮食的产量、商品量与总供给30

3.2 厂商理论:农产品供给31

3.2.1 供给与供给法则31

3.2.2 供给变动与供给量的变动33

3.2.3 供给弹性及其影响因素34

3.2.4 农产品供给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37

3.2.5 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40

4.1.1 制度和制度经济学44

4 制度、政策与农业发展44

4.1 制度变迁与农业发展44

4.1.2 制度变迁与农业发展46

4.2 农业政策与农业发展54

4.2.1 政策、农业与农业政策54

4.2.2 制度与政策55

4.2.3 中国的例证56

4.3 粮食在农业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58

4.3.1 农业与国民经济发展58

4.3.3 粮食稳定供给的意义59

4.3.2 粮食的重要地位59

5.1 农村改革与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变革61

5.1.1 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61

5 农业制度安排的简要回顾(1978—1997)61

5.1.2 改革后中国粮食的供求状况63

5.2 粮食购销制度的变迁63

5.2.1 统购统销63

5.2.2 双轨制64

5.3.1 价格政策66

5.3.2 粮食生产补贴政策66

5.3 粮食政策的历史沿革66

5.3.3 生产管制政策:“米袋子”省长负责制67

5.3.4 贸易政策69

5.3.5 宏观调控政策70

6 中国粮食生产波动的特征72

6.1 中国粮食生产波动的总体特征72

6.1.1 波动的定义与度量72

6.1.2 1963—1998年中国粮食生产波动的总体趋势75

6.1.3 中国粮食生产波动成因的国际透视79

6.1.4 改革前后中国粮食生产波动强度的对比86

6.2.1 方差分解法88

6.2 中国粮食生产波动的结构特征88

6.2.2 品种波动与中国粮食总产波动89

6.2.3 区域波动与中国粮食总产波动94

6.2.4 简单的结论99

7 中国粮食生产稳定与波动的成因100

7.1 粮食生产稳定的机理分析100

7.1.1 固定与准固定投入的稳定作用100

7.1.2 中国粮食生产的稳定因子104

7.2 中国粮食生产波动的影响因素107

7.3.1 估计模型110

7.3 中国粮食生产波动的实证分析110

7.3.2 变量与数据说明111

7.3.3 粮食生产模型的估计与解释113

7.3.4 粮食生产波动模型的估计结果117

8 粮食价格波动的型态及其影响120

8.1 粮食价格变动的总体趋势120

8.2 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供给面成因123

8.2.1 宏观政策调整是决定粮食价格波动的重要变量124

8.2.2 产量波动对粮食市场实际价格变动的影响125

8.2.3 进出口政策与粮食价格波动126

8.2.4 农户粮食储备行为与粮食价格波动130

8.3 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流通面成因132

8.3.1 市场发育程度是影响价格波动程度的重要因素132

8.3.2 粮食经营体制的缺陷和政府间接调控手段的133

缺失是粮食市场价格波动放大的又一制度基础133

8.4 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需求面成因134

8.4.1 补贴效应与粮食需求134

8.4.2 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动与粮食市场价格波动135

8.5 价格波动对生产波动的影响136

8.5.1 价格波动对生产波动影响的机理分析136

8.5.2 价格波动对生产波动影响的实证分析144

8.5.3 粮食价格弹性相对偏低的原因149

9 制度因素对粮食生产和供给增长的影响——152

以江苏为例152

9.1 江苏的粮食生产概述152

9.2 江苏粮食生产和供给增长的因素分析153

9.2.1 增长率计算方法的比较与选择153

9.2.2 江苏粮食增长的特征154

9.2.3 影响粮食生产增长的因素分析159

函数模型165

9.3.1 模型形式与变量选择165

9.3 实证分析(Ⅰ):包含制度和政策因素的生产165

9.3.2 数据及其整理169

9.3.3 估计结果:粮食178

9.3.4 估计结果:稻谷183

9.3.5 估计结果:小麦187

9.3.6 小结与政策含义190

9.4 实证分析(Ⅱ):包含制度和政策因素的供给192

反应函数192

9.4.1 供给反应函数192

9.4.2 模型形式及变量选择199

9.4.3 估计结果203

9.4.4 政策模拟204

9.4.5 小结与讨论210

10 制度因素对粮食生产和供给波动的影响——212

以江苏为例212

10.1 波动的内涵与统计描述212

10.1.1 波动的内涵212

10.1.2 波动的统计描述213

10.1.3 采用的指标及其计算方法216

10.2 江苏省粮食生产和供给波动217

10.2.1 总产量波动统计描述217

10.2.2 总产量波动的方差分解221

10.2.3 粮食供给波动的描述223

10.2.4 粮食播种面积波动的方差分解227

10.2.5 小结和讨论229

10.3 江苏稻谷生产和供给波动229

10.3.1 稻谷总产量波动的统计描述229

10.3.2 稻谷产量波动的方差分解234

10.3.3 稻谷播种面积波动的统计特征235

10.3.4 稻谷播种面积波动的方差分解239

10.3.5 小结和讨论241

10.4.1 产量波动的统计描述242

10.4 江苏小麦生产和供给波动242

10.4.2 小麦总产量波动的方差分解246

10.4.3 小麦播种面积波动的统计分析248

10.4.4 小麦播种面积波动的方差分解252

10.4.5 小结与讨论254

10.5 结论与讨论255

11 农民理性与政策“理性”260

11.1 农民的理性:从两个角度进行的审视260

11.1.1 农民的理性:供给反应260

11.1.2 农民的理性:制度和组织创新261

11.2.1 新一轮粮改出台的动因:财政不堪重负262

11.2 现行粮改:设计漏洞与目标冲突262

11.2.2 新一轮粮改的重要举措:三项政策、一项改革263

11.2.3 新一轮粮改等同于承认国有粮食系统的低效运营266

11.2.4 现行粮改:退一步海阔天空267

11.3 提高江苏粮食供给稳定性的对策建议268

11.3.1 制度调整:坚持市场化改革而非驾轻就熟重操行政干预手段268

11.3.2 粮食间接调控的重点是引导农户土地资源分配270

11.3.3 稳定社会预期270

11.3.4 减少定购数量不会引起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波动270

11.3.5 政策反应趋同是造成江苏粮食波动的重要因素270

12.1 基本结论272

12 基本结论 前景分析与政策建议272

12.2 未来中国粮食生产与价格波动走势的判断与分析276

12.3 政策建议279

12.3.1 加大国家对农业基础建设和科研开发与推广的投资力度,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增长279

12.3.2 尽快确立粮食购销和经营的市场化方针,减少粮食市场和粮食生产的人为波动280

12.3.3 完善粮食市场间接调控体系,稳定粮食市场价格282

12.3.4 调整粮食生产结构和食物生产结构,建立粮食供给安全性的新观念283

12.3.5 粮食波动问题应当放在整个粮食增长的前景下解决285

参考文献286

附:评审意见29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