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类篇字义析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类篇字义析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76/30780931.jpg)
- 孔仲温著 著
- 出版社: 台湾学生书局
- ISBN:9571505870
- 出版时间:1994
- 标注页数:287页
- 文件大小:40MB
- 文件页数:30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类篇字义析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緖论1
第一节 成书经过简述1
第二节 字义的名称与范畴2
第三节 字义的分类6
一 从符号学论字义的分类6
二 从文字学论字义的分类8
三 从语言学论字义的分类9
第二章 类篇字义探源15
第一节 称人引书概述15
一 称引书籍16
(一) 小学类16
(二) 经类17
(三) 史类18
(四) 子类19
(五) 集类20
二 称引学人20
三 小学书是称引的重点23
四 称引名目不一致的情形23
(一) 引字的用法不一致24
(二) 称引名称多不统一24
第二节 字义来源考索26
一 由称人引书中推寻26
(一) 説文解字26
(二) 博雅29
(三) 尔雅32
(四) 方言34
(五) 字林36
(六) 埤仓38
(七) 释名38
(八) 经典释文39
(九) 山海经41
二 由字义比较互证42
(一) 大广益会玉篇42
(二) 广韵43
(三) 原本玉篇44
第三节 字义引录的评骘45
一 引录的优点45
(一) 简化45
(二) 赴音47
二 引录的缺失47
(一) 赴形不确48
(二) 删录欠当49
第三章 类篇字义的编排方式析论55
第一节 字义编排的经纬网络55
一 依形汇义55
(一) 单字56
(二) 复字59
二 据音列义60
(一) 单字60
(二) 复字64
(三) 部首字67
第二节 字义编排方式的评骘68
一 优点68
(一) 落实相副施行的原始目的69
(二) 细密而有条理的析义网络69
(三) 彰显字义的破音别义现象70
(四) 字义两见或重复不列均繁简适当70
二 缺点71
(一) 拘囿于相副施行的目的而缺乏弹性71
(二) 由于疏忽或混淆而导致排列多生例外73
第四章 类篇本义析论77
第一节 本义的意义与特质77
一 本义的意义77
二 本义的特质78
(一) 本义为初造字时的始义79
(二) 本义应与本形相应79
(三) 本义应与本音相应81
(四) 本义所指为一事一物而缺乏概括性81
第二节 本义的分类与举例83
一 说文所载的本义83
(一) 所载为古人造字的初义85
(二) 所载非古人造字的初义89
(三) 所载尚不详其是否为初义94
二 非说文所载的本义98
(一) 尔雅所载的本义98
(二) 其他非説文所载的本义101
第三节 类篇本义的几个现象析论102
一 所载说文本义有为初始义的引申义102
二 所载说文本义未必尽与本形相符103
三 类篇不尽存有本义104
四 所载说文本义为析义的基本义106
第五章 类篇引申义析论113
第一节 引申义的意义与特质113
一 引申义的意义113
二 引申义的特质114
(一) 引申义为本义的派生义115
(二) 引申义为字义运动的主体116
(三) 引申义与本义的字音相应119
(四) 引申义与本义的字形不相当120
第二节 引申义的分类与举例121
一 引申义的分类121
(一) 依逻辑方式分类121
(二) 依运动规律分类122
(三) 依远近关系分类122
(四) 依属性不同分类123
(五) 依意义与词性分类124
二 引申义的举例125
(一) 意义衍化的引申义126
1.意义扩大的引申义126
2.意义缩小的引申义127
3.意义转移的引申义128
(二) 词性变转的引申义131
1.由名词变为动词的引申义131
2.由名词变为形容词的引申义132
3.由动词变为名词的引申义132
4.由动词变为形容词的引申义133
5.由形容词变为动词的引申义134
6.由形容词变为副词的引申义134
第三节 类篇引申义的几个现象析论134
一 引申反训的意义对比现象135
二 远近引申的意义模糊现象136
三 复式引申的意义错综现象138
四 词性变转的意义衍化现象140
第六章 类篇假借义析论147
第一节 假借义的意义与特质147
一 假借的两个基本问题147
(一) 假借意义的关联与不关联问题148
1.历来学者看法148
2.个人的几点浅见151
(二) 假借为造字或用字的问题156
二 假借义的意义162
(一) 假借的广义与狭义162
(二) 通假的归属164
(三) 假借义的意义168
三 假借义的特质170
(一) 假借义是以声音为寄生条件170
(二) 假借义与本义、引申义无关171
(三) 假借义与字形无关172
(四) 假借义为古书中最难解读的一种字义173
第二节 假借义的分类与举例175
一 假借义的分类175
(一) 依造用性质分类175
(二) 依广狭范畴分类175
(三) 依历时演变分类176
(四) 依形体关系分类176
(五) 依字音远近分类177
(六) 依意义关联分类177
(七) 依词性不同分类178
(八) 依本字有无分类178
二 假借义的举例179
(一) 有本字的假借义180
1.本字与假借字为同音的假借义180
2.本字与假借字为叠韵的假借义185
3.本字与假借字为双声的假借义192
(二) 无本字或不知本字的假借义195
1.名词195
2.副词196
3.代名词197
4.动词197
5.量词197
6.叹词197
第三节 类篇假借义的几个现象析论198
一 假借义所属本字的谐声现象198
二 假借义所属本字的声韵现象199
三 假借义与本字的意义关联现象201
四 假借义的常用现象202
五 假借字义的互借现象203
六 讹字造成的假借现象203
第七章 类篇破音别义析论211
第一节 破音别义的几个基本问题211
一 名义与范围212
(一) 名义212
(二) 范围214
二 兴起的时代215
(一) 诸家见解简述215
(二) 起于上古殷商时期的推论220
第二节 破音别义的分类与举例229
一 甄录与分类原则229
二 分类与举例232
(一) 声调破读而词性转变232
(二) 声调破读而意义引申239
(三) 声母破读而词性转变243
(四) 声母破读而意义引申244
(五) 韵母破读而词性转变245
(六) 声调声母破读而词性转变245
(七) 声调声母破读而意义引申246
(八) 声调韵母破读而词性转变246
(九) 声调韵母破读而意义引申248
(十) 声韵破读而词性转变249
(十一) 声韵破读而意义引申249
(十二) 声韵调破读而词性转变249
(十三) 声韵调破读而意义引申250
第三节 类篇破音别义现象析论250
一 破音以声调为主而兼及声母韵母250
二 别义则词性变转略多于意义引申253
三 说文本义多属非去声而派生义多属去声257
四 引典籍为例证有范围文学语言的目的258
参考引用书目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