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新的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新的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研究
  • 王浩斌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93754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13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226页
  • 主题词:社会-阶层-参与管理-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新的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 研究现状2

(一)新社会阶层的成分构成及其政治需求2

(二)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属性及其政治资源5

(三)新社会阶层对统战工作的政治性影响6

(四)新社会阶层对和谐社会的政治意义8

二 研究困境10

(一)新社会阶层身份属性划分上的研究困境10

(二)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度”上的研究困境12

(三)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方式”上的研究困境15

三 研究方法16

(一)唯物史观分析方法在新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研究中的运用17

(二)西方社会分层理论及方法在新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研究中的运用19

(三)结构功能主义分析方法在新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研究中的运用21

(四)复杂性科学分析方法在新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研究中的运用23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新社会阶层”及其有序政治参与研究25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新社会阶层的科学诠释25

(一)马克思、恩格斯阐释新社会阶层的几种语境25

(二)马克思、恩格斯阐释新社会阶层的理论内涵28

(三)马克思、恩格斯阐释新社会阶层的方法论价值32

二 马克思主义关于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科学诠释34

(一)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必要性34

(二)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可能性36

(三)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基本内容37

(四)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实现途径39

三 马克思主义关于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的理论阐释42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的历史条件42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的科学内涵43

第二章 我国新社会阶层的形成及其政治参与历程46

一 我国新社会阶层的形成条件46

(一)世界现代化的纵深拓展是我国新的社会阶层形成的时代条件47

(二)中国现代化的整体转型是我国新的社会阶层形成的历史条件48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阶层结构是我国新的社会阶层形成的主体条件51

(四)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是我国新的社会阶层形成的现实契机52

二 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概念及特征54

(一)新社会阶层中“新”的科学内涵54

(二)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概念诠释57

(三)我国新社会阶层的基本特征59

三 目前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政治诉求62

(一)当前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政治诉求及其主要体现62

(二)新社会阶层的政治诉求与政治文化的整体转型64

(三)新社会阶层在政治文明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67

四 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历程69

(一)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我国新社会阶层的制度外主动型政治参与阶段69

(二)从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至1997年十五大的召开:我国新社会阶层的制度内被动适应型政治参与阶段72

(三)从1997年十五大的召开至2002年十六大的召开:我国新社会阶层的多元化主体型政治参与阶段75

(四)2002年十六大以及2007年十七大的召开以来:我国新社会阶层的制度创新型政治参与阶段77

第三章 我国新社会阶层形成的政治本体论基础80

一 我国新社会阶层形成的经济制度基础80

(一)我国新社会阶层的经济底蕴及其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81

(二)党的领导集体对我国新社会阶层经济制度基础的探索83

二 我国新社会阶层形成的政治生态基础89

(一)作为本体论存在样态的政治生态及其概念诠释89

(二)党的领导集体对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生态基础的探索91

三 我国新社会阶层形成的公共领域基础98

(一)公共领域的概念诠释及其在我国的兴起与研究现状98

(二)公共领域在我国新社会阶层形成过程中的历史作用101

(三)党的领导集体对我国新社会阶层公共领域基础的探索104

第四章 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模型分析107

一 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偏好—从众模型107

(一)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预设与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模型构造107

(二)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偏好—从众”模型的构造及分析110

二 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文化重构模型114

(一)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文化动因及其制约115

(二)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文化重构模型构建117

第五章 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工作机制123

一 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适应机制构建123

(一)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适应机制构建之理论支撑123

(二)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适应机制构建之理论内涵126

二 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目标获取机制构建130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我国新社会阶层形成及发展的生态政治基础130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目标获取机制132

三 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社会整合机制构建137

(一)社会整合的概念诠释与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137

(二)社会建设与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社会整合机制构建139

四 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模式维持机制构建143

(一)模式维持机制的概念诠释与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144

(二)核心价值观与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模式维持机制构建145

第六章 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典型分析151

一 深圳市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及其基本特点151

(一)深圳市新社会阶层的发展现状与总体分析152

(二)深圳市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背景、动力及其障碍153

(三)深圳市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基本特点156

二 上海市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及其基本特点158

(一)上海市新社会阶层的发展现状与总体分析158

(二)上海市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必要性及动力161

(三)上海市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基本特点162

三 武汉市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及其基本特点164

(一)武汉市新社会阶层的发展现状与总体分析165

(二)武汉市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及实现途径166

(三)武汉市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基本特点167

四 浙江省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及其基本特点170

(一)浙江省新社会阶层的发展现状与总体分析170

(二)浙江省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及实现途径172

(三)浙江省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基本特点及趋势174

第七章 新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及经验176

一 新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176

(一)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新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合法基础不断夯实176

(二)发展思路不断明晰,新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前进方向日益明确178

(三)组织建设不断加强,新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管理体制逐渐形成180

(四)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新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整合力度不断提高180

(五)保障机制不断健全,新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方式途径逐渐拓展182

二 新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规律183

(一)新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政经互动规律183

(二)新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分层渐进规律185

(三)新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创新规律187

三 新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经验189

(一)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有机结合起来190

(二)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的建设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192

(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194

(四)必须坚持以现有民主政治构架为基础,将新社会阶层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有序性和全体性有机结合起来196

主要参考文献19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