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协商合作视野下的民主政治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洪树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97837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41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379页
- 主题词:民主政治-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协商合作视野下的民主政治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 问题与核心概念1
二 国内外研究概述6
三 结构与研究方法14
四 本书的研究意义15
第一章 协商合作的复兴与反思1
一 多元冲突的协调:协商合作的社会呼唤1
二 市场经济观念的溢出:自由平等的协商合作4
三 公民社会的凸显:多元协商合作主体的建构7
四 公共理性的重申:协商合作论坛与偏好转移9
五 选举民主的反思:协商合作的政治复兴12
第二章 协商合作的政治学学理分析18
一 协商合作:科学内涵的多维探索18
(一)协商合作的概念18
(二)协商合作的内涵27
(三)协商合作的特征38
二 协商合作: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53
(一)协商:民主治理的重要方式53
(二)合作:民主治理的重要维度56
第三章 协商合作与民主政治理论的探索65
一 自由主义的协商合作理论65
(一)协商合作的诱因:多元社会中的理性多元66
(二)协商合作的理想条件:原初状态与无知之幕68
(三)协商合作的主体预设:自由平等与冷淡而理性70
(四)协商合作的指导原则:正义原则与公共理性74
(五)协商合作的基本方法:公共证明、重叠共识与理性回避81
(六)协商合作追求的目的:社会合作与政治稳定85
二 批判主义的商谈民主理论89
(一)对两种民主模式的反思:商谈民主的形成90
(二)公共领域:商谈民主展开的社会场域94
(三)双轨制:商谈民主展开的具体路径98
(四)话语交往:商谈民主展开的具体方式103
(五)建构多元共享的世界:商谈民主的目的110
三 合作主义的协商合作理论115
(一)合作主义协商合作的思想渊源116
(二)合作主义协商合作思想的形成118
(三)合作主义协商合作的具体路径128
第四章 协商合作与民主政治主体的培育137
一 协商合作培育民主政治主体的政治素质139
(一)政治知识素质的培育139
(二)政治合作态度的生成146
(三)政治情感认同的升华153
(四)民主政治信念的强化156
二 协商合作增强民主政治主体的政治能力160
(一)主观能力感的增强162
(二)沟通认知能力的培育163
(三)公共决策能力的增强166
(四)维持秩序能力的增强168
(五)团结合作能力的培育170
三 协商合作提升民主政治主体的政治伦理173
(一)政治伦理价值的形成与内化174
(二)政治道德准则的确立与遵从176
(三)政治道德品质的凝结与实践178
四 协商合作拓展民主政治主体的政治自由182
(一)政治主体的道德完整和理性自主184
(二)政治程序和公共决策上的政治自决187
(三)基层社会事务的协商自治190
第五章 协商合作与民主政治过程的推进193
一 协商合作促进民意的表达与整合193
(一)协商合作促进公民意见的顺畅表达194
(二)协商合作推动公民意见的积聚整合198
二 协商合作推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201
(一)建构在有限理性基础上的渐进民主决策201
(二)协商合作决策模式的问题发现和确认机制207
(三)协商合作民主决策过程中的意见表达与交融机制211
(四)协商合作民主决策的优点分析219
三 协商合作保障民主决策的执行223
(一)多维认同中的主动执行224
(二)多维互动中的合力推动230
(三)对公共政策的修正调适234
四 协商合作消融着多元的政治冲突237
(一)政治冲突的初步分析238
(二)政治冲突的多维调控239
(三)构建积极健康、团结和谐的民主政治243
第六章 协商合作与民主政治体制的完善249
一 现代社会中多元参与的体制需求250
(一)多元分化引发多元政治参与251
(二)多元冲突提出体制整合需求252
(三)政治体制供给与社会秩序维护254
二 生成非建制化协商合作的政治论坛体制257
(一)任务:社会民主与政治意见生成258
(二)主体:基层公民及其社团组织260
(三)规范:公共道德与共拟规则264
(四)机构:非建制化的政治论坛271
三 完善建制化协商合作的政治决策体制277
(一)任务:政治意志生成与民主决策278
(二)主体:多元特定的参与主体281
(三)规范:公共决策机构的法规制度282
(四)机构:建制化的协商决策中心287
四 健全联结政治意见和政治决策的协商合作耦合机制292
(一)任务:提炼民意和传递议案293
(二)主体:多维多元的参与主体295
(三)规范:公共道德、共拟规则或组织法规297
(四)机构:耦合性的多元协商平台299
第七章 协商合作: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向度303
一 多元共存: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背景分析304
二 协商合作: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程序偏好310
(一)从协商合作本身的民主功能来看,内含着选举竞争的协商合作能更好地满足新时期中国多元力量民主整合的要求311
(二)从物质基础和文化传统来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与“和”文化传统和崇尚集体主义的政治心理,为协商合作在中国民主政治当中的运行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政治文化心理基础311
(三)从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理念来看,和谐社会的建设也需要内含着协商合作政治理念的民主政治予以保驾护航312
三 协商合作:发展中国多元共识民主政治315
(一)以协商合作推动民主政治主体的全面发展,为共识民主政治奠定良好的主体基础315
(二)以协商合作消融中国现代化中期潜在的多元社会矛盾和冲突,为共识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有序和谐的社会秩序316
(三)以纵横两个方向的协商合作体制建设,推动中国共识民主政治体制的完善,保障协商合作多元连续的开展317
(四)通过多层多元协商合作的社会展开,建构多元民主共识,推动中国民主政治渐进深入地发展319
四 发展中国多元共识民主政治的意义及其限度324
主要参考文献327
后记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