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产与运作管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生产与运作管理
  • 刘丽文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253433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03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423页
  • 主题词:企业管理:生产管理-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生产与运作管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基本概念1

一、生产与运作活动1

二、生产与运作概念的发展过程2

三、生产与运作管理的两大对象3

四、服务运作管理的特殊性4

第二节 生产与运作管理的范围和内容7

一、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目标和基本问题7

二、生产与运作管理的职能范围和决策内容9

三、生产运作管理的集成性11

第三节 生产与运作管理的作用和意义12

一、生产运作是企业创造价值的主要环节12

二、生产运作是企业经营的基本职能之一12

三、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体现在产品和服务上13

第四节 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新特征14

一、生产与运作管理学的发展过程14

二、现代企业所处的环境特征15

三、现代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新特征16

思考题17

第二章 生产运作战略19

第一节 生产运作战略的基本概念19

一、生产运作战略的含义19

二、生产运作战略与企业经营战略20

三、生产运作战略制定的影响因素20

第二节 产品战略决策22

一、产品战略决策的含义22

二、新产品选择22

三、产品组合决策24

四、生产进出策略26

第三节 产品与服务竞争策略27

一、竞争策略的意义27

二、如何确立竞争重点27

三、竞争重点的转移和改变29

四、服务竞争策略的特殊性31

第四节 纵向集成与供应链结构31

一、向前集成和向后集成32

二、纵向集成的利弊33

三、零部件自制、外购与分包34

四、虚拟集成35

思考题36

第三章 产品服务设计与生产运作组织方式选择37

第一节 产品设计37

一、产品设计流程概述37

二、产品设计的新方法——并行工程37

三、产品设计与制造工艺设计的结合——DFM40

四、产品设计中需要考虑的新问题——DFE42

五、产品设计与附加服务设计的同时重视43

第二节 服务设计43

一、完整服务产品的构成要素43

二、服务设计的特殊性——服务产品与服务提供系统的综合设计45

三、服务设计流程及其要点46

四、几种不同的服务设计方法47

第三节 产品生产组织方式的划分与选择49

一、基于产品工艺特征的生产类型划分50

二、基于产品需求特征的生产类型划分52

三、生产组织方式的不同理念53

第四节 服务运作组织方式的划分与选择55

一、基于服务批量和标准化程度的服务类型划分55

二、基于顾客需求和运作系统特性的服务类型划分56

三、服务运作类型的变化趋势及其动态性57

思考题59

第四章 生产运作流程设计与分析61

第一节 生产运作流程设计的基本问题61

一、生产运作流程的基本概念61

二、生产运作流程的构成要素62

三、几种基本的流程形式64

四、流程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几个重要问题67

第二节 生产运作流程的具体设计与分析69

一、流程的节拍、瓶颈与空闲时间70

二、流程的生产能力及其平衡71

三、流程时间72

四、生产批量与作业交换时间74

第三节 生产运作流程的绩效度量与改进75

一、流程分析改进的基本步骤75

二、流程绩效的度量指标及其相互关系76

三、流程图的运用77

四、流程分析和改进的其他工具80

第五节 业务流程重构(BPR)82

一、BPR的含义82

二、BPR的出发点——对劳动分工论的反思83

三、BPR的具体方法84

四、信息技术在BPR中的重要作用85

五、从业务流程重构到企业重构86

思考题87

第五章 生产运作技术的选择与管理88

第一节 生产运作技术的选择决策88

一、技术的含义和分类88

二、技术选择的三个方面89

三、生产运作技术选择的要点之一——如何看待自动化90

四、技术选择中的新技术评价和人的因素问题92

第二节 制造业中的新技术选择与管理93

一、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特点93

二、制造业中的新技术——AMT94

三、技术与管理的集成97

第三节 服务业中的新技术选择与管理99

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99

二、信息技术在服务业的应用99

三、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在流通领域的应用101

四、如何发挥新技术的威力——技术与管理革新的结合103

五、如何发挥新技术的威力——具体应用策略104

思考题106

第六章 生产运作能力107

第一节 基本概念107

一、生产运作能力的定义107

二、生产运作能力的度量107

三、生产运作能力的重要性109

第二节 能力计划109

一、能力的利用率109

二、规模经济原理在能力计划中的运用110

三、能力扩大的时间与规模110

四、设施的小型化、集中化111

五、能力计划决策与其他决策之间的关系112

第三节 能力计划的决策方法113

一、未来能力需求的估计方法113

二、能力计划的决策步骤114

三、能力计划的辅助决策工具——决策树116

第四节 学习曲线118

一、学习效应118

二、学习曲线的建立120

三、学习率的确定121

第五节 服务能力计划与管理122

一、服务能力计划的特殊性122

二、服务能力的五个要素123

三、增加服务能力弹性124

四、扩大服务能力126

思考题126

第七章 工作设计与工作研究128

第一节 工作设计128

一、历史的回顾——泰勒的管理思想及其方法128

二、工作专业化129

三、工作设计中的社会技术理论130

四、工作设计中的行为理论131

五、团队工作方式135

第二节 工作标准138

一、什么是工作标准138

二、工作标准的作用138

三、使用工作标准的利弊139

四、工作标准与报酬制度139

第三节 作业测定140

一、时间研究141

二、标准要素法145

三、PTS法146

四、样本法148

五、自动化对作业测定的影响151

第四节 工作研究152

一、工作研究概述152

二、工作研究的步骤152

三、流程图分析154

四、人机联合分析156

思考题160

第八章 设施选址161

第一节 设施选址的基本问题和影响因素161

一、设施选址的基本问题及其重要性161

二、设施选址的影响因素162

三、影响因素之间的权衡与取舍163

四、服务设施选址的特殊考虑因素164

第二节 企业生产运作全球化的趋势及其对设施选址的影响165

一、企业生产运作全球化的趋势165

二、企业生产运作全球化的发展动因165

三、全球运作背景下设施选址的考虑因素166

四、生产运作全球化趋势在中国的体现167

第三节 单一设施选址168

一、单一设施选址的不同情况168

二、单一设施选址的一般步骤与方法169

三、单一设施选址的方法之一——负荷距离法169

四、单一设施选址的方法之二——选址度量法172

第四节 设施网络中的新址选择174

一、两种不同的设施网络174

二、选择分析要点175

三、基于运输表法的新址选择176

四、设施选址的几类不同方法178

思考题179

第九章 设施布置181

第一节 基本问题与基本分类181

一、基本问题181

二、影响企业经济活动单元构成的因素182

三、设施布置的基本类型及其选择183

四、设施类型选择中的其他影响因素185

第二节 工艺对象专业化和产品对象专业化的布置方法186

一、工艺对象专业化布置的基本方法186

二、工艺对象专业化布置的其他方法189

三、产品对象专业化的布置方法190

第三节 混合布置的布置方法190

一、一人多机190

二、成组技术191

第四节 非制造业的设施布置193

一、仓库布置193

二、办公室布置194

思考题196

第十章 供应链管理197

第一节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197

一、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197

二、供应链管理思想的产生背景198

三、供应链管理的本质——跨企业的集成管理198

四、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对象——三种“流”199

第二节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策略之一——采购管理200

一、采购管理的意义200

二、采购管理的主要内容201

三、物料采购管理策略202

四、供应商管理模式204

第三节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策略之二——配送管理206

一、流通配送环节的设定——集中型与分散型配送系统206

二、牛鞭效应210

三、减小牛鞭效应的对策与措施212

第四节 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215

一、电子商务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215

二、电子商务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如何增大收入216

三、电子商务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如何降低成本217

思考题218

第十一章 库存管理220

第一节 库存管理的基本问题220

一、库存的基本概念220

二、库存的不同类型220

三、库存利弊分析222

第二节 库存管理的基本策略224

一、库存管理的衡量指标224

二、库存的放置位置225

三、降低库存的基本策略227

四、ABC分类法的应用229

第三节 独立需求的库存管理229

一、独立需求的特点229

二、独立需求库存的控制机制230

三、经济订货批量(EOQ)模型231

四、EOQ模型的应用意义233

五、数量折扣234

第四节 几种不同的独立需求库存控制系统236

一、定量控制系统(Q系统)237

二、定期控制系统(P系统)241

三、Q系统与P系统的比较243

四、混合控制系统244

第五节 单期库存控制问题246

一、单期库存产品的基本特征246

二、单期库存问题的基本模型246

三、单期库存模型的其他应用247

思考题249

第十二章 综合计划与主生产计划250

第一节 计划管理概论250

一、企业的不同计划及其相互关系250

二、三种生产计划252

第二节 综合计划的制订254

一、所需主要信息和来源254

二、综合计划的主要目标及其相悖关系分析255

三、两种基本的决策思路256

四、两种制订策略257

五、综合计划的制订程序258

六、制订综合计划的优化方法260

第三节 主生产计划的制订266

一、主生产计划的制订程序及其约束条件266

二、制订主生产计划的基本模型267

三、粗生产能力计划271

四、主生产计划制订中的技巧问题274

思考题276

第十三章 MRP,MRP Ⅱ与ERP277

第一节 MRP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计算模型277

一、独立需求库存理论在解决相关需求问题上的局限性277

二、MRP的基本原理和关键信息要素280

三、MRP的基本计算模型282

第二节 MRP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286

一、MRP的输入信息287

二、MRP的生成287

三、MRP的输出结果289

第三节 制造资源计划(MRP Ⅱ)290

一、从MRP到MRP Ⅱ290

二、MRP Ⅱ的特点292

三、MRP Ⅱ的集成管理模式294

第四节 从MRP Ⅱ到ERP295

一、MRP Ⅱ系统的实施环境295

二、从MRP Ⅱ到ERP296

三、MRP Ⅱ/ERP模式的应用条件298

四、MRP Ⅱ/ERP在中国299

思考题300

第十四章 作业排序301

第一节 作业排序的基本概念301

一、作业计划与排序301

二、作业排序问题的分类301

三、作业排序的任务和目标302

第二节 制造业中的生产作业排序303

一、甘特图303

二、作业排序方案的评价标准304

三、优先调度规则305

四、局部与整体优先规则及其事例306

五、作业排序中的两种不同约束环境311

第三节 服务业中的服务作业排序311

一、服务作业排序与生产作业排序的主要区别311

二、服务作业排序方法之一——安排顾客需求312

三、服务作业排序方法之二——安排服务人员313

思考题316

第十五章 项目管理317

第一节 项目管理的基本特点317

一、项目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317

二、项目管理的特点318

三、项目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319

第二节 项目计划320

一、项目管理的两种方法——传统管理方法与系统管理方法320

二、项目计划的特点和主要内容321

三、项目进度计划方法323

四、项目成本估算324

第三节 项目控制326

一、项目控制的一般方法327

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项目管理信息和控制系统328

三、WBS在项目控制中的应用330

第四节 项目管理组织332

一、矩阵组织333

二、矩阵组织的基本原则333

三、矩阵组织的优劣分析334

第五节 网络计划技术335

一、网络计划技术概述335

二、网络图的组成及绘制规则336

三、网络的时间计算338

四、网络计划的调整与优化342

思考题345

第十六章 质量管理347

第一节 质量与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347

一、质量的含义347

二、生产者与用户对质量的不同定义348

三、服务质量的特殊性350

四、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351

第二节 质量成本352

一、质量成本的定义与构成353

二、质量成本的一般分析353

三、内部缺陷成本354

四、外部缺陷成本358

第三节 质量管理方法359

一、质量管理的两大类方法359

二、常用的质量管理统计方法——“QC七种工具”360

三、PDCA循环364

第四节 全面质量管理366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366

二、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367

三、全过程的质量管理370

四、全企业的质量管理371

第五节 ISO 9000与6σ质量管理371

一、ISO 9000的由来及其内容构成372

二、6σ质量管理373

三、TQM、ISO 9000以及6σ之间的关系376

思考题378

第十七章 精益生产方式379

第一节 生产方式的演变过程379

一、现代化大生产的开始——大量生产方式379

二、JIT生产方式的诞生380

三、JIT生产方式的进一步扩展——精益生产方式381

第二节 JIT生产方式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381

一、JIT生产方式的目标和方法体系382

二、JIT生产方式中的生产计划与控制385

三、生产同步化的实现388

四、弹性作业人数的实现方法——少人化390

五、实现JIT生产的重要工具——看板393

第三节 精益生产方式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意义396

一、精益生产方式的主要内容396

二、精益生产方式与大量生产方式的结果对比398

三、精益生产方式的重要意义398

四、从精益生产方式到精益服务和精益管理399

思考题399

附录A 标准正态分布函数表401

参考文献40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