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恶性肿瘤分子靶向治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恶性肿瘤分子靶向治疗
  • 李恩孝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43097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636页
  • 文件大小:199MB
  • 文件页数:669页
  • 主题词:癌-生物疗法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恶性肿瘤分子靶向治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基础篇3

第一章 肿瘤血管生成与抗血管生成治疗3

第一节 肿瘤血管生成的概念及机制3

一、血管生成的概念3

二、血管生成的机制3

第二节 影响血管生成的因素4

一、促血管生成因子4

二、血管抑制因子6

第三节 病理性血管生成7

一、肿瘤血管生成7

二、眼新生血管病8

三、缺血性疾病8

四、慢性炎症性疾病8

第四节 抗肿瘤血管生成靶向治疗研究及临床应用9

一、抗肿瘤血管生成靶向治疗基础研究9

二、抗EGFR治疗药物12

三、抗Her2治疗药物13

第五节 展望14

第二章 肿瘤淋巴管生成与抗淋巴管生成治疗15

第一节 淋巴管生成的概念及基本机制15

一、淋巴管生成的概念15

二、淋巴管生成的基本机制15

第二节 影响淋巴管生成的因素16

一、VEGF-C16

二、VEGF-D17

三、VEGFR-317

第三节 病理性淋巴管生成17

第四节 抗肿瘤淋巴管生成靶向治疗18

一、功能阻断性抗体18

二、可溶性VEGFR-3-Ig19

三、小分子肽抑制剂19

四、PCs抑制剂19

第五节 展望19

第三章 抗肿瘤血管生成肽anginex的抗肿瘤作用21

第一节 抗肿瘤血管生成肽anginex的研究背景21

第二节Anginex的结构特点及生理功能22

一、Anginex的结构特点22

二、Anginex的生物学功能24

第三节Anginex的作用机制26

第四节Anginex的研究进展27

第五节 展望28

第四章 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肿瘤治疗32

第一节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32

第二节 影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活性的因素32

一、炎症细胞33

二、环氧化酶-233

三、DLL4/Notch通路33

四、VEGF反义基因33

五、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33

第三节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靶向治疗肿瘤的策略34

一、单克隆抗体34

二、核酶34

三、抗VEGF的PTK抑制剂34

四、可溶性VEGF受体(sVEGFR)35

五、血管内皮生长抑制因子35

六、选择性环氧化酶-2抑制剂37

七、免疫毒素靶向毒杀37

八、Aflibercept(VEGF-Trap)38

九、凝血酶敏感蛋-138

第四节 展望38

第五章 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抗肿瘤治疗40

第一节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40

第二节 影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活性的因素40

一、基质金属蛋白酶-140

二、蓖麻子凝集素Ⅰ41

三、肝细胞生长因子41

第三节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靶向治疗的策略41

一、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41

二、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功能41

三、其他选择性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结合的因子43

四、导向作用43

五、基因治疗44

第四节 展望44

第六章EGFR家族与肿瘤分子靶向治疗46

第一节EGFR的概念及基因结构46

一、EGFR的概念46

二、EGFR家族成员及其基因结构46

第二节EGFR家族生理功能47

一、EGFR参与细胞增殖基因的调控47

二、EGFR参与细胞凋亡基因的调控47

三、EGFR参与肿瘤生长、转移、浸润相关基因的调控48

第三节EGFR家族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与恶性肿瘤的关系48

一、EGFR家族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48

二、EGFR家族与恶性肿瘤的关系48

第四节以EGFR家族成员为靶点的靶向治疗49

一、靶向EGFR家族药物的分类49

二、靶向EGFR家族药物的作用机制50

三、靶向EGFR家族成员的药物51

第五节EGFR突变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62

一、Kras基因表达状况与抗EGFR单抗的治疗效果62

二、EGFR基因突变与TKIs的治疗效果63

三、EGFR-TKIs耐药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65

四、EGFR突变的检测方法65

第六节 展望66

第七章ErbB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与肿瘤分子靶向治疗71

第一节ErbB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71

第二节ErbB受体的配体分类71

第三节ErbB受体的生理功能71

第四节ErbB受体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72

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72

二、ErbB272

三、ErbB373

四、ErbB473

第五节ErbB受体与恶性肿瘤的关系73

一、ErbB受体与恶性肿瘤的发生73

二、ErbB受体与恶性肿瘤的生长及转移73

第六节以ErbB受体为靶点的分子靶向治疗74

一、单克隆抗体治疗75

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76

第七节 展望76

第八章Wnt基因家族与肿瘤分子靶向治疗78

第一节Wnt基因家族的成员及其基因结构78

一、概念78

二、Wnt基因家族78

第二节Wnt信号传导通路的组成和作用78

一、Wnt通路78

二、Wnt信号传导通路的组成和作用79

三、WntPβ连环蛋白信号传导通路的转导过程80

四、Wnt信号传导通路的调控81

五、Wnt基因家族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82

第三节Wnt基因家族的生物学功能82

第四节Wnt基因家族与恶性肿瘤的关系82

第五节 靶向Wnt系统治疗82

一、以Wnt通路为靶点的治疗83

二、细胞膜水平的抗肿瘤治疗83

三、胞内通路成员蛋白水平的抗肿瘤治疗83

四、β连环蛋白水平的抗肿瘤治疗83

五、核内TCF/β-catenin复合体水平的抗肿瘤治疗83

第六节 展望83

第九章 环氧化酶-2与恶性肿瘤86

第一节 环氧化酶-2的基因结构86

第二节 环氧化酶-2的分布及生物学特点87

第三节 环氧化酶-2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87

一、在前列腺癌中表达87

二、在膀胱癌中表达87

三、在胃癌中表达87

四、在结直肠癌中表达88

五、在肺癌中表达88

六、在乳腺癌中表达88

七、在胆囊癌中表达89

八、在胸腺瘤中表达89

九、在原发性肝癌中表达89

十、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89

第四节 环氧化酶-2的致癌机制90

第五节 展望90

第十章 环氧化酶-2抑制剂与恶性肿瘤分子靶向治疗92

第一节 环氧化酶-2抑制剂的分类92

一、依据环氧化酶-2抑制作用的选择性分类92

二、依据环氧化酶-2抑制剂的化学结构分类92

第二节 环氧化酶-2选择性作用的结构基础93

第三节 环氧化酶-2抑制剂抗肿瘤作用机制93

第四节 环氧化酶-2抑制剂在常见肿瘤中的研究现状93

一、环氧化酶-2抑制剂在结肠癌中的应用93

二、环氧化酶-2抑制剂在胃癌中的应用93

三、环氧化酶-2抑制剂在胰腺癌中的应用94

四、环氧化酶-2抑制剂在乳腺癌中的应用94

五、环氧化酶-2抑制剂在膀胱癌中的应用94

六、环氧化酶-2抑制剂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95

七、环氧化酶-2抑制剂在卵巢癌中的应用96

八、环氧化酶-2抑制剂在前列腺癌中的应用96

第五节 展望96

第十一章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家族与肿瘤分子靶向治疗98

第一节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概念及其基因结构98

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概念98

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家族成员及其基因结构98

第二节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蛋白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99

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蛋白的结构和生物学特性99

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的结构与生物学功能101

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家族的生物学功能104

第三节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家族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107

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蛋白与肿瘤107

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与肿瘤107

三、IGFBPs与肿瘤108

第四节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家族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108

第五节 以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系统为靶点的靶向治疗109

一、抑制性抗体和模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肽类物质110

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胰岛素受体111

三、反义分子技术112

四、显性负性突变体112

五、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113

六、RNA干扰113

七、其他114

第六节 展望114

第十二章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与肿瘤分子靶向治疗117

第一节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结构117

一、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117

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的结构及其功能118

第二节PI3K/Akt/mTOR信号通路传导通路118

一、上游信号传导118

二、下游信号传导119

第三节mTOR的生物学功能119

一、调控蛋白质合成119

二、调控细胞生长和增殖120

第四节P1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120

一、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生存121

二、促进细胞周期进展121

三、促进血管形成122

四、促进肿瘤侵袭122

第五节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与分子靶向治疗122

第六节 展望123

第十三章p53基因与肿瘤分子靶向治疗126

第一节p53抑癌基因与蛋白的结构127

第二节p53抑癌基因与蛋白的生理功能127

一、p53基因上游激活信号网络127

二、p53基因的下游功能网络128

三、参与细胞周期调节、促进损伤修复128

四、诱导细胞凋亡129

五、抑制肿瘤细胞的分化、转移129

六、抑制肿瘤血管生成129

七、抑制多药耐药基因的转录130

第三节 影响p53基因功能的因素130

一、p53蛋白稳定性的调节130

二、p53蛋白活性调节132

第四节p53抑癌基因与恶性肿瘤134

第五节以p53基因为靶点抗肿瘤治疗的策略135

一、p53基因替代治疗135

二、以脂质体为载体进行p53基因治疗135

三、重新激活p53蛋白的功能136

四、阻断mtp53基因表达136

五、p53疫苗136

第六节以p53基因为靶点抗肿瘤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136

一、腺病毒为载体的p53基因治疗137

二、重新激活野生型p53137

三、重新激活突变型p53基因138

四、RNA干扰技术140

五、肿瘤疫苗140

第七节 展望140

第十四章c-Met基因与肿瘤分子靶向治疗143

第一节c-Met基因的概念及其结构143

第二节c-Met基因的生理功能143

一、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2和Ras-MAPK信号通路144

二、Grb2相关结合蛋白1及其下游分子结合蛋白144

三、SHIP-1, Src和Stat3144

四、c-Cbl和c-Met终止信号144

第三节 影响c-Met基因功能的因素146

第四节c-Met基因与恶性肿瘤的关系146

第五节c-Met基因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147

一、肺癌147

二、原发性肝癌147

三、胃癌148

四、乳腺与甲状腺疾病148

五、卵巢癌148

六、骨肉瘤148

第六节以c-Met基因为靶点抗肿瘤治疗策略148

第七节以c-Met基因为靶点抗肿瘤治疗的研究149

一、抑制HGF和c-Met结合的拮抗剂150

二、c-Met酪氨酸激酶小分子抑制剂151

三、HGF/c-Met信号通路下游信号分子抑制剂151

四、其他c-Met抑制剂151

第八节 展望152

第十五章 热休克蛋白与肿瘤分子靶向治疗155

第一节 热休克蛋白的概念及基因结构155

一、热休克蛋白的分类和结构155

二、热休克蛋白的生理功能157

第二节 影响热休克蛋白功能的因素158

一、热休克蛋白的诱导机制158

二、影响热休克蛋白诱导的因素159

第三节 热休克蛋白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159

一、热休克蛋白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159

二、热休克蛋白与恶性肿瘤的关系161

第四节 以热休克蛋白为靶点的抗肿瘤治疗策略163

一、以热休克蛋白为靶点抗肿瘤治疗的基础研究163

二、以热休克蛋白为靶点抗肿瘤治疗的临床研究164

第五节 展望168

第十六章 整合素与肿瘤分子靶向治疗171

第一节 整合素的概念171

第二节 整合素的结构及其分类171

一、整合素的结构171

二、整合素的分类172

第三节 整合素的生理功能174

一、整合素的生物学功能174

二、影响整合素功能的因素177

三、整合素的生理功能以及在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178

第四节 整合素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形成、侵袭和转移的关系180

一、整合素与肿瘤形成的关系180

二、整合素与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关系181

三、肿瘤新生血管181

第五节 整合素用于肿瘤治疗的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183

一、以整合素作为靶点的肿瘤治疗183

二、以整合素作为肿瘤标志物的靶向治疗185

第六节 展望185

第十七章Ras-MAKP信号传导通路与肿瘤分子靶向治疗188

第一节Ras-MAKP信号传导通路188

一、Ras-MAKP信号传导通路的概念188

二、Ras-MAKP信号传导通路的基因结构189

第二节Ras-MERK-ERK-MAKP信号传导通路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191

第三节 靶向Ras-MAKP信号传导通路抗肿瘤治疗的策略193

一、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193

二、Raf抑制剂194

三、MEK抑制剂194

第四节 展望195

第十八章Notch信号传导通路与肿瘤分子靶向治疗197

第一节Notch基因的概念197

第二节Notch基因的组成及其信号传导通路198

一、Notch信号传导通路的组成198

二、Notch信号通路的激活198

第三节Notch基因的生理功能199

第四节Notch基因与恶性肿瘤的关系199

第五节 影响Notch基因功能的因素200

第六节Notch基因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200

第七节以Notch基因为靶点的抗肿瘤治疗策略202

一、以Notch受体为靶点的抗肿瘤治疗202

二、以Notch配体为靶点的抗肿瘤治疗202

三、Notchl的小分子干扰RNA203

四、以蛋白水解酶为靶点的抗肿瘤治疗203

第八节以Notch基因为靶点抗肿瘤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203

一、Notch信号传导通路在脑肿瘤中的研究204

二、Notch信号传导通路在肝癌中的研究204

三、Notch信号传导通路在皮肤癌中的研究204

四、Notch信号传导通路在肺癌中的研究205

第九节 展望205

第十九章 末端转移酶与肿瘤分子靶向治疗208

第一节 末端转移酶的概念208

第二节 末端转移酶的结构208

第三节 末端转移酶的生理功能209

第四节 影响末端转移酶功能的因素209

第五节 末端转移酶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209

第六节 末端转移酶与恶性肿瘤的关系210

第七节 以末端转移酶通路为靶点的抗肿瘤治疗策略210

一、核苷抑制剂210

二、非核苷抑制剂211

三、反义寡核苷酸211

四、RNA干扰212

五、核酶212

六、以端粒DNAG-四联体及其相互作用蛋白为靶点212

七、以端粒酶hTERT为靶点212

八、靶向诱导肿瘤细胞凋亡213

九、靶向介导自杀基因抑瘤作用213

十、靶向抑制肿瘤血管生成213

第八节 以末端转移酶为靶点抗肿瘤治疗的基础研究214

一、端粒酶与肝癌214

二、端粒酶与胃癌214

三、端粒酶与结直肠癌214

四、端粒酶与胆管癌215

第九节 以末端转移酶为靶点抗肿瘤治疗的临床研究215

第十节 展望215

第二十章 细胞周期与肿瘤分子靶向治疗217

第一节 细胞周期的概念及生理作用217

一、细胞周期的概念217

二、细胞周期的生理作用217

第二节 调节细胞周期的因素218

一、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的活化219

二、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剂220

三、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细胞周期素复合物的作用底物221

四、细胞周期的调节激酶221

五、细胞周期检查点222

第三节 细胞周期与恶性肿瘤的关系223

一、基因组不稳定性、细胞周期调控与肿瘤223

二、G1/S期检查点与癌变多阶段的系223

三、病毒编码产物干预细胞周期223

四、细胞周期网络对永生化过程的调控224

五、抗凋亡分子对细胞周期的调节224

六、转录调控机制参与细胞周期紊乱224

第四节 以细胞周期为靶点的抗肿瘤治疗策略224

第五节 以细胞周期为靶点抗肿瘤治疗的基础及临床研究225

一、以CDK/cyclin为靶点的小分子抑制剂225

二、以细胞有丝分裂为靶点的细胞毒性药物227

第六节 展望235

第二十一章DNA损伤及修复与肿瘤分子靶向治疗238

第一节DNA损伤的概念238

第二节DNA损伤的分类238

一、根据DNA损伤的成因分类238

二、根据DNA损伤后分子最终的改变分类240

第三节DNA损伤与恶性肿瘤的关系240

第四节DNA损伤的修复242

一、DNA损伤修复的概念242

二、DNA损伤修复的分类242

第五节以DNA损伤与修复为靶点的抗肿瘤治疗策略246

第六节以DNA损伤与修复为靶点抗肿瘤治疗的基础研究247

一、肿瘤治疗的新靶点——细胞周期检查点247

二、肿瘤治疗的新靶点——DNA损伤修复相关分子248

第七节以DNA损伤与修复为靶点抗肿瘤治疗的临床研究249

一、靶向MGMT的联合化疗249

二、聚ADP核糖聚合酶1(PARP-1)抑制剂250

三、DNA脱甲基化剂与烷化剂联合用药250

第八节 展望250

第二十二章 单克隆抗体与肿瘤分子靶向治疗252

第一节 单克隆抗体的概念252

第二节 单克隆抗体的分类252

第三节 单克隆抗体的作用机制253

一、单克隆抗体的结构特点及在体内的特异性分布253

二、单克隆抗体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和内化253

三、单克隆抗体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作用253

四、单克隆抗体对肿瘤相关靶点的特异性作用254

五、单克隆抗体与化疗药物联合可显示更强的作用254

六、单克隆抗体对耐药性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254

七、单克隆抗体用于临床抗癌研究的分期254

第四节 改进实体瘤组织抗原暴露的蛋白工程策略254

一、实体瘤的生物学特性255

二、构建抗体的物理特性256

第五节 单克隆抗体药物代谢动力学分析259

一、系统清除259

二、体积分布259

三、构建抗体的清除260

四、现状、挑战与未来研究方向260

第六节 单克隆抗体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262

一、曲妥珠单抗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262

二、利妥昔单抗在NHL治疗中的应用263

三、抗EGFR的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抗263

四、抗VEGF的单克隆抗体264

五、单克隆抗体(mAb17-IA)对结直肠癌的治疗265

六、嵌合型肿瘤细胞核人鼠嵌合单抗265

第七节 展望265

第二十三章 肿瘤基因治疗载体的研究现状268

第一节 病毒载体268

一、逆转录病毒载体269

二、腺病毒载体270

三、腺相关病毒载体270

四、其他病毒载体271

第二节 非病毒载体271

一、裸DNA注射法272

二、脂质体272

三、纳米粒272

四、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272

第二十四章 分子影像学275

第一节 分子影像学的概念275

第二节 分子影像学的特点及应用275

一、分子影像学的特点275

二、分子影像学的应用276

第三节 分子影像学的成像原理276

一、直接成像277

二、间接成像277

三、替代物成像277

第四节 分子成像的条件和分子探针277

一、分子探针277

二、工作原理278

三、分子探针的分类278

第五节 分子成像的技术279

一、核医学成像技术279

二、磁共振成像技术279

三、光学成像技术281

四、超声技术282

第六节 展望282

第二十五章 肿瘤标志物筛选相关技术284

第一节 重组cDNA表达文库血清学分析技术284

一、重组cDNA表达文库血清学分析技术的产生与原理284

二、重组cDNA表达文库血清学分析技术的特点285

三、重组cDNA表达文库血清学分析技术的基本操作步骤286

四、重组cDNA表达文库血清学分析技术在肿瘤抗原筛选中的应用286

第二节 抑制消减杂交技术288

一、抑制消减杂交技术的产生288

二、抑制性消减杂交的原理和流程289

三、抑制消减杂交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290

第三节 基因芯片技术291

一、基因芯片技术的概述291

二、基因芯片技术在肿瘤标志物研究中的应用292

第四节 蛋白芯片技术293

一、蛋白芯片技术概述293

二、蛋白芯片在肿瘤标志物研究中的应用295

第五节 组织芯片技术295

一、组织芯片技术概述295

二、组织芯片的原理和特点296

三、组织芯片在肿瘤标志物研究中的应用297

第六节 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299

一、蛋白质组学的产生和定义299

二、比较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299

三、比较蛋白质组学在肿瘤标志物研究中的应用303

第七节 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304

一、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的发现304

二、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的组成及原理305

三、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在肿瘤标志物研究中的应用305

第八节 展望307

第二部分临床篇313

第一章 恶性脑胶质瘤的分子靶向治疗313

前言313

第一节 内科治疗现状315

第二节 分子靶向治疗315

一、受体酪氨酸激酶通路靶向治疗315

二、恶性胶质瘤抗血管生成策略的临床应用前景317

第三节 分子靶向治疗展望318

第二章 头颈部癌的分子靶向治疗321

前言321

第一节 内科治疗现状321

第二节 分子靶向治疗321

一、以EGFR为靶点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322

二、以VEGF及其受体为靶点的小分子抑制剂323

三、单克隆抗体324

第三节 分子靶向治疗展望326

第三章 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330

前言330

第一节 内科治疗现状330

一、辅助化疗330

二、一线化疗及维持治疗330

三、二或三线化疗331

第二节 分子靶向治疗331

一、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分类331

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332

三、单克隆抗体类药物的临床研究336

四、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337

五、多靶点药物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337

第三节 分子靶向治疗展望339

第四章 小细胞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342

前言342

第一节 内科治疗现状342

一、局限期342

二、广泛期343

三、二线化疗343

第二节 分子靶向治疗343

一、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344

二、c-kit基因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345

三、肿瘤疫苗346

四、抗Bcl-2家族蛋白抑制剂346

五、抗血管生成治疗347

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点抑制剂349

七、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350

八、法尼基转化酶抑制剂350

九、多药耐药逆转剂350

十、抗CD56单克隆抗体351

第三节 分子靶向治疗展望351

第五章 乳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358

前言358

第一节 内科治疗现状359

一、辅助化疗359

二、辅助内分泌治疗359

三、姑息性化疗360

四、姑息性内分泌治疗360

第二节 分子靶向治疗360

一、单克隆抗体治疗361

二、EGFR-TKIs376

三、COX-2抑制剂377

四、血管生成抑制剂378

五、法尼基转移酶(Ftase)抑制剂379

六、蛋白激酶C-α抑制剂379

七、bcl-2反义寡核苷酸全新靶向药物380

八、雷帕霉素及其类似物380

九、多受体靶向药物381

十、Her2抗体嵌合药物383

十一、PARP抑制剂383

第三节 分子靶向治疗展望383

第六章 食管癌的分子靶向治疗388

前言388

第一节 内科治疗现状388

一、新辅助化疗388

二、围手术期化疗389

三、晚期食管癌的姑息性化疗389

第二节 分子靶向治疗389

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389

二、抗血管生成治疗391

三、环氧化酶-2 (COX-2 )抑制剂391

四、其他潜在靶点及靶向药物392

第三节 分子靶向治疗展望392

第七章 胃癌的分子靶向治疗394

前言394

第一节 内科治疗现状395

一、辅助治疗395

二、晚期胃癌的姑息性化疗395

第二节 分子靶向治疗396

一、靶向EGFR通路的治疗396

二、靶向VEGF治疗399

三、其他靶向治疗399

四、常用治疗方案399

第三节 分子靶向治疗展望400

第八章 大肠癌的分子靶向治疗403

前言403

第一节 内科治疗现状403

一、早期可切除结肠癌的辅助化疗404

二、早期可切除直肠癌的辅助化疗404

三、晚期结直肠癌的姑息性化疗404

第二节 分子靶向治疗405

一、靶向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406

二、靶向EGFR治疗409

三、靶向COX-2治疗结直肠癌414

四、疗效预测标志物的研究及其意义414

第三节 分子靶向治疗展望416

第九章 原发性肝癌的分子靶向治疗419

前言419

第一节 内科治疗现状419

一、局部治疗419

二、晚期原发性肝癌的姑息性化疗420

第二节 分子靶向治疗420

一、分子靶点420

二、原发性肝癌的分子靶向治疗临床研究422

第三节 分子靶向治疗展望426

第十章 胰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428

前言428

第一节 内科治疗现状428

第二节 分子靶向治疗429

一、分子靶点429

二、胰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临床研究430

第三节 分子靶向治疗展望433

第十一章 胃肠道间质瘤的分子靶向治疗435

前言435

第一节 内科治疗现状438

第二节 分子靶向治疗439

一、伊马替尼的研发过程439

二、伊马替尼治疗晚期胃肠道间质瘤440

三、伊马替尼用于新辅助或辅助治疗442

四、关于伊马替尼耐药问题444

五、伊马替尼治疗GIST的最佳疗效评估标准449

第三节 分子靶向治疗展望452

第十二章 肾癌的分子靶向治疗456

前言456

第一节 内科治疗现状458

一、姑息性化疗458

二、细胞因子治疗458

第二节 分子靶向治疗459

一、单药治疗460

二、联合治疗466

第三节 分子靶向治疗展望468

第十三章 膀胱癌的分子靶向治疗473

前言473

第一节 内科治疗现状473

一、治疗原则473

二、膀胱灌注治疗474

三、晚期膀胱癌的姑息性化疗474

四、动脉化疗475

第二节 分子靶向治疗475

一、靶向治疗的概念476

二、膀胱癌分子靶向治疗的策略476

第三节 分子靶向治疗展望481

第十四章 前列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484

前言484

第一节 内科治疗现状484

一、内分泌治疗484

二、晚期前列腺癌的姑息性化疗485

第二节 分子靶向治疗486

一、前列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分类486

二、前列腺癌分子靶向治疗基础研究487

三、前列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临床研究487

第三节 分子靶向治疗展望492

第十五章 卵巢癌的分子靶向治疗494

前言494

第一节 内科治疗现状494

一、辅助化疗494

二、晚期卵巢癌的姑息性化疗495

第二节 分子靶向治疗496

一、血管生成抑制剂496

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498

三、单克隆抗体499

四、α-叶酸受体抑制剂500

第三节 分子靶向治疗展望501

第十六章 宫颈癌的生物预防504

前言504

第一节 宫颈癌流行病学504

第二节HPV概述505

一、HPV的结构及其功能特点505

二、宫颈癌相关HPV感染自然史506

三、HPV类型和组织学506

第三节 普查预防宫颈癌507

一、细胞学检查507

二、HPV DNA的检测508

三、普查阳性时的处理509

四、青少年普查510

第四节HPV L1病毒样颗粒预防性疫苗510

一、四价疫苗(gardasil)510

二、重组二价疫苗(cervarix)512

第五节 治疗性HPV疫苗513

一、HPV E6和E7治疗性疫苗514

二、HPV E2疫苗515

三、HPV L2疫苗515

第六节 问题和挑战515

第七节 展望517

第十七章 宫颈癌的分子靶向治疗519

前言519

第一节 内科治疗现状519

第二节 分子靶向治疗519

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拮抗剂520

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522

三、环氧化酶2抑制剂525

第三节 分子靶向治疗展望526

第十八章 恶性黑色素瘤的分子靶向治疗528

前言528

第一节 内科治疗现状529

一、辅助治疗529

二、晚期恶性黑色素瘤的姑息性化疗529

三、生物化学治疗529

第二节 分子靶向治疗530

一、Ras-MAPK信号转导通路抑制剂530

二、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阻断剂533

三、抑制Bcl-2反义核酸533

四、蛋白酶体抑制剂534

五、抑制血管生成抗体534

六、抗CTLA-4抗体535

七、c-kit基因靶向治疗536

八、抗肿瘤疫苗的研究537

九、其他的正在进行研究的靶向药物538

第三节 分子靶向治疗展望538

第十九章 恶性淋巴瘤的分子靶向治疗540

前言540

第一节 内科治疗现状541

第二节 分子靶向治疗542

一、单克隆抗体542

二、放射免疫治疗547

三、特异性酶抑制剂548

四、肿瘤疫苗的靶向治疗549

五、细胞瘤苗551

六、抗Bcl-2反义寡核苷酸551

七、抗血管生成治疗552

第三节 分子靶向治疗展望552

第二十章 多发性骨髓瘤的分子靶向治疗555

前言555

第一节 内科治疗现状555

一、治疗原则555

二、有症状MM或DulJ e-Salmon分期Ⅱ期以上患者的治疗556

第二节 分子靶向治疗556

一、沙利度胺及其类似物557

二、靶向核因子κB通路药物557

三、靶向PI3K/Akt/mTOR通路药物558

四、靶向Ras/Rsf /MEK/MAPK通路药物558

五、三氧化二砷559

第三节 分子靶向治疗展望559

第二十一章 恶性肿瘤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基础及临床应用策略561

第一节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及其分类561

一、分子靶向治疗的特点561

二、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分类561

第二节 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为靶点的分子靶向药物基础562

第三节 抗肿瘤血管生成为靶点的分子靶向药物基础563

一、直接的血管形成抑制剂564

二、间接的血管形成抑制剂564

第四节 分子靶向药物临床应用策略564

一、分子靶向药物单药应用564

二、分子靶向药物与放疗联合应用565

三、分子靶向药物与化疗联合应用565

四、分子靶向药物联合应用565

五、多靶点药物临床应用565

六、低剂量节律性化疗565

第五节 分子靶向治疗展望566

一、如何找到优势人群566

二、分子靶向药物疗效的评价标准566

三、靶向药物主要毒性反应成因及处理566

四、靶向药物耐药问题566

第二十二章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药物568

前言568

第一节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分类569

第二节 单克隆抗体574

一、西妥昔单抗574

二、贝伐珠单抗575

三、帕尼单抗576

四、尼妥珠单抗576

五、曲妥珠单抗577

六、利妥昔单抗578

七、替伊莫单抗579

八、Ofatumumab580

九、托西莫单抗580

十、鲁昔单抗581

十一、阿仑单抗581

十二、Catumaxomab582

十三、伊匹目单抗582

第三节 小分子化合物583

一、吉非替尼583

二、厄洛替尼584

三、拉帕替尼584

四、伊马替尼584

五、索拉非尼585

六、舒尼替尼586

七、范德他尼586

八、帕唑帕尼587

九、尼罗替尼587

十、达沙替尼588

十一、博舒替尼589

第四节 其他类589

一、mTOR抑制剂589

二、蛋白酶体抑制剂591

三、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592

第二十三章 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598

前言598

一、分子靶向药物的分类598

二、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598

第一节 单克隆抗体的不良反应599

一、曲妥珠单抗599

二、贝伐单抗600

三、西妥昔单抗603

四、利妥昔单抗605

五、帕尼单抗606

六、尼妥珠单抗606

七、替伊莫单抗606

八、Ofatumumab607

九、托西莫单抗607

十、鲁昔单抗607

十一、阿仑单抗607

十二、Cat umaxomab607

十三、伊匹目单抗608

第二节EGFR类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不良反应608

一、厄洛替尼608

二、吉非替尼609

三、拉帕替尼611

第三节BCR-ABL类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不良反应611

一、伊马替尼611

二、尼罗替尼613

第四节 多靶点类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不良反应613

一、舒尼替尼613

二、索拉非尼615

三、范德他尼616

四、帕唑帕尼616

五、达沙替尼617

六、博舒替尼617

第五节 其他分子靶向药物的不良反应617

一、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617

二、沙利度胺618

三、mTOR抑制剂618

四、硼替佐米619

中文索引624

英文索引63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