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训诂学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陈新雄著 著
- 出版社: 台湾学生书局有限公司
- ISBN:9571512745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851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87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训诂学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八章 古书之体例1
第一节 王引之《经义述闻》1
一、经文假借例1
二、语词误解以实义例126
三、经义不同不可强爲之说例143
四、经传平列二字上下同义例149
五、经文数句平列上下不当歧异例153
六、经文上下两义不可合解例154
七、衍文例156
八、形譌例158
九、上下相因而误例164
十、上文因下而省例165
十一、增字解经例166
十二、后人改汪疏释文例175
第二节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178
第一卷179
一、上下文异字同义例179
二、上下文同字异义例180
三、倒句例180
四、倒序例180
五、错综成文例181
二、参互见义例182
七、两事连类而并称例182
八、两义传疑而并存例183
九、两语似平而实侧例184
十、两句似异而实同例185
十一、以重言释一言之例186
十二、以一字作两读例187
十三、倒文协韵例187
十四、变文协韵例188
第二卷189
一、古人行文不嫌疏略例189
二、古人行文不避繁复例190
三、语急例191
四、语缓例191
五、一人之辞而加曰字例192
六、两人之辞而省曰字例193
七、文具于前而略于后例194
八、文没于前而见于后例196
九、蒙上文而省例197
十、探下文而省例197
十一、举此以见彼例198
十二、因此以及彼例200
第三卷200
一、古书传述亦有异同例200
二、古人引书每有增减例201
三、称谓例203
四、寓名例204
五、以大名冠小名例205
六、以大名代小名例206
七、以小名代大名例206
八、以双声叠韵字代本字例207
九、以读若字代本字例208
十、美恶同辞例209
十一、高下相形例209
十二、叙论并行例210
十三、实字活用例211
第四卷212
一、语词叠用例212
二、语词复用例212
三、句中用虚字例213
四、上下文变换虚字例214
五、反言省乎字例214
六、助语用不字例215
七、也邪通用例216
八、虽唯通用例217
九、句尾用故字例218
十、句首用焉字例218
十一、古书发端之词例219
十二、古书连及之词例220
第五卷221
一、两字义同而衍例221
二、两字形似而衍例222
三、涉下文而衍例222
四、涉注文而衍例223
五、涉注文而误例223
六、以注说改正文例223
七、以旁记字入正文例224
八、因误衍而误删例225
九、因误衍而误倒例225
十、因误夺而误补例226
十一、因误字而误改例226
十二、一字误爲二字例227
十三、二字误爲一字例227
十四、重文作二画而致误例227
十五、重文不省而致误例228
十六、阙字作空围而致误例229
十七、本血阙文而误加空围例229
第六卷229
一、上下两句互误例229
二、上下两句易置例230
三、字以两句相连而误叠例231
四、字因两句相连而误脱例232
五、字句错乱例232
六、简策错乱例233
第七卷234
一、不识古字而误改例234
二、不达古语而误解例236
三、两字一义而误解例237
四、两字对文而误解例237
五、文随义变而加偏旁例238
六、字因上下相涉而加偏旁例239
七、两字平列而误倒例239
八、两文疑复而误删例240
九、据他书而误改例240
十、据他书而误解例241
十一、分章错误例242
十二、分篇错误例243
十三、误读夫字例243
十四、误增不字例243
第三节 刘师培古书疑义举例补245
一、两字并列系双声叠韵之字而后人分析解之之例245
二、两字并列均爲表象之词而后人望文生训之例245
三、二义相反而一字之中兼具其义之例246
四、使用器物之词同于器物之名例247
五、双声之字后人误读之例247
六、二语相联字同用别之例248
七、虚数不可实指例250
八、倒文以成句之例250
九、举偏以该全之例251
十、同义之字并用而义分深浅之例252
十一、同字同词异用之例252
第四节 杨树达古书疑举例续补252
一、以制物之质表物例252
二、人姓名之闲加助字例253
三、二字之名省称一字例253
四、于作以义用例254
五、施受同辞例254
六、一人之语未竟而他人插语例255
七、据古人当时语气直述例256
八、文中自注例256
九、称引传记以忌讳而删改例257
十、避重复而变文例258
十一、以后称前例259
十二、韵文不避复韵例259
十三、两名错举例260
十四、一事互存二说以徵实例260
十五、以母名子例260
十六、误解问答之辞例260
十七、文中有标题例261
十八、起下之词例262
十九、省句例263
二十、倒句例264
二十一、两词分承上文例264
二十二、之其通用例265
二十三、者作然义用例266
二十四、自作虽义用例267
二十五、所作意义用例267
第五节 姚维锐古书疑义举例补附268
一、耦语中异字同义例(此与俞氏上下文异字同义例有别)268
二、一字不成词则加助语例269
三、助语用无字例269
四、有草木虫鱼鸟兽同名例270
五、有叶韵之字而后人误读之例271
六、句中用韵例272
七、注经用韵例273
八、二声相近二义相通而字亦相通例273
九、二形相似二声相近而义亦相通例274
十、有双声之字连用不得分爲二义例275
十一、有叠韵之字连用不得分爲二义例275
十二、补倒句例276
第九章 古书之注解279
第十章 古书之句读305
第十一章 训诂之基本要籍325
第一节 尔雅327
一、尔雅撰人327
(一)邓康成说327
(二)张揖说328
(三)欧阳修、朱熹说329
二、尔雅名义330
三、尔雅篇卷332
(一)十九篇加序为二十篇说332
(二)十九篇加释礼篇为二十篇说333
(三)释诂分上下篇为二十篇说333
四、雅学著述334
(一)注334
1.郭璞以前注家334
(1)犍为文学334
(2)刘歆338
(3)樊光339
(4)李巡341
(5)孙炎341
2.郭璞346
3.郭璞以后注家348
(二)疏364
(三)音371
(四)图379
(五)校勘379
(六)辑佚380
(七)释例382
五、论治尔雅方术384
第二节 小尔雅385
一、《小尔雅》之作者385
(一)后人掇拾成书者385
(二)王肃所伪造者386
(三)古小学之遗书而采入《孔丛子》者386
二、《小尔雅》之内容388
三、《小尔雅》之体例390
(一)见于《尔雅》,而于《小尔雅》为重出者390
(二)虽见于《尔雅》,而所训之文,与《尔雅》有异390
(三)《尔雅》所未备者390
四、《小尔雅》之注本391
(一)胡承珙《小尔雅义证》三十卷、补遗一卷391
(二)王煦《小尔雅义疏》八卷391
(三)胡世琦《小尔雅义证》392
(四)宋翔凤《小尔雅训纂》六卷392
(五)葛其仁《小尔雅疏证》五卷392
(六)谭正治《小尔雅疏证》393
(七)朱骏声《小尔雅约注》一卷393
(八)任兆麟《小尔雅注》393
第三节 方言393
一、《方言》之著者393
二、《方言》之内容399
三、《方言》之体例404
四、《方言》之重要著述420
(一)郭璞《方言注》420
(二)戴震《方言疏证》430
(三)卢文绍《重校方言》435
(四)刘台拱《方言补校》438
(五)王念孙《方言疏证补》441
(六)钱绎《方言笺疏》445
第四节 说文解字454
一、许慎及其所撰《说文解字》454
二、愼撰述《说文解字》之缘由456
三、《说文解字》之体例459
(一)分部之条例459
1.分部之原则460
2.部次之条例462
(二)字次之条例466
(三)说解之条例468
(四)用语之体例469
(五)训诂之条例474
(六)取材之条例476
(七)引经之条例477
四、有关《说文解字》之著述478
(一)校定说文解字与说文解字系传478
(二)清代四大家478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478
2.桂馥《说文解字义证》492
3.王筠《说文释例》与《说文解字句读》496
4.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498
(三)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502
第五节 释名510
一、释名的作者及其时代510
二、释名之内容与体例512
三、释名之材料来源及其研究之方法517
四、释名之贡献与影响520
五、有关《释名》之重要著述524
(一)毕沅《释名疏证》524
(二)王先谦《释名疏证补》524
(三)张金吾《广释名》525
(四)包拟古《释名研究》526
第六节 广雅528
一、广雅之作者528
二、广雅之内容529
三、广雅之体例530
四、广雅之注本533
(一)王念孙《广雅疏证》534
(二)徐复主编《广雅诂林》536
第七节 玉篇537
一、玉篇之作者537
二、玉篇之内容539
三、玉篇的体例540
四、玉篇有关之著述543
第八节 广韵544
一、广韵之作者544
二、广韵之内容547
三、广韵之重要著述631
(一)陈豊《切韵考》631
(二)张世禄《广韵研究》633
(三)严学宭《广韵导读》634
(四)陈新雄《广韵研究》635
第九节 集韵636
一、集韵之内容636
二、集韵与广韵之异同637
三、集韵之重要著述644
(一)方成珪《集韵考正》644
(二)黄侃《集韵声类表》647
第十节 类篇650
一、类篇之作者650
二、类篇之内容653
三、类篇之条例654
四、类篇重要著述657
(一)孔仲温之《类篇研究》657
(二)孔仲温《类篇字义析论》660
第十二章 工具书之用法665
第一节 检查字义的工具书665
一、康熙字典665
二、经籍籑诂666
三、经传释词668
四、古书虚字集释669
五、诗词曲语辞典671
六、小说词语汇释676
七、大辞典678
八、汉语大词典681
第二节 检查文章辞藻的工具书682
一、佩文韵府682
二、渊鉴类函686
三、骈字类编688
四、分类辞源689
五、增补大字事类统编690
第三节 检查事物掌故事实的工具书692
一、艺文类聚692
二、北堂书钞694
三、初学记三十卷695
四、太平御览一千卷696
五、太平广记五百卷701
六、玉海二百卷704
七、册府元龟一千卷704
八、古今图书集成705
第四节 检查十三经经文之书名篇名的工具书708
一、十三经索引708
二、群经引得709
三、诗经索引712
第五节 检查古今人名的工具书714
一、总传714
(一)中国人名大辞典714
(二)民国人物传715
(三)中国文学家大辞典716
(四)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716
二、别名719
(一)室名索引719
(二)别号索引720
(三)古今人物别名索引721
第六节 检查古今地名的工具书722
一、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722
二、读史方舆纪要725
第七节 检查历代名人生卒之工具书728
一、历代名人年谱728
二、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表732
第八节 检查某人是否正史有传的工具书735
一、二十五史人名索引735
二、二十四史传目引得738
第九节 检查年月日的工具书740
一、春秋释例经传长历740
二、历代帝王年表742
三、二十史朔闰表744
四、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746
五、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747
第十节 检查事物起源的工具书751
一、事物纪原751
二、格致镜原754
第十一节 检查书籍内容之工具书758
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758
二、四库未收书目提要760
三、四库大辞典763
四、丛书大辞典764
五、丛书总目类编774
六、艺文志二十种综合引得778
第十二节 检查学术论文的工具书781
一、国学论文索引781
二、民国学术论文索引783
三、文学论文索引784
四、文学论文索引续编785
五、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甲、乙编)786
六、中国史学论文索引786
七、中国近二十年文史哲论文分类索引787
第十三节 检查篇章的工具书795
一、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795
二、钦定全唐文797
三、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798
四、全唐诗799
五、全宋词799
六、清代文集篇目分类索引800
七、清文汇801
八、清诗汇801
第十四节 检查政典之属的工具书802
一、通典802
二、通志803
三、文献通考804
第十五节 检查历代官制的工具书806
一、历代职官表806
二、清季职官表808
第十六节 检查方言词汇语音与行业语之工具书808
一、汉字古今音表808
二、汉语方音字汇828
三、汉语方言词汇829
四、中国俗语大辞典831
五、中国隐语行话大辞典831
参考书目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