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近代史 1840-1949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近代史 1840-1949
  • 王先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140858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687页
  • 文件大小:89MB
  • 文件页数:708页
  • 主题词:中国历史:近代史-1840~1949-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近代史 1840-1949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千古变局——鸦片战争与中国历史进程1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

一、传统中国社会的危机与新动向1

二、进逼中国的西方列强5

三、“闭关政策”与中外贸易7

第二节 从鸦片贸易到鸦片战争11

一、鸦片贸易与禁烟斗争11

二、鸦片战争的进程17

三、《南京条约》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3

第三节 悲惨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26

一、民族抗争的持续展开26

二、列强对华利益的继续扩张27

三、沙俄对中国北方领土的侵吞30

第四节“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32

一、变局时代的到来32

二、鸦片战争后思想、文化的新趋向40

第二章 历史悲歌——太平天国的兴与衰51

第一节 兴起与发展:从金田到天京51

一、山雨欲来:农民的生存危机51

二、“上帝会”:造反的理论与组织56

三、定鼎天京:胜利的欢欣59

四、危机下的清廷:对策与措施63

五、北伐与西征:从攻势到守势66

六、从天地会到捻军:风起云涌的起义70

第二节 理论与实践:太平天国的制度与政策75

一、太平天国的军政制度75

二、政治纲领与经济政策76

三、社会、文化与外交政策81

第三节 历史的悲局:天京变乱与天国消亡86

一、天京事变:走向衰亡的转折86

二、“借师助剿”:清廷的新对策88

第四节 太平天国运动的社会影响与历史地位94

一、太平天国与社会变迁94

二、社会、经济的变化97

三、社会风习的嬗变101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106

第三章从“自强”到“求富”——洋务运动与近代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110

第一节 辛酉政变与晚清政局110

一、辛酉政变与西太后权势的形成110

二、洋务派的兴起与晚清政局113

三、中西之争:洋务派与守旧派的交锋116

第二节 洋务新政:“自强求富”118

一、借法自强与早期工业化的启动118

二、编练海军与海防现代化123

三、“求富”活动与民用企业的兴办125

四、办学堂、遣留学: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先声131

第三节 洋务运动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变动136

一、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工业的初步发展(商办企业的出现)136

二、社会结构的历史性变动139

三、洋务运动与近代文化转型145

第四章 忧患重重——同光时期的中外关系152

第一节 近代外交的起步与边疆危机152

一、外交体制的近代转向152

二、遣使出访和驻外使领156

三、边疆危机158

四、新疆收复与中俄《伊犁条约》163

第二节 中法战争166

一、历史背景166

二、战争过程与结局169

三、中法战争的影响172

第三节 甲午中日战争175

一、战前中日双方形势175

二、战争的展开182

三、《马关条约》与战后中国189

第五章“行变法”、“定国是”——维新变法与近代思想启蒙197

第一节 甲午战后的民族危机197

一、“三国干涉还辽”197

二、《中俄密约》的签订198

三、瓜分狂潮与“门户开放”政策199

四、列强对华的经济扩张202

第二节 维新运动的初步发展208

一、维新思想的主要代表208

二、公车上书216

三、帝党的支持218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高涨与“百日维新”219

一、维新运动的持续高涨219

二、“百日维新”与政治现代化的尝试234

第四节 戊戌政变:政治现代化进程的顿挫236

一、戊戌政变的发动236

二、戊戌政变后的政局241

三、深远的历史影响243

第六章 庚子之变——从反洋教到义和团运动246

第一节 炮口下的传教246

一、洋教的迅猛发展246

二、基督教与近代化事业的兴起250

第二节 传教与侵略:传教士的另一面256

一、协助西方列强侵略中国256

二、霸占民产,危害民生257

三、挑起民教冲突258

第三节 反洋教斗争与义和团的兴起259

一、教案频发的原因259

二、天津教案与《传教章程》261

三、余栋臣与“顺清灭洋”口号263

四、义和团的勃兴264

五、义和团运动的高涨268

六、义和团的组织结构269

第四节“八国联军”与清廷的“宣战”273

一、西摩尔进犯北京273

二、大沽之战与清廷的“宣战”274

三、“东南互保”的形成276

第五节京、津陷落与列强暴行278

一、天津保卫战278

二、西太后离京“巡狩”280

三、八国联军的暴行281

四、沙俄肆虐中国东北282

五、列强的分赃和争夺283

六、美国“门户开放”再提出285

第六节 保皇会与自立军:维新派的分化285

一、自立会和“中国国会”285

二、自立军起义287

三、维新派与义和团288

第七节《辛丑条约》与义和团的失败290

一、《议和大纲》与中外谈判290

二、清政府被迫“惩办祸首”292

三、《辛丑条约》与“洋人的朝廷”292

第八节 时代转型:义和团与近代民族主义运动296

一、历史分界:义和团与近代民族抗争296

二、时代特征:从“排外”到“争利权”298

第七章 晚清“新政”——制度变迁与“民变”风潮304

第一节“新政”的提出与实施304

一、倡行“新政”304

二、编练新军305

三、举办警政307

四、废除科举308

五、兴办学堂309

六、鼓励留学314

第二节 清末立宪运动316

一、立宪派的活动316

二、出洋考察宪政319

三、“预备仿行宪政”321

四、“皇族内阁”的出台323

第三节 官制改革324

一、中央官制改革324

二、地方官制改革325

第四节 法制改革326

一、修订法律馆326

二、《公司律》与《破产律》328

三、《钦定宪法大纲》330

四、修订《刑律》331

第五节 地方自治332

一、袁世凯与天津地方自治332

二、自治章程的颁布333

三、地方自治的推广335

第六节“新政”时期的社会文化变迁336

一、思想文化的变迁336

二、社会阶层的变动339

三、“民变”与社会动荡340

第八章 走向共和——辛亥革命与民国创立346

第一节“全球革命潮”——辛亥前十年的中国346

一、民族危亡之秋346

二、社会经济崩溃350

三、社会动荡加剧351

四、新政改革失利355

五、新思想与新力量357

六、“全球革命潮”360

第二节 清王朝的覆亡369

一、清廷政局乱象369

二、立宪大请愿371

三、起义:前赴后继的革命党373

四、保路运动与武昌起义376

第三节 民国创建:辛亥革命的结局380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380

二、辛亥革命的失败383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反思389

第九章 逆境重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国社会394

第一节 动荡不已的民初政局394

一、袁世凯:践踏约法394

二、国民党:“二次革命”398

三、袁世凯:走向帝制399

四、护国运动:再造共和的斗争402

第二节 民族与社会危机的继续加深405

一、帝国主义侵略与分裂中国领土405

二、北京政府:媚外政策与“二十一条”411

第三节 军阀割据与护法运动414

一、第一次护法运动414

二、军阀混战与政治动荡421

三、第二次护法运动424

第四节 民国初期的复古潮流425

一、尊孔读经425

二、“开明专制论”427

第五节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428

一、《新青年》与新文化阵营428

二、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的主题430

三、白话文与打倒孔家店431

第六节 激荡的思潮与主义433

一、“问题与主义”之争433

二、梁漱溟:文化保守主义436

三、马克思主义:主义之争中的历史成果437

第七节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439

一、新文化运动的意义439

二、新文化运动的局限440

第八节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441

一、巴黎和会:五四运动的爆发441

二、“三罢”:五四运动新发展445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446

第九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经济与社会448

一、工商业的成长与发展448

二、农业发展的滞后性451

三、社会结构的变化454

第十章 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国民革命459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459

一、党的建立459

二、党的纲领462

三、工人运动高潮的出现465

第二节 北京政变与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468

一、军阀势力的演变与北京政变468

二、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472

三、“省宪自治”与“废督裁兵”474

第三节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477

一、中共“三大”与革命统一战线方针477

二、孙中山与国共合作479

三、国民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483

第四节 北伐战争与国共合作的破裂486

一、国共合作后的新局面486

二、北伐战争与工农运动的高涨489

三、国共之间:合作与分离492

四、东北易帜与北洋军阀的终结495

第五节 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497

一、文化领域的思潮与论争497

二、新文学运动的深化500

三、哲学领域的“科玄论战”502

四、史学领域的论争504

第十一章 十年较量——南京国民政府与中国苏维埃革命508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外交508

一、国民党的“训政”与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508

二、国民党与新军阀混战513

三、“九一八”事变与东北的沦陷518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523

一、币制改革及影响523

二、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527

三、经济形态的新发展534

四、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539

五、社会改良派的主张与活动543

第三节 苏维埃革命的兴起与艰难发展546

一、武装斗争:中共的三次武装起义546

二、走向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548

三、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550

四、“围剿”与反“围剿”554

五、走向陕北:艰难长征路557

六、苏区社会的变动560

第十二章 同仇敌忾——抗日战争与中国历史的转折567

第一节 华北事变与民族救亡大潮567

一、华北危亡:长城抗战与《塘沽协定》567

二、中国在怒吼:“一二·九”运动571

三、西安事变:国共二次合作的历史前提575

第二节“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580

一、从“七七”事变到“八一三”抗战580

二、全民抗战的实现:中华民族“最后的关头”582

三、血肉长城:正面防御作战的展开584

四、到敌人后方去:抗日根据地的创建587

五、战时体制与政策590

六、持久战:对日作战的军事战略592

第三节 战略相持:艰苦的对决594

一、战局的转变:日军战略进攻的困境594

二、有限攻势与反击:国民党的正面战场595

三、扫荡与反扫荡:共产党的敌后战场597

四、逆流与暗潮:全国抗战局面的重重危机599

五、突破危局:全民抗战的胜利之基601

六、历史在转折中:战场较量与国际形势603

第四节 战略反攻:最终的胜利606

一、局部反攻:敌后战场的新转机606

二、持续会战:正面战场上的再较量607

三、法西斯阵线的瓦解:从《开罗宣言》到《波茨坦公告》609

四、全面反攻:抗日战争的胜利611

第五节 萌生与成长:战时的社会与文化614

一、战时社会——文化变迁概述614

二、抗战时期的文学616

三、爱国与民主:思想的力量619

第十三章 历史的抉择——国共对决与新中国的建立622

第一节 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时局622

一、和平建国:人民的向往622

二、国共之间:不同的选择624

三、中间道路:民主党派的努力625

四、和平谈判与政治协商627

五、局部内战与和谈的继续630

六、停战调处与政协会议召开631

第二节 国民党的内战部署634

一、撕毁政协协议634

二、美国援助和马歇尔调停635

三、人民的呼声:反内战运动638

四、放弃幻想:解放区的备战640

第三节 全面内战的爆发与扩大641

一、战争态势:实力的对比641

二、全面进攻:国民党的战略企图646

三、重点进攻:国民党的战略调整646

第四节 战局逆转648

一、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648

二、中共的行动纲领651

三、战争与政治:解放区的土改、整党与整军652

四、戡乱总动员:面对危机的国民党654

第五节 战略决战:军事上的最后较量657

一、济南战役:揭开战略决战的序幕657

二、三大战役:国共决胜之战658

第六节 分化与重构:社会、政治的新变动663

一、政治格局的变化663

二、国统区:社会危机重重666

三、民族自治:边疆人民的反抗668

四、民主党派的转向670

第七节 社会一经济的变动671

一、《中美商约》的签订671

二、垄断资本的膨胀672

三、国统区:经济体系总崩溃674

四、国统区:文教事业的破产677

第八节 历史新纪元:新中国的诞生678

一、蒋介石下野:国民党的政治危机678

二、建设新中国的纲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680

三、势如破竹:解放军攻占南京681

四、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683

后记68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