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心理学大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社会心理学大纲](https://www.shukui.net/cover/17/30710607.jpg)
- 李月明编著 著
- 出版社: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91
- 标注页数:364页
- 文件大小:51MB
- 文件页数:37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社会心理学大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总论1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1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现象1
二、社会心理学的定义3
三、社会心理学的任务7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8
一、社会心理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8
二、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10
三、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11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13
一、什么是方法论13
二、西方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14
三、苏联和我国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15
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7
五、研究技术22
六、实验设计23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发展概述24
一、西方社会心理学发展概述25
二、日本社会心理学发展概述31
三、苏联社会心理学发展概述33
四、我国社会心理学发展概述38
第二章 社会化41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41
一、什么是社会化41
二、社会化与个性化42
三、人的一生是社会化的一生46
第二节 影响社会化的主要因素47
一、遗传与生理的影响48
二、家庭与学校的影响50
三、社会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53
四、风尚的影响55
五、地理环境与居住条件的影响59
六、社会文化的影响60
第三节 角色社会化63
一、什么是角色63
二、角色理论64
三、男女性别角色社会化68
第四节 道德社会化71
一、什么是道德社会化71
二、实现道德社会化的家庭、学校与大众媒介72
三、道德社会化理论75
第五节 职业社会化80
一、什么是职业社会化80
二、职业与职业观82
三、职业道德83
第三章 社会知觉85
第一节 社会知觉概述85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85
二、关于人的本质的知觉理论86
三、社会知觉的特点88
第二节 社会知觉的内容89
一、表情与情绪的知觉89
二、对人性格的知觉96
三、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99
第三节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100
一、第一印象的影响100
二、社会刻板印象的影响103
三、知觉对象特点的影响104
四、知觉者本身特点的影响106
第四节 自我知觉108
一、什么是自我知觉108
二、自我知觉的形成110
三、关于自我知觉的研究111
第五节 偏见113
一、偏见产生的原因113
二、克服偏见114
三、实验的偏见115
第四章 社会动机117
第一节 社会动机概述117
一、什么是社会动机117
二、动机的复杂性118
三、社会动机的产生119
第二节 社会动机的种类120
一、生理性动机与心理性动机121
二、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123
三、短暂动机与长久动机124
第三节 动机理论125
一、本能论125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128
三、行为论131
四、认知论132
第四节 社会动机测量135
一、观察法135
二、自陈法135
三、投射法136
第五章 社会态度138
第一节 社会态度概述138
一、什么是社会态度138
二、态度的特征139
三、态度的心理因素141
四、态度与价值观143
五、态度与行为144
第二节 社会态度的形成146
一、父母与同伴群体的影响146
二、态度形成的两条途径147
三、态度形成的阶段148
第三节 社会态度的转变150
一、改变认知151
二、改变情感153
三、改变意向156
四、大众媒介与态度转变156
第四节 社会态度的转变理论157
一、认知均衡理论158
二、认知失调理论159
三、刺激一反应及强化理论162
四、手段说163
第五节 社会态度测量164
一、生理反应法165
二、累加量表法168
三、社会距离测量法169
四、自由反应法170
五、投射法170
六、语言差异量表170
第六章 社会行为172
第一节 社会行为概述172
一、什么是社会行为172
二、行为、动机、态度三者的关系173
第二节 社会行为的形成174
一、社会行为的发展与家庭教育态度175
二、社会的强化作用178
三、模仿与认同179
四、社会规范的约束182
五、社会舆论的控制183
第三节 社会行为的种类185
一、社会相符行为185
二、社会利他行为195
三、社会侵犯行为203
四、社会变态行为208
第四节 行为的归因理论210
一、什么是行为的归因理论210
二、归因研究的两种模型212
三、归因与积极性213
第七章 挫折215
第一节 挫折概述215
一、什么是挫折215
二、挫折的原因216
三、挫折的容忍力217
第二节 挫折后的行为反应218
一、攻击219
二、冷漠221
三、幻想221
四、返童222
五、固着223
第三节 焦虑与心理防卫机制223
一、焦虑223
二、心理防卫机制224
三、心理防卫方式225
第四节 如何对待挫折与受挫折的人229
一、如何对待挫折229
二、如何对待受挫折的人234
第八章 人际交往236
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236
一、什么是人际交往236
二、人际交往的社会性237
三、人际交往的模式研究238
第二节 交往是信息的沟通239
一、什么是信息的沟通239
二、人际交往信息沟通的特殊性240
三、信息沟通的模式研究241
四、人际交往信息沟通的意义243
第三节 信息沟通的分类244
一、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244
二、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245
三、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247
第四节 人际沟通的形式248
一、言语沟通248
二、体语沟通251
三、言语沟通与体语沟通的关系252
第五节 人际信息沟通的障碍253
一、语言的障碍253
二、心理障碍254
三、社会角色的障碍255
四、沟通过程的冲突256
第六节 沟通网络的研究258
一、正式沟通网络的研究258
二、非正式沟通网络的研究261
第九章 人际关系263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263
一、什么是人际关系263
二、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264
三、人际关系的社会制约性265
四、人际关系的分类267
第二节 人际吸引269
一、社会的强化作用269
二、人际吸引的因素271
三、爱情281
第三节 印象管理283
一、印象管理的理论283
二、影响印象管理表现的因素285
三、讨好287
第四节 人际关系测量290
一、莫里诺的社交测量法290
二、贝尔斯的测量法294
三、彼得罗夫斯基的测量法296
第十章 群体心理298
第一节 群体心理概述298
一、什么是群体心理298
二、群体的分类299
三、群体间的关系302
第二节 群体动力学303
一、他人在场对个人行为的影响304
二、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306
三、群体特征对个人行为的影响309
第三节 群体凝聚力312
一、共同需要的满足程度312
二、群体的心理气氛313
三、群体凝聚力的模式319
四、群体压力318
第四节 群体凝聚力的理论与测量322
一、期望理论322
二、公平理论323
三、诱导理论323
四、评定问卷法325
五、压力的五种变量325
第十一章 领导心理327
第一节 领导心理概述327
一、什么是领导心理327
二、领导者的人格特性论329
三、领导者产生的理论331
第二节 领导者的功能论333
一、两类功能论333
二、两种取向功能论334
三、功能影响论335
第三节 领导者的类型335
一、按领导者的作风分类335
二、按领导者的决策态度分类337
三、按是否正式领导者分类338
第四节 领导者的心理特征340
一、领导者的个性特点340
二、领导者的能力342
三、领导班子的智能结构350
第五节 领导者的影响力351
一、权力性的影响力352
二、非权力性的影响力352
三、领导者影响力的构成353
第六节 对领导者的测量355
一、LPC领导者型态评定量表356
二、PM领导类型测量358
三、领导者行为描述问卷359
四、领导者才能评定量表361
主要参考文献362
后记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