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基础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基础
  • 彭扬,蒋长兵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 ISBN:9787504736284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19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334页
  • 主题词:计算机网络-应用-物流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基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物联网概念与发展1

1.1物联网概念2

1.1.1物联网的定义2

1.1.2物联网概念的演进3

1.1.3物联网的显著特征4

1.1.4物联网概念辨析6

1.2物联网的发展历史7

1.2.1全球物联网的发展7

1.2.2中国物联网的发展8

1.3物联网行业发展10

1.3.1物联网的产业链10

1.3.2以RFID为代表的物品识别技术10

1.3.3传感与传动技术11

1.3.4网络和通信技术11

1.3.5数据处理与存储12

1.3.6以3C融合为代表的智能物体技术12

1.4物联网的主要用途13

1.4.1信息与分析14

1.4.2自动化与控制16

1.5物联网现状与发展17

1.5.1物联网应用市场现状17

1.5.2物联网技术研究现状18

1.5.3物联网技术发展阶段19

1.5.4物联网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20

1.5.5物联网发展面临的问题22

1.6物联网发展趋势26

1.6.1物联网发展雏形26

1.6.2物联网高速发展期26

1.6.3物联网的广泛应用27

1.6.4物联网市场前景预计28

2物联网结构与原理33

2.1物联网的体系架构与组成33

2.1.1物联网的五层体系结构33

2.1.2物联网的四/三层技术框架34

2.1.3物联网的组成34

2.2物联网的核心技术36

2.2.1感知层技术36

2.2.2信息会聚层技术37

2.2.3传输层技术38

2.2.4运营层技术39

2.2.5应用层技术40

2.3物联网工作原理40

2.3.1 M2M技术是物联网实现的关键40

2.3.2无线感知是物物相连的技术41

2.4物联网工作基本流程43

2.5物联网工作模式46

2.5.1物联网的主要实现形态——M2M46

2.5.2 M2M所面临的挑战47

2.6物联网的商业模式48

2.6.1国内外主要商业模式48

2.6.2中国物联网可能存在的4种商业模式49

2.7物联网标准49

2.7.1物联网标准体系49

2.7.2物联网标准研制任务50

2.7.3中国物联网标准研制进程51

3 EPC物联网57

3.1 EPC概述57

3.1.1 EPC的产生57

3.1.2 EPC的定义59

3.1.3 EPC国内外发展状况59

3.1.4 EPC系统的构成及其特点61

3.1.5 EPC系统的工作流程63

3.2 EPC编码65

3.2.1 EPC标准65

3.2.2 GS1全球统一标识系统66

3.2.3 EPC编码体系68

3.2.4 EPC编码策略68

3.2.5 EPC编码实现70

3.3 EPC系统结构73

3.3.1 EPC global网络与全球数据同步网络(GDSN)73

3.3.2中间件75

3.3.3 ONS工作原理77

3.3.4 EPC信息服务(EPCIS )78

3.3.5通信语言PML79

3.4 EPC物联网应用解决方案81

3.4.1如何实现EPC物联网的应用82

3.4.2供应链中实施EPC的意义83

3.4.3 EPC系统应用的环境因素84

3.4.4在中国发展和推广EPC的若干建议85

4二维码技术及其应用88

4.1条码88

4.1.1条码技术88

4.1.2条码的分类90

4.1.3条码的应用策略92

4.2二维码技术94

4.2.1二维码定义及发展94

4.2.2二维码分类和编码原理95

4.2.3二维码特点96

4.3二维码技术标准与实现100

4.3.1条码的扫描原理和方式100

4.3.2二维码的识别100

4.3.3二维码技术标准102

4.4二维码的应用103

4.4.1典型的二维码应用103

4.4.2手机二维码105

4.4.3二维码应用前景107

5射频识别技术114

5.1射频识别技术简介114

5.1.1 RFID技术概述114

5.1.2 RFID技术的发展历史115

5.1.3 RFID系统组成117

5.1.4 RFID系统的分类119

5.1.5 RFID的技术特征121

5.1.6射频技术与条码技术的区别121

5.2 RFID系统的工作流程及原理123

5.2.1基本工作流程123

5.2.2 RFID的工作原理123

5.3 RFID技术的标准125

5.3.1 RFID标准现状125

5.3.2三大RFID技术标准简介128

5.4 RFID使用的频率范围130

5.5我国RFID标准建立面临的困境及应采取的策略133

5.5.1我国RFID标准建立面临的困境133

5.5.2国家应对RFID标准之争应采取的策略134

5.5.3企业应对RFID标准之争应采取的对策135

5.6 RFID的应用及发展趋势137

5.6.1 RFID的应用范围138

5.6.2主要国家应用发展情况139

5.6.3 RFID的发展趋势141

5.6.4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142

6 RFID硬件147

6.1 RFID系统构成及工作原理147

6.1.1 RFID系统基本组成147

6.1.2 RFID系统工作原理147

6.2 RFID系统相关技术150

6.2.1 RFID系统技术参数150

6.2.2能量传送152

6.2.3数据传送152

6.2.4数据完整性154

6.2.5数据安全性155

6.3 RFID标签155

6.3.1射频识别卡155

6.3.2 RFID卡结构设计157

6.3.3电子标签与读写器的耦合162

6.3.4电子标签的制作及封装概述163

6.3.5射频标签通信协议163

6.3.6射频标签内存信息的写入方式164

6.4 RFID读写设备165

6.4.1 RFID读写器结构165

6.4.2 RFID读写器作用166

6.4.3读写器与电子标签的通信过程167

6.4.4 RFID读写器原理167

6.4.5 RFID读写器结构设计168

6.4.6 RFID读写器防碰撞实现机理170

6.5 RFID天线171

6.5.1 RFID天线的作用与分类171

6.5.2 RFID近场天线和远场天线172

6.5.3 RFID天线的设计与使用173

7 RFID中间件技术179

7.1 RFID中间件的概念180

7.1.1中间件的概述180

7.1.2 RFID中间件的网络框架结构181

7.1.3 RFID中间件的分类183

7.1.4 RFID中间件的构成183

7.1.5 RFID中间件的特点185

7.2 RFID中间件功能及实现原理185

7.2.1 RFID中间件的主要功能185

7.2.2标签清点的工作流程186

7.2.3标签清点的实现原理187

7.3 RFID中间件系统架构189

7.3.1体系架构要素189

7.3.2典型RFID中间件体系架构193

7.4 RFID物联网中间件的关键技术196

7.4.1数据过滤197

7.4.2数据聚合198

7.4.3信息传递198

7.4.4基于SOA的RFID中间件解决方案198

7.5 RFID中间件的发展204

7.5.1 RFID中间件的发展阶段204

7.5.2 RFID中间件的应用方向205

7.5.3国内发展情况205

7.5.4国外发展情况206

7.5.5 RFID中间件的发展趋势207

8无线传感器网络211

8.1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211

8.1.1传感器212

8.1.2无线传感器网络概念214

8.1.3主要发展历程215

8.1.4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工作原理217

8.1.5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主要特点219

8.2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220

8.2.1通信结构220

8.2.2无线传感器节点结构220

8.2.3拓扑结构220

8.2.4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协议栈221

8.3 WSN相关技术224

8.3.1网络拓扑控制224

8.3.2路由协议224

8.3.3分布式数据管理和信息融合226

8.3.4嵌入式操作系统226

8.3.5基于WSN的自定位和目标定位技术227

8.3.6应用层技术227

8.3.7 WSN存在的主要问题227

8.4 WSN的主要应用229

9通信与网络技术235

9.1通信网与IPv6235

9.1.1通信网络235

9.1.2 IPv6236

9.2 3 G与4G技术238

9.2.1 3 G技术238

9.2.2 4G技术241

9.3 WiFi244

9.3.1 WiFi的由来和标准244

9.3.2技术简述245

9.4无线宽带接入技术247

9.4.1 WiMAX概述247

9.4.2 WiMAX技术优势247

9.4.3 WiMAX市场定位和发展“瓶颈”248

9.4.4 WiFi、 WiMAX和3G的比较分析249

9.4.5融合组网技术优势更强252

9.5 NFC近场通信技术252

9.5.1 NFC概述253

9.5.2 NFC技术原理254

9.5.3 NFC的应用情况257

9.6 Zig Bee技术258

9.6.1 Zig Bee技术概述259

9.6.2 Zig Bee技术特点259

9.6.3 Zig Bee协议栈结构261

10物联网实现形态——M2 M265

10.1 M2M概述265

10.1.1 M2M的概念265

10.1.2 M2M的产生266

10.1.3 M2M与其他相似概念的比较266

10.2 M2M市场发展267

10.2.1 M2M市场的三个发展阶段267

10.2.2全球M2M市场发展现状268

10.2.3中国M2 M市场现状269

10.2.4 M2M产业链271

10.2.5 M2 M服务提供的商业模式273

10.2.6 M2 M市场发展的驱动因素与抑制因素274

10.2.7 M2 M市场发展展望275

10.3 M2M系统结构276

10.3.1 M2M技术体系276

10.3.2 M2 M业务及应用系统277

10.3.3 M2 M业务及架构279

10.3.4 M2 M技术发展现状281

10.3.5 M2 M技术发展趋势283

10.3.6 M2 M网络架构的演进方向284

11物联网应用领域287

11.1电力电网287

11.2医疗系统290

11.3城市设施295

11.4交通管理299

11.5物流供应链303

11.6通信行业307

11.7农业领域311

参考文献31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