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文化概论编本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编本
  • 金元浦主编;薛永武,李有光,刘登阁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194950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68页
  • 文件大小:76MB
  • 文件页数:276页
  • 主题词:中华文化-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文化概论编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

第一节 文化的概念、分类、结构与功能2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与理想人格11

思考与研讨16

上篇 中国传统文化总论19

第一章 天道有常周行不殆——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总体概貌19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之一:农业自然经济20

第二节 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之二:血缘宗法制度25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概观32

思考与研讨38

第二章 文律运周 日新其业——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39

第一节 先秦:中国文化的萌发与争鸣40

第二节 汉魏六朝:中国文化的一统与多元43

第三节 唐宋:中国文化的成熟与辉煌46

第四节 明清:中国文化的继往与开来50

思考与研讨53

第三章 阴阳发散变动自如——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特征54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55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66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77

思考与研讨82

中篇 中国传统文化分论87

第四章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儒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87

第一节 先秦儒家人伦88

第二节 汉代儒家观念94

第三节 宋明理学:儒家文化新形态96

第四节 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103

思考与研讨106

第五章 守静致虚道法自然——道家文化精神与道家理想人格107

第一节 先秦道家的文化精神108

第二节 道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演变112

第三节 道家的理想人格115

第四节 道家与儒家的互补118

思考与研讨122

第六章 雄赡浩博赫奕天下——墨、法、兵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123

第一节 墨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124

第二节 法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128

第三节 兵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131

思考与研讨137

第七章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佛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138

第一节 佛教文化的基本概念139

第二节 佛教文化的演变和发展144

第三节 中国的佛教——禅宗149

第四节 佛家文化的理想人格153

思考与研讨155

第八章 流丽万有东方意境——中国古代文学、艺术156

第一节 以意境为核心的中国诗文化157

第二节 以泛文学为特征的中国古代散文167

第三节 俗文化与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的辉煌成就171

第四节 中国古代艺术的巨大成就与东方形态185

思考与研讨192

第九章 推本天元顺承厥意——中国古代科技193

第一节 中国古代对科技的巨大贡献194

第二节 中国古代科技的整体观和方法论202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技在近代发展迟滞的原因204

思考与研讨206

下篇 中国传统文化新论209

第十章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变革209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论争210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变革216

思考与研讨224

第十一章 物一无文 同则不济——中西文化的差异225

第一节 中西文化的自然观比较226

第二节 中西文化的社会观比较230

第三节 中西文化的世界观比较234

第四节 中西文化的思维方式比较236

思考与研讨239

第十二章 海纳百川 和而不同——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与中西文化交流240

第一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文化讨论与“文化热”241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的变革与大众文化的兴起248

第三节 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会通254

第四节 当代“国学热”和传统文化教育259

思考与研讨265

后记26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