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当代政治实践的“和”理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当代政治实践的“和”理念](https://www.shukui.net/cover/31/30678116.jpg)
- 徐云峰,成涛,张嘉友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07330267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30页
- 文件大小:123MB
- 文件页数:349页
- 主题词:政治理论-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当代政治实践的“和”理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和理念解析1
一、和理念的内涵特征与精神实质2
(一)和理念的基本内涵3
(二)和理念的主要特点9
(三)和理念的精神实质11
二、和理念的产生原因与形成过程13
(一)和理念的产生原因14
(二)和理念的形成过程19
三、和理念的理论渊源24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思想24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和”思想29
(三)近现代西方文化的“和”思想32
四、和理念的哲学基础33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三大观点34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论37
(三)西方古代哲学的“和”观点39
五、和理念的实践价值40
(一)和理念与中国的外交准则40
(二)和理念与中国时代主题观42
(三)和理念与中国的统一指针43
(四)和理念与中国的复兴战略45
(五)和理念与中国的发展之道47
(六)和理念与中国的宏伟目标48
第二章 外交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0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形成与内涵特征51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形成过程51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特征56
二、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理论渊源59
(一)列宁、毛泽东等人的和平相处思想60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关思想及实践64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与进一步发展69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及精髓70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进一步发展74
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践及其反思81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实践81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践反思88
第三章 内政外交基石——“和平与发展”时代观92
一、“和平与发展”时代观的提出与内涵93
(一)“和平与发展”时代观的提出93
(二)“和平与发展”时代观的内涵98
二、和平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及其实现途径106
(一)“和平”与“发展”的辩证统一106
(二)“和平”与“发展”的实现途径109
三、“和平与发展”面临的挑战、机遇与应对之道115
(一)现实世界的挑战116
(二)变动的世界形势118
(三)中国的应对之道121
四、“和平与发展”时代观的新发展与价值意义126
(一)冷战后时代主题继续丰富和发展126
(二)“和平与发展”时代观的价值意义129
第四章 统一指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136
一、统一大势与新的统一方式137
(一)大一统: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精神财富137
(二)统一: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愿望和国家的最高利益138
(三)统一方式的突破:从“武力解放”到“和平统一”140
二、一国两制:历史和现实的抉择143
(一)历史经验:“一国两制”是可行的143
(二)港澳台的实际状况:“一国两制”是最适合的145
(三)国际形势变化和港澳回归实践:必须采用“一国两制”149
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与和理念153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内涵解读153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和”文化渊源160
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指针的新发展和未来展望164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指针的新发展164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指针的未来展望171
第五章 复兴战略——和平崛起(发展)道路175
一、和平崛起理论的诞生和演进176
(一)从“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说起176
(二)和平崛起理论的形成过程179
(三)和平崛起理论的演进181
二、中国选择和平崛起的原因探析183
(一)历史依据:中国王朝兴亡史的昭示183
(二)现实依据:国内外环境和自身实力的决定187
(三)理论依据:中国文化传统和马列经典论述的共同支撑189
三、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崛起之路192
(一)战争崛起:曾经可行的大国崛起之路192
(二)强国扶持的和平崛起:战后德日的再次崛起198
(三)独立自主的和平崛起:中国的复兴之路201
四、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架构和预期205
(一)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构架205
(二)中国和平崛起的预期209
第六章 发展之道——科学发展新思维215
一、科学发展新思维的产生背景与理论渊源216
(一)科学发展新思维的产生背景216
(二)科学发展新思维的理论渊源219
二、科学发展新思维的形成过程与科学内涵224
(一)科学发展新思维的形成过程224
(二)科学发展新思维的科学内涵228
(三)科学发展新思维内涵的辩证统一232
三、科学发展新思维的基本特征与精神实质233
(一)科学发展新思维的基本特征233
(二)科学发展新思维的精神实质237
四、科学发展新思维的价值意义与实践反思244
(一)科学发展新思维的价值意义244
(二)科学发展新思维的实践反思247
第七章 宏伟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258
一、“两和”理论的形成过程与科学体系259
(一)“两和”理论的形成过程259
(二)“两和”理论的科学体系269
二、“两和”理论的具体实践273
(一)和谐社会理论的具体实践274
(二)和谐世界理论的具体实践279
三、“两和”理论的价值意义与精神实质285
(一)“两和”理论的价值意义285
(二)“两和”理论的精神实质296
(三)“两和”理论的历史地位297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实践的经验教训299
(一)必须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辩证关系299
(二)必须立足国内,坚持和谐发展,逐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303
(三)必须放眼世界,坚持和平发展,稳步推进和谐世界建设305
(四)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改善党的领导309
结语314
一、和理念与中国当代政治实践314
(一)和理念是一条“看不见”的红线314
(二)和理念的可视化:从幕后走向前台316
(三)和理念与中国国力:软辐射和硬崛起317
二、和理念实践的经验教训318
(一)富裕了,但国民不爽318
(二)发展了,但很不平衡319
(三)和平了,但饱受委屈320
三、和理念的未来展望321
(一)和理念将成为一种文化321
(二)和理念将成为一种力量322
(三)和理念将成为一种信仰322
主要参考文献323
后记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