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崛起之路 汶川县“5·12”特大地震灾后科学重建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崛起之路 汶川县“5·12”特大地震灾后科学重建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62/30070743.jpg)
- 汶川县灾后科学重建专家咨询组编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6469969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471页
- 文件大小:104MB
- 文件页数:501页
- 主题词:地震灾害-灾区-城乡规划-研究-汶川县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崛起之路 汶川县“5·12”特大地震灾后科学重建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论1
汶川县灾后恢复重建城乡布局形态研究13
一、基本情况15
(一)灾前发展特征15
(二)因灾损失情况16
(三)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16
(四)灾后恢复重建进展情况17
二、灾后相关规划评估和本次研究的理念和原则18
(一)灾后城乡相关主要规划评估和实施情况18
(二)本次研究理念23
(三)城乡布局原则23
三、城乡布局结构调整24
(一)城镇体系现状24
(二)指导思想24
(三)城镇空间布局优化24
(四)城镇等级结构与职能结构25
四、城镇重建支撑体系规划26
(一)道路交通规划26
(二)供水工程规划29
(三)排水工程规划31
(四)燃气工程规划32
(五)环卫工程规划33
(六)电力工程规划34
(七)通信工程规划35
(八)城镇重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36
(九)防灾体系构建42
五、历史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42
(一)历史文化遗产现状42
(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抢救工作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46
(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目标与原则49
(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策略49
(五)实施时序52
(六)当前建设的重点52
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恢复与重建53
(一)基本情况53
(二)灾损情况54
(三)重建原则56
(四)规划目标56
(五)恢复重建计划57
(六)风景区恢复重建的技术要求58
七、城镇重建过程中风貌塑造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个案研究62
(一)地震前汶川县城乡整体风貌62
(二)地震后风貌情况概述63
(三)当前城镇重建中的风貌保护和重塑工作63
(四)城镇重建过程中风貌塑造面临的问题63
(五)城镇重建过程中风貌塑造的对策思考63
八、实施措施和建设重点64
(一)实施对策64
(二)建设重点64
汶川县城乡居民住房重建及风貌恢复与再造研究67
一、汶川县灾后城乡住房重建现状及课题研究内容69
(一)汶川城乡住房灾后重建现状69
(二)对当前风貌重建工作的评述70
(三)课题研究内容71
二、汶川县城乡住房风貌传统73
(一)汶川县城乡住房建设历史概览73
(二)羌族传统建筑的形态特征78
三、汶川县城乡住房风貌再生策略及实施方法82
(一)总体策略82
(二)分区实施策略89
(三)《汶川重建风貌设计导则》的制定102
结语103
汶川县次级交通枢纽构建与通道经济发展研究105
一、汶川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格局107
(一)自然地理格局107
(二)城镇与人口空间布局107
(三)产业空间布局108
二、汶川县交通基础设施现状与相关建设规划109
(一)汶川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现状109
(二)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相关规划110
三、汶川县构建次级交通枢纽研究110
(一)汶川构建次级交通枢纽的提出及其可能性110
(二)汶川建设区域次级交通枢纽的目标定位115
(三)汶川建设区域次级交通枢纽的主要内容116
四、汶川县发展通道经济研究118
(一)有关通道经济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118
(二)依托交通通道促进提升特色优势工业、培育工业走廊119
(三)依托交通通道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120
(四)依托交通通道发展旅游经济122
(五)依托交通通道促进羌藏及老区经济发展123
(六)依托交通通道构建汶川开放合作新格局124
五、主要对策建议124
汶川县新型工业发展研究127
一、新型工业的含义及选择的基本要求129
(一)新型工业的含义129
(二)新型工业选择的基本要求130
二、汶川县发展新型工业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131
(一)汶川县发展新型工业的必要性131
(二)汶川县发展新型工业的深远意义131
三、汶川县新型工业发展现状、问题及条件132
(一)新型工业发展现状132
(二)新型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33
(三)新型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133
(四)新型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134
四、汶川县新型工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选择135
(一)发展新型工业需要处理好的关系135
(二)发展新型工业的指导思想分析136
(三)新型工业的选择标准和发展目标137
五、汶川县新型工业发展的重点与空间布局138
(一)汶川县新型工业发展的重点138
(二)新型工业的空间布局141
(三)支撑新型工业发展的城镇建设143
六、促进新型工业发展的对策143
附件一 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借鉴146
附件二 汶川县新型工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150
附件三 汶川县灾后工业恢复和科学重建调研报告152
汶川县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研究157
一、汶川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背景分析159
(一)发展生态农业是国内外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必然出路159
(二)发展生态农业是汶川应对震后空间形态变化与产业转型的现实要求160
(三)发展生态农业是汶川震后科学重建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160
(四)发展生态农业是汶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160
二、汶川县农业发展的基本分析与评价160
(一)汶川县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160
(二)震前汶川农业发展基础分析与评价162
(三)“5·12”特大地震对汶川农业造成的影响分析162
三、汶川县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选择163
(一)生态农业的基本特征与基本模式163
(二)汶川县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分析164
(三)汶川县发展生态农业的重大机遇165
(四)汶川县发展生态农业的障碍分析166
(五)基本结论166
四、汶川县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思路与目标167
(一)汶川县生态农业发展战略制定的依据167
(二)汶川县生态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168
(三)汶川县生态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与产业配置168
(四)汶川县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169
五、汶川县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171
(一)加强土地复垦整理171
(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172
(三)加强技术改良与技术推广173
(四)大力发展开放型生态农业173
(五)积极实施品牌战略174
六、汶川县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布局174
(一)生态农业区域布局174
(二)生态农业产业带与基地布局174
七、汶川县生态农业发展的模式选择175
(一)河谷平坝粮经蔬复合型种养模式175
(二)缓坡台地果—草—畜(沼)循环经济模式175
(三)高山庭院特色养殖与生态经济林模式175
八、汶川县实施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176
(一)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的规划引导与组织保障176
(二)加大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投入176
(三)推进生态农业组织化建设176
(四)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177
(五)探索农业生态补偿机制177
(六)多渠道筹集生态农业发展资金177
(七)争取特殊政策支持177
汶川县羌文化生态旅游区建设研究179
一、汶川旅游发展现状分析182
(一)汶川旅游发展的环境182
(二)主要旅游资源评价183
(三)汶川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184
二、羌文化生态旅游区产业定位和战略思路189
(一)羌文化生态旅游区的基本内涵189
(二)产业定位189
(三)功能分区和主题定位190
(四)主要发展目标190
(五)战略思路190
三、发展战略重点及举措191
(一)战略重点191
(二)战略方案192
(三)主要举施193
四、重点项目建设194
(一)北部片区194
(二)南部片区197
(三)213国道沿线199
五、支撑和保障体系200
(一)支撑体系200
(二)配套体系201
(三)保障体系202
附录 汶川旅游资源概况203
汶川县灾后恢复重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05
一、构建灾后重建指标体系的战略思考207
(一)汶川县灾区重建的特点与难点207
(二)国内外灾区重建经验208
(三)制定指标体系的目的意义212
二、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213
(一)基本思路213
(二)基本框架214
(三)指标可达性分析215
三、灾后恢复重建展望223
(一)总体布局更合理226
(二)经济发展更健康226
(三)基础设施更完善228
(四)文化教育水平更高228
(五)社会保障更充分229
(六)社会发展更和谐229
(七)环境质量更提高229
四、对策与建议229
(一)系统实施,分步推进229
(二)综合管理,协调发展230
(三)公平分配,保障生活231
(四)引进人才,优化配置231
(五)统筹安排,充分就业231
汶川县灾后教育事业发展研究233
一、汶川县情教情、地震灾情、灾后教育恢复重建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236
(一)震前汶川县情教情概况236
(二)汶川地震灾情及其巨大损失237
(三)汶川教育系统灾情综述237
(四)灾后汶川教育重建现状与存在问题238
二、汶川县灾后教育重建的指导思想、重建方针与基本路径240
(一)指导思想:“三个面向”“三观”导向240
(二)重建方针:坚守“四十字方针”,做好“四个结合”241
(三)基本路径:实施灾后教育重建系统工程242
三、汶川县灾后教育恢复重建的近期与长远发展纲要244
(一)全县教育系统恢复重建与全面发展的目标定位244
(二)教育“物质硬件重建”的主要内涵、基本要求与实施模式245
(三)教育“非物质要素重建”的主要内涵、基本要求与实施模式248
四、汶川县灾后教育重建的人财物投入预算、成本效益分析和融资投资渠道259
(一)汶川县灾后教育重建的人财物投入预算259
(二)汶川县灾后教育重建的成本效益分析262
(三)汶川县灾后教育重建的融资投资渠道264
五、整体统筹推进,加速“十大创新”——对汶川教育系统灾后重建、全面发展的对策建议266
(一)创新教育思想理念,新建“优教优育五大指数”266
(二)创新教育发展战略,推进教育类型多样化267
(三)创新教育重建路线,培养多类型专业人才267
(四)创新学校办学模式,力促汶川教育“八化”268
(五)创新学校办学路线,推行兴教“五引”举措268
(六)创新名优品牌学校,打造“五大名牌”效应269
(七)创新教育体制机制,新建优教“四大机制”270
(八)创新支教优惠政策,开辟多元化投入渠道271
(九)创新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弘扬抗震救灾精神271
(十)创新教育管理理念,提升教育系统管理水平272
附件 国内外灾后教育重建经验的典型案例分析273
汶川县灾后重建卫生资源整合研究279
一、汶川县现有医疗卫生资源状况调查281
(一)震前基本情况281
(二)地震损坏情况282
(三)灾后重建情况282
二、汶川县医疗卫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283
(一)存在问题283
(二)原因分析283
三、汶川县医疗卫生资源整合构想285
(一)总体思路285
(二)基本原则286
(三)整合目标287
四、有关对策建议288
(一)着力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和谐医疗卫生秩序288
(二)深入打造多层次、高水平的医疗服务网络体系290
(三)加快建设网络化、高效率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293
(四)大力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医疗卫生人才队伍294
(五)精心创建汶川医疗卫生品牌297
汶川县灾后精神家园重建研究299
一、灾后精神家园重建的基本内涵302
(一)灾后精神家园重建的基本内涵302
(二)灾后精神家园重建的内涵分析303
二、国内外灾后精神家园重建的历史经验304
(一)国外灾后精神家园重建304
(二)国内灾后精神家园重建306
(三)国内外灾后精神家园重建工作给予我们的启示308
三、汶川灾后精神家园重建的现状调查分析309
(一)震前汶川精神家园建设基本情况309
(二)汶川大地震对汶川县精神家园的破坏性影响310
(三)汶川大地震对汶川县精神家园的积极影响310
(四)汶川灾后精神家园建设取得的成绩311
(五)汶川灾后精神家园建设存在的问题312
四、汶川灾后精神家园重建的对策措施313
(一)灾后精神家园重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314
(二)汶川灾后精神家园重建的对策措施314
结语320
后记321
汶川县构建和谐社会研究323
一、和谐社会概述325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325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325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326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327
(一)目标任务327
(二)主要原则328
(三)研究视角328
(四)指标体系329
(五)基本途径332
(六)切入点333
三、汶川县构建和谐社会的现状及其问题分析333
(一)确立基本方针,突出主攻方向334
(二)大力推进民生工程,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335
(三)加快生态恢复重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338
(四)扎实开展维稳工作,维护社会安全稳定340
(五)以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推进民主政治建设341
(六)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344
四、汶川县构建和谐社会的对策建议345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贯穿于灾后恢复重建的全过程345
(二)大力提高党和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346
(三)全力抓好民生工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348
(四)加强环境治理保护,全力修复生态系统350
(五)深化综治维稳工作,确保社会安全稳定351
参考文献352
汶川县营造干部干事创业机制研究355
一、汶川县灾后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主要举措357
(一)灾后汶川干部队伍概况357
(二)灾后汶川县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主要举措358
二、汶川县营造干部队伍干事创业机制的问题现状361
(一)干部自身的问题361
(二)外在机制的不足362
(三)汶川灾后恢复重建对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新要求362
三、汶川县营造干部干事创业机制的意见和建议364
(一)建立健全干部干事创业的理念塑造和舆论引导机制365
(二)建立健全干部干事创业的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366
(三)建立健全干部干事创业的考核评价和监督约束机制369
汶川县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研究373
一、引言375
(一)研究背景375
(二)文献综述375
(三)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377
二、汶川县农村金融需求分析379
(一)汶川县经济概况与总体规划379
(二)农户收支状况与金融需求分析381
(三)企业概况与金融需求分析384
(四)政府金融需求分析386
(五)小结387
三、汶川县金融体系总体布局及其存在的问题388
(一)汶川县金融体系总体布局388
(二)金融机构在灾后重建中发挥的作用392
(三)金融机构在灾后重建中可利用的资源393
(四)汶川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393
四、全球灾后重建金融支持的经验与教训396
(一)灾后重建的全球经验396
(二)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经验399
五、汶川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亟待梳理的几个前提405
(一)灾后重建中金融应以农民组织化的提高与龙头企业的蓬勃发展为核心,大力推进县域经济的繁荣,提高居民的可持续生存能力405
(二)合理界定灾后重建金融支持的政策性边界,建立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全民共建、灵活开放的金融体系407
(三)金融机构灾后重建中实现可持续化发展的可能性与前提条件408
六、通过打造汶川农村金融改革实验区的方式来促进汶川金融体系的发展410
(一)放开灾区金融管制,开放金融市场,引导各类资金的进入,以实现灾区经济的蓬勃发展410
(二)创新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核销方式,促进金融机构的良性发展411
(三)建立健全符合农村经济实际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降低金融服务运营成本,实现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化发展411
(四)加强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机构运营效率,实现灾后重建中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414
(五)加强巨灾保险基金的建立416
(六)实行区别对待的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增强灾区金融机构放贷能力416
七、汶川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中的地方政府行为417
(一)设立汶川县金融办作为政府、企业与银行的统一协调部门417
(二)利用灾后重建的有利环境,创设一批新型金融机构418
(三)加强政府投资公司的建设,发挥政府融资平台的功能422
(四)利用金融资源帮助农民提高收入427
(五)加强风险补偿与分担机制的建设,促进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化发展428
(六)大力促进信息平台的搭建与发展,节约金融机构交易成本429
(七)加强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扶持与支持力度,提升金融机构竞争力429
(八)加强金融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的建设430
参考文献431
“四新”技术在汶川灾后重建中的应用研究433
一、“四新”技术的概况435
(一)“四新”技术介绍435
(二)灾后重建新技术的选择436
二、国内外灾后恢复重建经验总结436
(一)日本灾后重建经验436
(二)美国灾后重建经验437
(三)中国台湾灾后重建经验438
(四)小结438
三、灾后重建对“四新”技术的需求及应用障碍439
(一)灾后重建对“四新”技术的需求分析439
(二)灾后重建“四新”技术应用存在的障碍440
四、案例分析——城市规划对“四新”技术应用的控制440
(一)城市规划对“四新”技术应用的总体控制440
(二)“四新”技术在映秀灾后重建体系中的应用441
(三)“四新”技术在映秀灾后重建建筑系统中的应用448
五、“四新”技术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应用的保障措施452
(一)政府扶持452
(二)人才保障452
(三)多渠道筹措资金452
(四)城市规划的指导与控制452
(五)强化对灾区农业的科技支撑452
汶川县羌族服饰与刺绣的保护与开发研究453
一、震前汶川羌族服饰与刺绣的历史样态把握455
(一)汶川羌族服饰与刺绣的基本历史背景溯源455
(二)汶川羌族服饰与刺绣的文化语境和符号学内涵455
(三)汶川羌族服饰与刺绣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品格458
二、震后汶川羌族服饰与刺绣的总体现状分析459
(一)震后羌族服饰的文化生态环境调查分析460
(二)震后羌族刺绣的文化生态环境调查分析461
(三)震后羌绣传人的文化生态环境调查分析461
三、保护和开发汶川羌族服饰与刺绣的战略思路462
(一)保持或恢复汶川羌族服饰与刺绣的原生态463
(二)对汶川羌族服饰与刺绣的整体性活态保护463
(三)坚守汶川羌族服饰与刺绣的可解读性原则464
(四)强化汶川羌族服饰与刺绣的可持续性原则464
四、保护和开发汶川羌族服饰与刺绣的实施建议465
(一)建立羌族服饰与刺绣博物馆和传习所465
(二)加强对羌绣传承人的保护、支持和资助465
(三)逐步形成羌绣传人职业化,羌绣产业化,羌绣保护系统化的格局465
(四)对羌绣的制作采取开放式体验并配合旅游项目进行传播466
(五)以多种艺术手段为载体对羌族服饰和羌绣进行保护和宣传467
(六)以羌族服饰和羌绣的元素进行创意产业的开发467
(七)强化羌族服饰和羌绣的“三品”意识468
(八)保护羌族服饰和羌绣的文化生态环境,建立羌文化生态的典型村寨469
(九)提倡麻植物的种植469
(十)组织编写介绍羌族服饰、羌绣及图案、技艺的教材470
(十一)成立羌族服饰和羌绣振兴计划领导小组470
后记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