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VMware网络技术 原理与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美)沃尔,(美)潘特尔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479871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32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250页
- 主题词:虚拟处理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VMware网络技术 原理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物理网络入门2
第1章 入门知识2
1.1 导言2
1.2 重复的工作2
1.3 小结5
第2章 两种网络模型的故事6
2.1 导言6
2.2 模型行为7
2.2.1 分层7
2.2.2 封装8
2.3 OSI模型8
2.4 TCP/IP模型9
2.4.1 网络接口层10
2.4.2 互联网层10
2.4.3 传输层10
2.4.4 应用层10
2.5 OSI和TCP/IP模型的对比11
2.6 小结11
第3章 以太网12
3.1 导言12
3.2 以太网12
3.2.1 历史和操作理论13
3.2.2 以太标准和电缆类型13
3.2.3 以太网编址15
3.3 扩展以太网段:中继器、集线器和交换机16
3.4 小结17
第4章 第2层的高级知识18
4.1 导言18
4.1.1 概念18
4.1.2 端口汇聚20
4.2 避免环路和生成树21
4.2.1 生成树概述22
4.2.2 PortFast23
4.2.3 快速生成树24
4.3 链路聚合25
4.3.1 什么是链路聚合25
4.3.2 动态链路聚合27
4.3.3 负载分布类型28
4.4 小结29
第5章 第3层30
5.1 导言30
5.2 网络层30
5.2.1 路由和转发31
5.2.2 已连接、静态和动态路由31
5.2.3 最终网关31
5.3 IP编址和子网32
5.3.1 分类编址32
5.3.2 无类编址32
5.3.3 保留地址33
5.4 网络层支持应用34
5.4.1 DHCP34
5.4.2 DNS34
5.4.3 ARP35
5.4.4 Ping35
5.5 小结35
第6章 融合式基础架构36
6.1 导言36
6.2 概念36
6.3 示例38
6.3.1 Cisco UCS38
6.3.2 HP BladeSystem39
6.3.3 Nutanix虚拟计算平台40
6.4 小结41
第二部分 虚拟交换44
第7章 虚拟交换与物理交换的不同44
7.1 导言44
7.2 物理和虚拟交换机的比较44
7.2.1 相似点45
7.2.2 不同点45
7.2.3 交换决策45
7.3 物理上联链路47
7.4 虚拟端口48
7.4.1 虚拟机NIC48
7.4.2 VMkernel端口48
7.4.3 服务控制台48
7.5 VLAN49
7.5.1 外部交换标记49
7.5.2 虚拟交换机标记49
7.5.3 虚拟客户标记50
7.6 小结50
第8章 vSphere标准交换机51
8.1 导言51
8.2 vSphere标准交换机51
8.2.1 基本术语52
8.2.2 控制平面52
8.2.3 数据平面52
8.3 虚拟交换机属性52
8.3.1 端口数量53
8.3.2 最大传输单元(MTU)53
8.4 安全性54
8.4.1 混杂模式55
8.4.2 MAC地址更改55
8.4.3 伪造传输56
8.5 发现57
8.6 流量整形58
8.7 网卡捆绑60
8.7.1 负载平衡60
8.7.2 网络故障检测61
8.7.3 通知交换机62
8.7.4 故障恢复63
8.7.5 故障切换顺序63
8.8 层次化覆盖63
8.9 VMkernel端口64
8.9.1 端口属性和服务64
8.9.2 IP地址65
8.10 VM端口组66
8.11 小结66
第9章 vSphere分布式交换机67
9.1 vSphere分布式交换机简介67
9.1.1 控制平面67
9.1.2 处理vCenter故障68
9.1.3 数据平面69
9.2 监控69
9.2.1 Cisco发现协议70
9.2.2 链路层发现协议70
9.2.3 NetFlow71
9.2.4 端口镜像73
9.3 私有VLAN77
9.3.1 主VLAN77
9.3.2 混杂VLAN77
9.3.3 辅助VLAN77
9.3.4 团体VLAN78
9.3.5 隔离VLAN78
9.4 分布式端口组78
9.4.1 V Mkernel端口79
9.4.2 虚拟机79
9.5 流量整形80
9.6 负载平衡81
9.7 网络I/O控制83
9.7.1 网络资源池84
9.7.2 份额85
9.7.3 用户定义网络资源池86
9.8 小结87
第10章 第三方交换机-1000V88
10.1 导言88
10.2 与vSphere的集成89
10.3 虚拟控制引擎模块90
10.4 虚拟以太网模块93
10.4.1 2层模式94
10.4.2 3层模式中的Nexu1000V95
10.4.3 VEM最大值96
10.5 高级功能96
10.6 运营许可模式97
10.6.1 基本版97
10.6.2 高级版97
10.7 小结98
第11章 实验方案99
11.1 导言99
11.2 架构决策100
11.2.1 网络设计100
11.2.2 主机设计101
11.2.3 虚拟机的数据流量设计101
11.3 实验方案102
11.4 小结104
第12章 标准虚拟交换机设计105
12.1 导言105
12.2 标准虚拟交换机设计105
12.2.1 样板用例106
12.2.2 命名约定106
12.3 确保服务质量108
12.4 网络适配器109
12.5 虚拟机流量110
12.5.1 虚拟机端口组110
12.5.2 故障切换顺序113
12.6 VMkernel端口114
12.6.1 管理114
12.6.2 vMotion117
12.6.3 容错120
12.6.4 NFS存储121
12.6.5 VMkernel故障切换概述123
12.7 最后的调整125
12.8 配置其他vSphere主机125
12.9 小结126
第13章 分布式虚拟交换机设计127
13.1 导言127
13.2 分布式虚拟交换机设计127
13.2.1 用例128
13.2.2 命名约定128
13.3 确保服务质量129
13.3.1 网络IO控制129
13.3.2 802.1 p优先级标记131
13.3.3 差分服务编码点131
13.4 创建分布式虚拟交换机132
13.5 网络适配器134
13.6 虚拟机使用的分布式端口组135
13.7 VMkernel端口所用的分布式端口组138
13.7.1 管理139
13.7.2 vMotion140
13.7.3 容错141
13.7.4 iSCSI存储141
13.7.5 VMkernel故障切换概述142
13.8 添加vSphere主机143
13.8.1 创建VMkernel端口147
13.8.2 移动vCenter虚拟机150
13.9 最后的步骤153
13.9.1 健康检查153
13.9.2 网络发现协议154
13.10 其他设计考虑因素155
13.10.1 全自动设计155
13.10.2 混合自动化设计156
13.10.3 哪一种正确156
13.11 小结156
第三部分 在我的网络上访问你的存储:IP存储158
第14章 iSCSI常规用例158
14.1 导言158
14.2 理解iSCSI158
14.2.1 无损协议与“尽最大努力”协议的对比159
14.2.2 基于优先级的流量控制159
14.2.3 VLAN隔离160
14.2.4 在iSCSI中使用巨型帧160
14.3 iSCSI组件161
14.3.1 发起方161
14.3.2 目标162
14.3.3 命名163
14.3.4 CHAP安全性163
14.4 iSCSI适配器165
14.4.1 软件iSCSI适配器165
14.4.2 非独立硬件iSCSI适配器165
14.4.3 独立硬件iSCSI适配器166
14.5 iSCSI设计167
14.5.1 NIC捆绑167
14.5.2 网络端口绑定168
14.5.3 多虚拟交换机设计169
14.5.4 单虚拟交换机设计170
14.6 从iSCSI启动171
14.7 小结172
第15章 iSCSI设计和配置173
15.1 导言173
15.2 iSCSI设计173
15.2.1 用例174
15.2.2 命名约定174
15.2.3 网络地址175
15.3 虚拟交换机配置176
15.3.1 iSCSI分布式端口组176
15.3.2 VMkernel端口179
15.3.3 网络端口绑定182
15.3.4 巨型帧184
15.4 添加iSCSI设备185
15.4.1 iSCSI服务器和目标185
15.4.2 使用CHAP进行身份验证187
15.4.3 创建VMFS数据存储189
15.4.4 路径选择策略191
15.5 小结192
第16章 NFS常规用例193
16.1 导言193
16.2 理解NFS193
16.2.1 无损和“尽最大努力”协议194
16.2.2 VLAN隔离194
16.2.3 在NFS中使用巨型帧194
16.3 NFS组件195
16.3.1 导出195
16.3.2 守护进程196
16.3.3 挂载点196
16.3.4 用ACL保证安全性197
16.4 网络适配器197
16.5 NFS设计198
16.5.1 单一网络198
16.5.2 多重网络199
16.5.3 链路聚合组200
16.6 小结202
第17章 NFS设计和配置203
17.1 导言203
17.2 NFS设计203
17.2.1 用例203
17.2.2 命名约定204
17.2.3 网络地址204
17.3 虚拟交换机配置205
17.3.1 NFS虚拟交换机205
17.3.2 网络适配器207
17.3.3 VMkernel端口208
17.4 挂载NFS存储210
17.5 小结212
第四部分 其他设计方案214
第18章 其他虚拟交换机设计方案214
18.1 导言214
18.2 用例214
18.3 两个网络适配器215
18.3.1 使用基于以太网的存储216
18.3.2 不使用基于以太网的存储216
18.4 4个网络端口216
18.4.1 使用基于以太网的存储216
18.4.2 不使用基于以太网的存储217
18.5 6个网络端口217
18.5.1 使用基于以太网的存储——6个1Gb端口218
18.5.2 不使用基于以太网的存储——6个1Gb端口218
18.5.3 使用基于以太网的存储——4个1Gb+2个10Gb端口219
18.5.4 不使用基于以太网的存储——4个1Gb+2个10Gb端口219
18.6 8个网络适配器219
18.6.1 使用基于以太网的存储——8个1Gb端口220
18.6.2 不使用基于以太网的存储——8个1Gb端口220
18.6.3 使用基于以太网的存储——4个1Gb+4个10Gb端口220
18.6.4 使用基于以太网的存储——4个1Gb+4个10Gb端口221
18.7 小结221
第19章 多NIC vMotion架构222
19.1 导言222
19.2 多NIC vMotion用例222
19.2.1 设计223
19.2.2 验证可用带宽223
19.2.3 控制vMotion流量224
19.2.4 分布式虚拟交换机设计225
19.2.5 标准虚拟交换机设计226
19.2.6 上游物理交换机设计227
19.3 配置多NIC vMotion227
19.3.1 分布式端口组227
19.3.2 VMKernel端口228
19.3.3 流量整形230
19.4 小结230
附录 VMware用户组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