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西医结合导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戴恩来,罗再琼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ISBN:9787506755047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124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137页
- 主题词:中西医结合-中医学院-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西医结合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的含义1
一、“中西医结合”的提法及其来历1
二、中西医结合的含义2
三、中西医结合的意义2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简史3
一、“中西医汇通”思想的产生3
二、中西医汇通派形成时期5
三、中西医结合研究期6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的方针政策11
一、创造条件时期11
二、“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提出11
三、“中西医并重”方针的形成12
四、“中西医结合并重”方针的发展13
第二章 中西医学差异14
第一节 中西医文化背景差异14
一、西医学文化背景14
二、中医学文化背景19
第二节 认知方法差异22
一、西医学认知方法22
二、中医学认知方法24
第三节 生理、病理学差异27
一、中西医生理学差异27
二、中西医病理学差异29
第四节 诊断、治疗学差异32
一、中西医诊断学差异32
二、中西医治疗学差异35
第五节 医学模式差异37
一、西医学模式及其演变37
二、中医学模式及其意义40
第三章 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43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方法43
一、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43
二、细胞生物学与组织形态研究方法46
三、生物化学研究方法47
四、医学免疫学研究方法48
五、功能学研究方法50
六、中药化学研究方法52
七、系统生物学研究方法54
八、动物实验与中医药研究55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方法58
一、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基本原则58
二、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基本方法60
第四章 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67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成果67
一、阴阳五行学说的物质基础已部分阐明67
二、藏象学说的物质基础已基本阐明69
三、气的实质已部分阐明77
四、经络功能、实质的多方位研究正在继续78
五、中西医病因学中存在的一定的通约性和互补性81
六、四诊的客观化研究成果显著85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成果89
一、传染病89
二、内科疾病89
三、外科疾病94
四、妇科疾病95
五、儿科疾病95
六、针刺麻醉96
第五章 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模式97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模式97
一、病证结合中的“病”、“证”关系97
二、病证结合模式的应用98
三、病证结合模式的意义99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的辨证模式99
一、宏观微观结合模式99
二、整体局部结合模式102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104
一、从“病证结合”中孵化出的治疗模式104
二、中西药有机结合模式105
第六章 中西医结合的新概念108
第一节 微观辨证108
一、概念的来源及其定义108
二、概念的依据109
三、概念的临床意义112
第二节 隐潜性证112
一、概念的来源及其定义112
二、概念的依据112
三、概念的临床意义113
第三节 生理性肾虚113
一、概念的来源及其定义113
二、概念的依据114
三、概念的临床意义115
第四节 菌毒并治115
一、概念的来源及其定义115
二、概念的依据116
三、概念的临床意义116
第五节 高原瘀血证117
一、概念的来源及其定义117
二、概念的依据117
三、概念的临床意义118
第六节 急性虚证118
一、概念的来源及其定义118
二、概念的依据119
三、概念的临床意义120
第七节 急瘀证120
一、概念的来源及其定义120
二、概念的依据120
三、概念的临床意义121
第八节 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121
一、概念的来源及其定义121
二、概念的依据122
三、概念的临床意义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