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德育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德育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24/30654236.jpg)
- 李化树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4325817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50页
- 文件大小:90MB
- 文件页数:361页
- 主题词:德育-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德育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现代德育研究的背景1
(一)现实背景2
(二)理论背景3
二、现代德育研究的内容4
(一)德育理论发展研究4
(二)德育发展领域研究5
(三)德育的超越性研究5
(四)德育的现代化研究6
(五)德育功能拓展研究6
(六)德育发展战略研究7
三、现代德育研究的意义7
(一)理论价值8
(二)实践意义8
四、现代德育研究的思路10
第二章 多元文化背景下德育目标的确立12
一、德育价值观的文化透视12
(一)全球化对现代价值观教育的冲击13
(二)现代化推动社会主义价值观变革16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德育价值观念18
(四)以人为本的德育价值观的实现21
二、时代对公民教育的呼唤22
(一)公民教育概述22
(二)公民教育的历史回顾23
(三)公民教育与传统德育25
(四)中国公民教育的缺失26
(五)国外公民教育的借鉴28
三、公民教育的目标分析30
(一)公民教育的价值取向30
(二)公民教育的目标层次31
(三)公民教育目标制定的原则32
四、公民教育目标的建构33
(一)有道德的好公民德育目标的内涵33
(二)有道德的好公民德育观念的确立34
(三)有道德的好公民德育目标制定的依据35
第三章 社会主义和谐德育体系建设38
一、和谐德育建设的宏观背景38
二、和谐德育建设的政策依据40
三、和谐德育建设的理论基础43
(一)和谐社会概念的产生43
(二)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44
(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49
四、和谐德育建设的重大意义52
(一)合力构建社会主义道德大厦的现实需要52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52
(三)努力推动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53
五、和谐德育建设的整体构想54
(一)指导思想54
(二)基本原则54
(三)教育内容56
(四)实施工程58
第四章 高师院校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64
一、高师院校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理论基础64
(一)高师院校德育资源的特点64
(二)高师院校德育资源的分类66
(三)高师院校德育资源的特色68
二、高师院校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理论依据69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69
(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思想69
(三)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70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71
三、高师院校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分析71
(一)调查方法和过程72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72
四、高师院校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施层面77
(一)学校人力层面德育资源的优化77
(二)学校教学层面德育资源的开发78
(三)学校物质环境层面德育资源的挖掘80
(四)学校精神层面德育资源的应用81
(五)学校制度层面德育资源的规划83
(六)学校媒体层面德育资源的整合84
五、高师院校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对策85
(一)确立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原则86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高师德育资源观88
(三)凸显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主体的功能89
(四)创新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法途径90
(五)推进高师院校德育资源管理的科学化91
(六)推动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科学探索92
(七)借鉴西方国家高校德育实践的成功经验93
(八)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资源网络94
第五章 红色旅游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97
一、红色旅游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理论基础97
(一)红色旅游德育环境97
(二)红色旅游的德育功能98
(三)红色旅游德育实施的依据100
二、红色旅游德育资源的主要内容106
(一)长征路线德育资源106
(二)革命战争场地及根据地德育资源108
(三)革命领袖类德育资源110
(四)革命英雄类德育资源111
(五)文史书刊、音像资料类德育资源112
(六)红色旅游配套产品中的德育资源113
三、红色旅游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状况114
(一)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总体状况114
(二)红色旅游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概况116
(三)红色旅游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反思118
四、红色旅游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思路119
(一)制定目标任务119
(二)优化政策环境119
(三)选择实施策略121
(四)构筑实践平台126
(五)加强督导评估129
第六章 多元化时代高校德育环境的优化130
一、多元化时代高校德育环境优化的理论基础130
(一)德育环境的分类130
(二)德育环境的构成131
(三)德育环境的作用132
(四)德育环境与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关系133
(五)多元化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德育环境134
二、多元化时代高校德育环境面临的挑战及问题138
(一)高校德育环境面临的挑战139
(二)高校德育环境存在的问题140
三、多元化时代高校德育环境优化的基本思路143
(一)高校德育环境优化的指导思想143
(二)高校德育环境优化的基本依据143
(三)高校德育环境优化的主要原则146
(四)高校德育环境优化的实施策略147
第七章 高校教师道德行为失范的防治154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总体状况调查154
(一)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总体状况154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失范的表现155
(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失范的影响159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失范的原因探析160
(一)社会转型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冲突160
(二)社会转型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冲击161
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失范的应对策略163
(一)与时俱进切实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63
(二)将教师教育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途径165
(三)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对教师的人文关怀166
(四)优化社会环境营造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167
(五)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体制机制169
(六)提倡团队学习搭建团队协作共事平台170
第八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171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重要意义171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内涵171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可行性174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意义176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及成因分析178
(一)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史演进178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工作特点180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状况181
(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问题187
(五)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的成因190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对策建议191
(一)加大辅导员队伍的培养培训力度191
(二)拓宽辅导员队伍的职后发展渠道194
(三)健全辅导员队伍的保障激励机制196
(四)完善辅导员队伍职业化政策制度197
第九章 小学德育课的生活化发展方向201
一、道德教育的反思与审视201
(一)传统思想品德教育的局限性201
(二)时代对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203
(三)回归生活的思想品德教育203
二、在主体生活中学习道德206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课程观,在生活中学习道德206
(二)坚持品德教学生活化,走向现实生活实践207
(三)推进德育课程综合化,增强德育的实效性208
三、21世纪德育的新路向209
(一)确立科学的德育生活经验课程观209
(二)坚持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统210
(三)加强德育工作的制度化建设210
(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211
第十章 初中学生道德实践的问题反思212
一、初中学生道德实践的现状调查212
(一)初中学生道德实践的基本状况212
(二)初中学生道德实践的主要问题222
二、初中学生道德实践问题的成因分析223
(一)初中学生道德实践问题的外在动因223
(二)初中学生道德实践问题的内在动因227
三、增强初中学生道德实践的基本对策228
(一)切实坚持以科学的道德实践理论为指导228
(二)确立主体性、实践性、生活化德育观念230
(三)强化对初中学生道德实践的组织管理233
(四)积极创设初中学生优良的道德实践环境234
(五)努力抓好初中学生道德实践的评价工作240
第十一章 社会转型期高中生德育的变革241
一、社会转型期高中学生德育面临的新形势241
(一)社会转型所引发的社会变革与发展241
(二)社会转型对高中生德育带来的冲击245
二、高中学生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247
(一)高中学生德育的总体状况247
(二)高中学生德育的突出问题253
(三)高中学生德育问题的成因分析256
三、社会转型期高中学生德育问题的应对举措258
(一)适应形势发展,增强德育的时代性259
(二)创新德育理念,开拓德育新领域259
(三)加强思想教育,回归生活德育263
(四)拓宽德育渠道,优化育人环境267
(五)加强师德建设,打造专业队伍269
(六)健全评价体系,完善激励机制270
第十二章 新时期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272
一、高校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基本状况272
(一)信息传播中的道德失范行为272
(二)沉迷网络游戏的道德失范行为273
(三)侵犯个人权利的道德失范行为274
(四)滥用表达自由的道德失范行为276
(五)走向极端的道德失范行为277
二、高校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探析278
(一)网络自身特性的隐患278
(二)大学生不良心理诱导280
(三)高校网络德育的缺位283
(四)社会管理存在的缺失283
三、高校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根本对策285
(一)高校应加强网络道德的建设285
(二)大学生应强化网络道德自律289
(三)社会应切实加强网络活动管理291
(四)国家应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293
第十三章 终身教育与终身德育体系建构297
一、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及影响297
(一)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297
(二)终身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299
(三)终身教育思想的重要影响300
二、终身教育背景下的终身德育301
(一)终身教育与终身德育的关系302
(二)终身德育的基本特征305
(三)终身德育的功用价值308
三、终身德育体系的整体构建311
(一)终身德育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311
(二)纵向衔接的终身德育体系构建312
(三)横向沟通的终身德育体系架构321
(四)纵横整合的终身德育体系建设324
参考文献327
一、学术著作327
二、期刊论文328
后记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