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实用传染病影像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实用传染病影像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23/30649404.jpg)
- 李宏军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85066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1058页
- 文件大小:216MB
- 文件页数:1088页
- 主题词:传染病-影象诊断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实用传染病影像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医学影像学概论1
第一章 放射学1
第一节 X线成像1
第二节 计算机断层成像3
第三节 磁共振成像4
第二章 超声成像9
第一节 超声成像检查技术9
第二节 超声图像特点与分析9
第三节 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10
第三章 放射性核素显像12
第一节 ECT12
第二节 PET/CT与PET/MRI14
第二篇 传染病概论17
第四章 传染病的过去、现在和将来17
第五章 传染病的分类21
第六章 传染病的遗传学基础23
第七章 感染与免疫25
第一节 寄生物的致病性25
第二节 传染性过程中的机体免疫反应25
第三节 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26
第八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28
第一节 传染源28
第二节 传染过程28
第三节 传播途径29
第四节 人群易感性31
第五节 疫源地及流行过程31
第六节 影响流行进程的因素32
第九章 传染病的特征33
第一节 传染病的基础特征33
第二节 传染病的临床体征33
第三篇 传染病影像学各论37
第十章 甲型H1N1流感37
第一节 病原学37
第二节 流行病学37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39
第四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40
第五节 甲型H1N1流感相关并发症40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41
第七节 影像学表现41
第八节 诊断依据75
第九节 鉴别诊断76
第十一章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79
第一节 病原学79
第二节 流行病学80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81
第四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87
第五节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相关并发症88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89
第七节 影像学表现90
第八节 诊断依据107
第九节 鉴别诊断108
第十二章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112
第一节 病原学112
第二节 流行病学113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114
第四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116
第五节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相关并发症118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119
第七节 影像学表现120
第八节 诊断依据137
第九节 鉴别诊断138
第十三章 艾滋病141
第一节 病原学141
第二节 流行病学141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143
第四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144
第五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146
第六节 艾滋病相关疾病影像学表现147
第七节 诊断依据421
第八节 鉴别诊断422
第十四章 病毒性肝炎426
第一节 病原学426
第二节 流行病学426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427
第四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432
第五节 病毒性肝炎相关并发症434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435
第七节 影像学表现437
第八节 鉴别诊断474
第十五章 麻疹478
第一节 病原学478
第二节 流行病学478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479
第四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481
第五节 麻疹相关并发症482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483
第七节 影像学表现484
第八节 诊断依据498
第九节 鉴别诊断498
第十六章 手足口病501
第一节 病原学501
第二节 流行病学501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502
第四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506
第五节 手足口病相关并发症506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507
第七节 影像学表现507
第八节 诊断依据525
第九节 鉴别诊断526
第十七章 肺结核528
第一节 病原学528
第二节 流行病学528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529
第四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530
第五节 肺结核相关并发症531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531
第七节 影像学表现532
第八节 诊断依据559
第九节 鉴别诊断561
第十八章 猩红热564
第一节 病原学564
第二节 流行病学564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565
第四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565
第五节 猩红热相关并发症566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567
第七节 影像学表现567
第八节 诊断依据569
第九节 鉴别诊断569
第十九章 梅毒571
第一节 病原学571
第二节 流行病学571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572
第四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572
第五节 梅毒相关并发症574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575
第七节 影像学表现576
第八节 诊断依据590
第九节 鉴别诊断591
第二十章 流行性出血热594
第一节 病原学594
第二节 流行病学594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595
第四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596
第五节 流行性出血热相关并发症597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598
第七节 影像学表现599
第八节 诊断依据608
第九节 鉴别诊断608
第二十一章 脊髓灰质炎611
第一节 病原学611
第二节 流行病学611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612
第四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612
第五节 脊髓灰质炎相关并发症613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614
第七节 影像学表现614
第八节 诊断依据620
第九节 鉴别诊断620
第二十二章 狂犬病622
第一节 病原学622
第二节 流行病学622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623
第四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623
第五节 狂犬病相关并发症624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624
第七节 影像学表现625
第八节 诊断依据629
第九节 鉴别诊断629
第二十三章 流行性乙型脑炎631
第一节 病原学631
第二节 流行病学631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632
第四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633
第五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相关并发症634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634
第七节 影像学表现635
第八节 诊断依据641
第九节 鉴别诊断642
第二十四章 新生儿破伤风644
第一节 病原学644
第二节 流行病学644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644
第四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644
第五节 新生儿破伤风相关并发症645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645
第七节 影像学表现645
第八节 诊断依据646
第九节 鉴别诊断647
第二十五章 登革热648
第一节 病原学648
第二节 流行病学648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649
第四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649
第五节 登革热相关并发症650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650
第七节 影像学表现651
第八节 诊断依据658
第九节 鉴别诊断658
第二十六章 炭疽660
第一节 病原学660
第二节 流行病学660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661
第四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661
第五节 炭疽相关并发症662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662
第七节 影像学表现663
第八节 诊断依据667
第九节 鉴别诊断667
第二十七章 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669
第一节 病原学669
第二节 流行病学669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670
第四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671
第五节 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相关并发症673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674
第七节 影像学表现675
第八节 诊断依据691
第九节 鉴别诊断693
第二十八章 伤寒和副伤寒696
第一节 病原学696
第二节 流行病学696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697
第四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697
第五节 伤寒和副伤寒相关并发症698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699
第七节 影像学表现699
第八节 诊断依据705
第九节 鉴别诊断705
第二十九章 百日咳707
第一节 病原学707
第二节 流行病学707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708
第四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708
第五节 百日咳相关并发症709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709
第七节 影像学表现710
第八节 诊断依据712
第九节 鉴别诊断713
第三十章 白喉714
第一节 病原学714
第二节 流行病学714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715
第四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715
第五节 白喉相关并发症716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716
第七节 影像学表现717
第八节 诊断依据717
第九节 鉴别诊断718
第三十一章 布鲁菌病719
第一节 病原学719
第二节 流行病学719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720
第四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720
第五节 布鲁菌病相关并发症721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722
第七节 影像学表现723
第八节 诊断依据737
第九节 鉴别诊断738
第三十二章 钩端螺旋体病740
第一节 病原学740
第二节 流行病学740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741
第四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743
第五节 钩端螺旋体病相关并发症744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745
第七节 影像学表现746
第八节 诊断依据756
第九节 鉴别诊断757
第三十三章 血吸虫病759
第一节 病原学759
第二节 流行病学759
第三节 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760
第四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761
第五节 血吸虫病相关并发症762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763
第七节 影像学表现763
第八节 诊断依据777
第九节 鉴别诊断778
第三十四章 疟疾781
第一节 病原学781
第二节 流行病学782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782
第四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783
第五节 疟疾相关并发症783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784
第七节 影像学表现784
第八节 诊断依据802
第九节 鉴别诊断802
第三十五章 淋病804
第一节 病原学804
第二节 流行病学804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804
第四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805
第五节 淋病相关并发症806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807
第七节 影像学表现807
第八节 诊断依据811
第九节 鉴别诊断812
第三十六章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813
第一节 病原学813
第二节 流行病学813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814
第四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814
第五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相关并发症815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815
第七节 影像学表现816
第八节 诊断依据818
第九节 鉴别诊断818
第三十七章 流行性感冒820
第一节 病原学820
第二节 流行病学820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821
第四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822
第五节 流行性感冒相关并发症823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823
第七节 影像学表现824
第八节 诊断依据829
第九节 鉴别诊断830
第三十八章 流行性腮腺炎833
第一节 病原学833
第二节 流行病学833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834
第四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834
第五节 流行性腮腺炎相关并发症834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836
第七节 影像学表现837
第八节 诊断依据841
第九节 鉴别诊断842
第三十九章 风疹844
第一节 病原学844
第二节 流行病学844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845
第四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845
第五节 风疹相关并发症846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847
第七节 影像学表现848
第八节 诊断依据851
第九节 鉴别诊断851
第四十章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853
第一节 病原学853
第二节 流行病学853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854
第四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854
第五节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相关并发症855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855
第七节 影像学表现855
第八节 诊断依据857
第九节 鉴别诊断857
第四十一章 麻风859
第一节 病原学859
第二节 流行病学859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861
第四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861
第五节 麻风相关并发症864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865
第七节 影像学表现865
第八节 诊断依据876
第九节 鉴别诊断877
第四十二章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878
第一节 病原学878
第二节 流行病学878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879
第四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879
第五节 斑疹伤寒相关并发症880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880
第七节 影像学表现881
第八节 诊断依据882
第九节 鉴别诊断882
第四十三章 黑热病884
第一节 病原学884
第二节 流行病学885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886
第四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886
第五节 黑热病相关并发症887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887
第七节 影像学表现888
第八节 诊断依据891
第九节 鉴别诊断891
第四十四章 包虫病892
第一节 病原学892
第二节 流行病学893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894
第四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894
第五节 包虫病相关并发症896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896
第七节 影像学表现897
第八节 诊断依据917
第九节 鉴别诊断918
第四十五章 丝虫病921
第一节 病原学921
第二节 流行病学922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922
第四节 临床症状和体征922
第五节 丝虫病相关并发症924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924
第七节 影像学表现924
第八节 诊断依据927
第九节 鉴别诊断927
第四十六章 其他感染性腹泻929
第一节 病原学929
第二节 流行病学930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931
第四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932
第五节 其他感染性腹泻相关并发症933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934
第七节 影像学表现935
第八节 诊断依据941
第九节 鉴别诊断942
第四十七章 鼠疫944
第一节 病原学944
第二节 流行病学944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945
第四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946
第五节 鼠疫相关并发症947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947
第七节 影像学表现948
第八节 诊断依据953
第九节 鉴别诊断954
第四十八章 霍乱956
第一节 病原体956
第二节 流行病学957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957
第四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958
第五节 霍乱相关并发症959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959
第七节 影像学表现960
第八节 诊断依据961
第九节 鉴别诊断962
第四十九章 莱姆病963
第一节 病原学963
第二节 流行病学963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964
第四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964
第五节 莱姆病相关并发症965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965
第七节 影像学表现965
第八节 诊断依据969
第九节 鉴别诊断970
第五十章 猫抓病971
第一节 病原学971
第二节 流行病学971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971
第四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972
第五节 猫抓病相关并发症972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972
第七节 影像学检查973
第八节 诊断依据978
第九节 鉴别诊断979
第五十一章 人感染猪链球菌病980
第一节 病原学980
第二节 流行病学981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981
第四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982
第五节 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相关并发症982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983
第七节 影像学表现984
第八节 诊断依据985
第九节 鉴别诊断985
第五十二章 克-雅病987
第一节 病原学987
第二节 流行病学987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988
第四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988
第五节 克-雅病相关并发症989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989
第七节 影像学表现989
第八节 诊断依据996
第九节 鉴别诊断997
第五十三章 尼帕病毒性脑炎999
第一节 病原学999
第二节 流行病学999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1000
第四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1000
第五节 尼帕病毒性脑炎相关并发症1001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1001
第七节 影像学表现1001
第八节 诊断依据1006
第九节 鉴别诊断1006
第五十四章 埃博拉出血热1008
第一节 病原学1008
第二节 流行病学1008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1009
第四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1010
第五节 埃博拉出血热相关并发症1010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1011
第七节 诊断依据1011
第八节 鉴别诊断1012
第五十五章 肺炎衣原体肺炎1014
第一节 病原学1014
第二节 流行病学1015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1015
第四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1016
第五节 肺炎衣原体肺炎相关并发症1016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1017
第七节 影像学表现1017
第八节 诊断依据1020
第九节 鉴别诊断1020
第五十六章 鹦鹉热1022
第一节 病原学1022
第二节 流行病学1022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1023
第四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1023
第五节 鹦鹉热相关并发症1023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1023
第七节 影像学表现1024
第八节 诊断依据1029
第九节 鉴别诊断1029
第五十七章 军团菌病1031
第一节 病原学1031
第二节 流行病学1031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1032
第四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1032
第五节 军团菌病相关并发症1033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1033
第七节 影像学表现1034
第八节 诊断依据1040
第九节 鉴别诊断1041
第五十八章 水痘和带状疱疹1042
第一节 病原学1042
第二节 流行病学1042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1042
第四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1043
第五节 水痘和带状疱疹相关并发症1044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1044
第七节 影像学表现1045
第八节 诊断依据1049
第九节 鉴别诊断1049
第五十九章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1051
第一节 病原学1051
第二节 流行病学1051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1052
第四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1052
第五节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相关并发症1052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1052
第七节 诊断依据1053
第八节 鉴别诊断1053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