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华夏文化辨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华夏文化辨析
  • 钟伦纳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8124219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23页
  • 文件大小:70MB
  • 文件页数:348页
  • 主题词:文化史-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华夏文化辨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人传的龙”?——龙的艺术形态与背景1

1.潜龙期3

2.成龙期5

3.游龙期7

4.帝龙期12

5.矇眬期13

6.总结和前瞻14

第二章 仁义道德四字的古今意义20

1.为什么要澄清仁义道德这四个字?20

2.仁23

2.1“仁”的东夷背景——“天伦”的初意23

2.2“仁”以复礼,最终为公26

2.3仁求实践,克己向上27

2.4“仁”的现代意义28

3.德29

3.1德字的流变30

3.2“德”字新意及其概念的整体架构35

3.3“德”字的现代应用和修炼方法36

4.道37

4.1途、道和导38

4.2常道和异道39

4.3依附自然规律的道术41

4.4道的并合和求新42

4.5道的盈缺42

4.6道的取舍43

5.义43

5.1“义”字的流变和概念架构44

5.2非建制的义——纯义46

5.3半建制的义:忠义、结义和道义47

6.仁义道德的新概念架构50

第三章 《易经》并不神秘57

1.《易》的社会历程58

1.1卜辞、八卦与《易经》58

1.2《易》的兴衰略历60

2.《易经》与儒道的关系62

2.1《易经》与老子63

2.2《易经》与孔子64

2.3《易经》与《易传》66

3.《易》的文字、象数和推断模式67

3.1《易经》的文字67

3.2《易》的象数69

3.3《易传》的推断模式71

4.一套全面解《易》的假设74

4.1《易经》所载的实物和史迹74

4.2作者是谁?75

4.3作者的历史背景和《易经》的具体内容76

4.4作者的身份和用意78

4.5《易经》和《书经》的互相补证79

4.6一个容易读通《易经》的方法79

5.结语80

5.1《易经》里有个比“易”更重要的观念80

5.2《易》跟华夏心态、认知和策略的可能关系81

第四章 《诗经》的真情90

1.《诗经》的社会历程91

1.1《诗》的性质91

1.2《诗》的礼乐渊源93

1.3孔子诗教意义的转变94

1.4经典化与附会化95

1.5政教化和利害冲突带来的混乱96

1.6文学面目的出现97

1.7《诗》的道德责任98

1.8《诗》的考据与求真99

1.9外来理论与文化传承99

2.《诗经》的表达方式100

2.1赋、比、兴100

2.2篇章模式和音乐关系101

2.3标准化的声韵102

2.4共通的词语特色102

2.5异篇同名同句103

3.《诗经》作者的真相和真意104

3.1尹吉甫的生平和创作生涯104

3.2纯真的表达106

4.《诗经》与现代生活107

4.1从尹吉甫的人生态度吸取积极精神107

4.2推广孔子的洞识和意向108

4.3推广李辰冬的治学态度108

4.4今天怎样教《诗经》109

5.《诗经》研究的深化111

5.1深化从赋的角度来研究《诗》111

5.2多用“组诗”作为研究单位112

5.3组诗例子112

第五章 《武经七书》和中国兵法131

1.兵书出现前的华夏经验131

1.1自古多战,兵书特多131

1.2王权的军事意义:忧虑感、仁政观和长线视野133

2.《武经七书》的观念流转134

2.1《六韬》:阴谋行义,守柔保王134

2.2《司马法》:有节有制,破而不灭139

2.3《孙武兵法》:计较得失,自保伺机141

2.4《吴子》:治内谋外,积极进取146

2.5《尉缭子》:重药纷投,刑杀是赖150

2.6《三略》:防内更甚,阴阳猛济156

2.7《李卫公问对》:问答精练,阵法通达160

3.《武经七书》的总体倾向165

3.1心态和原则165

3.2人事167

3.3气和势169

4.《武经七书》与实战的关系171

4.1骑射171

4.2水战175

4.3火器179

5.《武经七书》跟华夏架构的关系183

5.1农业社会的习惯183

5.2王权削弱国家武力185

5.3儒式运作的惯性186

6.结语188

第六章 传统社区的贫困化与重塑193

1.传统社区与“大同”意向193

2.传统社区的宗族背景196

3.传统社区的常态运作198

3.1宗族制下的同与安199

3.2农村社区的自足与外求201

3.3层序格局下的内外结构203

3.4能屈能伸的界限205

4.持续力与贫困化206

4.1传统社区持续力特强也特别贫困的原因206

4.2特长的贫困化过程209

4.3特长贫困的文化210

5.移民、传统社区重塑模式与“土著化”212

5.1迁移与重塑212

5.2重塑的模式——以信仰发展历程为指标213

5.3重塑的模式——“土著化”的过程214

6.移民和非传统社区215

7.结语217

第七章 城、墟、镇与工商转型222

0.“重农轻工忌商”下的城和市222

1.西周以前——从多元经济到分区而治224

1.1西周以前的多元经济224

1.2都邑内外的功能分解226

2.东周至隋——君权起落对经济和城市的影响227

2.1动乱与发展227

2.2抑制工商的动机和措施229

3.唐代以来的经济转型231

3.1经济转型的潜力232

3.2王权的作用和反作用234

3.3儒家对工商的反对236

4.城内市的突破和乡间草市的勃兴237

4.1城内市的突破237

4.2乡间草市的勃兴238

4.3宋代草市的建制化239

4.4草市的运作240

5.市镇的宏观透视241

5.1市镇的脉络241

5.2中小市镇数目、规模和分布242

6.市镇转化与经济改组——从消费到辅助手工业245

6.1工业性质与市镇规模245

6.2从消费到辅助生产247

6.3工商的外向趋势250

7.大都市、中小市镇和农村的关系252

7.1大都市的成败252

7.2中小市镇的成功之道255

第八章 蓝色中国——海外活动的兴衰263

1.海洋文化亦源远流长263

2.王权和儒臣对海洋的态度264

3.佛教对海事的推动266

4.海上优势的形成267

4.1汉隋之间的酝酿267

4.2唐宋元间的扩展269

5.从顶峰到谷底之一:郑和下西洋与海禁273

5.1海禁的开始273

5.2郑和下西洋的背景275

5.3郑和不再下西洋最重要的原因278

5.4罢航后的新旧问题285

6.从顶峰到谷底之二:海商、海盗与海禁288

6.1应对外国海上霸权288

6.2清代海禁和内迁292

6.3限内甚于禁外292

6.4从出超到入超294

7.“华侨”:从“王民”、“华商”、“华工”,到“海外华人”和“华裔”295

7.1早期的零散出海296

7.2“华商”296

7.3“华工”298

7.4“华裔”/“海外华人”的经历300

8.展望304

第九章 华夏文化会中断吗?312

1.持久的支柱312

1.1王权312

1.2小农经济313

1.3儒式运作314

2.文化的基因315

3.循环的中止317

4.传统的应用319

5.暂结语32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