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敦煌写本文献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敦煌写本文献学
  • 张涌泉著 著
  • 出版社: 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42324146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744页
  • 文件大小:110MB
  • 文件页数:788页
  • 主题词:敦煌学-文献-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敦煌写本文献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凡例1

敦煌文献整理:百年行与思(代前言)1

绪论编3

第一章 写本文献学:一门亟待创立的新学问3

第一节 古代文献传播体式的演进5

第二节 写本文献大观7

一、吐鲁番文书8

二、敦煌文献8

三、黑水城文献9

四、宋元以来契约文书9

五、明清档案10

六、其他写本文献11

第三节 写本文献的特点13

一、内容方面13

二、形制方面14

三、校读符号16

第四节 写本文献在中华文明传承中的地位17

一、写本文献是古代文献传承中的重要一环18

二、写本文献保存了大批世无传本的佚典19

三、写本文献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学术史20

四、写本文献推动了一批新学问的诞生21

第五节 敦煌写本文献学——写本文献学的基石22

第二章 敦煌文献的价值——以语言文字为中心27

第一节 文字学价值29

一、保存了一批失传已久的古代字书29

二、提供了丰富的近代汉字字形资料34

第二节 音韵学价值38

一、《切韵》系韵书和音义类写卷的保存38

二、保存了丰富的中古近代汉语语音材料40

第三节 词汇训诂学价值43

一、口语辞书《字宝》《俗务要名林》的价值43

二、近代汉语语料的渊薮44

第四节 古籍校勘价值47

一、敦煌文献中保存的古书的较早抄本或引文,可据以纠正传世文献中的一些传刻之误47

二、敦煌文献中丰富的语言文字资料,可以给校勘古书提供许多有用的证据50

第三章 敦煌文献的写本特征55

第一节 分卷不定57

第二节 符号不定61

第三节 词句不定63

第四节 用字不定66

第五节 文多疏误69

第六节 丛脞芜杂75

字词编83

第四章 敦煌文献的字体83

第一节 汉字字体的演变85

一、文字载体的改进85

二、书写工具的变化86

三、汉字字体的演变89

第二节 篆书94

第三节 隶书97

第四节 楷书100

第五节 行书108

第六节 草书114

第五章 敦煌文献的俗语词121

第一节 敦煌文献俗语词大观123

一、基本语料123

二、研究概况125

第二节 敦煌文献俗语词误校示例129

一、不明俗语词而误录129

二、不明俗语词而臆改130

三、不明俗语词而误改132

四、不明俗语词而误增133

五、不明俗语词而误删135

六、不明俗语词而误读136

七、不明俗语词而误乙138

八、不明俗语词而误释139

九、不明俗语词而失校141

第三节 敦煌文献俗语词考释方法143

一、辨字形143

二、破假借146

三、考异文148

四、探语源151

五、审文例155

六、重类比156

第六章 敦煌文献的俗字161

第一节 敦煌文献俗字大观163

一、敦煌文献与俗字163

二、敦煌文献俗字书172

第二节 敦煌文献俗字的类型174

一、增加部件174

二、省略部件179

三、改换偏旁183

四、部件易位190

五、书写变易191

六、整体创造193

七、异形借用195

八、合文198

第三节 敦煌文献俗字的辨识206

一、审辨字形207

二、类比例句211

三、比勘异文216

四、佐证文献219

五、审察文义221

第七学敦煌文献的异文225

第一节 异本异文227

一、与字形有关的异文227

二、与字音有关的异文229

三、与字义有关的异文233

四、与语境有关的异文236

第二节 异书异文239

一、传抄致误240

二、编者或抄者删改245

第三节 同本异文253

一、正俗古今之异253

二、本字通假字之异256

三、讳字改与不改之异257

四、同义词之异258

抄例编263

第八章 讹文和正讹263

第一节 讹文265

一、因形近而误265

二、因音近而误268

三、因习语而误269

四、因上下文相涉而误269

五、因粗疏而误270

六、因直行排列而误271

七、展转而误274

第二节 正讹275

一、接书正字275

二、旁注正字281

三、记正字于天头或地脚284

四、记正字于行末287

五、记正字于句末或注末288

六、在讹字上改书正字289

七、在卷背相应位置标注正字290

第三节 馀论293

一、写本旁注的并非都是正字293

二、接书或旁注改正的并非都是错字296

三、旁注正字和旁注脱文易于混淆297

四、旁注字有阑入正文的现象300

第九章 脱文和补脱303

第一节 脱文305

一、因重文省书而脱305

二、因上下文有相同词句而脱306

三、因换行而脱307

四、因抄手节略而脱308

五、因字难识而脱308

六、因妄删而脱309

七、因纸张破损而脱309

第二节 补脱313

一、补脱字于原文右侧313

二、补脱字于句末或行末315

三、补脱字于注文之末317

第三节 馀论318

第十章 衍文和卜煞321

第一节 衍文323

一、因旁记字阑入正文而衍323

二、因换行而衍324

三、因上下文有相同词句而衍325

四、因习语而衍326

五、因误赘重文号而衍326

六、因音近而衍327

第二节 卜煞328

一、删字号示例329

二、删字号的误标和误读338

第三节 馀论348

第十一章 错乱和钩乙353

第一节 错乱355

一、语因习用而错乱355

二、因传抄走眼而错乱356

三、不察重文符号而错乱357

四、因传抄疏误而错乱357

五、因妄改而错乱358

第二节 钩乙360

一、钩乙号示例360

二、钩乙号的误读365

第三节 馀论369

第十二章 重文符号375

第一节 形状与用法377

第二节 源流演变383

第三节 传刻讹舛385

一、讹混385

二、脱漏391

三、衍误396

四、错乱397

第十三章 省代、省书和省文407

第一节 省代409

一、省代号及其用法409

二、省代号与重文号414

三、省代号与连读成训416

第二节 省书423

一、习词省书423

二、套语省书428

三、重句省书431

四、引语省书437

第三节 省文438

一、省虚词438

二、复名单称444

第十四章 标识符号451

第一节 句读号453

一、停顿号453

二、绝止号457

三、引号459

四、界隔号460

第二节 层次号464

第三节 勘验号478

第四节 画押号482

一、画指482

二、花押484

第五节 馀论486

第十五章 双行注文齐整化497

第一节 调整位置499

第二节 删减字词507

第三节 增添字词或符号509

一、增添虚词510

二、增添实词517

三、增添符号521

第四节 馀论524

校理编537

第十六章 敦煌残卷的缀合537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539

第二节 缀合工作的回顾542

第三节 敦煌残卷缀合释例547

第四节 馀论558

第十七章 敦煌文献的定名567

第一节 原有篇题的择定569

第二节 前贤拟题的检讨575

一、误拟575

二、泛拟579

三、分拟581

四、混拟583

五、不准确588

第三节 缺题残卷的定名591

一、据其他写本考定591

二、据传世文本考定598

三、据字词顺序考定601

四、据关键词考定605

第四节 馀论609

第十八章 敦煌文献的断代613

第一节 据内容断代615

一、纪年615

二、题记616

三、名物617

四、历史事件620

第二节 据书法断代622

第三节 据字形断代626

一、避讳字626

二、武周新字631

三、俗字632

第四节 据纸质和形制断代636

第五节 馀论638

第十九章 敦煌文献的辨伪645

第一节 敦煌伪卷概观647

一、全卷伪647

二、内容伪648

三、题记伪648

四、收藏印章 伪649

五、其他写卷混入650

第二节 敦煌伪卷鉴别方法652

一、纸张652

二、形制653

三、墨色653

四、笔迹653

五、内容654

六、流传654

第三节 敦煌伪卷鉴别示例——以字形辨析为中心655

第二十章 敦熄文献的校勘691

第一节 对校693

一、底本的选定693

二、校本的择取694

三、出校的原则697

第二节 他校699

一、取前人之书以校699

二、取后人之书以校700

三、取同时之书以校701

四、他校时的注意点704

第三节 本校707

一、据原书文例订正讹误708

二、据原书词例订正讹误709

三、据原书字例订正讹误710

四、据原书韵例订正讹误712

五、据原书文义订正讹误713

六、据原书古注订正讹误713

第四节 理校716

一、辨字形716

二、审字音718

三、考词义719

四、核事实720

第五节 馀论721

附录:敦煌文献校录体例之我见723

后记74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