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西北地区重要医学动物与疾病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刘增加,罗芳主编;田原,石淑珍,张芳,张继军,周林,宫占威,施耀勇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300510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1334页
- 文件大小:375MB
- 文件页数:1353页
- 主题词:兽医学-研究;动物疾病-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西北地区重要医学动物与疾病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总论3
第一章 西北地区地理概况3
第二章 医学动物5
第一节 医学动物分类5
第二节 生物学11
第三节 传播媒介的评估13
第四节 节肢动物的危害15
第三章 虫媒传染疾病17
第一节 虫媒传染疾病的由来与定义17
第二节 虫媒传染疾病的分类20
第三节 虫媒传染病的危害与展望21
第四章 防制25
第一节 节肢动物的防制25
第二节 啮齿动物的防制30
第三节 虫媒传染疾病的防制33
第二篇 医学节肢动物39
第五章 蚊类39
第一节 形态特征39
第二节 生物学53
第三节 医学上的意义60
第四节 防控措施64
第五节 蚊类的鉴别特征与分布69
第六章 蠓虫95
第一节 形态特征95
第二节 生物学107
第三节 医学上的意义110
第四节 防控措施112
第五节 蠓类的鉴别特征与分布114
第七章 白蛉157
第一节 形态特征157
第二节 生物学162
第三节 医学上的意义165
第四节 防控措施166
第五节 白蛉的鉴别特征与分布168
第八章 蚋科174
第一节 形态特征174
第二节 生物学191
第三节 医学上的意义199
第四节 防控措施199
第五节 蚋科的鉴别特征与分布201
第九章 虻类211
第一节 形态特征211
第二节 生物学215
第三节 医学上的意义217
第四节 防控措施218
第五节 虻类的鉴别特征与分布219
第十章 蝇类253
第一节 形态特征253
第二节 生物学263
第三节 医学上的意义266
第四节 防控措施267
第五节 蝇类的鉴别特征与分布270
第十一章 蜚蠊535
第一节 形态特征535
第二节 生物学542
第三节 医学上的意义545
第四节 防控措施550
第五节 蜚蠊的鉴别特征与分布553
第十二章 蚤类560
第一节 形态特征560
第二节 生物学564
第三节 医学上的意义566
第四节 防控措施570
第五节 蚤类的鉴别特征与分布571
第十三章 虱类674
第一节 形态特征674
第二节 生物学677
第三节 医学上的意义681
第四节 防制措施682
第五节 虱类的鉴别特征与分布682
第十四章 臭虫685
第一节 形态特征685
第二节 生物学685
第三节 医学上的意义686
第四节 防控措施686
第五节 臭虫的鉴别特征与分布687
第十五章 蜱类688
第一节 形态特征688
第二节 生物学691
第三节 医学上的意义695
第四节 防控措施696
第五节 蜱类的鉴别特征与分布698
第十六章 恙螨746
第一节 形态特征746
第二节 恙螨幼虫的标准测量、常用符号和综合鉴别式752
第三节 生物学754
第四节 医学上的意义758
第五节 防控措施759
第六节 调查方法与标本制作760
第七节 恙螨的分类鉴别与分布763
第十七章 革螨781
第一节 形态特征781
第二节 生物学784
第三节 医学上的意义787
第四节 防控措施790
第五节 采集与标本制作791
第六节 革螨的鉴别特征与分布793
第三篇 啮齿动物893
第十八章 啮齿动物概述893
第一节 形态特征893
第二节 啮齿动物生态902
第三节 啮齿动物与人类的关系906
第四节 防控措施907
第十九章 啮齿动物的鉴别特征与分布915
第一节 种类组成915
第二节 兔形目919
第三节 啮齿目929
第四篇 虫媒疾病999
第二十章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999
第一节 概述999
第二节 病原学1000
第三节 流行病学1002
第四节 致病机制与病理1004
第五节 临床表现1005
第六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1006
第七节 治疗1009
第八节 预防措施1010
第二十一章 流行性乙型脑炎1011
第一节 概述1011
第二节 病原学1012
第三节 流行病学1014
第四节 病理及发病机制1017
第五节 临床表现1017
第六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1019
第七节 治疗1020
第八节 预防措施1022
第二十二章 森林脑炎1024
第一节 概述1024
第二节 病原学1025
第三节 流行病学1027
第四节 病理及发病机制1029
第五节 临床表现1030
第六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1032
第七节 治疗1033
第八节 预防措施1034
第二十三章 肾综合征出血热1035
第一节 概述1035
第二节 病原学1037
第三节 流行病学1039
第四节 病理及发病机制1044
第五节 临床表现1045
第六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1048
第七节 治疗1051
第八节 预防措施1055
第二十四章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1058
第一节 概述1058
第二节 病原学1059
第三节 流行病学1061
第四节 病理及发病机制1064
第五节 临床表现1065
第六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1067
第七节 治疗1069
第八节 预防措施1069
第二十五章 辛德毕斯病毒1071
第一节 概述1071
第二节 病原学1072
第三节 流行病学1074
第四节 发病机制1075
第五节 临床表现1075
第六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1076
第七节 治疗1077
第八节 预防措施1077
第二十六章 恙虫病1078
第一节 概述1078
第二节 病原学1079
第三节 流行病学1081
第四节 病理特点1084
第五节 临床表现1085
第六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1087
第七节 治疗1089
第八节 预防措施1090
第二十七章 流行性斑疹伤寒1091
第一节 概述1091
第二节 病原学1091
第三节 流行病学1092
第四节 发病机制1094
第五节 临床表现1094
第六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1096
第七节 治疗1097
第八节 预防措施1098
第二十八章 鼠型斑疹伤寒1099
第一节 概述1099
第二节 病原学1100
第三节 流行病学1101
第四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1103
第五节 临床表现1103
第六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1104
第七节 治疗1105
第八节 预防措施1105
第二十九章 Q热1105
第一节 概述1105
第二节 病原学1106
第三节 流行病学1107
第四节 发病机制1109
第五节 临床表现1110
第六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1111
第七节 治疗1112
第八节 预防措施1112
第三十章 斑点热1113
第一节 概述1113
第二节 病原学1113
第三节 流行病学1114
第四节 发病机制1117
第五节 临床表现1117
第六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1117
第七节 治疗1118
第八节 预防措施1118
第三十一章 埃立克体病1119
第一节 概述1119
第二节 病原学1120
第三节 流行病学1122
第四节 病理及发病机制1126
第五节 临床表现1127
第六节 诊断1129
第七节 治疗1131
第八节 预防措施1131
第三十二章 无形体病1132
第一节 概述1132
第二节 病原学1132
第三节 流行病学1135
第四节 流行特征1140
第五节 临床表现1141
第六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1142
第七节 治疗1143
第八节 预防措施1145
第三十三章 鼠疫1149
第一节 概述1149
第二节 病原学1150
第三节 流行病学1152
第四节 病理及发病机制1154
第五节 临床表现1155
第六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1157
第七节 治疗1158
第八节 预防措施1160
第三十四章 土拉弗菌病1163
第一节 概述1163
第二节 病原学1163
第三节 流行病学1166
第四节 病理及发病机制1168
第五节 临床表现1169
第六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1170
第七节 治疗1172
第八节 预防措施1173
第三十五章 莱姆病1174
第一节 概述1174
第二节 病原学1175
第三节 流行病学1177
第四节 发病机制1179
第五节 临床表现1180
第六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1181
第七节 治疗1182
第八节 预防措施1183
第三十六章 蜱传回归热1185
第一节 概述1185
第二节 病原学1185
第三节 流行病学1187
第四节 病理及发病机制1190
第五节 临床表现1191
第六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1191
第七节 治疗1192
第八节 预防措施1193
第三十七章 疟疾1194
第一节 概述1194
第二节 病原学1195
第三节 流行病学1200
第四节 病理与发病机制1203
第五节 临床表现1205
第六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1208
第七节 治疗1210
第八节 预防措施1212
第三十八章 巴贝斯虫病1215
第一节 概述1215
第二节 病原学1216
第三节 流行病学1218
第四节 病理及发病机制1220
第五节 临床表现1221
第六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1221
第七节 治疗1223
第八节 预防措施1224
第三十九章 黑热病及皮肤利什曼病1226
第一节 概述1226
第二节 病原学1227
第三节 流行病学1229
第四节 病理及发病机制1233
第五节 临床表现1233
第六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1235
第七节 治疗1236
第八节 预防措施1237
附:1243
拉丁文名称索引1243
拉丁文中文名称对照1273
中文名称索引1305
医学动物彩图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