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土木工程地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土木工程地质](https://www.shukui.net/cover/49/30619305.jpg)
- 陈娟浓,陈稳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373155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16页
- 文件大小:56MB
- 文件页数:326页
- 主题词:土木工程-工程地质-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土木工程地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土木工程地质概论1
1.1 土木工程地质的发展2
1.1.1 土木工程地质在工程建设中的位置3
1.1.2 我国土木工程地质的发展及技术3
1.2 土木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4
1.2.1 土木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4
1.2.2 土木工程地质学的研究任务5
1.2.3 土木工程地质学的研究方法6
1.3 土木工程地质在土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7
1.3.1 土木工程的建筑材料7
1.3.2 工程地质条件8
1.3.3 土木工程的地质问题8
1.4 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9
1.4.1 地质环境对工程活动的影响9
1.4.2 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10
本章小结12
思考与练习12
第2章 矿物与岩石13
2.1 概述15
2.1.1 地壳15
2.1.2 矿物16
2.1.3 地球内部圈层17
2.2 主要造岩矿物18
2.2.1 矿物的形态18
2.2.2 矿物的物理性质19
2.2.3 几种重要造岩矿物的物理性质22
2.3 岩石24
2.3.1 岩浆岩25
2.3.2 沉积岩28
2.3.3 变质岩33
2.3.4 三大岩类的区别35
2.3.5 岩土体的特性36
2.4 岩石的性质及工程分类37
2.4.1 岩石的物理性质指标38
2.4.2 岩体的工程分类42
本章小结45
思考与练习45
第3章 地质构造与工程建设47
3.1 褶皱48
3.1.1 褶曲的形态及要素48
3.1.2 褶皱的形成与研究方法49
3.1.3 倾斜岩层的产状51
3.1.4 褶皱的工程地质评价52
3.2 节理、劈理、片理53
3.2.1 节理的成因、类型及特征53
3.2.2 劈理的成因、类型及特征55
3.2.3 片理的成因、类型及特征57
3.3 断层57
3.3.1 断层的要素58
3.3.2 断层的分类60
3.3.3 断层的组合形式65
3.3.4 断层的标志67
3.3.5 断层的成因分析71
3.3.6 断层的观察与研究77
3.4 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85
3.4.1 岩石和岩体85
3.4.2 岩层岩体接触关系的若干类型86
3.5 软岩、弱面与夹层87
3.5.1 软岩的概念及分类87
3.5.2 软岩的物理性质及结构特征88
3.5.3 影响软岩工程的地质条件92
3.5.4 泥化夹层及弱面92
本章小结93
思考与练习93
第4章 地下水及其对土木工程建设的影响95
4.1 概述96
4.2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97
4.3 地下水的类型与工程地质98
4.3.1 地下水的分类98
4.3.2 水文地质勘察概述100
4.3.3 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要查明的主要问题103
4.3.4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简介105
4.3.5 地下水对工程建筑的影响106
4.4 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107
4.4.1 渗透理论107
4.4.2 达西定律108
4.4.3 流网及其工程应用109
4.5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和径流112
4.5.1 地下水的补给112
4.5.2 地下水的排泄117
4.5.3 地下水的径流119
4.6 地下水对土木工程建设的影响120
4.6.1 地下水的侵蚀作用120
4.6.2 渗流对工程的影响122
4.6.3 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125
本章小结126
思考与习题126
第5章 土的基本特征127
5.1 土的组成及其结构与构造129
5.1.1 土的固体颗粒129
5.1.2 土中的水129
5.1.3 土中气体131
5.1.4 土的结构和构造132
5.2 土的物理性质指标134
5.2.1 土的三相图134
5.2.2 指标的定义136
5.2.3 指标间的相互换算137
5.3 土的物理状态指标139
5.3.1 土的物理力学基本指标139
5.3.2 无黏性土的密实度141
5.3.3 黏性土的稠度141
5.3.4 土的击实原理142
5.4 地基土(岩)的工程分类142
5.4.1 岩石143
5.4.2 碎石土144
5.4.3 砂土145
5.4.4 粉土146
5.4.5 黏性土146
5.4.6 人工填土146
5.4.7 特殊土147
5.4.8 细粒土按塑性图分类147
本章小结148
思考与习题149
第6章 动力地质作用151
6.1 风化作用152
6.1.1 风化的类型152
6.1.2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155
6.1.3 岩石风化的防治156
6.2 河流的地质作用156
6.2.1 河流侵蚀作用156
6.2.2 搬运作用157
6.2.3 河流的沉积作用158
6.3 岩溶作用159
6.3.1 岩溶发育的条件160
6.3.2 岩溶发育的规律161
6.3.3 岩溶发育的基准面164
6.3.4 岩溶环境系统165
6.3.5 岩溶地质的应对措施167
本章小结169
思考与练习169
第7章 第四纪地层和地貌171
7.1 第四纪的概念及第四纪地层划分172
7.1.1 第四纪的概念173
7.1.2 第四纪的划分173
7.1.3 第四纪的特征174
7.1.4 第四纪与人类175
7.2 第四纪沉积物及其特征176
7.2.1 第四纪沉积物基本概述176
7.2.2 第四纪主要的沉积物及特征177
7.3 第四纪与环境181
7.4 海洋地质183
7.4.1 海洋概况183
7.4.2 海水的地质作用184
7.5 地貌学简论188
7.5.1 地貌的定义189
7.5.2 地貌的成因189
7.5.3 常见地貌单元的分类190
本章小结196
思考与练习196
第8章 常见的地质灾害197
8.1 概述198
8.1.1 灾害的基本含义199
8.1.2 不同的地质灾害199
8.2 滑坡200
8.2.1 滑坡的种类201
8.2.2 滑坡的主要组成要素202
8.2.3 滑坡的产生202
8.2.4 影响滑坡活动的因素203
8.2.5 滑坡活动的时间规律204
8.2.6 滑坡的前兆与应对205
8.3 泥石流207
8.3.1 泥石流形成条件208
8.3.2 泥石流的分类及其特征210
8.3.3 泥石流的防治211
8.4 崩塌213
8.4.1 概述213
8.4.2 崩塌的类型214
8.4.3 崩塌的诱因214
8.4.4 崩塌发生的时间规律215
8.4.5 崩塌形成的堆积地貌215
8.4.6 崩塌体的识别方法216
8.4.7 防治崩塌的工程措施217
8.4.8 崩塌灾情实例217
本章小结218
思考与练习219
第9章 岩土工程稳定性评价221
9.1 基坑工程的设计、施工特点222
9.1.1 基坑工程的特点222
9.1.2 支护体系的要求223
9.2 基坑工程设计要求及条件223
9.2.1 基坑工程设计与施工的总体要求223
9.2.2 基坑支护结构的类型及适用条件224
9.3 作用于支护结构上的荷载及土压力计算226
9.3.1 排桩、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227
9.3.2 水泥土桩墙支护结构232
9.3.3 基坑稳定性分析236
9.4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237
9.4.1 地下洞室概述238
9.4.2 围岩的破坏239
9.4.3 处理措施240
本章小结241
思考与练习241
第10章 岩土工程勘察243
10.1 概述245
10.1.1 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要求245
10.1.2 岩土工程勘察分级245
10.1.3 岩土工程勘察阶段的划分246
10.2 岩土工程勘察方法247
10.2.1 工程地质测绘247
10.2.2 勘探与取样249
10.2.3 岩土工程试验255
10.3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实例257
本章小结274
思考与练习274
第11章 土木建筑中的工程地质275
11.1 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工程地质276
11.1.1 道路和桥梁的工程地质277
11.1.2 隧道工程地质勘察281
11.1.3 地下洞室地质问题285
11.2 不同工程类型常见工程地质问题286
11.2.1 房屋建筑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方法287
11.2.2 深基坑开挖工程地质问题290
11.2.3 其他工程地质问题291
本章小结304
思考与练习304
第12章 工程地质环境305
12.1 概述306
12.1.1 基本概念306
12.1.2 环境工程地质学的特点307
12.2 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关系308
12.2.1 工业与民用建筑308
12.2.2 水利工程310
12.2.3 道路工程312
12.3 工程地质环境评价314
本章小结315
思考与练习315
参考文献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