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都市区就业空间演化研究 以南京为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都市区就业空间演化研究 以南京为例
  • 赵虎著;王兴平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4148935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181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193页
  • 主题词:城市空间-空间规划-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都市区就业空间演化研究 以南京为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绪论1

1.1 研究背景1

1.1.1 服务业将逐渐引领中国就业格局发生改变1

1.1.2 都市区正在成为一种城市发展趋势2

1.1.3 个体的需求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尊重4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5

1.2.1 研究目的5

1.2.2 研究意义6

1.3 相关概念辨析6

1.3.1 城市就业空间的概念和内涵6

1.3.2 产业空间与就业空间辨析9

1.3.3 研究范围和时间段11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3

1.4.1 国外研究进展13

1.4.2 国内研究进展16

1.5 研究内容18

2 都市区就业空间演化理论的构建20

2.1 国内外相关理论的介绍20

2.1.1 就业多中心理论20

2.1.2 空间错位理论21

2.1.3 职住平衡理论21

2.1.4 都市区空间结构理论22

2.1.5 社会空间分异理论23

2.1.6 空间扩散与集聚理论24

2.1.7 竞价租金曲线理论25

2.2 中国都市区就业空间演化过程26

2.2.1 就业空间演化模式:从均衡到更高层次均衡26

2.2.2 演化驱动力解析:从单系统主导到多系统耦合28

2.2.3 双系统耦合中的就业空间演化:郊区成为利益诉求实现的较优选择31

2.3 中国都市区就业空间演化特征34

2.3.1 分区就业要素的演化特征:增长点从中心城向郊区扩散34

2.3.2 就业中心体系的演化特征:分布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36

2.3.3 职住状况的变化特征:从职住平衡走向职住分离40

3 案例城市的就业特性分析44

3.1 所在区域的就业概况44

3.2 各城市就业水平评价45

3.2.1 指标体系的构架46

3.2.2 研究数据47

3.2.3 计算公式47

3.2.4 运算结果分析49

3.3 首位就业区特征分析52

3.3.1 空间区位概况53

3.3.2 就业规模及类型比较分析54

3.3.3 就业结构比较分析55

3.4 小结56

3.4.1 典型示范性56

3.4.2 时代对应性57

4 南京都市区研究门槛条件验证59

4.1 研究的三个门槛条件59

4.1.1 都市区发展阶段特征59

4.1.2 劳动力市场发育特征60

4.1.3 通勤情况特征61

4.2 实证区域——南京都市区62

4.2.1 南京都市区概况63

4.2.2 南京——门槛条件的印证63

4.2.3 南京都市区化的重要事件67

4.3 南京都市区地域结构抽象模式68

4.3.1 城郊的划分68

4.3.2 都市区空间结构模式归纳70

4.4 小结71

5 南京都市区就业空间分区格局演化73

5.1 就业岗位分布演化73

5.1.1 就业岗位总量在空间上的演化74

5.1.2 分类型就业岗位在空间上的演化75

5.1.3 分产业就业岗位在空间上的演化78

5.2 就业用地分布演化80

5.2.1 工业用地分布演化分析81

5.2.2 商业金融用地分布演化84

5.2.3 教育科研设计用地分布演化84

5.3 就业空间组织演化86

5.3.1 职住偏离指数的计算86

5.3.2 近年来的通勤演化88

5.4 小结91

6 南京都市区就业多中心的验证92

6.1 就业多中心的概念及识别方法92

6.1.1 就业中心的概念92

6.1. 2就业多中心的识别方法93

6.1.3 本章的方法和数据来源94

6.2 南京都市区就业中心的识别及验证97

6.2.1 就业主中心的识别和验证97

6.2.2 候选次中心的选取和验证98

6.3 南京都市区就业空间特征100

6.3.1 就业空间整体格局:单中心主导100

6.3.2 就业梯度特征:四个方向上不均衡下降101

6.3.3 空间分布特征:交通引导和地形限制突出102

6.3.4 中心构成特征:多元引导104

6.4 南京就业中心演化简析106

6.5 小结110

7 南京都市区就业空间的职住平衡112

7.1 职住平衡的内涵及测度112

7.1.1 职住平衡的研究类型及特征112

7.1.2 职住平衡发展的阶段性规律114

7.1.3 职住平衡的度量方法115

7.2 宏观验证——南京都市区职住平衡测度117

7.2.1 都市区就业空间职住偏离指数的计算117

7.2.2 都市区整体职住空间结构119

7.3 微观验证——典型就业空间职住平衡测度119

7.3.1 典型就业空间的选取119

7.3.2 街道概况和问卷发放情况120

7.3.3 典型就业空间职住平衡特征分析121

7.3.4 环境因素对职住平衡的影响124

7.3.5 个体属性对职住平衡的影响126

7.4 小结130

8 南京都市区就业空间演化机制131

8.1 演化机制体系构架131

8.2 行政机制的导引132

8.2.1 地方分权体制的影响132

8.2.2 城市规划的空间引导134

8.2.3 产业政策的调整落实136

8.2.4 交通设施体系的完善139

8.3 市场机制的推动141

8.3.1 劳动力市场的运作141

8.3.2 土地市场的运作145

8.3.3 住房市场的运作146

8.4 社会机制的变化148

8.4.1 单位大院组织机制的解体148

8.4.2 家庭职住组织模式的变化152

8.5 小结154

9 结论与展望155

9.1 主要结论155

9.1.1 理论研究的结论155

9.1.2 实证研究的结论156

9.1.3 中西方都市区就业空间演化特征存在差异158

9.2 都市区就业空间发展引导建议158

9.2.1 发挥规划机制,理性构架就业“多中心”的空间结构159

9.2.2 顺应市场机制,推行职住通廊引导的空间组织模式159

9.2.3 关心社会机制,积极培育职住平衡的社区体系160

9.2.4 强调调控机制,形成长效规范的政府监控体系160

9.3 主要创新点及未来展望160

9.3.1 主要创新点160

9.3.2 未来展望161

附录162

参考文献165

图片来源174

表格来源177

后记18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