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学技术评价办法与评价工作指导全书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科学技术评价办法与评价工作指导全书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25/30586778.jpg)
- 刘学明主编 著
- 出版社: 合肥: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
- ISBN:7884132206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66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51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科学技术评价办法与评价工作指导全书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科学技术评价办法1
第一篇 科学技术评价工作总论13
第一章 科学技术的概念与发展特点13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概念13
一、科学的涵义13
二、技术的涵义16
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16
第二节 科学成长的历程17
一、古代自然科学的产生17
二、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18
三、现代自然科学的革命和发展20
第三节 技术革命的历程21
一、第一次技术革命:蒸汽机技术革命21
二、第二次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22
三、第三次技术革命:新技术革命22
二、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化23
一、科学技术发展的高速化23
三、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23
第四节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特点23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分类25
一、科学的分类原则25
第二章 科学技术的分类25
二、技术的分类体系26
一、现代科技的部类结构28
二、现代科技的层次结构28
第二节 现代科技的体系结构28
第三节 自然科学三大门类的学科梗概29
一、基础科学29
二、技术科学32
三、应用科学32
第一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4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34
第三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34
二、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5
三、科学技术是如何推动生产力发展的36
一、科技进步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源泉38
二、现代科学技术引起经济结构发生变化38
第二节 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38
三、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39
第三节 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40
一、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帮助人们冲破宗教迷信的禁锢40
二、科学技术推动哲学观念的变革和思维方式的进步41
三、科学技术推动道德水平等精神文明其他方面的进步41
一、促进社会结构的变革42
二、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42
第四节 科学技术是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42
三、引起劳动方式的变革43
四、致使社会生活方式发生变革43
一、什么是科技政策44
第一节 科技政策概述44
二、科技政策的功能44
第四章 科学技术政策与科技兴国战略44
三、科技政策的特点45
第二节 发达国家科技政策的发展史46
一、萌芽期(约1914~1940年)46
三、实行期(50年代末~60年代末)47
四、反省期(70年代初~80年代初)47
二、形成期(1940~1959年)47
五、转折期(80年代)48
六、发展期(90年代至今)48
一、第一阶段(1949~1966年)49
二、第二阶段(1966~1976年)49
第三节 我国科技政策的变迁49
三、第三阶段(1977~1980年)50
四、第四阶段(1981年以后)50
第四节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其涵义51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51
二、科教兴国战略的内容及涵义52
第五节 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布局53
一、面向经济建设,加速科学技术进步53
二、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54
第六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55
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55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56
第一章 科技评价程序和要求的法律规定61
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绩效评价工作细则(试行)61
第二篇 科学技术评价的基本程序和要求61
如何评估基础研究绩效65
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76
科技评估规范(第一版)82
国家科研计划课题评估评审暂行办法123
第二章 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126
第三章 科学技术评价的相关合同文本130
专利申请权转让合同130
技术转让合同135
技术咨询合同139
技术服务合同143
专利实施许可合同147
技术开发合同151
第一节 科技道德的概念、功能与作用155
第一章 科技道德155
一、道德的概念155
第三篇 评价专家遴选155
二、道德现象的结构和特征162
三、道德的功能和作用167
四、道德与法律的关系172
第二节 科技道德的主要规范177
一、献身科学177
二、实事求是182
三、勇于创新186
四、团结协作190
第三节 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196
一、社会公德197
二、职业道德205
第四节 道德行为、道德品质与道德人格214
一、道德行为214
二、道德品质218
三、道德人格222
第五节 现代科技专家的道德226
一、科技专家及其道德责任226
二、科技专家的道德品质230
三、科学专家的和谐个性234
四、科技专家的道德修养与道德规范238
第六节 人文科技道德242
一、人文科技与人文科技道德242
二、政治科技道德247
三、经济科技道德253
四、教育科技道德256
第七节 科学技术与科技道德260
一、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261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64
三、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正负效应267
四、科技道德建设要以为人类造福为原则270
第二章 科技伦理278
第一节 科技伦理思想的历史发展278
一、古代科技伦理思想的发展278
二、近代科技伦理思想的发展286
三、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观的发展301
第二节 现代科技伦理学的建构309
一、现代科技伦理学的研究对象309
二、现代科技伦理学的研究目的315
三、现代科技伦理学的研究方法322
第三节 现代科技伦理的基本范畴325
一、善与恶326
二、正义与不正义332
三、公正与不公正336
四、平等与不平等338
五、权利与义务341
六、价值与非价值346
第四节 现代科技与现代伦理的结合350
一、现代科技与现代伦理相结合的解释350
二、现代科技与现代伦理相结合的模式354
三、现代科技与现代伦理相结合的社会功能356
第三章 评价专家遴选的法律制度360
第一节 科技攻关项目评标委员会工作守则360
第二节 评标专家保密协议承诺书361
一、863计划的历史回顾365
第一节 863计划365
二、总体目标和组织措施365
第一章 国家科技计划体系365
第四篇 科学技术计划评价与科学技术项目评价365
三、863计划取得的重大进展及其作用367
第二节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369
一、前四个五年计划回顾369
二、“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370
三、“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实施纲要370
第三节 基础研究计划373
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计划374
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计划)374
三、基础性研究重大项目计划——攀登计划379
一、国家重大科学工程380
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计划380
第四节 研究与开发条件建设计划380
三、国际科技合作计划381
四、软科学381
一、星火计划386
二、火炬计划386
第五节 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计划386
三、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387
四、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387
六、科技兴贸行动计划388
七、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388
五、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388
第二章 科学技术计划评价的法律规定390
第一节 两种技术变革424
一、构成技术的物理现象的变化424
第三章 技术预测与技术计划评价方法424
三、技术变革的速度与方向425
四、案例——真空技术的进展425
二、技术发明逻辑的变革425
第二节 技术S型曲线的性质与功能426
一、技术S型曲线的性质426
二、S型曲线的构成与极限427
第三节 技术预测的方法与分类429
第四节 外推法431
一、珀尔曲线与冈珀兹曲线431
二、指数增长趋势433
三、趋势外推法的局限性及改进434
第五节 前兆预测法435
一、前兆事件及其监督436
二、收集和监督技术变革的前兆信号437
三、监督技术变革的前兆信号437
四、潜在技术变革信号的类型438
五、数据的筛选、分析与设置界限439
六、关于技术突破的预测439
第六节 因果分析模型440
一、技术系统内部的因果分析模型441
二、技术经济模型442
三、动态模型444
第七节 前景法446
一、前景法的特点与重要性446
二、前景法的三种模式447
三、前景分析的要点与优点450
第八节 概率法的特征451
第九节 技术计划:战略规划与网络计划452
一、技术计划的作用、类别与模式452
二、战略规划的特征453
三、营造计划氛围:领导与群众相结合455
四、中、短期计划的有效工具:网络计划技术与关键路线法456
五、关键路线法(主要路线法)457
第十节 基于能力的技术规划459
一、技术规划的过程与结构459
二、能力的评价460
三、机会识别与管理463
四、技术战略规划与经营战略规划的衔接465
第一节 资源分配中的主要比例关系467
一、进攻型与防卫型项目间的比例467
第四章 资源分配与科研项目选择467
二、短期、中期、长期项目间的比例关系468
三、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间的关系468
四、保持研究工作与发展工作之间的平衡与联系469
五、保持产品研究与工艺研究间的合理比例469
第二节 研究与发展资源分配的趋势470
一、基础研究的比重上升470
二、研究与发展经费来源构成中,来自政府的部分逐渐减少471
三、企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销售额的比重上升471
第三节 研究与发展财务预算及资金分配474
一、研究与发展预算的编制原则与方法474
二、研究与发展资金分配的矩阵法475
三、研究与发展的计划—预算系统477
第四节 研究与发展项目的评价与选择模型479
一、研究与发展选题过程与模型479
二、筛选模型480
三、评价模型484
四、综合分析用模型484
第五节 研究与发展的财务分析与评价485
一、研究与发展资金的估算485
二、研究与发展费用的财务分析486
三、试验发展与技术创新的财务评价488
第五章 2003年国家技术创新计划项目审报指南493
第六章 科技项目评价的法律规定500
第七章 科学技术项目的分类评估分析方法516
第一节 企业技术创新的评估分析方法516
一、概述516
二、R D投入与非R D投入的测度528
三、技术创新的成败因素分析544
四、技术创新产出的测度554
五、企业技术创新的系统运行能力评价564
六、企业技术创新的系统运行模式研究582
七、企业技术创新系统运行环境评价597
第二节 合作项目的评估分析方法614
一、校企合作总论614
二、大学与企业合作创新行为的协同分析638
三、企业寻求与大学合作技术创新的行为与绩效评析644
第三节 科普效果评估分析方法675
一、科普效果评估的依据675
二、科普效果及度量原理687
三、科普效果评估的方法716
第一章 科学研究机构739
第一节 科研机构研究内容及队伍建设739
第五篇 科学技术研究机构评价及发展人员评价739
一、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740
二、加强国家科研队伍建设748
三、加强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紧密结合749
第二节 科学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751
一、进一步培育和健全技术市场751
二、加强科技信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754
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孵化器757
四、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760
第三节 科学技术创新宏观调控中枢765
一、制度、政府、创新765
二、政府促进科技创新的基本原则768
三、促进创新主体间的良性互动771
四、改革科技计划管理体制774
五、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职能776
第四节 加速科研机构企业化779
一、市场化、企业化是科技体制改革的一贯方向779
二、科研机构企业化的原因781
三、关于科研机构企业化的几个重要问题785
第二章 国家技术创新体系791
第一节 技术创新理论791
一、技术变革与技术创新791
二、技术创新的类型793
三、技术创新过程及其模式的演化794
四、技术创新过程模型的演化799
五、技术创新与产品生命周期801
六、技术创新的动态模式804
七、二次创新的进化与动态模式809
第二节 技术创新的战略框架812
一、战略发展的两种基本思想与理论812
二、竞争模型与技术创新战略的类型815
三、企业的研究与发展战略818
四、动态能力模型820
五、技术战略的分析方法与工具822
第三节 技术创新的组合范式828
一、技术创新的组合828
二、引进与自主创新组合方式的选择831
三、组合创新范式836
四、文化创新与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的协同841
五、合作创新846
六、战略联盟851
第四节 技术创新核心主体——企业855
一、传统经济体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阻碍855
二、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857
三、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859
四、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862
第五节 技术创新系统866
一、技术创新系统的意义与目的866
二、企业创新系统868
三、企业技术创新与国家创新系统878
第六节 改革我国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885
一、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理论分析885
二、我国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历史与现状896
三、我国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904
第三章 研究与发展机构及人员评价的法律规定914
第一节 人才资源状况调查评估920
一、人才资源的现状920
第四章 科技人才资源评估预测和调整配置920
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921
三、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922
一、指导思想924
二、需求预测924
第二节 人才资源需求预测924
第三节 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925
一、坚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导向实施人才结构调整926
二、坚持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相结合,促进人才结构调整926
第四节 调整人才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思路926
三、突出两个“重点”,拉动人才结构调整927
四、人才结构调整要善用新思路、创造新机制927
第五节 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的对策措施928
一、发挥政策机制作用,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928
五、人才结构调整要按经济规律办事,讲究效益928
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才竞争激励机制930
三、培育完善人才市场,促进入才合理流动931
一、解放思想,创新人才观念932
二、加强领导,提高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水平932
第六节 切实加强对人才资源开发的领导932
第一节 论评价937
第一章 科学技术成果评价的论理937
一、评价的既有研究937
第六篇 科学技术成果评价937
二、评价的衡量认识说938
三、论评价标准940
第二节 科学评价的标准943
一、检验知性知识真理性的标准943
二、检验知性真理的对象标准观944
第三节 论评价道德948
第四节 科学成果的科学评价与评价道德949
一、对所评科学成果的理解949
二、论科学成果的科学评价953
三、科学评价道德与科学规范956
第五节 科学成果的价值评价及评价道德959
一、论价值959
二、论知识价值963
三、科学的主要价值969
四、科学的价值评价974
五、价值评价的评价道德与评价规范975
第二章 科技成果评价的法律规定977
科技成果登记办法977
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979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科技成果鉴定管理办法984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986
第一节 知识产权制度992
一、知识产权的概念和范围992
第三章 知识产权与专利制度992
二、知识产权的性质和法律特征993
三、主要知识产权制度994
第二节 专利制度997
一、概述997
二、专利制度的历史沿革999
三、专利权1004
四、授予专利权的条件1013
五、专利权的确认1016
第一节 科技与法律的关系1025
一、科技法的概念和特征1025
第七篇 科学技术评价的法律责任1025
第一章 科技法制建设1025
二、科学技术对法律的影响1027
三、法对科学技术的影响1029
一、科技法基本原则的意义与要求1030
第二节 科技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1030
二、我国科技法的基本原则1031
二、科技法制的基本原则1034
一、科技法制的含义1034
第三节 科技法制的含义及其发展情况1034
三、世界及我国科技法制建设的发展状况1035
一、科技法的渊源1036
第四节 科学技术法律体系1036
二、科技法律体系1037
三、科技法与其他部门法的联系1038
一、科技进步法1040
第五节 我国科技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1040
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1044
一、不正当竞争的概念和特征1049
第一节 不正当竞争与反不正当竞争法1049
第二章 不正当竞争行为及其法律责任1049
二、不正当竞争行为与垄断和限制竞争行为的区分1051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起源与发展1053
第二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立法模式1053
二、竞争立法的模式1054
三、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特点1055
一、假冒或仿冒行为的概念1056
第三节 假冒或仿冒行为1056
三、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所具体禁止的几种假冒、仿冒行为及其法责任1057
二、假冒或仿冒行为的构成1057
二、商品质量与原产地虚假表示行为的构成1060
一、商品质量及原产地虚假表示行为的概念1060
第四节 商品质量及原产地虚假表示行为1060
三、商品质量与原产地虚假表示行为的具体表现1061
一、商业贿赂行为的概念1062
第五节 商业贿赂行为1062
四、商品质量与原产地虚假表示行为的法律责任1062
三、商业贿赂行为的具体表现1063
二、商业贿赂行为的构成1063
一、虚假宣传行为的概念1064
第六节 虚假宣传行为1064
四、商业贿赂行为的法律责任1064
三、虚假宣传行为的法律责任1065
二、虚假宣传行为的构成1065
第七节 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1066
四、广告经营者的法律责任1066
一、商业秘密的概念1067
三、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表现形式1068
二、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构成1068
四、侵犯商业秘密的法律责任1069
二、不正当的有奖销售行为的构成1070
一、不正当的有奖销售的概念1070
第八节 不正当的有奖销售行为1070
一、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行为的概念1071
第九节 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行为1071
三、不正当的有奖销售行为的法律责任1071
二、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行为的构成1072
一、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定他人交易行为的概念1073
第十节 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定他人交易的行为1073
三、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行为的法律责任1073
三、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定他人交易行为的法律责任1075
二、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定他人交易行为的构成1075
一、压价排挤竞争对手行为的概念1076
第十一节 压价排挤竞争对手的行为1076
四、压价排挤竞争对手行为的法律责任1077
三、压价排挤竞争对手行为的表现形式1077
二、压价排挤竞争对手行为的构成1077
一、搭售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交易条件行为的概念1078
第十二节 搭售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交易条件的行为1078
三、搭售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交易条件行为的表现形式1079
二、搭售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交易条件行为的构成1079
一、串通投标行为的概念1080
第十三节 串通投标行为1080
四、搭售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交易条件行为的法律责任1080
三、串通投标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各自的特点1082
二、串通投标行为的构成1082
四、串通投标行为的法律责任1083
二、专利申请手续1084
一、引言1084
第三章 专利的审查1084
第一节 专利的申请及受理1084
三、专利申请的受理1087
一、引言1092
第二节 专利分类1092
三、技术主题的确定1093
二、分类的内容1093
四、分类方法1095
六、分类号与引得码的标记1100
五、引得码的选用1100
八、外观设计专利分类1101
七、X标记1101
二、专利公报1102
一、引言1102
第三节 专利申请的公布和公告1102
三、说明书全文1103
二、专利权的授予1104
一、引言1104
第四节 专利权的授予、期限和终止1104
三、专利权的期限1106
一、专利申请案卷的概念1107
第五节 专利申请案卷1107
四、专利权的终止1107
二、案卷内文件的收集和整理1108
三、专利申请案卷的保管1111
四、专利申请案卷的利用1112
二、依照专利法第五条不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1114
一、引言1114
第六节 不授予专利权的申请1114
三、依照专利法第二十五条不授予专利权的内容1116
四、依照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条不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1126
一、引言1127
第七节 实质审查程序1127
二、实质审查程序的概要及工作原则1128
三、实质审查程序的阶段和步骤1131
四、实质审查程序的进行1134
五、答复和修改1149
六、驳回决定和授予专利权的通知1157
七、实质审查程序的终止、中止和恢复1159
八、前置审查与复审后的继续审查1160
一、科技成果的概念、分类1161
第一节 科技成果管理的概念、内容与原则1161
第四章 科技成果管理与知识产权保护1161
二、科技成果管理的内容1162
三、科技成果管理的原则1163
四、科技成果管理工作与其他科技管理工作的协调与配合1164
五、科技成果管理与专利管理的关系1165
一、奖励的原则1166
第二节 科技成果的奖励1166
二、科技成果的奖励类型及授奖条件1167
三、申报、评审程序1169
一、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概念和测定指标1170
第三节 科技成果转化1170
二、制定实施“成果转化法”促进成果转化1171
三、政府推动与市场结合是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1173
四、影响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因素1174
五、向国外推广新技术成果1177
六、科技成果转化中保护知识产权的策略1179
一、知识资产1182
第四节 知识资产与知识产权1182
二、知识产权1183
一、保护知识产权的理论基础1185
第五节 知识产权保护1185
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1186
三、知识产权保护的渊源1187
四、知识产权保护的最新发展1188
一、科技创新中的知识产权1189
第六节 知识产权与创新1189
二、保护知识产权对创新的意义1191
三、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要进一步适应科技创新的要求1193
第八篇 相关法律法规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