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神经性疼痛诊疗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神经性疼痛诊疗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5/30568977.jpg)
- 高崇荣,王家双主编 著
- 出版社: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 ISBN:781106331X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603页
- 文件大小:63MB
- 文件页数:635页
- 主题词:疼痛-诊疗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神经性疼痛诊疗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中枢神经系统3
二、周围神经系统3
第一篇 基础理论3
第1章 人体神经系统和疼痛生理3
第一节 人体神经系统3
三、内脏神经系统7
四、神经纤维的分类9
第二节 周围和内脏痛觉感受系统10
一、皮肤的伤害感受器11
二、其他组织的伤害感受器12
三、疼痛在脊髓后角内的整合13
第三节 中枢神经和痛觉传导通路系统14
四、与痛觉有关的神经递质14
五、突触后背索丘脑投射通路(PSDC)15
四、脊髓颈髓束(脊颈束,SCT)15
一、脊髓丘脑束(脊丘束,STT)15
二、脊髓网状束(脊网束,SRT)15
三、脊髓中脑束(脊中脑束,SMT)15
十、内脏痛觉通路16
九、头面部的痛觉通路16
六、脊髓下丘脑束(SHT)16
七、脊髓旁臂杏仁束(SPAT)16
八、脊髓旁臂下丘脑束(SPHT)16
一、脊髓以上中枢痛觉信息的整合17
第四节 疼痛整合中枢和下行控制系统17
三、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19
第一节 概述21
第2章 神经性疼痛的病理学机制21
一、伤害性感受器及痛觉传入纤维22
第二节 周围神经机制22
二、致痛因子23
二、Aβ纤维功能异常和长芽27
一、脊髓背角神经元的敏化27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机制27
五、紧发条现象28
四、脊髓强啡肽的作用28
三、脊髓背角伤害性神经元去抑制28
八、谷氨酸受体在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LTP诱导中的作用29
七、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的LTP29
六、长时程增强29
十、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LTP的诱导和维持30
九、神经肽受体在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LTP诱导中的作用30
第四节 交感神经系统在神经性疼痛中的作用31
十二、外周及中枢P38 MAPK介导辣椒素引起的痛觉过敏31
十一、血小板激活因子31
第五节 心理因素在神经性疼痛中的作用32
二、疼痛诱导的Fos表达33
一、伤害性刺激引起原癌基因在痛觉通路中的表达33
第六节 神经性疼痛与基因表达33
三、常见的神经性/神经源性疼痛39
二、神经性疼痛的发生率39
第二篇 神经性疼痛临床特征与诊断39
第3章 神经性疼痛的概念与特点39
第一节 神经性疼痛的概念39
一、定义39
一、自发性疼痛40
第二节 神经性疼痛的特征40
四、感觉异常42
三、痛觉超敏42
二、痛觉过敏42
二、疼痛的间接评估法44
一、疼痛的直接评估法44
第4章 神经性疼痛程度评估与测量44
第一节 疼痛评估方法及分类44
一、对疼痛直接评估法的要求45
第二节 疼痛评估方法的要求45
三、特殊群体的疼痛评估法45
一、词语等级评分法46
第三节 疼痛间接评估法46
二、对疼痛间接评估法的要求46
三、对小儿疼痛评估法的要求46
三、McGill疼痛调查表48
二、视觉模拟评分法48
四、疼痛日记评分法51
五、利兹评估52
六、疼痛抑郁反应量表54
一、止血带疼痛试验56
第四节 疼痛直接评估法56
七、简易情绪评分56
四、电测痛法57
三、热柱疼痛测定法57
二、冷刺激试验57
一、行为评估法58
第五节 小儿疼痛评估法58
五、其他直接疼痛评估法58
二、生理学疼痛测试法60
四、直接自报法61
三、推测式方法61
五、间距分级评分法62
二、主诉65
一、一般资料65
第5章 神经性疼痛物理检查65
第一节 病史采集65
六、既往诊疗史66
五、发病的原因或诱因66
三、发病方式与患病时间66
四、主要症状(疼痛)的特点66
第二节 体格检查原则与要领67
七、个人史及家族史67
二、深感觉68
一、浅感觉68
第三节 感觉检查68
一、浅反射69
第四节 反射检查69
三、复合感觉69
二、深反射70
四、脑膜刺激征72
三、病理反射72
第五节 自主神经系统的检查73
二、肘部74
一、颈肩部74
第六节 各关节部位特殊检查74
四、胸背腹部特殊检查75
三、腕及手部75
六、髋部76
五、腰骶臀部76
八、踝及足部77
七、膝部77
二、补体测定79
一、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79
第6章 实验室检查79
第一节 临床免疫学检验79
四、自身抗体测定80
三、免疫复合物测定80
六、细胞免疫功能测定81
五、HLA-B27测定81
八、病毒检测82
七、肿瘤的免疫学检验82
一、脑脊液检查84
第二节 体液检查84
第三节 基因检测86
二、浆膜腔积液检查86
一、脑电记录的方法与脑电图的成分95
第一节 脑电图检查95
第7章 神经性疼痛的特殊检查95
二、正常脑电图96
三、异常、病理性脑电图97
四、脑电图的临床应用98
二、分析与判断99
一、方法和原理99
五、诱发试验和特殊方法的使用99
第二节 脑电地形图99
三、临床应用100
一、正常肌电图102
第三节 肌电图检查102
二、异常肌电图104
四、肌电图检查的临床意义105
三、诱发肌电图105
五、肌电图定位诊断107
第四节 计算机电热成像108
一、痛觉诱发电位的刺激技术109
第五节 痛觉诱发电位109
一、周围神经病变109
二、血管病变109
三、恶性肿瘤109
四、局部炎症109
五、其他109
二、痛觉诱发电位的成分分析110
三、偶极子源分析111
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112
一、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112
第六节 诱发电位112
四、运动诱发电位113
三、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113
三、CT115
二、DSA115
第8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诊断115
第一节 检查技术115
一、X射线平片115
一、垂体腺瘤116
第二节 颅内肿瘤116
四、MRI116
二、听神经瘤117
四、颅内脊索瘤119
三、三叉神经瘤119
五、颅内转移瘤121
一、脑出血122
第三节 脑血管疾病122
二、脑梗死123
三、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124
五、颅内动脉瘤125
四、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125
七、海绵状血管瘤126
六、颅内动静脉畸形126
一、脊椎退行性病变127
第四节 脊椎、脊髓疾病127
二、脊椎炎性病变132
一、椎管内肿瘤136
第五节 椎管肿瘤136
二、脊椎手术后改变143
二、体格检查147
一、病史147
第9章 神经性疼痛的诊断147
第一节 诊断依据147
四、全面分析148
三、实验室及影像学等检查148
第二节 诊断注意事项149
一、卡马西平153
第一节 抗癫痫药153
第三篇 神经性疼痛药物与非药物治疗方法153
第10章 药物治疗153
三、苯妥英纳154
二、加巴喷丁154
第二节 抗抑郁药155
五、拉莫三嗪155
四、西戊酸钠155
一、三环类抗抑郁药156
三、5-HT再摄取抑制药157
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药157
第三节 非甾体类抗炎药158
四、其他抗抑郁药158
二、苯胺类159
一、水杨酸类159
五、选择性环氧酶-2抑制剂160
四、丙酸类160
三、吲哚衍生物及类似物160
六、其他解热镇痛抗炎药161
一、吗啡162
第四节 麻醉性镇痛药162
五、美洲酮163
四、阿芬太尼163
二、芬太尼163
三、舒芬太尼163
一、氯胺酮164
第五节 NMDA受体拮抗剂164
六、羟考酮164
七、曲马朵164
一、钠离子通道与神经性疼痛165
第六节 离子通道阻滞剂165
二、美金刚165
三、金刚烷胺165
四、美沙芬165
一、辣椒素166
第七节 局部用药166
二、常用的钠离子通道阻滞剂166
二、局部麻醉药167
一、鞘内用药的生理学和药理学168
第八节 脊髓鞘内用药168
三、好及施168
二、鞘内用药的临床研究169
四、鞘内给药的适应证与并发症171
三、鞘内给药方法171
一、适应证174
第一节 选择性神经根阻滞174
第11章 非药物治疗方法174
三、操作方法175
二、禁忌证175
五、并发症179
四、疼痛反应评估179
一、星状神经节阻滞180
第二节 交感神经阻滞180
六、术后处理180
二、颈上交感神经节阻滞184
三、胸交感神经阻滞185
四、腰椎旁交感神经节阻滞186
五、静脉内区域交感神经阻滞187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刺激治疗188
一、脊髓刺激治疗189
二、脑内刺激治疗195
三、展望199
一、概述200
第四节 心理治疗200
二、支持疗法201
三、行为疗法202
第五节 物理治疗203
四、暗示疗法和催眠疗法203
一、电疗法204
二、光疗法214
三、超声波疗法215
四、磁疗法216
五、水疗法218
六、传导热疗法和冷疗法219
一、概述220
第六节 射频治疗220
七、运动疗法220
三、射频消融镇痛的模式221
二、射频消融治疗神经痛的生理基础221
四、射频消融在神经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223
一、导航技术在神经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价值224
第七节 导航技术在神经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224
二、导航系统在神经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技巧225
三、导航技术在神经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前景226
第二节 周围神经系统的结构231
二、周围神经系统的分布231
第四篇 周围神经性疼痛231
第12章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疼痛231
第一节 概述231
一、周围神经系统的定义231
三、脊神经232
二、脑神经232
一、周围神经纤维232
一、病因233
第三节 周围神经疾病发生机制233
二、病理234
第四节 周围神经疾病分类235
六、按受损神经的分布形式分类236
五、按主要受损纤维的功能分类236
一、按发病部位分类236
二、按病因分类236
三、按病变性质分类236
四、按起病方式和病程演变分类236
一、临床表现237
第五节 周围神经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原则237
二、诊断239
一、病因治疗241
第六节 周围神经疾病治疗原则241
二、药物治疗242
三、手术治疗244
四、放射治疗245
一、概述246
第一节 头痛246
第13章 头面部神经痛246
二、偏头痛247
一、有关解剖254
第二节 三叉神经痛254
二、诊断256
三、治疗257
一、概述270
第三节 舌咽神经痛270
三、神经阻滞疗法271
二、药物治疗271
五、手术治疗272
四、射频消融毁损272
一、病因及病理273
第四节 颈源性头痛273
三、诊断276
二、临床特征276
四、治疗277
一、病因280
第一节 概述280
第14章 颈椎病280
二、发病机制282
三、物理检查283
四、治疗284
三、鉴别诊断284
第二节 颈型颈椎病284
一、临床特点284
二、诊断标准284
一、临床表现287
第三节 神经根型颈椎病287
五、预后287
三、鉴别诊断288
二、诊断要点288
一、发病机制289
第四节 脊髓型颈椎病289
三、临床检查291
二、临床表现291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292
五、治疗293
一、发病机制295
第五节 椎动脉型颈椎病295
二、临床表现296
四、治疗297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297
二、临床表现298
一、病因和病理298
第六节 交感型颈椎病298
四、治疗299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299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300
第七节 混合型颈椎病300
四、治疗301
三、诊断301
二、临床表现301
一、周围神经解剖学303
第一节 周围神经损伤后疼痛303
第15章 周围神经损伤性痛症303
二、周围神经生理学304
三、周围神经损伤的病理学305
四、周围神经损伤的分类306
五、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307
六、周围神经损伤疼痛的治疗312
一、概念318
第二节 复杂性局部疼痛综合征318
二、病因319
三、病理生理320
四、临床特征323
六、临床分型324
五、发病率324
八、治疗原则325
七、诊断标准325
一、病因333
第三节 臂丛神经损伤333
二、分类334
三、诊断335
五、预防336
四、电生理及影像学检查336
六、治疗337
第四节 急性带状疱疹疼痛和后遗神经痛339
一、急性带状疱疹痛340
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46
三、眼带状疱疹后神经痛360
四、微皮损型及无疱型带状疱疹362
五、复发性带状疱疹363
六、带状疱疹痛临床治疗中存在的问题364
一、病因与病理367
第五节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痛367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369
二、临床表现369
四、治疗371
二、临床表现373
一、分类373
第六节 骨质疏松症373
四、治疗374
三、诊断374
二、临床表现376
一、病因376
第七节 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376
四、治疗377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377
一、病因、病理与发病机制378
第八节 多发性神经病378
二、临床表现379
四、治疗380
三、诊断380
一、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383
第九节 中毒性周围神经病383
二、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384
三、铅中毒性周围神经病385
五、有机磷中毒388
四、一氧化碳中毒388
一、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390
第十节 周围神经感染性疼痛390
二、莱姆病末梢神经炎393
三、麻风性神经炎395
四、艾滋病疼痛396
一、病因405
第一节 病因和病理生理405
第五篇 中枢性神经痛405
第16章 中枢性神经痛概述405
二、病理生理406
一、中枢性神经痛的疼痛特点408
第二节 临床症状408
四、疼痛的评价410
三、中枢性神经痛的神经生理学检查410
二、躯体感觉的异常410
二、心理治疗411
一、原发病治疗411
五、中枢性神经痛的诊断标准411
第三节 治疗411
五、药物治疗412
四、针刺治疗和激光照射412
三、物理治疗412
七、交感神经阻滞415
六、外科手术治疗415
二、病理生理417
一、病因417
第17章 多发性硬化症417
第一节 病因和病理生理417
三、症状和体征418
二、临床分型418
第二节 临床表现418
一、一般资料418
七、诊断依据419
六、影像学检查419
四、实验室检查419
五、生理检查419
八、疼痛的特点420
二、缓解期治疗421
一、急性期治疗421
第三节 治疗421
四、疼痛的治疗422
三、症状治疗422
二、脊髓损伤后的神经毒性作用426
一、脊髓损伤后的微循环障碍426
第18章 脊髓损伤后疼痛426
第一节 病因学426
第二节 病理生理特点427
三、脊髓神经的直接作用427
一、受体机制428
二、结构和功能重组429
四、基因机制430
三、中枢敏化机制430
第三节 临床表现431
二、药物治疗433
一、脊髓损伤治疗433
第四节 诊断与治疗原则433
三、非药物治疗435
一、病理特点439
第二节 病理及临床表现439
第19章 脊髓空洞症与延髓空洞症439
第一节 病因与发病机制439
二、临床表现440
四、疼痛的治疗442
三、对症治疗442
第三节 治疗442
一、手术治疗442
二、放射治疗442
一、病因446
第一节 病因学446
第20章 帕金森病446
二、发病机制447
第二节 病理生理449
一、临床表现450
第三节 临床特征450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451
三、疼痛特征452
一、药物治疗453
第四节 治疗453
二、手术治疗455
五、PD中枢痛的治疗456
四、康复治疗456
三、基因治疗456
一、癫痫的病因459
第一节 病因459
第21章 癫痫和颅内肿瘤459
一、癫痫的病理生理461
第二节 病理生理461
二、颅内肿瘤的病因461
三、癫痫、颅内肿瘤与中枢性神经痛462
二、颅内肿瘤的病理生理462
一、癫痫的临床特征463
第三节 临床表现463
二、颅内肿瘤的临床特征464
一、癫痫的治疗465
第四节 治疗465
三、中枢性疼痛的临床特征465
二、颅内肿瘤的治疗466
三、中枢性疼痛的治疗467
第一节 病因469
第22章 脑卒中后中枢痛469
一、关于相关机制的假说470
第二节 病理生理470
一、疼痛的部位471
第三节 临床表现471
二、脑卒中后中枢痛的机制471
五、躯体感觉的异常472
四、影响中枢性神经痛的内外因素472
二、疼痛的性质与强度472
三、疼痛的发作和持续时间472
第四节 诊断与治疗原则473
一、药物治疗474
四、交感神经阻滞476
三、外科手术治疗476
二、感觉刺激476
一、疼痛康复481
第一节 概论481
第六篇 神经性疼痛的康复481
第23章 神经性疼痛康复的基本理论481
三、疼痛的康复治疗——小组工作模式482
二、疼痛的康复评定482
一、世界卫生组织对疼痛康复评定机制的贡献483
第二节 有关疼痛康复的现代理论483
二、循证医学在疼痛康复中的运用485
一、痉挛486
第三节 常见疼痛相关病症的康复486
三、骨关节炎488
二、骨质疏松症488
四、脑损伤所致疼痛并发症及其物理治疗490
五、脊髓损伤(SCI)所致骨关节的疼痛问题491
第四节 疗效评价和随访492
六、其他疾病所致疼痛及其物理治疗492
二、疗效的评价493
一、疼痛的分级493
一、神经性疼痛治疗的现状及单一化治疗方式的不足494
第一节 多学科的方法494
第24章 神经性疼痛的康复治疗494
三、疼痛多元化治疗实施的社会因素分析495
二、疼痛的多元化治疗及意义495
四、疼痛治疗中心496
二、掌握好治疗剂量497
一、掌握好应用时机497
五、康复治疗497
第二节 疼痛的物理治疗497
第三节 疼痛康复理疗的基本原则497
三、综合治疗原则498
第四节 运动治疗的方法499
四、最优选择原则499
二、细胞移植镇痛500
一、目前的药物主要研究方向500
第五节 存在的问题、对策及展望500
三、加强疼痛治疗的管理501
一、医疗气象学503
第一节 疼痛与医疗气象学503
第25章 神经性疼痛的保健503
二、人体生理活动与医疗气象学504
三、医疗气象学与疼痛506
一、颈椎病510
第二节 休息、体位与运动510
二、下腰痛511
第三节 神经性疼痛的科普知识514
一、什么是健康?515
二、健康包括几个方面?515
三、什么是亚健康?516
四、什么是疼痛?516
五、什么是疼痛医学?516
六、疼痛是一种疾病吗?516
七、什么是神经性疼痛?517
八、常见的神经性疼痛包括哪些?517
九、神经性疼痛怎样分类?517
十、神经性疼痛的表现形式有哪些?517
十一、影响疼痛的因素有哪些?518
十二、影响疼痛的因素是怎样形成的?518
十三、疼痛对人体有益吗?520
十五、什么是神经性疼痛综合征?521
十六、神经性疼痛迁延不愈对身心健康会产生哪些影响?521
十七、痛阈和疼痛耐受力有何区别?521
十四、长期忍受疼痛对身体有害吗?521
二十、治疗神经性疼痛的最佳方法是什么?522
十九、日常生活中怎样判断是否患了神经性疼痛?522
二十一、疼痛的心理疗法有哪些?522
十八、什么是幻痛?522
二十二、音乐与疼痛的关系是什么?什么是音乐疗法?523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的契合点527
第26章 中西医结合的基本理论527
一、电是生命存在的象征527
第七篇 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性疼痛527
三、中医学中气与电的关系528
第二节 氧自由基致痛机制528
二、气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528
二、氧自由基增多529
三、氧自由基堆集形成负电位529
一、自由基529
四、氧自由基致痛机制530
二、电疗法532
一、神经阻滞治疗532
三、针刺镇痛疗法532
第一节 “通则不痛”532
第27章 神经性疼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532
四、推拿疗法533
五、测痛治疗仪治疗533
第二节“荣则不痛”534
一、中医中药治疗(含实性痛治疗)534
二、补充微量元素536
一、抗氧化酶类538
第一节 氧自由基清除剂的分类538
二、抗氧化剂类538
第28章 清除氧自由基疗法538
一、超氧化物歧化酶539
二、过氧化氢酶和非特异性过氧化物酶539
第二节 抗氧化酶类539
三、硒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540
四、磷脂氢过氧化物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540
第三节 抗氧化剂类541
一、脂溶性抗氧化剂541
五、谷胱甘肽硫转移酶541
二、水溶性小分子抗氧化剂542
三、蛋白性抗氧化剂543
四、抗氧化剂进展544
第四节 使用氧自由基清除剂应注意的问题545
二、清除剂的选用标准546
三、清除剂及其清除机制546
一、应用清除剂治疗的原则546
四、清除剂应用时的几个问题547
一、中药清除氧自由基机制研究549
第一节 单味中药清除氧自由基549
二、清除氧自由基的单味中药与几种复方549
第29章 中药清除氧自由基549
二、辨证论治551
一、及早给药,掌握剂量与浓度551
三、药物联合应用551
第二节 使用中药清除剂应注意的问题551
第一节 神经性疼痛的病理生理555
第30章 神经性疼痛的研究现况555
一、神经性疼痛产生与维持机制555
第八篇 神经性疼痛的研究进展555
二、钠通道与神经性疼痛556
三、交感神经系统与神经性疼痛557
第二节 神经性疼痛的药理学治疗563
一、抗癫痫药563
三、阿片类药物564
第三节 神经性疼痛与免疫治疗564
二、抗抑郁药564
一、免疫学功能和神经性疼痛的关系565
二、生物活性介质和神经性疼痛治疗567
三、神经肽568
四、神经营养因子570
五、细胞因子和疼痛576
第四节 神经性疼痛的基因治疗576
一、间接体内疗法577
二、直接体内疗法579
第31章 神经性疼痛临床研究进展586
第一节 神经性疼痛的分类586
第二节 神经性疼痛的诊断587
第三节 神经性疼痛的治疗588
一、抗癫痫药和局麻药588
二、表面用药590
三、抗抑郁药591
四、阿片类和曲马朵591
五、神经阻滞、脊髓刺激及鞘内泵592
第32章 神经性疼痛实验研究进展595
第一节 概述595
一、自发性或进行性疼痛596
二、神经病理性刺激诱发的疼痛596
第二节 动物神经病理性疼痛行为学测试596
五、机械性痛觉异常597
四、机械性痛觉过敏597
六、冷痛觉异常597
三、热痛觉过敏597
一、中枢性疼痛综合征动物模型598
二、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598
第三节 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598
三、交感持续性疼痛动物模型599
六、疼痛机制600
五、神经炎诱发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600
七、初级传入神经元自发性和进行性放电600
四、毒物所致的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