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蔡和森与《向导》周报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蔡和森与《向导》周报](https://www.shukui.net/cover/78/30539399.jpg)
- 徐方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5662X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72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295页
- 主题词:蔡和森(1895~1931)-人物研究;中国共产党-党报-史料-1922~1927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蔡和森与《向导》周报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 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及其分析1
(一)国内方面1
导论1
(二)港台地区和国外方面12
二 本选题的意义、重难点和创新点13
(一)选题的意义13
(二)希望解决的问题、重难点16
(三)研究的创新点17
(一)蔡和森与《向导》历史过程关系的总体研究18
三 本书框架和研究资料的说明18
(二)蔡和森主编《向导》特点的横向面研究19
(三)蔡和森在《向导》上所发表文章的内容的横向面研究19
(四)社会各界对蔡和森主编《向导》的评价及其深远影响研究20
第一章 蔡和森与《向导》周报的密切关系23
第一节 蔡和森与《向导》周报的创刊24
一 国内形势与《向导》周报的诞生24
二 蔡和森出任《向导》首任主编33
三 蔡和森与《向导》宗旨的确定40
四 蔡和森与《向导》创刊号的问世42
一 蔡和森与《向导》宗旨的贯彻47
第二节 蔡和森与《向导》周报的运作47
二 蔡和森与《向导》经费的筹措50
三 蔡和森与《向导》的出版和发行56
第三节 蔡和森离任《向导》周报主编70
一 蔡和森离任《向导》主编的原因70
二 离任后继续关心《向导》的发展78
第一节 《向导》周报三任主编比较之特点85
一 蔡和森是自学成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85
第二章 蔡和森主编的《向导》周报之特点85
二 蔡和森主编的时间最长、期数最多91
三 蔡和森主编名副其实97
四 蔡和森为《向导》撰稿最多100
第二节 《向导》与《新青年》、《前锋》比较之特点102
一 宣传党的纲领,党中央政治机关报的性质明显102
二 宣传形式多样,重点宣传现实斗争,时效性突出105
三 文章短小精悍,生动活泼,战斗力强107
四 出版时间最长,最有规律108
第三章 蔡和森以《向导》为阵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110
一 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分析111
第一节 蔡和森对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任务的探索111
二 对近代中国革命性质和任务的分析115
第二节 蔡和森对中国革命对象和动力的探索121
一 对中国革命对象的分析121
二 对中国革命动力的分析134
第三节 蔡和森关于武装斗争的探索135
一 对武装斗争重要性的分析137
二 工农是武装斗争的主体141
三 支持彭湃领导的农民运动143
第四节 蔡和森关于统一战线的探索145
第四章 蔡和森以《向导》为阵地对斗争实践指导举例156
第一节 蔡和森关于商团事变的评述156
一 蔡和森对商团事变原因的分析158
二 蔡和森对商团事变性质的分析及其建议163
第二节 对蔡和森关于商团事变评述的评价168
一 商团事变的特点169
二 对蔡和森评述商团事变的评价171
第五章 社会各界对蔡和森主编《向导》的态度和评价177
第一节 国际社会对《向导》的态度和评价177
一 共产国际和苏俄政府的评价177
二 列强对《向导》的态度和评价184
第二节 国内社会对《向导》的态度和评价190
一 中共对《向导》的评价190
二 国民党对《向导》的态度193
三 军阀对《向导》的摧残198
四 读者对《向导》的称赞200
五 各类报刊对《向导》的态度和评价203
第六章 蔡和森主编《向导》的经验教训208
第一节 蔡和森主编《向导》的经验208
一 开创了党管党报和政治家办党报的优良传统208
二 培育了党报宣传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211
三 创造了党报工作走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214
四 形成了党报文章文笔犀利的战斗风格217
第二节 蔡和森主编《向导》的教训218
一 时评有时过于主观,削弱了其客观性218
二 文字有时晦涩难懂,影响了宣传效果224
三 批评有时过于偏激,妨碍了国共合作227
结语232
主要参考文献241
附录257
后记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