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姚江文化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姚江文化史
  • 季学原主编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 ISBN:7807151676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58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508页
  • 主题词:文化史-余姚市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姚江文化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编 姚江文化的发端时期3

第一章 河姆渡原始文化3

第一节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文化命名和分期3

第二节 河姆渡文化在姚江流域的分布6

第三节 七千年前姚江流域的生态环境11

第四节 河姆渡遗址的稻作文化及传播15

第五节 河姆渡遗址中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22

第六节 河姆渡遗址中的木结构建筑28

第七节 河姆渡遗址中的原始艺术31

第八节 河姆渡文化的历史地位37

第二章 河姆渡文化的演变41

第一节 河姆渡后续文化41

第二节 舜、禹的传说与史实45

第三章 先秦至西汉的姚江文化51

第一节 于越时期的姚江文化51

一、有关的文献史料51

二、几何形印纹陶与原始青瓷文化55

三、土墩石室遗存58

四、姚江文化与楚文化、中原文化的交融61

第二节 秦至西汉的姚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融64

第二编 姚江文化的渐进时期71

第一章 东汉六朝姚江文化的发展71

第一节 青瓷的发明71

第二节 古建筑古墓葬74

第三节 迷仙崇道兴佛之风78

一、梅福的传说78

二、虞洪的传说79

四、刘、阮的传说80

三、刘纲的传说80

五、道教的遗迹与传说81

六、佛教的传播82

第二章 汉唐姚江学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84

第一节 东汉姚江学风84

第二节 严光的学行86

第三节 虞氏家族文化概述93

一、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94

二、概貌95

第四节 虞氏家族文化的揭幕人虞翻100

一、生平100

二、文化成就101

第五节 两晋虞氏家族文化的拓展104

一、虞喜的经学、天文学研究104

二、虞预的史学研究106

三、虞潭的娱乐文化研究108

第六节 南朝虞氏家族文化的繁荣109

一、经学109

二、史学110

三、饮食文化110

四、文学111

五、书法112

第七节 隋唐虞氏家族文化的辉煌113

一、虞绰、虞世基的文化活动114

二、虞世南的文化成就115

三、虞氏家族文化之余辉122

第三章 唐宋元姚江文化的曲折发展124

第一节 唐宋元姚江文化曲折发展历程124

第二节 唐五代越窑与秘色瓷127

一、道教131

第三节 唐宋元姚江的宗教131

二、佛教133

第四节 唐宋元姚江的文学创作134

一、姚江旅游诗歌134

二、北宋旅姚诗人的创作136

三、南宋诗文创作137

四、元代诗文创作和“续兰亭会”140

第五节 宋元姚江文教事业的起步141

一、藏书的初步发展141

二、官刻书帖和官钞书143

三、教育事业之初盛144

第六节 宋元姚江理学的传播145

一、洛学传入与姚儒胡氏实学的兴起146

二、永嘉之学和陆学在姚江的传播147

三、朱学的流播148

第七节 高似孙的学术成就149

第八节 宋元姚江的科学技术153

一、水利事业的发展153

二、医学的发展154

三、高似孙的砚石研究155

第三编 姚江文化的鼎盛时期159

第一章 姚江文化鼎盛期概述159

第二章 明代前期姚江文化的勃兴165

第一节 明初姚江学术165

一、宋僖与《元史》165

二、赵谦的古文字音韵学166

三、滑寿的医学成就168

四、《永乐大典》与姚江学者170

一、学术成就171

第二节 明代前期的姚江学术文化171

二、文学艺术成就172

第三章 心学大师王守仁175

第一节 生平传略175

第二节 哲学思想180

一、心学的批判性和创适性180

二、致良知182

三、知行合一184

第三节 教育思想186

第四节 地位和影响192

第四章 明代中后期姚江学术的繁荣197

第一节 社会经济概述197

第二节 姚籍王学传人200

一、姚江弟子200

二、徐爱的学术成就201

三、钱德洪的学术思想203

四、其他王学传人205

第三节 军事学成就209

一、王守仁的军事思想209

二、何良臣与《阵记》213

第四节 姚籍其他学者216

一、孙鑛的学术活动216

二、黄尊素的学术活动217

三、其他学人的著作219

第五章 明代中后期姚江文学艺术221

第一节 明代中后期姚江戏曲221

一、“余姚腔”的兴衰221

二、吕天成和《曲品》224

三、叶宪祖与其他戏曲作家228

一、王守仁的诗文232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文学232

二、谢迁等人的诗文233

三、倪宗正的诗文236

四、士子官员的文化成果237

第三节 明代的姚江藏书240

第六章 明清时期姚江的社会风俗242

第一节 庙会民风与民间传说242

一、庙会242

二、风俗245

三、民间传说247

第二节 明清余姚的武术气功248

第三节 堕民文化的社会功能252

第四节 围棋活动254

一、生平传略258

第七章 清前期姚江学术文化的繁荣258

第一节 朱舜水及其实学思想258

二、反思与批判260

三、倡导经世实学261

四、构筑治政学说263

五、讲授中华儒学265

六、历史地位和影响268

第二节 民主启蒙大师黄宗羲273

一、生平传略273

二、启蒙思想276

三、哲学贡献278

四、史学成就284

五、教育改革思想287

六、地位与影响291

一、黄宗炎的《易》学思想299

第三节 黄氏其他学人的学术活动299

二、黄宗会的学术思想303

三、黄百家的学术活动304

第四节 姚江书院派的学术思想306

一、姚江书院派的形成306

二、明末清初书院四先生时期的学术宗旨307

三、韩孔当的学术思想310

第五节 邵廷采的学术成就314

一、“致知存心”的理学思想314

二、“期于实用”的教育思想316

三、经世致用的史学318

四、地位和影响319

第六节 邵晋涵的学术成就320

一、经学:“绎其义蕴,彰其隐赜”321

二、史学:“奥衍蕴蓄,囊括富有”322

第七节 其他学术思潮325

一、漳海之学的传播326

二、蕺山之学的传播326

三、朱子学的传播327

四、汉学的萌蘖与发展328

第八节 高士奇和卢文弨的学术贡献331

一、宫廷学者高士奇331

二、校勘学家卢文弨333

第八章 明清姚江的科技成就335

第一节 黄宗羲的科学活动与科学成就335

一、黄宗羲的自然科学研究335

二、黄宗羲的科技思想338

三、科技人才的培养340

第二节 朱舜水在日本对实用科技的传播342

第三节 黄百家、邵昂霄的科学成就344

一、耕作与除草技术348

第四节 农用技术的新发展348

二、哺坊孵化技术349

三、茯苓的人工栽培和采取350

第五节 医学成就351

第六节 建筑技艺的发展353

一、深宅大院353

二、桥梁建筑357

第七节 湖泊水利事业的发展360

第九章 清代姚江的文学艺术365

第一节 散文创作365

第二节 朱舜水、黄宗羲的文学理论369

一、朱舜水的文学理论369

二、黄宗羲的文学理论371

一、清初遗民诗歌379

第三节 诗歌创作379

二、浙诗奠基时期的创作382

三、浙诗繁荣时期的创作382

第四节 书画音乐艺术384

一、画家384

二、书艺386

三、篆印388

四、乐坛388

五、曲艺389

第十章 清代姚江文教事业392

第一节 教育事业392

一、书院教育392

二、学校教育393

三、教苑硕师394

第二节 私家藏书394

一、乡贤诗文的搜辑整理399

第三节 地方文献399

二、地方志的编修400

三、乡邑闻见类著作的问世402

四、姚江学术源流的总结整理402

第四编 姚江文化转型时期407

第一章 姚江文化转型期概述407

第二章 近代姚江文化410

第一节 学术的式微410

第二节 学术和文化教育412

一、地方文献与史志的整理编辑412

二、私塾的衰落和学校的创建413

三、私人藏书416

第三节 近代姚江科技418

一、胡德辉、叶谱人等人的科技活动419

二、黄炳垕的科技成果420

第四节 近代姚江的社会风俗421

一、近代社会风俗421

二、养兰文化422

三、吴梅圣《梅花谱》与四明弈派424

四、余姚滩簧425

第三章 民主革命时期的姚江文化433

第一节 报刊的兴办433

第二节 四明山战地文化活动435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438

第四节 蒋梦麟与中国文化教育441

第五节 进步书刊与书店443

第六节 鲁迅艺术学院浙东分院445

第四章 姚江文化的传承447

后记454

重版后记45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