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全国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估 华东卷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ISBN:7802091829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551页
- 文件大小:63MB
- 文件页数:579页
- 主题词:生态环境-调查报告-华东地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全国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估 华东卷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山东篇3
1 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概况3
1.1 自然环境基本特征3
1.2 社会经济主要特点6
2 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成绩12
2.1 机构与法制建设12
2.2 生态保护领域取得的进展13
2.3 生态建设16
3 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19
3.1 土地利用与土地退化现状与发展趋势19
3.2 植被状况及其动态变化35
3.3 水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变化48
3.4 生物多样性保护83
3.5 工矿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与生态重建情况103
3.6 农村生态环境状况107
3.7 小城镇建设及其生态环境问题分析119
3.8 生态灾害124
4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影响130
4.1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130
4.2 生态环境变化影响134
5 生态环境退化成因分析136
5.1 自然因素136
5.2 人为因素137
5.3 经济因素138
5.4 法制政策因素138
5.5 观念因素139
5.6 组织管理和科技因素139
6 生态环境保护对策140
6.1 加强领导,强化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思想140
6.2 加强立法和执法,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140
6.5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投入机制141
6.4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水平141
6.3 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监督管理体制141
6.6 加强教育,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142
附件:泰山典型风景旅游区生态调查报告143
安徽篇151
1 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51
1.1 自然环境概况151
1.2 社会经济156
2 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成绩159
2.1 机构与法制建设159
2.2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160
2.3 森林生态建设与保护162
2.4 生物多样性保护163
2.5 水资源开发与保护165
2.6 水土保持167
2.7 生态环境保护168
2.8 风景旅游区建设与管理172
3 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变化趋势174
3.1 土地资源现状及其变化174
3.2 林草生态系统现状及其变化182
3.3 湿地生态系统现状及其变化203
3.4 生物多样性现状212
3.5 水生态现状及其变化225
3.6 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变化250
3.7 小城镇发展及生态环境现状264
3.8 矿产资源开采利用及矿区生态环境现状268
3.9 风景旅游区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变化283
3.10 生态灾害发生情况286
4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296
4.1 土地资源环境问题296
4.2 森林生态环境问题302
4.3 生物多样性问题313
4.4 水生态环境问题321
5.1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327
5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327
5.2 评价方法331
5.3 安徽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336
6 生态环境变化的后果347
6.1 耕地资源减少的后果347
6.2 工程建设的生态后果347
6.3 农业生态环境变化的后果349
6.4 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的后果350
6.5 生物多样性下降的后果350
6.6 水旱灾害危害加重351
6.7 生态环境恶化制约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52
7 结论与对策354
7.1 结论354
7.2 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对策356
1.1 自然生态环境特点371
1 江苏省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特点371
江苏篇371
1.2 区域社会经济特点379
2 生态保护与建设成绩389
2.1 机构与法制建设389
2.2 生态保护391
2.3 生态建设393
2.4 生态示范区与有机食品基地建设395
3 生态环境现状及动态变化398
3.1 土地利用与土地退化398
3.2 植被状况及其动态变化412
3.3 水生态现状及动态变化423
3.4 生物多样性保护458
3.5 工矿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与生态重建情况482
3.6 农村生态环境486
3.7 城镇生态环境506
3.8 生态灾害518
4.1 生态环境优势、劣势与趋势525
4 调查基本结论525
4.2 生态环境危象显露526
5 生态环境退化主要原因分析533
5.1 自然生态系统与生态退化的概念533
5.2 生态退化的主要原因534
6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战略对策539
6.1 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编制《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539
6.2 以制度创新为基础,为创建生态省提供支持与保证542
6.3 打造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切实解决重点生态问题544
结语550
参考文献551
上海篇555
1 前言555
1.1 调查背景555
1.2 调查目的意义555
1.3 主要调查内容556
1.4 组织实施558
2 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560
2.1 自然环境概况560
2.2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568
2.3 土地利用状况576
2.4 水资源状况584
2.5 大气环境质量600
2.6 声环境质量607
2.7 固体废物处置614
2.8 森林资源状况617
2.9 生物多样性624
2.10 上海市的主要灾害及其预防647
3 生态保护与建设656
3.1 机构与法规建设656
3.2 水环境综合整治660
3.3 生态示范建设666
3.4 自然保护建设668
4.1 湿地调查675
4 生态环境状况专题调查675
4.2 长江口生态环境现状分析693
4.3 水源保护717
4.4 上海城市绿化发展状况分析741
4.5 外来物种和生物入侵768
4.6 农村生态环境状况788
5 生态环境调查主要结论及保护对策研究812
5.1 生态环境调查主要结论812
5.2 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及保障措施825
浙江篇837
1 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概况837
1.1 自然环境概况837
1.2 区域社会经济特点839
2 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成绩843
2.1 机构建设和法制建设843
2.2 生态环境保护844
2.3 生态建设848
3 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850
3.1 土地利用与土地退化850
3.2 植被858
3.3 陆域水生态862
3.4 湿地生态869
3.5 海洋生态873
3.6 生物多样性881
3.7 农村生态895
3.8 城市(镇)生态环境900
3.9 生态灾害904
3.10 工矿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与生态重建情况907
4 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成因及影响分析910
4.1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910
4.2 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分析910
4.3 生态环境变化影响分析911
5.2 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监督管理和政策体系914
5 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914
5.1 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914
5.3 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915
5.4 进一步加强污染控制,改善环境质量916
5.5 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改善海洋生态环境916
5.6 加强土地、森林资源保护,控制水土流失917
5.7 强化城市规划,改善城市生态环境917
5.8 综合整治,保护农村与农业生态环境918
5.9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外来物种的安全防范918
5.10 认真履行国际公约,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919
参考文献920
江西篇923
1 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现状923
1.1 自然生态环境现状923
1.2 区域社会经济现状928
2.2 生态保护929
2.1 机构建设与法制建设929
2 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成绩929
2.3 生态建设945
3 生态资源开发及其对环境的影响949
3.1 土地利用与土地退化现状与发展趋势949
3.2 植被状况及其动态变化959
3.3 水生态环境现状及变化965
3.4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现状980
3.5 工矿开发的生态破坏与重建状况981
3.6 农村生态环境现状992
3.7 城镇生态环境现状996
3.8 生态灾害1001
4 生态环境退化影响分析1009
4.1 影响社会安定1009
4.2 加剧自然灾害1010
4.3 巨大的经济损失1012
4.4 制约可持续发展1015
5 生态环境变化因素分析1018
5.1 人为因素1018
5.2 自然因素1023
6 典型区生态环境动态变化分析1026
6.1 鄱阳湖生态环境调查1026
6.2 赣南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调查1057
7 江西省生态环境保护对策1076
7.1 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责任制1076
7.2 切实加强生态环境法制1076
7.3 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监管的统一体制1077
7.4 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确保江西省生态安全和环境安全1077
7.5 建立生态建设投入的市场运作机制1077
7.6 建立全民参与的社会体系1077
7.7 科学规划,坚持创新,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水平1078
7.8 认真履行国际公约,广泛开展环境保护国际交流与合作1078
8.1 全省生态环境现状在国内尚属良好1079
8 调查的基本结论1079
8.2 全省生态环境总体呈退化的趋势1080
8.3 调查表明,江西省生态环境的比较优势突出,但全省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不容忽视,要尽快扭转1080
福建篇1083
1 福建生态环境总体特征1083
1.1 背山面海,相对独立而又有紧密内部联系的地理单元1083
1.2 以湿润中、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为主导的生态环境要素组合和较高的能量积累与物质循环速率1084
1.3 以地貌的空间格局为主导的陆域景观生态空间分异1087
1.4 在较优越的生态环境中隐藏着特殊的生态脆弱性1088
2 影响生态环境演化的社会经济因素1090
2.1 经济发展1090
2.2 社会发展1094
3 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成绩1098
3.1 生态环境保护机构和法规建设1098
3.2 生态保护1099
3.3 生态建设1101
4.1 土地利用和土地退化现状及其动态变化1104
4 陆域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1104
4.2 陆域植被状况及其动态变化1110
4.3 陆域水生态现状及其变化1114
4.4 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1119
4.5 工矿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情况1122
4.6 农村生态环境状况1124
4.7 城镇生态环境1130
4.8 陆域生态灾害1136
5 海域生态环境现状及变化趋势1141
5.1 近岸海域总体状况1141
5.2 海湾生态环境1148
5.3 河口区生态环境1151
5.4 岛屿及其周围水域生态环境1153
5.5 红树林生态系统1154
5.6 海洋生态灾害1157
6.1 对经济的影响1160
6 生态环境退化对福建省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1160
6.2 对社会的影响1161
6.3 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1161
7 福建生态环境变化的机制和驱动力—状态—响应分析1163
7.1 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机制问题1163
7.2 土地利用及其生态问题1164
7.3 森林资源利用和森林生态系统退化问题1167
7.4 海湾资源开发和海洋生态环境问题1168
7.5 生态环境问题的体制和政策因素1171
8 基本结论1172
9 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1173
9.1 编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按规划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1173
9.2 注意生态环境保护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及生态省建设工作相衔接1173
9.3 突出森林生态系统保育、近岸海域生态管护和经济走廊带生态建设三个重点1174
9.4 狠抓生态教育、监测、管理和建设四个环节1175
参考文献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