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广西西江流域生态文化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广西西江流域生态文化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52/30054613.jpg)
- 申扶民,藤志朋,刘长荣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16171936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67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27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广西西江流域生态文化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 生态文化研究的时代背景1
二 广西西江流域生态文化研究纲要2
三 广西西江水系图及说明10
第一章 劳作活动中的生态文化12
第一节 史前劳作活动与原始生态文化14
一 桂林甑皮岩文化遗址所反映的生态文化14
二 南宁地区顶蛳山文化遗址和大龙潭文化遗址所反映的生态文化21
三 史前时期的原始生态文化特征23
第二节 稻作活动与农耕生态文化25
一 从象耕鸟耘到精耕细作:农耕生态文化的变迁26
二 从畬田到梯田稻作:农耕生态智慧的日趋完善31
三 农耕生态文化的基本特征36
第三节 山林劳作与“靠山吃山”的森林生态文化38
一 绿色水库的破坏和重建:两种对立的“靠山吃山”生态文化39
二 杉海、林海的农林复合型山林耕作生态文化42
三 大瑶山“种树还山”与“吃山养山”的山林耕作生态文化45
本章结语47
第二章 栖居环境中的生态文化49
第一节 居法自然的生态文化50
一 居法自然的村落环境50
二 居法自然的城市环境55
第二节 筑法自然的生态文化59
一 筑法自然的村落建筑59
二 筑法自然的城市建筑68
第三节 栖居生境的保护与营构70
一 村落栖居生境的保护与营构70
二 城市栖居生境的营构与保护81
本章结语84
第三章 多民族和谐共生的社会生态文化85
第一节 从“百越杂处”到“华越杂居”:“多元一体”民族共同体及民族文化的建构86
一 百越考辨87
二 西瓯、骆越及其苗裔与外来民族形成“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87
三 “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的建构95
第二节 从“和揖百越”到“改土归流”:传统民族治理政策的历史演进与多民族和谐共生社会生态文化的发展102
一 和揖百越:百越民族和谐共生社会生态文化的开创103
二 羁縻制度:民族自治社会生态文化的深化108
三 改土归流:传统民族自治社会生态文化的式微112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民族治理政策的现代转型与多民族和谐共生的社会生态文化116
一 民族区域自治与政治生态117
二 民族区域自治与经济生态121
三 民族区域自治与文化生态124
本章结语129
第四章 礼仪风俗中的生态文化130
第一节 始祖神灵的膜拜:图腾祭祀礼仪中的生态文化131
一 “人蛙同一”的蛙图腾:壮族始祖崇拜礼仪中的生态文化132
二 蛇图腾及其变体:趋利避害的生态文化建构136
三 其他图腾崇拜礼仪中的生态文化139
第二节 丰产之神的敬奉:生产活动礼俗中的生态文化142
一 土地祭仪中的生态文化143
二 祈雨礼仪中的生态文化149
第三节 族风民俗的传承:社会生活风俗中的生态文化156
一 社会组织习俗与社会生态156
二 婚恋习俗与社会生态162
本章结语168
第五章 文学艺术中的生态文化169
第一节 文学艺术与依生中创生的生态文化169
一 自然并不完美170
二 人与自然的相互化生关系173
三 人对自然的创造178
第二节 文学艺术中依生与竞争相辅相成的生态文化180
一 人与自然的依生关系181
二 依生关系的分化182
三 人与自然的相互竞争185
四 社会中的竞争192
第三节 文学艺术中和谐自由的生态文化195
一 和谐自由生活的想象和追寻196
二 对爱情自由的诉求197
三 音乐中的生命自由表达199
本章结语200
第六章 生态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201
第一节 生态文化的本土民族性201
一 顺应性201
二 实用性210
三 可持续性216
第二节 生态文化的“多元一体”民族性221
一 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共同创造221
二 对中原民族文化的接受和融汇224
三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展现231
第三节 生态文化的时代性237
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持续发展237
二 工业文明时代的边缘化243
三 生态文明时代的来临247
本章结语257
结束语258
参考文献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