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金属材料理化测试全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金属材料理化测试全书
  • 屠海令,江君照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8952X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549页
  • 文件大小:64MB
  • 文件页数:571页
  • 主题词:金属材料-物理性质试验;金属材料-化学性质试验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金属材料理化测试全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物理测试2

第1章 金相分析2

1.1 宏观分析5

1.1.1 宏观断口分析6

1.1.1.3 撕痕状断口7

1.1.1.2 瓷状断口7

1.1.1.1 纤维状断口7

1.1.1.7 石状断口8

1.1.1.6 内裂断口8

1.1.1.4 台状断口8

1.1.1.5 层状断口8

1.1.1.10 白点断口9

1.1.1.9 黑脆断口9

1.1.1.8 萘状断口9

1.1.1.13 非金属夹杂物断口10

1.1.1.12 气泡断口10

1.1.1.11 结晶状断口10

1.1.1.16 沿晶断口11

1.1.1.15 缩孔残余断口11

1.1.1.14 异金属夹杂物断口11

1.1.2 偏析12

1.1.1.17 氧化膜断口12

1.1.5 气泡14

1.1.4 缩孔14

1.1.3 疏松14

1.1.8 白点15

1.1.7 轴心晶间裂纹15

1.1.6 翻皮15

1.1.12 冷隔16

1.1.11 异金属夹杂物16

1.1.9 发纹16

1.1.10 外来非金属夹杂物16

1.1.15 光亮晶粒17

1.1.14 成层17

1.1.13 分层17

1.1.18 羽毛状晶18

1.1.17 大晶粒18

1.1.16 白斑18

1.1.21 流纹不顺19

1.1.20 粗晶环19

1.1.19 挤压缩尾19

1.2.1 金相试样制备20

1.2 金相20

1.1.22 焊合不良20

1.1.23 压折20

1.1.24 针孔20

1.2.2 显微组织显示22

1.3 金相显微镜25

1.3.1.3 偏光装置28

1.3.1.2 干涉显微装置28

1.3.1 金相显微镜附件28

1.3.1.1 相衬装置28

1.3.1.5 暗场装置29

1.3.1.4 微差干涉衬度装置29

1.3.2 高温金相显微镜30

1.3.1.7 显微摄影30

1.3.1.6 显微镜照相装置30

1.3.4 显微硬度31

1.3.3 体视显微镜31

1.3.4.1 显微硬度分析32

1.4.1.2 网状组织33

1.4.1.1 带状组织33

1.4 显微分析33

1.4.1 典型显微组织33

1.4.1.6 球化体34

1.4.1.5 奥氏体钢中的α相34

1.4.1.3 碳化物液析34

1.4.1.4 魏氏组织34

1.4.1.10 碳化物不均匀性35

1.4.1.9 脱碳组织35

1.4.1.7 过热组织35

1.4.1.8 过烧组织35

1.4.1.12 石墨相36

1.4.1.11 游离渗碳体36

1.4.1.16 晶粒度37

1.4.1.15 一次渗碳体37

1.4.1.13 磷共晶37

1.4.1.14 莱氏体37

1.4.2 非金属夹杂物38

1.4.1.17 铜扩散38

1.4.2.2 铜中氧含量测定40

1.4.2.1 非金属夹杂物的金相评定40

1.5 定量金相学41

1.5.1 定量金相技术44

1.5.2 图像分析仪46

参考文献47

第2章 金属力学性能测试48

2.1 拉伸试验52

2.1.1 拉伸试样56

2.1.2 引伸计57

2.1.3 真实应力-应变曲线58

2.2 断裂韧性试验59

2.1.5 低温拉伸试验59

2.1.4 高温拉伸试验59

2.2.1 平面应变断裂韧性试验61

2.2.2 平面应力断裂韧性试验62

2.2.3 R阻力曲线63

2.2.5 金属板材表面裂纹断裂韧度试验64

2.2.4 动态撕裂试验64

2.2.7 金属的动态断裂韧度试验65

2.2.6 金属腐蚀介质断裂韧度试验65

2.3 疲劳试验66

2.3.1 高周疲劳试验68

2.3.3 弯曲疲劳试验70

2.3.2 低周疲劳试验70

2.3.7 程序疲劳试验71

2.3.6 复合应力疲劳试验71

2.3.4 拉压疲劳试验71

2.3.5 扭转疲劳试验71

2.3.9 高温疲劳试验72

2.3.8 随机疲劳试验72

2.3.12 接触疲劳试验73

2.3.11 腐蚀疲劳试验73

2.3.10 热疲劳试验73

2.3.14 疲劳断口分析74

2.3.13 冲击疲劳试验74

2.3.16 疲劳损伤测定75

2.3.15 概率密度函数75

2.4.1 蠕变试验76

2.4 高温长时力学性能试验76

2.3.17 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测定76

2.4.3 应力松弛试验77

2.4.2 持久强度试验77

2.5.2 仪器化冲击试验78

2.5.1 夏比冲击试验78

2.5 冲击试验78

2.6 金属硬度试验79

2.5.5 低温冲击试验79

2.5.3 落锤试验79

2.5.4 金属高温冲击试验79

2.6.2 金属洛氏硬度试验80

2.6.1 金属布氏硬度试验80

2.6.4 金属维氏硬度试验81

2.6.3 金属的表面洛氏硬度试验81

2.7 金属扭转试验82

2.6.7 金属努氏硬度试验82

2.6.5 金属肖氏硬度试验82

2.6.6 金属显微维氏硬度试验82

2.9 金属剪切试验84

2.8 金属压缩试验84

2.10 金属磨损试验85

2.11.2 金属弯曲试验86

2.11.1 金属顶锻试验86

2.11 金属工艺性能试验86

2.11.4 金属反复弯曲试验87

2.11.3 金属杯突试验87

2.11.7 金属薄板双层咬合弯曲试验88

2.11.6 金属线材扭转试验88

2.11.5 金属线材缠绕松懈试验88

2.11.10 钢的应变时效敏感性试验89

2.11.9 金属锻平试验89

2.11.8 金属不淬硬性弯曲试验89

2.11.13 金属管扩口试验90

2.11.12 金属管压扁试验90

2.11.11 金属线材反复弯曲试验90

2.11.15 金属管卷边试验91

2.11.14 金属缩口试验91

参考文献92

2.11.17 金属管液压试验92

2.11.16 金属管弯曲试验92

3.1 电子显微镜93

第3章 电子光学分析93

3.1.1 透射电子显微术95

3.1.1.3 衍衬理论96

3.1.1.2 明场像和暗场像96

3.1.1.1 像衬度96

3.1.1.4 特殊成像技术98

3.1.2 高分辨电子显微术99

3.1.1.5 罗伦茨显微术99

3.1.2.3 最佳欠焦条件100

3.1.2.2 衬度传递函数100

3.1.2.1 相位体100

3.1.3 电子衍射101

3.1.2.8 单原子像101

3.1.2.4 系列离焦像101

3.1.2.5 高分辨像的模拟计算101

3.1.2.6 点阵像101

3.1.2.7 结构像101

3.1.3.3 选区电子衍射102

3.1.3.2 高能电子衍射102

3.1.3.1 倒易点阵102

3.1.3.8 低能电子衍射103

3.1.3.7 反射电子衍射103

3.1.3.4 高阶劳厄区衍射图103

3.1.3.5 高分辨率电子衍射103

3.1.3.6 额外电子衍射103

3.1.4 分析电子显微术104

3.1.3.10 会聚束电子衍射104

3.1.3.9 菊池衍射图104

3.1.4.3 电子能量损失谱106

3.1.4.2 微束衍射106

3.1.4.1 透射扫描像106

3.1.4.5 透射电镜中X射线能谱学107

3.1.4.4 能量过滤像107

3.1.5 高压电子显微术108

3.1.4.7 电子通道增强原子位置微分析技术108

3.1.4.6 广延细结构108

3.1.5.2 电子辐照效应110

3.1.5.1 原位观察110

3.1.5.4 临界厚度111

3.1.5.3 临界电压效应111

3.1.6 透射电镜试样制备112

3.1.7 扫描电子显微术113

3.1.7.1 电子束轰击试样激发的信号114

3.1.7.2 表面形貌衬度115

3.1.7.7 电子通道花样116

3.1.7.6 扫描电镜的Y调制像116

3..1.7.3 磁衬度116

3.1.7.4 原子序数衬度116

3.1.7.5 扫描电镜的焦深116

3.1.7.9 金属材料电子断口分析117

3.1.7.8 数字扫描图像技术117

3.1.7.11 蚀坑定向技术119

3.1.7.10 断口剖面技术119

3.1.8 扫描隧道显微镜121

3.2 电子探针分析122

3.2.3 电子探针定性分析124

3.2.2.1 能量分辨率124

3.2.1 X射线波谱仪124

3.2.2 X射线能谱仪124

3.2.4 电子探针定量分析125

3.2.4.3 X射线能谱无标样定量分析126

3.2.4.2 逃逸峰剥离126

3.2.4.1 ZAF修正126

3.3 表面分析技术127

3.2.4.4 蒙特卡罗模拟127

3.3.1 俄歇电子能谱术130

3.3.1.3 筒镜型分析器131

3.3.1.2 半球分析器131

3.3.1.1 电子能量分析器131

3.3.2 化学分析用电子能谱术132

3.3.1.6 平面镜分析器132

3.3.1.4 阻滞场型分析器132

3.3.1.5 127°柱偏型分析器132

3.3.3 紫外光电子能谱术133

3.3.3.2 低能离子散射谱术134

3.3.3.1 化学位移134

3.3.4 场离子显微镜135

3.3.5 场发射显微镜136

3.4.1 激光拉曼光谱术137

3.4 激光分析技术137

3.4.2 激光质谱术138

3.4.4 氪化技术141

3.4.3 激光探针141

3.5 工业断层扫描术142

3.6 薄膜分析143

3.6.3 薄膜成分分析144

3.6.2 薄膜结构分析144

3.6.1 薄膜厚度测量144

参考文献145

3.7 微束分析技术145

第4章 X射线衍射分析147

4.1.1 X射线谱148

4.1 X射线148

4.1.3 X射线吸收与散射149

4.1.2 莫塞莱定律149

4.2 X射线晶体学150

4.1.4.2 布拉格定律150

4.1.4 X射线晶体衍射150

4.1.4.1 劳厄方程式150

4.2.1 晶体点阵151

4.2.5 倒易点阵152

4.2.4 极射赤面投影152

4.2.2 对称性与晶体结构152

4.2.3 晶面间距152

4.2.6 衍射强度153

4.3.1 X射线源154

4.3 X射线衍射设备154

4.3.3 X射线衍射仪155

4.3.2 X射线照相机155

4.4.1 X射线物相定性分析156

4.4 X射线分析156

4.4.2 X射线物相定量分析157

4.4.3 点阵参数的测定158

4.4.2.2 残余奥氏体X射线测定法158

4.4.2.1 X射线定量相分析K值法158

4.4.4 单晶取向的测定159

4.4.3.1 固溶度测定159

4.4.5 多晶衍射晶体结构分析160

4.4.4.1 劳厄法160

4.4.6 择优取向161

4.4.6.1 极图162

4.4.6.2 反极图163

4.4.6.3 取向分布函数164

4.4.7.1 X射线残余应力测定法166

4.4.7 内应力166

4.4.8.1 近似系数法167

4.4.8 X射线衍射线形分析167

4.4.8.2 X射线衍射线形傅里叶级数分析法168

4.4.10 X射线小角散射169

4.4.9 X射线晶粒度测定169

4.4.11.1 反相畴171

4.4.11 X射线有序度测定171

4.4.12.1 调制结构172

4.4.12 X射线漫散射172

4.4.13 X射线衍衬貌相术173

4.4.14 双晶衍射术174

4.4.15 非晶态材料的结构分析175

4.4.16 扩展X射线吸收谱177

4.4.18 高温X射线衍射分析178

4.4.17 微束X射线衍射分析178

4.4.21 薄膜X射线衍射分析179

4.4.20 低温X射线衍射分析179

4.4.19 高压X射线衍射分析179

参考文献180

5.1 弹性181

第5章 金属材料物理性能测试181

5.1.3 泊松比182

5.1.2 切变模量182

5.1.1 杨氏模量182

5.1.6 弹性测量方法183

5.1.5 弹性波波速183

5.1.4 体积模量183

5.1.6.2 纵共振法184

5.1.6.1 悬挂共振法184

5.2.4 弹性后效185

5.2.3 阻尼共振性185

5.2 黏弹性185

5.2.1 滞弹性185

5.2.2 黏性185

5.2.8 衰减系数186

5.2.7 机械品质因数186

5.2.5 内耗186

5.2.6 对数衰减率186

5.2.10 内耗测量方法187

5.2.9 弛豫谱187

5.3.1 密度测量方法188

5.3 密度188

5.4 热膨胀189

5.4.2.1 热膨胀测量的光杠杆法190

5.4.2 热膨胀系数的测量方法190

5.4.1 热膨胀系数190

5.4.2.3 热膨胀测量的千分表法191

5.4.2.2 热膨胀测量的机械杠杆法191

5.4.2.4 热膨胀测量的电感法192

5.4.2.6 热膨胀测量的光干涉法193

5.4.2.5 热膨胀测量的电容法193

5.5 热传导194

5.4.2.7 热膨胀测量的直接观测法194

5.5.2.1 热导率测量的平板法195

5.5.2 热导率测量方法195

5.5.1 热导率195

5.5.2.2 热导率测量的圆棒法196

5.5.2.3 热导率测量直接通电加热法197

5.6 热扩散率198

5.5.2.4 热导率测量径向热流法198

5.6.1.2 瞬态热流法199

5.6.1.1 周期热流法199

5.6.1 热扩散率测量方法199

5.7 热辐射200

5.7.2.1 热发射率测量的反射计法201

5.7.2 热发射率测量方法201

5.7.1 热发射率201

5.7.2.3 热发射率测量的卡计法202

5.7.2.2 热发射率测量的辐射计法202

5.8.2 比热容的测量方法203

5.8.1 比热容203

5.8 热容量203

5.8.2.1 比热容测量的绝热量热计法204

5.8.2.2 比热容测量下落法205

5.8.2.4 比热容测量的快速通电脉冲法206

5.8.2.3 比热容测量的激光脉冲法206

5.9 电阻207

5.9.2 电阻温度系数208

5.9.1 电阻率208

5.9.3.2 数字万用表法209

5.9.3.1 伏安法209

5.9.3 电阻测量方法209

5.9.3.3 电桥法211

5.9.3.4 涡流法212

5.10 热电势213

5.9.3.5 四探针法213

5.11 磁性214

5.10.1 热电势的测量214

5.11.1.2 磁秤215

5.11.1.1 磁通测量法215

5.11.1 宏观磁性测量215

5.11.1.3 超导量子干涉器件磁强计216

5.11.1.6 居里温度测量217

5.11.1.5 提拉试样磁强计217

5.11.1.4 振动试样磁强计217

5.11.1.7 磁场测量法218

5.11.1.8 音频磁性测量219

5.11.1.10 磁致伸缩系数的测量220

5.11.1.9 转矩磁强计220

5.11.3 磁畴观察221

5.11.2 微观磁结构分析221

参考文献222

第6章 无损检测223

6.1.1 超声传播224

6.1 超声检测224

6.1.2 超声换能器225

6.1.4 电磁超声换能器226

6.1.3 超声探头226

6.1.6.1 直探头探伤227

6.1.6 超声探伤227

6.1.5 超声波探伤仪227

6.1.6.2 斜探头探伤228

6.1.6.3 T-R探头探伤229

6.1.6.5 板波探伤230

6.1.6.4 水浸聚焦探伤230

6.1.8 超声频谱分析231

6.1.7 缺陷尺寸定量分析231

6.1.6.6 穿透法探伤231

6.2.1 射线探伤232

6.2 射线检测232

6.1.9 超声测厚232

6.2.1.1 X射线探伤233

6.2.1.3 中子射线照相234

6.2.1.2 γ射线探伤234

6.2.1.5 计算机层析术235

6.2.1.4 X射线工业电视检测235

6.2.2 射线测厚236

6.2.3 辐射防护237

6.3.1 线圈阻抗及阻抗矢量图238

6.3 涡流检测238

6.3.2 涡流检测有限元模型239

6.3.3 涡流探伤241

6.3.5 涡流检测仪242

6.3.4 涡流测量242

6.3.6 涡流检测线圈244

6.4.1 磁粉探伤245

6.4 磁性探伤245

6.4.4 录磁探伤249

6.4.3 磁电转换元件探伤法249

6.4.2 电磁感应法249

6.5 渗透探伤250

6.6 激光全息检测251

6.7 声全息检测252

6.8 声发射检测253

6.10 残余应力无损检测254

6.9 红外检测254

6.11 泄漏检查255

6.12 热电势检测法256

参考文献256

7.1.1 简史258

7.1 冶金化学分析258

下篇 化学分析258

第7章 冶金化学分析概论258

7.1.2.2 定量化学分析260

7.1.2.1 定性化学分析260

7.1.2 分类260

7.1.3 定量化学分析方法的特点261

7.1.2.3 相分析261

7.1.8 展望262

7.1.7 在冶金科研生产中的任务和作用262

7.1.4 几类分析方法的定量范围262

7.1.5 常用分离方法262

7.1.6 一般分析步骤262

7.2.1.1 试样263

7.2.1 采样263

7.2 试样预处理263

7.2.1.3 气体试样的采集264

7.2.1.2 固体试样的采集264

7.2.3 试样的分解265

7.2.2.3 缩分265

7.2.1.4 液体试样的采取265

7.2.2 制样265

7.2.2.1 破碎265

7.2.2.2 筛分265

7.2.3.1 试样分解方法266

7.2.3.2 试样分解技术267

7.3.1.1 简史268

7.3.1 标准物质268

7.3 标准物质和标准分析方法268

7.3.1.5 制备269

7.3.1.4 作用269

7.3.1.2 基本要求269

7.3.1.3 分类269

7.3.2.2 各国标准分析方法概况272

7.3.2.1 标准分析方法与基准方法、现场方法的区别272

7.3.2 标准分析方法272

7.3.2.4 我国标准分析方法的制订程序273

7.3.2.3 我国标准分析方法的研究273

7.3.2.5 标准分析方法的精密度试验274

7.4.2 分类275

7.4.1 简史275

7.4 色谱分析275

7.4.4 应用276

7.4.3 色谱理论276

7.4.2.1 按相的状态分类276

7.4.2.2 按固定相的性质分类276

7.4.2.3 按分离机理分类276

7.4.2.4 按色谱动力学过程分类276

7.5.2 痕量分析技术277

7.5.1 发展概况277

7.5 痕量分析277

7.5.3 痕量分析的应用278

7.5.2.4 痕量分析中参数的控制278

7.5.2.1 痕量分析的检出限278

7.5.2.2 痕量分析的灵敏度278

7.5.2.3 痕量分析的空白值278

7.6.2.2 进样阀279

7.6.2.1 溶液输送装置279

7.5.4 发展趋势与展望279

7.6 流动注射分析279

7.6.1 简史279

7.6.2 仪器装置279

7.7.2 过程分析的方式及特点280

7.7.1 简史280

7.6.2.3 反应管路280

7.6.2.4 检测器280

7.6.3 特点280

7.6.4 应用280

7.6.5 发展280

7.7 过程分析化学280

7.7.4.1 仪器校正281

7.7.4 化学计量学方法在过程分析中的应用研究281

7.7.2.1 离线方式281

7.7.2.2 现场方式281

7.7.2.3 在线方式281

7.7.2.4 内线方式281

7.7.2.5 非破坏性方式281

7.7.3 研究的基本内容281

7.7.3.1 取样系统281

7.7.3.2 检测及传感技术研究281

7.8.1 简史282

7.8 分析化学计量学282

7.7.4.2 数学模型建立282

7.7.4.3 指导传感器组的设计282

7.7.5 优化与控制282

7.7.6 发展趋势282

7.7.6.1 计算机的微型化与智能化282

7.7.6.2 多组分同时测定282

7.7.6.3 取样系统不断更新282

7.7.6.4 分析仪器结构标准化282

7.8.2.1 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283

7.8.2 研究范围283

7.8.2.2 实验设计284

7.8.2.4 校正技术285

7.8.2.3 信号处理285

7.8.2.8 专家系统286

7.8.2.7 数据库286

7.8.2.5 化学模拟286

7.8.2.6 模式识别286

参考文献287

7.8.3 展望287

8.1 化学分析中的分离技术288

第8章 化学分析法288

8.1.1.1 一般沉淀分离法290

8.1.1 沉淀分离法290

8.1.2.2 基本原理291

8.1.2.1 简史291

8.1.1.2 共沉淀分离法291

8.1.2 溶剂萃取分离法291

8.1.3.3 气相色谱仪294

8.1.3.2 原理294

8.1.3 气相色谱分离法294

8.1.3.1 简史294

8.1.4 液相色谱分离法295

8.1.3.4 应用295

8.1.5 离子交换分离法297

8.1.6 萃取色谱分离法299

8.1.8 浮选分离法300

8.1.7.2 蒸馏法300

8.1.7 挥发与蒸馏分离法300

8.1.7.1 挥发法300

8.1.9.1 恒电位电解法301

8.1.9 选择性溶解分离法301

8.1.9.2 溶剂法302

8.1.10 火试金法304

8.2 称量分析308

8.2.1 沉淀309

8.2.2 共沉淀310

8.3 滴定分析311

8.2.3 均相沉淀311

8.3.1 酸碱滴定法313

8.3.1.1 缓冲溶液317

8.3.2 络合滴定法318

8.3.2.1 掩蔽和解蔽320

8.3.3 氧化还原法321

8.3.5 光度滴定法323

8.3.4 沉淀滴定法323

参考文献324

第9章 光学分析325

9.1 原子光谱分析328

9.1.1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333

9.1.1.1 火焰发射光谱分析335

9.1.1.3 激光微区光谱分析336

9.1.1.2 分子发射腔分析336

9.1.1.5 电热蒸发发射光谱分析337

9.1.1.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337

9.1.1.7 自电极光谱法338

9.1.1.6 化学光谱法338

9.1.1.9 摄谱法光谱分析339

9.1.1.8 溶液干渣光谱法339

9.1.1.10 原子发射光谱仪341

9.1.1.11 光谱激发光源342

9.1.1.1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源344

9.1.1.12 等离子体光源344

9.1.1.15 摄谱仪346

9.1.1.14 单色仪346

9.1.1.16 直读光谱仪347

9.1.1.19 光谱映谱仪348

9.1.1.18 测微光度计348

9.1.1.17 看谱镜348

9.1.2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349

9.1.2.1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350

9.1.2.2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352

9.1.2.3 原子吸收光谱仪354

9.1.2.4 背景校正356

9.1.2.5 原子化器358

9.1.3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360

9.1.2.6 氢化物发生器360

9.1.3.1 原子荧光光谱仪362

9.1.3.2 空心阴极灯363

9.1.3.3 无极放电灯364

9.1.4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365

9.1.4.1 X射线荧光光谱仪367

9.1.4.2 定量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369

9.2 分子光谱分析372

9.1.4.4 荧光产额372

9.1.4.3 俄歇效应372

9.2.1 分光光度分析377

9.2.1.1 分光光度计384

9.2.1.2 显色反应386

9.2.2 荧光分光光度分析391

9.2.2.1 荧光分光光度计393

9.2.3 化学发光分析394

参考文献396

第10章 电化学分析398

10.1 电解分析法399

10.1.2 控制电位电解法401

10.1.1 恒电流电解法401

10.2.1 汞阴极电解法402

10.2 电化学分离法402

10.2.3 电泳法403

10.2.2 内电解法403

10.3 电滴定分析法404

10.2.5 电移谱法404

10.2.4 电渗析法404

10.3.1 电位滴定法405

10.3.3 电导滴定法406

10.3.2 电流滴定法406

10.4 电位分析法407

10.3.4 交流示波极谱滴定法407

10.4.2 离子计408

10.4.1 酸度计408

10.4.3.2 氟离子电极409

10.4.3.1 玻璃电极409

10.4.3 离子选择性电极409

10.4.4 离子敏感场效应管410

10.4.3.4 气敏电极410

10.4.3.3 氟硼离子电极410

10.5 电化学检测器411

10.4.5 电位溶出分析法411

10.5.4 电容检测器412

10.5.3 电位检测器412

10.5.1 伏安检测器412

10.5.2 库仑检测器412

10.6 极谱分析法413

10.5.5 电导检测器413

10.6.1 直流极谱法414

10.6.2 单扫描示波极谱法415

10.6.3 络合吸附极谱波416

10.6.4 极谱催化波418

10.6.5 线性扫描伏安法419

10.6.5.1 溶出伏安法420

10.6.5.3 卷积伏安法421

10.6.5.2 吸附溶出伏安法421

10.6.6.3 固体电极422

10.6.6.2 悬汞电极422

10.6.6 工作电极422

10.6.6.1 滴汞电极422

10.6.6.4 化学修饰电极423

10.7 库仑分析法424

10.6.6.6 三电极体系424

10.6.6.5 双电极体系424

10.7.1 控制电位库仑分析法425

10.7.2 恒电流库仑摘定法427

参考文献430

10.7.3 微库仑分析430

11.1 核分析431

第11章 核分析与质谱分析431

11.1.1 活化分析432

11.1.1 中子活化分析434

11.1.1.2 带电粒子活化分析435

11.1.1.3 γ光子活化分析436

11.1.2 离子束分析437

11.1.1.4 快中子非弹性散射瞬发γ射线分析437

11.1.2.2 离子沟道分析438

11.1.2.1 背散射分析438

11.1.2.4 核反应分析439

11.1.2.3 超灵敏质谱439

11.1.2.6 同位素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440

11.1.2.5 质子激发X射线发射分析440

11.1.3.1 穆斯堡尔谱学441

11.1.3 正电子湮没技术441

11.1.3.3 核磁共振442

11.1.3.2 超精细结构442

11.1.4 中子散射443

11.1.5 同位素示踪444

11.1.7 核辐射探测器445

11.1.6 固体径迹探测器445

11.1.8 γ射线能谱仪446

11.2 质谱分析447

11.1.9 核探井技术447

11.2.1 火花源质谱分析449

11.2.2 同位素质谱分析451

11.2.1.1 相对灵敏度系数451

11.2.4 辉光放电质谱分析453

11.2.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453

11.2.5 同位素稀释质谱分析454

11.2.6 二次离子质谱分析455

11.2.7 质谱仪器456

11.2.7.1 离子源458

11.2.7.2 质量分析器460

11.2.7.3 离子检测器461

11.2.8 单聚焦质谱计462

11.2.7.5 质量色散462

11.2.7.4 质量分辨率462

11.2.9 火花源双聚焦质谱仪463

11.2.10 色谱-质谱计464

11.2.11 四极质谱计465

11.2.12 二次离子质谱仪466

参考文献467

11.2.13 质量歧视467

12.1 合金相分析469

第12章 相分析469

12.1.1.1 基体相470

12.1.1 合金相470

12.1.1.2 金属间化合物471

12.1.1.3 碳化物相472

12.1.3.1 电化学分相法474

12.1.3 合金相分离474

12.1.1.4 硼化物相474

12.1.2 非金属夹杂物相474

12.1.3.3 化学分相法480

12.1.3.2 二次电解分相法480

12.1.3.4 物理分相法481

12.1.4 合金相定性分析482

12.1.3.5 差热分析——逸气分析482

12.1.5 合金相定量分析483

12.1.5.1 提取定量相分析法484

12.1.5.4 表层相分析485

12.1.5.3 图像分析法485

12.1.5.2 浸蚀定量相分析法485

12.1.5.7 高温合金相分析486

12.1.5.6 钢铁相分析486

12.1.5.5 焊缝相分析486

12.1.5.8 粉末冶金材料相分析487

12.1.5.10 轻合金相分析488

12.1.5.9 难溶合金相分析488

12.2 化学物相分析489

12.1.5.11 铜基合金相分析489

12.2.2 矿石化学物相分析方法493

12.2.1.4 有效氧493

12.2.1 化学物相分析的相493

12.2.1.1 自由氧化铜493

12.2.1.2 结合氧化铜493

12.2.1.3 磁性铁493

12.2.3 冶金物料化学物相分析方法496

12.3 价态分析498

参考文献499

第13章 冶金气体分析500

13.1 金属中气体分析501

13.1.1 真空熔融气体分析503

13.1.2 惰气熔融气体分析505

13.1.3.1 克氏法定氮506

13.1.3 金属中氮的分析506

13.1.3.3 固溶氮的分析507

13.1.3.2 氧化熔融法定氮507

13.1.4 金属中氢的分析508

13.1.4.1 热抽取法定氢509

13.1.4.3 扩散氢的测定510

13.1.4.2 熔融抽取法定氢510

13.1.4.4 熔融态金属中氢的测定511

13.1.4.5 钢水中氢的测定512

13.1.5 金属中氧的分析513

13.1.5.1 氢还原法定氧514

13.1.5.2 固体电解质浓差电池法定氧515

13.1.6 金属中气体的测定仪516

13.2 金属中硫的分析517

13.3 金属中碳的分析519

13.4 冶金炉气分析521

13.4.1 炉气在线分析523

13.4.2 高炉炉气分析524

13.4.3 转炉炉气分析524

13.4.4 焙烧炉炉气分析524

13.4.5 沸腾焙烧炉炉气分析524

13.4.7 反射炉炉气分析525

参考文献525

13.4.6 鼓风炉炉气分析525

附录 金属理化测试国家标准52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