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史学史 第3卷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史学史 第3卷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
  • 白寿彝主编;瞿林东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7208065241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59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471页
  • 主题词:史学史-研究-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代;史学史-研究-中国-隋唐时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史学史 第3卷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节 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形势1

一 朝代频繁更迭和隋唐的统一1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历史形势与史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1

二 民族、门阀、中外交流2

第二节 史学发展的阶段和特点8

一 史学发展的三个阶段8

二 史学发展的主要特点16

三 直书与曲笔的斗争27

四 转折与创新33

第一节 撰写皇朝史的高潮36

第二章 “正史”撰述的兴盛36

第二节 《续汉书》和《后汉纪》的思想特点43

一 司马彪与《续汉书》43

二 袁宏与《后汉纪》45

第三节 范晔《后汉书》的成就47

一 范晔撰《后汉书》47

二 范晔的历史形势观和社会伦理观49

三 《后汉书》的社会视野和历史视野61

四 《后汉书》史论的境界71

五 《后汉书》在史学思想上的两个特点81

六 范晔历史思想的局限性89

第四节 陈寿《三国志》的特点91

一 《三国志》在历史编纂上的特点91

二 陈寿的历史思想95

三 裴松之的《三国志注》100

第五节 南北朝时期的南北朝史撰述106

一 沈约和《宋书》106

二 《宋书》志的成就107

三 萧子显和《南齐书》111

四 魏收《魏书》及其特点113

五 魏收《魏书》与门阀势力115

六 魏收《魏书》的历史地位118

第三章 “正史”撰述的进一步发展121

第一节 史学发展的重大变局121

一 关于私人撰写国史的禁令和隋朝修史的失误121

二 “《汉书》学”的兴起125

第二节 历史意识的增强和史馆的设立128

一 关于撰写前朝史的认识128

二 历史意识的增强和皇家史馆的设立130

三 令狐德棻和唐初史学的兴盛132

一 五代史纪传的成书137

第三节 五代史纪传和《五代史志》137

二 《隋书》的历史思想138

三 《五代史志》的历史价值145

第四节 唐修《晋书》及其历史意义147

一 唐太宗的《修晋书诏》及其对诸家晋史的评论147

二 唐修《晋书》是一部完整的晋朝史149

第五节 《南史》和《北史》151

一 李大师的南北史观念151

二 李延寿撰《南史》、《北史》154

三 《南史》、《北史》的历史编纂思想157

四 《南史》、《北史》的历史影响163

第六节 “正史”撰述的成就及其局限167

第四章 通史、地方史和民族史170

第一节 通史撰述不断增多的趋势170

一 南北朝时期的通史撰述——《科录》和《通史》170

二 唐代史家的纪传体通史和传记体通史撰述172

三 唐代史家的编年体通史撰述174

四 唐代史家的典制体通史和文征体通史撰述178

五 通史撰述复兴的意义181

一 地方史撰述184

第二节 地方史和民族史撰述184

二 民族史撰述及其历史价值187

第三节 地理书和关于域外情况的记述189

一 《水经注》和《元和郡县图志》189

二 关于域外情况的记述195

第五章 谱牒之学的显要地位200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谱牒之学200

一 门阀重谱牒之书200

二 贾氏谱学与王氏谱学201

一 谱学在唐代的兴替204

三 谱学之弊204

第二节 唐代的谱牒之学204

二 唐代谱学与士庶斗争及社会风气211

三 家史与别传219

第三节 礼书的纂修221

第六章 起居注、实录、国史及会要226

第一节 两晋南北朝起居注的撰写226

第二节 唐修实录的成就228

一 唐修实录的几个特点228

二 韩愈《顺宗实录》的历史价值231

一 唐国史的修撰236

第三节 唐代的国史236

二 吴兢和唐国史238

三 韦述、柳芳与唐国史240

第四节 会要体史书242

一 苏冕撰《会要》242

二 《会要》的面貌245

三 苏冕的史识249

第七章 划时代的史学批评著作——《史通》257

第一节 魏晋至唐初史学批评的演进257

一 刘知幾的史学批评意识259

第二节 刘知幾的史学批评意识和《史通》的史学批评理论259

二 《史通》的史学批评理论261

第三节 刘知幾的“史才三长”思想和史学功用论266

一 史才、史学、史识266

二 史学的审美要求268

三 史之为用 其利甚博271

第四节 刘知幾史学思想的局限273

一 《六家》、《二体》未能包举百代史学273

二 三志并非“为志者所宜先”275

三 名实、体例和史识277

一 杜佑所处的历史时代281

第八章 第一部宏伟的典章制度史——《通典》281

第一节 杜佑所处的时代和《通典》的宗旨281

二 《通典》的撰述宗旨284

三 《通典》的社会历史思想290

第二节 《通典》在历史编撰上的创新295

一 关于立分门296

二 关于主会通299

三 重视前人的论议得失300

第三节 《通典》撰述的逻辑方法305

一 《通典》之宏观考察的逻辑方法305

二 《通典》之微观考察的逻辑方法310

第四节 杜佑史论的特色及理论价值312

一 序和论313

二 说、议、评的区别314

三 “不可将后事以酌前旨”的方法论原则317

四 史学批评318

五 人物评价及其他321

第五节 《通典》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局限323

第九章 历史文献学的成长325

第一节 史书部类趋于定型325

第二节 史注的突出成就327

第三节 文献整理,总集、类书和历史笔记332

第四节 历史文献学思想的不断丰富338

一 关于历史文献价值的认识338

二 关于文献学史的思想342

三 关于史注的见解345

四 唐代君臣对整理历史文献的重视350

第十章 历史思想的特点及主要成就353

第一节 历史思想发展大势353

第二节 关于天人关系之认识上的突出进步359

一 历史形势与历史人物361

第三节 历史人物评价和《人物志》的理论价值361

二 《人物志》的理论价值362

第四节 关于君主的评价及其理论上的探讨365

一 关于君主的评价365

二 虞世南与《帝王略论》367

三 唐太宗与《帝范》371

第五节 历史认识与治国论的丰富377

第六节 兴亡之辩中的方法论388

第七节 民族观及朴素的历史进化思想的发展395

第八节 关于国家起源和历史进程的新认识398

一 发展大势及主要问题405

第十一章 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405

第一节 史学思想的重大发展405

二 史传通议和史学通论406

三 史学家主体意识的增强411

第二节 关于史学与经世致用及政治决策的认识415

一 史学家对政治的关注415

二 史学与经世致用418

三 政治家的史学自觉421

四 史学自觉对政治实践的意义423

一 关于对修史制度的审视429

第三节 史学批评意识的提升429

二 关于史学批评之理论价值与社会意义的认识431

第四节 体裁、求真、良史相统一的思想441

一 重视体裁的优良传统441

二 体裁、求真和良史的统一442

第五节 历史比较方法的运用447

一 史家多用比较之法447

二 《帝王略论》的历史比较方法448

三 历史比较的意识和历史比较的标准456

后记45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