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论
  • 王章留,习谏等著 著
  • 出版社: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 ISBN:7215060217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52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268页
  • 主题词:地区经济-经济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区域经济理论述要1

一、经济区位理论2

(一)古典区位论(成本决定论)2

(二)近代区位论(利润决定论)3

(三)现代区位论(综合决定论)4

二、新经济地理理论及新区域主义9

(一)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区位理论9

(二)新经济地理理论的贸易理论11

(三)新区域主义13

(一)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14

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14

(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16

(三)经济增长极理论20

(四)有时间变量的威廉姆森倒“U”型理论24

四、区域经济理论在中国25

(一)点轴开发理论的运用25

(二)经济梯度转移理论的创新26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26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缘起28

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8

第二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28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29

(三)可持续发展不同学科的理解32

(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34

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36

(一)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36

(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征38

(三)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的建构40

(四)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现状42

(一)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45

三、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45

(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47

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突出问题50

(一)地区分割与地区封锁进一步加大了区际经济协调的难度50

(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状态不断得到强化50

(三)区域分工不断拉大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51

(四)劳动者素质有待提高,劳动力市场亟须规范52

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53

一、区域自然条件53

二、区域人口及劳动力要素56

三、科学技术要素、资本要素、区域市场要素58

(一)科学技术要素58

(二)资本要素61

(三)区域市场要素63

四、区域政策要素、交通运输要素、历史基础要素66

(一)区域政策要素66

(二)交通运输要素69

(三)历史基础要素70

一、制度的一般理论72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制度因素72

(一)正式约束73

(二)非正式约束74

(三)实施机制75

(四)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76

二、制度与区域经济发展77

(一)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78

(二)不同的制度安排导致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绩效79

(三)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制度因素分析80

(四)非正式约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83

(五)法治与区域经济发展84

三、影响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制度因素分析88

(一)现行制度对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89

(二)区域经济发展制度环境的构建91

第五章 区际要素流动与区域经济合作96

一、区际要素流动96

(一)区际要素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97

(二)人口和劳动力要素的区际流动98

(三)资本要素的区际流动99

(四)科学技术要素的区际流动101

二、区域经济合作102

(一)区域合作与区域分工103

(二)区域合作的原则104

(三)区域合作的类型105

三、区域分工与合作的实证考察107

(一)区际合作推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107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际合作目标的选择108

(三)我国区际合作政策的变迁110

(四)推进我国区际经济合作的策略选择111

(一)区域经济赖以存在的生态环境114

一、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114

第六章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环境114

(二)区域经济赖以发展的生态环境117

(三)自然资源结构对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119

二、区域经济比较优势、资源创新与科技进步120

(一)区域经济比较优势120

(二)科技进步与资源创新123

三、高科技条件下的系统整体性哲学思维方式与深层生态意识的建立125

(一)高科技条件下,哲学思维方式向“整体性”思维的“复归”125

(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生态危机128

(三)生态意识的建立,以及从浅层向深层发展132

第七章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人文环境134

一、精神动力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34

(一)人文环境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支持系统134

(二)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撑系统138

(三)人的现代化意义凸显140

二、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42

(一)区域文化,构成了人文环境的重要内容142

(二)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145

三、欠发达地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精神文化与现代人文环境的构建148

(一)欠发达地区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及文化贫困的形成149

(二)欠发达地区传统文化的转变及人的现代化154

第八章 区域经济运行机制159

一、区域经济运行机制159

(一)区域经济活动的动力机制160

(二)区域经济活动的信息传递机制164

(三)区域经济活动的决策机制167

(四)区域经济活动的激励、约束机制169

二、区域经济运行机制与社会资源配置172

三、区域经济运行机制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75

四、区域经济运行机制与区域经济子系统协调发展177

第九章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历史演进179

一、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开始,倾斜于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建设模式180

(一)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时期,中西部倾斜模式的初步确立180

(二)“大跃进”至国民经济调整,中西部倾斜模式的紊乱与调整182

(三)“文革”时期的“三线”建设,向中西部倾斜的发展模式184

二、自改革开放之始至1992年,东南沿海倾斜模式的逐步确立186

(一)东南沿海倾斜模式形成的国内外条件186

(二)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实行改革开放187

(三)向东南沿海倾斜的国家基建投资及其效果考察190

三、自1992年以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的形成192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193

(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195

(三)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197

第十章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199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199

(一)东部大发展200

(二)中部崛起201

(三)西部大开发202

(四)东北振兴203

二、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及其负面影响205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所存在的问题206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部所存在的问题209

(三)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所产生的负面影响211

三、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态势评析213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策略创新213

(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吸纳产业转移优势分析214

(三)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过程所面临的困境215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现实选择218

(一)区域均衡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反思218

第十一章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及策略设计218

(二)经济社会环境的变迁220

(三)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223

二、指导我国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原则225

(一)“效率优先”,这一原则曾在我国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显而易见的积极效应,因而需要继续坚持下去226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就迫切要求社会高度重视区际间的经济公平227

(三)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效率与公平有效结合的基础在于科学227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228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提出228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主要特征232

(三)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实施状况的理性判断235

四、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策略设计236

(一)不断增强中央政府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236

(二)区域政策与产业政策有机结合,构建区际合理分工238

(三)科学地规划经济区域,充分发挥各具特色区域的经济优势239

(四)灵活运用点轴开发策略,优化生产力整体布局239

(五)进一步优化中西部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243

(六)不断优化中西部经济发展的人文环境245

参考书目247

后记251

热门推荐